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公示名录所划分的十个门类,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将其完整士也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并加入到继承和保护我们灿烂光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璀璨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档案上中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吉尔印象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公示名录所划分的十个门类,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将其完整士也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并加入到继承和保护我们灿烂光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内容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光辉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先辈们付出了无数心血智慧,如珊瑚筑礁,层层叠加,始有今日。这是何等壮观的文化宝藏,其任何一项都足以令人穷毕生精力而难窥尽全貌。 本书根据公示名录所划分的十个门类,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将其完整士也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并加入到继承和保护我们灿烂光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中华文化灿若繁星,这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我们孜孜以求,只为能将这星光撷取哪怕只是万千之一,奉到读者的面前。任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一起守护住这一片星空,让它永远璀璨多姿,万古生辉。 目录 第一章 民间文学 苗族古歌 布洛陀 遮帕麻和遮咪麻 牡帕密帕 刻道 白蛇传传说 梁祝传说 孟姜女传说 董永传说 西施传说 济公传说 满族说部 河西宝卷 耿村民间故事 伍家沟民间故事 下堡坪民间故事 走马镇民间故事 古渔雁民间故事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谭振山民间故事 河间歌诗 吴歌 刘三姐歌谣 四季生产调 玛纳斯 江格尔 格萨(斯)尔 阿诗玛 拉仁布与吉门索 畲族小说歌 青林寺谜语 第二章 民间音乐 左权开花调 河曲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呼麦 当涂民歌 巢湖民歌 畲族民歌 兴国山歌 兴山民歌 桑植民歌 梅州客家山歌 中山咸水歌 崖州民歌 儋州调声 石柱土家口罗儿调 巴山背二歌 傈僳族民歌 紫阳民歌 裕固族民歌 花儿 藏族拉伊 聊斋俚曲 靖州苗族歌鐾 川江号子 南溪号子 木洞山歌 川北薅草锣鼓 侗族大歌 侗族琵琶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彝族海菜腔 那坡壮族民歌 澧水船工号子 古琴艺术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蒙古族四胡音乐 唢呐艺术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辽宁鼓乐 江南丝竹 海州五大宫调 嵊州吹打 舟山锣鼓 十番音乐 鲁西南鼓吹乐 板头曲 宜昌丝竹 枝江民间吹打乐 广东音乐 潮州音乐 广东汉乐 吹打 梁平癞子锣鼓 土家族打溜子 河北鼓吹 晋南威风锣鼓 绛州鼓乐 上党八音会 冀中笙管乐 铜鼓十二调 西安鼓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回族民间器乐 文水■子 智化寺京音乐 五台山佛乐 干山寺庙音乐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武当山宫观道乐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南音 泉州北管 第三章 民间舞蹈 京西太平鼓 秧歌 井陉拉花 龙舞 狮舞 花鼓灯 傩舞 英歌 高跷 永新盾牌舞 翼城花鼓 泉州拍胸舞 安塞腰鼓 洛川蹩鼓 兰州太平鼓 余杭滚灯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撒叶儿嗬 弦子舞 锅庄舞 热巴舞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苗族芦笙舞 朝鲜族农乐舞 木鼓舞 铜鼓舞 傣族孔雀舞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蒙古族安代舞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黎族打柴舞 卡斯达温舞 伯舞 傈僳族阿尺木刮 彝族葫芦笙舞 彝族烟盒舞 基诺大鼓舞 山南昌果卓舞 土族於菟 塔吉克族鹰舞 第四章 杂技与竞技 吴桥杂技 聊城杂技 天桥中幡 抖空竹 维吾尔族达瓦孜 宁德霍童线狮 少林功夫 武当武术 回族重刀武术 沧卅武术 太极拳 邢台梅花拳 沙河藤牌阵 朝鲜族跳板、秋千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蒙古族搏克 蹴鞠 第五章 传统戏剧 昆曲 梨园戏 莆仙戏 潮剧 弋阳腔 青阳腔 高腔 新昌调腔 宁海平调 永安大腔戏 四平戏 川剧 湘剧 广昌孟戏 正字戏 秦腔 汉调桄桄 晋剧 蒲州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河北梆子 豫剧 宛梆 怀梆 大平调 越调 京剧 徽剧 汉剧 汉调二簧 泰宁梅林戏 闽西汉剧 巴陵戏 荆河戏 粤剧 桂剧 宜黄戏 乱弹 石家庄丝弦 雁北耍孩儿 灵丘罗罗腔 柳子戏 大弦戏 闽剧 寿宁北路戏 西秦戏 高甲戏 碗碗腔 四平调 评剧 武安平调落子 越剧 沪剧 苏剧 扬剧 庐剧 楚剧 荆州花鼓戏 黄梅戏 商洛花鼓 泗州戏 柳琴戏 歌仔戏 采茶戏 五音戏 茂腔 曲剧 曲子戏 秧歌戏 道情戏 哈哈腔 二人台 白字戏 花朝戏 彩调 灯戏 花灯戏 一勾勾 藏戏 山南门巴戏 壮剧 侗戏 布依戏 彝族撮泰吉 傣剧 目连戏 锣鼓杂戏 傩戏 安顺地戏 皮影戏 木偶戏 第六章 曲艺 苏州评弹 扬州评话 福州评话 山东大鼓 西河大鼓 东北大鼓 木板大鼓 乐亭大鼓 潞安大鼓 京东大鼓 胶东大鼓 河洛大鼓 温州鼓词 陕北说书 福州促艺 南平南词 绍兴平湖调 兰溪摊簧 贤孝 河南坠子 山东琴书 锣鼓书 绍兴莲花落 兰州鼓子 扬州清曲 锦歌 常德丝弦 榆林小曲 天津时调 新疆曲子 龙舟说唱 鼓盆歌 汉川善书 歌册 东北二人转 凤阳花鼓 答嘴鼓 小热昏 山东快书 乌力格尔 达斡尔族乌钦 赫哲族伊玛堪 鄂伦春族摩苏昆 傣族章哈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布依族八音坐唱 第七章 民间美术 杨柳青木版年画 武强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 纳西族东画 藏族唐卡 衡水内画 剪纸 顾绣 苏绣 湘绣 粤绣 蜀绣 苗绣 水族马尾绣 土族盘绣 挑花 庆阳香包绣制 象牙雕刻 扬州玉雕 岫岩玉雕 阜新玛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阳石雕 寿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微州三雕 临夏砖雕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潮州木雕 宁波朱金漆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 东阳木雕 漳州木偶头雕刻 萍乡湘东傩面具 竹刻 泥塑 塔尔寺酥油花 热贡艺术 灯彩 嵊州竹编 第八章 传统手工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艺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艺 磁州窑烧制技艺 德化瓷烧制艺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艺 宋锦织造技艺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蜀锦织造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壮族织锦技艺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苗族蜡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技艺 容家土楼营造技艺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阿昌族户擞刀锻制技艺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雕漆技艺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厦门漆线雕技艺 成都漆艺 茅台酒酿制技艺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宣纸制作技艺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藏族造纸技艺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 竹纸制作技艺 湖笔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 歙砚制作技艺 端砚制作技艺 金星砚制作技艺 木版 k印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制扇技艺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风筝制作技艺 凉茶配制 第九章 传统医药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中医诊法 中药炮制技术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针灸 中医正骨疗法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藏医药 第十章 民俗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京族哈节 傣族泼水节 锡伯族西迁节 火把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 黎族三月三节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瑶族盘王节 壮族蚂■节 仫佬族依饭节 毛南族肥套 羌族瓦尔俄足节 苗族鼓藏节 水族端节 布依族查白歌节 苗族姊妹节 独龙族卡雀哇节 怒族仙女节 侗族萨玛节 仡佬毛龙节 傈僳族刀杆节 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土族纳顿节 都江堰放水节 雪顿节 黄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 成吉思汗祭典 祭孔大典 妈祖祭典 太吴伏羲粲典 女娲祭典 大禹祭典 祭敖包 白族绕三灵 厂甸庙会 热贡六月会 小榄菊花会 瑶族耍歌堂 壮族歌圩 苗族系列坡会群 那达慕 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秦淮灯会 秀山花灯 全丰花灯 泰山石敢当习俗 民间社火 鄂尔多斯婚 土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 马街书会 胡集书会 安国药市 壮族铜鼓习俗 楹联习俗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惠安女服饰 苗族服饰 回族服饰 瑶族服饰 农历二十四节气 女书习俗 水书习俗 试读章节 苗族古歌 历史悠久的苗族,民间文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苗族民间文学中,流传于“苗疆腹地”黔东南台江县和黄平县等苗族聚居区的苗族古歌(也被称为原始性史诗)占有重要的地位。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歌唱着生活,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 苗族古歌是民间口传文学,是苗族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远古时代先民们对天地形成、万物起源、民族产生及其迁徙演变、部族之间的矛盾斗争等的认知与记忆,多留存其间。《打杀蜈蚣》、《则嘎老》、《居诗老》、《活路歌》等,是神话古歌的代表性作品,它们反映了古代生产劳动过程。《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则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们口口相传,它主要流传于苗族聚集地。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根据民间搜集所得资料整理而成的《苗族古歌》,由四组共13首神话叙事诗组成,总计8000多行。其中第一组关于开天辟地内容的古歌,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四首,讲述30多位带有神性的巨人和巨兽共同创造世间万物的故事;第二组关于人类起源内容的古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四首,讲述了苗族的始祖本是古老枫树的故事;第三组关于洪水遗民内容的古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两首,讲述了洪水过后人类再造的故事;第四组关于苗族历史性迁徙的古歌只有一首,即儆山涉水》,讲述的是苗族先民在巨人神的帮助下度过迁徙中难关的故事。这部神话叙事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像,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他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 苗族古歌有曲调、可吟唱,在演唱上采取“押调”(即以声母相谐)的形式,每句五言,轮回问答体,也有的地方只兴吟诵。它们一般在节日、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及其他聚会场合诵唱,演唱者多为理老、巫师、歌师等,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古歌民族气息浓烈,艺术感染力极强。 苗族古歌以史诗般的画面,极富想像力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苗族文化在先民的创造中萌发,又随其对自然的改造、利用而进步发展,在部族战争中转折,又在其后大规模、长时期的迁徙流动中分化融合,与其他各民族的交往以及开拓边疆创造出新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历程。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还表现出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古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为研究苗族的历史、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关链接 几类苗族古歌文化:以鼓社祭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祭祀祖先为主要目的的鼓社祭是苗族社会历史中最重大的集体祭祀活动;以服饰为代表的审美文化,苗族的各种类型服饰被民族学家誉为“历史的记忆,支系识别的线索,传统纺织科学的载体,原始崇拜的展现”;以“姊妹节”、“龙舟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姊妹节”反映了苗族社会形态变迁和苗族迁徙的历史,而龙舟则有“舟楫起源的活化石”之称;还有以林业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梯田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等。 布洛陀 “敬请布洛陀,敬请姆六甲,你们是王是仙,供奉坐中间;古时你们到最先,创造天地和人间,人们永远都纪念。”这是长篇叙事诗《布洛陀》中的诗句。《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布洛陀其人即为壮族传说中的创世者,是壮族群众崇奉的始祖神。在布洛陀神话传说中,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有对于人类来源和繁衍的神话,有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及其习俗的神话。史诗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歌颂布洛陀的创世功绩,是布洛陀的子孙对始祖布洛陀丰功伟绩的由衷赞颂。 《布洛陀》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中巴马、凤山、马山以及右江流域的百色、田东等地。唱本多为师公和巫师所传抄。在节日或喜庆时,由歌手或巫师来歌唱。青年男女对歌时也唱怖洛陀》。田阳县民间歌手黄达佳是一位家族七代祖传的壮族古歌手,他住在敢壮山脚下,虽说已经58岁了,但是长达10000多行的布洛陀古歌他却能连续唱三天三夜,歌的内容是叙述布洛陀创世的详细过程,堪称布洛陀文化“活化石”。在他生活的村庄里,男女老少都会唱这么一两段古歌。壮族文明就是在歌中起源,在歌中得以传承的。 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布洛陀》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长达万行,共19章。例如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姓氏等。《布洛陀》是壮族原生态文化的经典和百科全书,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文化、稻作文化、么教文化、祭祀文化、歌圩文化、舞狮文化、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等等。《布洛陀》有田州调、巴别调、古美调、唐皇调、师公调等各种歌调。 《布洛陀》不但题材重大,内容丰富,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它的结构宏伟而严谨、格调庄重而端丽、想像奇特而丰富、意境广阔而深远。它笔调浪漫、手法新颖、语言筒朴,堪称史诗的杰作。《布洛陀》还是一笔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对研究壮族及其先民的氏族部落时代以及后来发展历史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文化形态、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关链接 农历每年的二月十九是民间传说的布洛陀生日,历史上壮族群众从这一天开始到农历三月初九都会自发前往敢壮山,以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纪念壮民族始祖布洛陀。并形成了广西最为盛大、最为古老的歌圩。 P3-5 序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光辉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先辈们付出了无数心血智慧,如珊瑚筑礁,层层叠加,始有今日。这是何等壮观的文化宝藏,其任何一项都足以令人穷毕生精力而难窥尽全貌。 随着人类认知标准和范围的改变,对遗产的传统定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对遗产的认定范围不断扩大。现在普遍认为,遗产应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或称无形遗产)等等。物质遗产着重于物,也就是外在的自然文化景观和建筑遗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承,一切以人为本。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它植根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周边环境和社交活动中,蕴涵了人们的劳动智慧、生活习俗及真情实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本民族或本地区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根源,它们保留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原生态的文化形式和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无数人不断继承和创新的结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宝贵的财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此相较于物质形式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无形的遗产意义更为重大,但同时由于它非物质的特性,又更加难以保留。它的存在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对它的破坏也难以察觉。在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快速消失,导致很多遗产濒临灭绝,而它们一旦完全绝迹,最终将难以挽回。 中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记录调查,整理成书;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建设;积极推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等。2005年,我国开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逐步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在文化部开展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中,有关专家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众多项目进行了审议,评审委员会根据其价值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最终提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共518项。 本书根据公示名录所划分的十个门类,对这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将其完整士也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并加入到继承和保护我们灿烂光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首章民间文学,记述了中国民间的动人传说、民间故事、民族史诗、歌谣和谜语。民间文学靠着口口相传,糅合了一代代人的感情,是活在人们心中的典籍,是民心向背的天平。 第二章讲述民间音乐,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山歌、号子,也有古声古韵的丝竹、锣鼓。音乐最能够传情达意,无论是哪一种音乐形式,都是人们心声的流露,一脉相承的音乐,是对民风民情的优美诠释。 在第三章民间舞蹈中,人们在出征、狩猎、耕作、节庆时翩翩起舞。这是各民族人民在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各式各样的舞蹈,别出心裁,将人体的美与心灵的美结合,融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风情各异,震撼人心。 第四章是杂技与竞技。杂技千灵百巧,想人所未能想,为人所不能为,予人感官莫大的刺激;而竞技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拳脚刀剑,秋千跳板,搏克蹴鞠等等,练将起来,虎虎生威,生气勃勃。 随后是第五章传统戏剧和第六章曲艺。中华戏剧丰富繁盛,在文化遗产中最是“声势浩大”。中国的戏剧有着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民间广泛流传,几乎可称传播传统文化的第一功臣。曲艺较之戏剧,如清粥小菜之于山珍海味,它表演形式简单,语言贴近百姓生活,素来深受人们喜爱。 第七章为民间美术,包括巧夺天工的雕刻、剪纸、刺绣、年画等等。美术作品是安静的美,不同地区同一种类的作品,都凝刻着自身独特的风韵,绝不雷同。譬如剪纸,一张张普通的纸在不同的剪刀下,蜿蜒回转,纸屑纷纷,变成一幅幅似有生命的美丽图画,却又美如春花秋月,各不相同,让人爱不释手。 又一个丰富的门类是第八章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让人大饱眼福:陶瓷工艺、纺织印染、建筑技艺、银铁锻制、漆器制造、饮食制作、文房四宝、印刷制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第九章为传统医药。中医疗法、中药制法、针灸、藏族医药文化在这里对人们轻启神秘的面纱。中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不仅是医学奇葩,更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最后一个部分则是民俗。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祭祀盛典、地方集会、文化习俗,地方服饰、婚庆活动等等,绚丽多彩,这里有最吸引人的民族风情,近之可亲。 中华文化灿若繁星,这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我们孜孜以求,只为能将这星光撷取哪怕只是万千之一,奉到读者的面前。任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一起守护住这一片星空,让它永远璀璨多姿,万古生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