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人传(美绘本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世界经典名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坎坷、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

本书结合青少年读者的特点,精心设置了名著简介、作品导读、延伸阅读和阳光导读等栏目,以此拓宽视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走进名著的神圣殿堂。文中还插入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以达到赏心悦目的阅读效果。

内容推荐

《名人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贝多芬传》、第二部分《米开朗琪罗传》和第三部分《托尔斯泰传》。

《贝多芬传》作于1903年,作者称这部作品是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副产品。因为二者主人公都是音乐家,童年都有着类似的家庭经历。《贝多芬传》简明扼要地描写了德国天才音乐家贝多芬的出身,童年生活及人生各阶段重要的创作活动,突出描绘了他与命运的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贝多芬童年的时候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家庭的温暖,是在责骂与痛打中成长的,他甚至因为音乐天赋,被父亲当作摇钱树。23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并在这里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而享誉世界。然而命运对他十分不公平,不到30岁,他的听觉失灵,最后耳聋了,这对于音乐家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晚年的贝多芬生活孤独且清苦。现实的磨难和内心的压抑赋予了贝多芬作品的独特内涵,将其作品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贝多芬传》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坚强的意志。罗曼·罗兰“通过痛苦,得到欢乐”这句话充分概括了贝多芬传奇的一生。

《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主人公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性人物。他是位雕塑家,在艺术上,他是无与伦比的天才,他以无穷的精力在艺术上永远追求尽善尽美,但是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式的,他的精神软弱无力,只能挣扎而没有力量奋斗。他既有反抗性,又有更多的顺从和妥协。他是抑郁症患者,拥有巨额财富,却享受痛苦,合弃欢乐;他是忘我的工作狂,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刻出来。

米开朗琪罗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他没有结过婚,也没谈过恋爱,甚至饥饿的时候顾不上吃饭,生病的时候顾不上治疗。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的工作,让米开朗琪罗一生备受折磨。他是天才的牺牲品,他性格的悲剧源于天才与意志的矛盾。米开朗琪罗的一生是一部以坚毅的意志不断征服自身的情感与智慧,超越自我的“征服者悲剧”。

《托尔斯泰传》记录了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出身、成长、一生重要的创作活动及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托尔斯泰出身高贵,很早就拥有了财富、荣誉和地位,然而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剖析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快乐。晚年的托尔斯泰厌烦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病死在一个荒僻的小站。罗曼·罗兰非常尊敬托尔斯泰,和他通过信,并称他是世界的“精神权威”。托尔斯泰始终关心着千万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尽管托尔斯泰身上有种种矛盾和弱点,罗曼·罗兰仍然把他列为“英雄”。

目录

名著简介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作品文学地位

作品导读

 写作背景

 内容导读

 主旨思想

 艺术特色

延伸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

 启蒙运动

贝多芬传

 悲惨的童年

 命运多舛

 生活的馈赠

 在天空,我的王国

 大自然:唯一的知音

 用痛苦换欢乐

 一个时代的终结

 贝多芬遗嘱

米开朗琪罗传

 上编 战斗

力量

力量的崩裂

绝望

 下编 舍弃

爱情

信心

孤独

 尾声

死亡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对伟人的回忆

 童年琐忆

 青少年时代

 军旅生活

试读章节

他个子矮小,外表结实,生就一副运动员的体格。一张土红色的宽阔的脸,尤其在冬天,当他关在室内且远离田野的时候显得尤为明显。他额角隆起,非常宽阔。乌黑的头发异常的浓密,好像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似的。他的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使所有见到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很多人都不能看出其中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狂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它是黑的,其实它却是灰蓝色的。这双眼睛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只有在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常常用忧郁的目光向天空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酷似狮子的相貌。一张小小的嘴巴,但下唇比上唇前突。牙床结实,似乎可以磕破核桃。下巴左侧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很不对称。据他的朋友莫合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往往有一副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情。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很短暂。”——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救药的哀伤”。

1825年,瑞斯泰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去世之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跟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一般耳聋者惯有的尖锐的声音,让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弹琴时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慨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吃一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野性的眼睛变得更加可怕;嘴巴颤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却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孔。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无异于“李尔王”。

悲惨的童年

阳光导读

童年是什么?童年是花儿一般的色彩斑斓,童年是鸟儿一般的无拘无束,童年是古树下那片绿荫,令人回味无穷。这也许是我们的答案,童年和欢乐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不是也一样有个难忘的童年呢?是的,因为悲惨,所以难忘!他的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出身于佛兰芒族。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生在安特卫普,直到20岁时才搬到波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祖父最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经常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起初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后又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有一个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那样曾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4岁时,他就被整天绑在洋琴前面,或者给他一把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这些枯燥的练习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儿因此永远厌恶艺术,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成为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了。1787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多么地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母亲死于肺病,而贝多芬以为自己也得了同样的病症,时常感到痛楚。从此,一种对人生的莫名的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肉体。

17岁,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家事,人家甚至害怕他父亲挥霍,就连养老金都要他来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靠,他终身珍视的布罗伊宁一家。这个家庭里有一个比贝多芬小两岁的可爱的女孩,她叫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道路。她是他的童年伙伴,也许他们之间有了一种十分温柔的感情。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韦格勒医生后来也成了贝多芬的知己。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最纯洁的友谊,这可从韦格勒、埃莱奥诺雷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得到印证。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友情显得格外动人,而心灵仍如以前一样的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这个时代和这个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来到了他几乎终生都住在那里的维也纳,可他却从未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那像父亲般庄严的河,正如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莱茵河仿佛是一个伟人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在此,贝多芬度过了他最初的20年,也在此,形成了他少年的梦境——那一片片的草原好像懒洋洋地浮在水面上,白雾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细细的垂柳以及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泡在平静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村落、教堂、墓地,也懒洋洋地睁着眼睛好奇地俯瞰着两岸——而在远处,蓝色的七峰山在天空中绘出灰色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弃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永远地维系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想再见到故乡,可最终未能如愿。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里,始终与我离开它时一样的美丽,一样的明亮。”P11-14

序言

享受阅读

梁晓声

我很虔诚地为这一套丛书作序。

青少年朋友们,为你们所出版的丛书业已不少,然而我还是要很负责任地说,这一套丛书无疑是值得你们阅读的。并且我相信,如果你们真的阅读了,确实对你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你们都是喜欢上网的孩子吗?

我知道,你们十之八九是那样的。

我绝不反对你们上网,连你们喜欢网上游戏这一点也不反对。为什么要反对呢?青少年时期,本就是爱游戏的呀。

但你们每天上网多久呢?一小时?两小时?抑或更长的时间?

如果仅仅上网一小时,那么我相信,你们每个星期总归还会有几小时可以读读课外书。如果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那么我斗胆建议你,节省出一小时来,读读书吧。比如,就是这一套丛书。

网上也有吗?

网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一些书,我是不清楚的。因为我不是一个喜欢上网的人。

依我想来,无论对于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翻开一册书与启动电脑;注目于书页与盯视着电脑屏幕;手把书脊与手抚鼠标,是很不同的状态。据我所知,家里的电脑也罢,别处的电脑也罢,大抵是放在避开阳光的地方的。若阳光投在电脑屏幕上,字图就不清楚了是吗?

而读书之人,却是可以同时置身于阳光中的。既沐浴着阳光,又沉浸在美好文字的世界中,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故我认为,读书还是以凭窗为佳。就算是背阳的窗口吧,就算是在窗扇关严的冬季吧,就算外边正落着雪或下着雨吧——安安静静地看一会儿书,再抬眼望望窗外,望雪花无声地落在外窗台上,望雨丝如帘,使窗外景物迷濛如梦,心灵体会着那些书中人物的思想、情怀……这样的时刻,怎不是享受的时刻呢!何况此时的你,也许舒适地坐着,竟也许半坐半卧,难道不是惬意之事吗?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当然知道的——人的大脑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你们当然也应该知道——读书和上网,虽然都主要是由视觉神经束作用于脑区,发生脑活动,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也就是说,上网时发生的脑活动,不完全等同于读书时发生的脑活动。进言之,读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脑活动,是只有通过读书这一件事才能进行的。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读书,他的某一部分脑区,便不进行相应的活动。久而久之,该部分脑区的反射本能就迟钝了。从前说一个人有“书卷气质”,那气质便是一种脑状态所呈现于颜面的,是内在精神质量的体现。只上网不读书,人断不能有所谓“书卷气质”。

你们不是都很爱美吗?

书卷气质便是一种气质美。这一种美已经被全人类认可了几千年了。并且,至今也没被否定,没被颠覆。

如果你们不信,不妨调查了解一番,问问周边朋友。我估计,十之八九的人,还是很乐于听到别人说自己有书卷气质的。

那么,读书吧。就从这一套丛书读起吧。但愿这一套丛书能成为你们的架上书、枕边书。但愿这一套丛书,能使你们渐渐成为不仅喜欢上网,也喜欢读书的人。但愿在你们中年的时候,别人谈论起你们,将会说:

“噢,那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啊,那个人的书卷气质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

我并非是在以虚荣游说于你们。

和虚荣没有关系。  我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当人们那么评说你们的时候,也是在赞美书籍啊!也是在向读书这一人类古老而又优雅的爱好致敬啊!

孩子们,已经喜欢读书的你们,也和这一套丛书发生亲密的接触吧。

还没有喜欢读书这一件事的你们,从这一套丛书开始吧。

我之所以肯向你们推荐这一套丛书,不仅是由书目本身的品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书中的导读文字所决定的——那使这套丛书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2009年5月5日于京

书评(媒体评论)

《名人传》就像在黑暗中为人们点燃的熊熊烈火,在人们感受到自身的卑微与渺小时,激励人们追寻非凡的人生。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傅雷

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如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周国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