《天堂泪》始终以环保为主线,以游记的方式,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人文历史、物产民俗与作者的经历、感受等融为一体,较为集中地展现了西部地区众多生灵的基本概况。本书始终贯穿着这么一种理念:人类需要生存,社会需要发展,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不是恶意违背自然规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真正让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相融相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堂泪(杨同杰长江流域考察记)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杨同杰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堂泪》始终以环保为主线,以游记的方式,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人文历史、物产民俗与作者的经历、感受等融为一体,较为集中地展现了西部地区众多生灵的基本概况。本书始终贯穿着这么一种理念:人类需要生存,社会需要发展,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不是恶意违背自然规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真正让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相融相存。 内容推荐 杨同杰是山东省沂水县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从2000年至今,他已徒步走遍了全国19个省市,致力于昆虫生态研究,自费考察的资料涵盖500余个县市,为国家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这本《天堂泪》是他对长江流域的有关考察。考察的核心是整个凉山彝族自治州。全书以游记的方式,将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人文历史、物产民俗与我的经历、感受等融为一体,较为集中地展现了西部地区众多生灵的基本概况。 目录 第一章 神奇的土地 第二章 古老的历史 第三章 “天堂”路难行 第四章 重访绥江 第五章 金龟岛上觅河(虫葱) 第六章 “天堂”有恙 第七章 灵魂的枷锁 第八章 泪洒“天堂” 第九章 夺命天际路 第十章 生态昭通 第十一章 魅力“天堂” 第十二章 巧家特产 第十三章 暂别“天堂” 第十四章 未来的四川 第十五章 “仙茶”出蒙山 第十六章 熊猫的故乡 第十七章 贡椒出汉源 第十八章 彝族本同根 第十九章 民族的灵魂 第二十章 古镇中所 第二十一章 彝族“习惯法” 第二十二章 彝海探寻 第二十三章 盐源公母山 第二十四章 木里藏族县 第二十五章 稻城亚丁 第二十六章 矮岩羊惹谁了 第二十七章 永远的川藏路 第二十八章 跑马山下话康定 第二十九章 冰川海螺沟 第三十章 青衣江边诉衷肠 尾声 试读章节 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是对人的一大诱惑,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更是埋藏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在这里,古老的佛、道教文化遗迹随处可见,灵山古刹与白马寺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灵山寺 灵山寺庙坐落在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城20公里的小相岭西麓的深山中,因背倚灵山,其祖师杨学信肉身不腐并有“灵山灵感”而闻名遐迩。 灵山主峰海拔4000多米,灵山寺便建于海拔2254米处的灵山前坡。寺庙周围层峦叠嶂,林壑幽深,绿荫青翠欲滴,清泉石上流淌,灵山寺的殿宇就掩映在这翠色之中。 灵山寺的山门雄踞于37级台阶之上,琉璃瓦盖的双重飞檐与门前的古松相映,同寺后的灵山并峙,极为壮观。山门正中挂“灵山寺”金匾。 进入山门是一个大院,正面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整个寺院呈“七星抱月”状。正殿与前殿及中厢之间为大天井;左右中厢、边厢与正殿及前厅、前殿之间构成四个小天井;殿门与前殿及中厢左右下厅之间构成三个小天井。七个大井环抱着大天井,故称“七星抱月”。 大雄宝殿飞檐画栋,高10余米,面积为270.48平方米,坐北朝南,殿架全用优质冷杉构建,中间有4根粗大的柱子。门的两壁为雕花门窗,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像,高约5米,两旁为十八罗汉像,佛像背面为开山祖师杨学信塑像及肉身照片。 开山祖师杨学信生于1748年,卒于1804年,法名悟真,号普渡,龙阳人(今湖南常德汉寿)。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先祖杨超为清朝雍正年间阁老。其父杨廷是乾隆三年(1738年)的翰林,母亲郭氏生有三子,杨学信为长子,两个弟弟一名杨学震,一名杨学仕。 杨学信16岁结婚,次年妻子亡故,18岁入川求道,后来到西昌(实为德昌,因当时德昌隶属西昌,故碑文记为西昌)经“神人”指点,进入佛门,拜师德昌紫微山仙人洞解觉寺了妙大师。赐名悟真,佛号普渡,居山数年,苦行修身,得到了师父了妙大师真传,学成后辞别师父,往朝四十名山。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杨学信路经冕宁县,忽见冕宁县东面雪山高耸,景色奇雄,于是打算前去观看。路遇“神人”,问:“大师从何处来?到什么地方去?有何打算?”杨答:“自西部来,到什么地方去没有确定,朝山观景会有什么打算呢?”“神人”又问:“既然朝山,灯台山原是燃灯古佛道场,为何不去朝拜呢?”杨问:“有何可以观赏?一神人”答:“五百罗汉化身之处。”杨问:“在什么地方?”“神人”指着白云深处说:“那高耸雪山之下就是。”杨道:“多承指教。”还欲相问时,“神人”却转眼不见了。 杨学信惊喜交集,策杖而行,至山林之中,但见雄鹿导前,麋鹿随后,上至峰顶,果然圣迹犹存,天生异景,地产奇形,中有“千瓣花之象,万盏灯之华,数十莹海水”,奇异景观前所未见。杨学信为这奇峰异景所吸引,于是便在此结庵修行,皈依者日众。次年,县城文武官员、绅士、百姓迎其入城,会商兴建灵山寺院。经多方筹募资金,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破土动工。杨学信亲自平基伐木,采办菜食,奔走操劳,历尽艰辛,经过十五年,灵山寺于嘉庆二年(1833年)竣工落成。寺院竣工建成后,紫微山长老华光亲将经书《达摩西来正法》送来,自此香火日跹,久盛不衰。杨学信收徒48人,弘法21个春秋,于嘉庆九年(1840年)二月初六日在灵山寺内端坐圆寂,时年56岁。其弟子见其肉身满面笑容,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供奉,其后肉身一直存至1964年,直到灵山寺佛堂被人为毁坏时一同被毁。 灵山寺不仅仅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其自然景观也是罕为少见。 灵山寺集雄、奇、俊、秀为一体。大致可从如下体现: 雄:灵山寺坐落在灵山山麓的椅形台地上,坐南朝北,以灵山为背,以药沟界为屏,寺外古树参天,苍劲挺拔,蔚为壮观,实为雄踞一方。 奇:在灵山寺周围有许多奇妙的景观,庙前古松传说为杨学信所栽,至今仍苍劲挺拔,高三四十米,胸径都在1米以上,现存五棵;大殿东侧400米长的沙石路下,有一高约3米、顶平光滑、宽约2米的石块,据说是杨学信在此坐禅休息的地方,名为“耍石”;距耍石东400米处有藤本植物缠绕,过涧水沟河,傍河溪边有依偎二石,一石高7米,一石高6米,方圆20平方米,基部有洞,顶端一尖一平,形似靠椅,传说是杨学信坐禅之处,名为“禅石”;位于大雄宝殿后的和尚塔,塔高三层,原高5米,八角形,是清咸丰丙辰年即1856年所建。塔身全由花岗岩板镶嵌而成,四周刻有碑文,碑文字体雕刻精美,建筑独具一格,塔顶现已倒塌,仅剩底层。但碑文还清晰可见,更有趣的是从塔中还长出了一棵丈余高的漆树,形成了塔抱树的自然奇观。在灵山寺背面的灯台山中还存有灯台寺遗址。灯台山传说是燃灯古佛的道场,是五百罗汉的化身之处。乾隆四十七年,杨学信路经冕宁,闻之前往看勘,果然圣迹犹存,故在此建寺。 俊:灵山寺周围有许多山涧泉溪,还有众多的高山小湖泊,每当雨季到来之际,山涧的泉水便形成大小不一的瀑布,飞泻而下。飞溅的泉水形成雨滴、雾滴,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彩虹显现,云水萦绕。那些隐藏在高山云际间群岭之中的一个个湖泊与山泉,星罗棋布,五彩缤纷,更是别有一番景象,实是美不胜收。 秀:灵山寺整个山谷谷深林密,植被良好,种类繁多,阔叶林、阔叶针叶林混交。针叶林、山箭竹、高山草甸层层展现,如人工栽植般规律齐整,雪线上则寸草不生。这里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密不透光,数十种杜鹃花在此争奇斗艳,每年从2月开始直至7月间,山上山下的杜鹃花轮次开放,你方开罢我登场,数千亩杜鹃花光艳照人。 灵山寺除了这雄、奇、俊、秀的景色外,更有独特的气候。灵山寺的春天寂静无风,天是蓝的,地是绿的,空气更是洁净无尘;而到了夏天,外界烈日炎炎,这里却是清凉世界;秋天会让这里的落叶植物全都改变了色彩,黄的如金,红的似火,春夏季节那翠色欲流的色彩悄无声息地溜走了;而冬天来临时,这里则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漫山遍野全都成了一个银色世界。如此四季分明又毫不妨碍各种植物正常生长繁衍的自然气候的确少见。P15-17 后记 天全县是我们今年考察途中的最后一站,从天全东行40公里便是雅安市,也是我们五十天前正式进川考察的第一站。几十天在川西高原的高山峡谷、森林江河中穿行,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在这一地区生存的人们是何等辛劳。尽管这些地区因受交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与内陆沿海地区相比发展是那么的缓慢,人们仍旧是那么贫穷,可人们却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人们没有任何怨言,在世代生息的故土上一代一代地繁衍生存着。 从开始实施《天堂泪》考察至今,已是两年有余,考察的核心是整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然而在所涉及的外延区域,我们也获取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天堂泪》始终以环保为主线,以游记的方式,将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人文历史、物产民俗与我的经历、感受等融为一体,较为集中地展现了西部地区众多生灵的基本概况。该书始终贯穿着这么一种理念:人类需要生存,社会需要发展,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不是恶意违背自然规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真正让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相融相存,才是该书的主题。 2007年12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