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故事》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的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新近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全新推出。本书一反作者多年来对小说叙事技巧的迷恋和经营,放弃虚构的人物情节放弃先锋的艺术实验,一路还原生活的真实和琐碎。有意思的是,这些非常规的操作不但没有损害《女儿的故事》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应该具有的特质,反而还出人意料地创造了一种成长小说别样的言说方式。这些极其日常的经验提供给了作者一个自由、随意的叙述空间,并且在作者个性张扬、幽默横生的语流中迸发出令人心动的光亮。
同时透过小说那无处不在的细节幽默,我们感受着原生态的生活所特有的亲切和熟悉,也感受着作者真切的情感和严肃的思考。对成长的欣喜、对竞争的无奈、对未来的期盼是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孩子和父母所深深体会和感喟的。
这是一本让很多人一提起就称赞不已的名著了。
一个爸爸看见的女儿的故事。
一个女儿讲给爸爸听的故事。
一个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忧伤的故事。一个十分日常却讲述得无比风趣的故事。
一个爸爸想起的自己的故事。
一个应该讲给很多爸爸和妈妈听的故事。因为,孩子的童年和长大,也参与、见证了父母的生命。因为,爱需要教育,也需要智慧和策略。
故事里的女儿现在巴黎,她的大学离巴黎圣母院很近。
离法兰西学院也很近。
离爸爸心里的期望也很近。
第一章 女儿简历
姓名,梅思繁,是她奶奶给她起的。她爸爸“梅子涵”也是她奶奶起的,她奶奶喜欢起名字。
1982年10月20日出生于上海东区中心医院。是那天晚上八点左右的时候。当时她爸爸正在家里睡大觉。早晨的时候,她妈妈说肚子痛,她爸爸就送她去医院。她爸爸坐在产房外面的楼梯上等,但是她妈妈一直不生。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她爸爸想,回家吃晚饭吧。吃好晚饭,他又想,现在肯定还没生,就决定睡一会儿大觉。结果,她的姑姑从医院奔回来,说,你蛮适意的哦,生了!她生下来是六斤一两。
籍贯,安徽。是她爷爷出生的地方,是她爷爷的爸爸出生的地方……就在那个美丽的黄山旁边。她的爸爸梅子涵则是出生在上海,上海东区。她跟着爸爸去过黄山旁边的那个老家和乡下,景色迷人,永远难忘。尤其是那条流自深山而来的溪,那座古老得很的桥,青藤垂挂。爷爷的爸爸的墓在高高的山上,那是个多么气派的墓,好像是个伟大人物。爷爷的爸爸是个医生,当过一所高级学校的校长,字写得像书法家。在气派的墓前,她跟着爸爸一块鞠躬。爸爸说,我们的前辈辉煌过。他们是在向辉煌鞠躬。很多年前的辉煌。
三岁进幼儿园。那时他们不住在东区了。住进了爸爸的大学宿舍。大学和大学宿舍在西区。幼儿园在大学校园里。第一个老师姓房,房老师教了一年去考大学了,考取走了。第二个老师姓陆,陆老师教了半年去日本了。梅思繁也考取音乐幼儿园,不再上大学的幼儿园。她三岁开始学钢琴,已经弹了一年半。有六百个小孩子考,录取十个钢琴,十个小提琴。音乐幼儿园门口有点人山人海,汽车开不过去,拼命按喇叭:嘀嘀,嘀嘀,嘀嘀嘀嘀。自行车骑不过去,只好扶了走。这是一条有名的马路,这条马路的附近也都是有名的马路,名人聚集,洋房林立。音乐幼儿园也在一幢洋房里。一幢白颜色的洋房。房子的主人很多年前到香港去了,现在回来,办起音乐幼儿园。这真是一桩绝妙的事,那么合乎形势需要,全中国有多少大人想让小孩当音乐家、钢琴家、提琴家,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叫号头,小孩进去考。大人在外面“望”。万分紧张,无可奈何。钢琴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小提琴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大人们侧耳辨听……梅思繁的爸爸妈妈也在辨听,但是听不清楚。梅思繁考取了。成了十个钢琴里的一个。收到录取通知的那天,她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妈妈说,什么事?她说,考试那天,我坐到凳上,刚刚要弹,风吹过来了,把琴谱翻掉了,哗啦哗啦翻掉了,我找不到要弹的那一页,就灵机一动,默起来,反正我背得出的,就把曲子弹出来了。这件事,考完那天,她没有说,收到通知了,才说出来。她大概是怕那天说出来,会大惊小怪,遭骂,妈妈要大惊小怪地说,啊呀,你肯定考不取了!爸爸要大惊小怪地说,啊呀,你肯定考不取了!
音乐幼儿园教她弹钢琴的老师,是电影《巴山夜雨》里演小女孩的那个小姑娘的母亲。小女孩唱道: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其实,现在的小孩,也都像蒲公英的种子,被大人吹来吹去,被爸爸妈妈吹来吹去,没有自由。梅思繁也是蒲公英的种子。她不是很想弹钢琴,但是她要弹钢琴,考音乐幼儿园……
音乐幼儿园毕业,上小学。是大学的附小,也在大学校园里。在她家住的房子旁边。她家住的房子叫第九宿舍。从第九宿舍出来,往左拐,再往前走,是她上过的幼儿园;往右拐,再往前走,就是小学。小学班主任也姓陆,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像大姐姐,教语文。从一年级教到五年级。她喜欢梅思繁。小学里喜欢梅思繁的另一个老师是袁老师。袁老师教英语。英语教得赫赫有名。梅思繁当过班长、中队长、大队长、中队学习委员。 五年级结束,考中学。
第二章 绿色学校
上海这地方小学生太多了,小学里教室不够,所以读完五年级便考初中,六年级到中学去读。但是不叫六年级,也不叫初一,而是叫预备班。也有的称中预班、小初一,意思都一样。女儿考取了大学的附中。就是说,从幼儿园开始,她就一直跟这个大学有“关系”。附幼,附小,附中。并不是住在这个大学校园里的小孩都可以一直有这种“关系”的,他们可以报个名就进附幼了,报个名就上附小了,但是没办法报个名就读附中。附中要考的。附中是市重点。所以大多数小孩附小毕业“关系”就结束了,考上了没有附中好的学校,甚至是相去甚远、糟糕透顶的学校,从此“前途茫茫”。
附中在大学校园的外面。在一条很宽的马路的旁边。房子是绿颜色的,有童话感觉。大门也是绿的。绿的大门里面,有个绿色廊壁,壁上有个大钟,钟下是莎士比亚的话: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所有的人走过这里,都能看到绿的颜色和莎士比亚的话,看到它的感觉和格调。那时女儿还小,爸爸告诉她:“那是莎士比亚的话。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家。”
爸爸说:“绿颜色蛮好看的是吗?”
爸爸说:“它是重点中学,市重点。”“你以后要考取它。考取它就等于考取大学了,就等于考取了好大学。”
女儿长大了一些。莎士比亚的话已经熟记于心。爸爸问:“莎士比亚的话是怎么说的?”
“在时问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你解释解释看。”
女儿说:“就是……嗯……就是……嗯……”
女儿说:“我解释不来。”
爸爸说:“意思就是,钟上的时间都是现在的,眼前的,而不是刚才的,或者明天的。”他想了想,就站定下来,指着莎翁的话上面的钟,说:“我们现在来看钟。你看,现在是十点五分……已经变成十点六分了……十点七分……十点八分。时间过去得快吧?在不停地过去。刚刚还是现在的,然而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不断看到的都是‘现在’,但是它们立刻就变成了‘过去’,不断地‘现在’,不断地‘过去’,快得不得了!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问,抓住‘现在’,好好努力读书——把莎士比亚的这句话写在学校的门口,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中心思想。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从‘现在’的这一分钟、这一秒钟就开始努力!”
爸爸说:“你懂吗?”
她说:“嗯。”
爸爸说:“但是你以前没有做到这一点,对吗?譬如你弹钢琴。有的时候就不弹,说,我明天再弹。”
其实读到四年级,她就已经不大再弹了,而不是什么“明天再弹”。准备考重点,到处“补习”,大量做卷子……焦头烂额,忙不过来。
这一天回到家里,爸爸又翻了一本很厚的全部是伟人、名人的话的书,翻到专门讲时间的那几页,读给她听:
在多愁善感的时间中,最缺少伤感色彩的词就是“现在”,因为它把幻想与行动联系了起来。
时间之鸟只向一个方向拍翅展翼——看,这只大乌已振翮而去。
“现在”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分割的时间,一有伸展,便分出了过去和将来,“现在”是没有丝毫长度的。
即使在我们讲话之际,无情的时光也会飞驰而去;抓紧时间,就在这里,切勿相信未来的某个时机! 在爸爸读的时候,女儿瞪大了眼睛听。女儿不瞪,眼睛也是大的;女儿是大眼睛。小的时候,人家说,来,大眼睛,抱抱!上学以后,提到她,人家说,就是那个大眼睛小姑娘对吧?
绿色学校的校长姓张。他是一位教育家。这是一位应该提到的校长,因为他在他的学校里提出了T、X、O。
T、X、O是英文字母,不是汉语拼音,所以你不能用汉语拼音来发音,否则怪死掉。
“X”和“O”怎么解释我说不清楚,但是“T”我知道。
P1-9
我为小孩写作了很多年。我是著名作家了。可是我仍旧只是一篇序言。
什么叫序言呢?
就是开始。
就是第一页。
就是必须十分认真。
就是不可以马马虎虎。
就是心里很清楚,世界上有多少优秀作家,优秀的文学,优秀的为孩子们写的书。
就是知道,努力的路途有多长。
就是每次开始新的写作,都会有些小心翼翼。
就是每次新的写作开始了,都会很年轻般地微微激动,像在走进新的征途。而很多年前,我写的第一篇“文学”,就叫《征途》。
就是万一别人说,你写得真好!可是你明白,还有毛病呢!
就是万一别人说,你是里程碑了,你自己知道,只是一根电线杆。
就是别人总是得奖,可是你总是得不到什么奖,还是心情平静:如果你心情不那么平静,可是稍微过了一会儿,就立即平静了。
小的时候,劳动节、国庆节,马路上总是有大游行,我总是很早很早就站在路边等。我看着第一支队伍走过来。我看着最后一支队伍走完。他们举着红旗,他们挥着鲜花,他们敲着锣鼓,他们喊着口号。他们欢舞着,他们庆祝着。我喜欢看。我站在空空荡荡的马路边等待浩浩荡荡。我等到浩浩荡荡走完了仍旧站在空空荡荡的马路边。那时我是一个小孩儿。我喜欢看别人庆祝。你现在还愿意这样热情地、心思简单地看着别人庆祝吗?不沮丧,不空落,不唠叨,不诅咒?所以,什么叫序言呢?序言又很像是一个小孩儿。他喜欢看别人浩浩荡荡,但是他自己却在浩浩荡荡的外面。
序言也就是,他从来就不在乎别人有没有把他看成是一个重要的作家。他在乎的是:我下面怎么写呢?
序言也就是第二页、第三页之前的那个东西。
序言也就是所有后面的那些东西的前面。
序言后面的故事会不会很壮观呢?
我还是不要在乎那些壮观吧,我只是一篇序言。
其实,我好像连当一篇序言也没有资格。因为我有的时候不拥有真正的序言的心情。
所以我应该努力当成一篇序言。
不过,我为我的这几本书写的这一篇序言,是真正的序言!
这是序言。
我是一个父亲。
这是从198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的。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忘记过这一点。女儿便成为我生命里永远的主题。从看见她第一眼的喜悦开始。从第一次抱起她的小心开始。从第一次抚摸她的小脑袋,第一次亲吻她的小脸,第一次捏着她的小手小脚开始。从很多的别的第一次,以及第一次脑子里划过了对她未来的隐隐的期望开始……我就始终始终没有再忘记我是一个父亲了。
我是一个父亲。
不用任何人教的,自然就会抱孩子了。抱着女儿在马路上走,在公园里兜,那样子都非常地对。一边走,还一边亲女儿的脸,也对女儿说:“亲亲爸爸的脸。”于是,在那马路上和公园里,一个做着父亲的,真是什么苦恼也没有,一生的快乐,在那一个个的瞬间,好像全被享受尽了。他还抱着女儿在车站等女儿的妈妈下班。一辆辆车开了过去。太阳斜斜地、斜斜地落在楼的后面了。女儿的妈妈会从那打开的车门飞过来的,女儿就叫:“妈妈!妈妈!”斜斜的、斜斜的太阳也在等……
我是一个父亲。
从此在夜晚,就会一次次地醒来。看看睡着的女儿踢掉了被子没有,把她的小手塞进被子里,把她的小脚塞进被子里。一个一直是完完整整的觉就这样开始断断续续了。这是女儿永远不会看见的情景。就像在我的小时候,我也永远不会看见。我看见我的小时候,是在我长大以后;我真正地看见我的小时候,尤其是在我做了父亲以后。做了父亲真好,看见的情景一下子就多了好多。
我是一个父亲。
我就永远记住了女儿的生日。永远不需要别人提醒我,我早已知道,今年女儿生日的时候,应该怎么过。一岁生日时,我为她在友谊餐厅过;十岁的时候,在新亚大酒店过;十八岁,不再是我可以随意指定的年龄,她说她喜欢去锦江那儿的墨西哥餐厅,每天晚上,那儿都有一个古巴乐队在演奏,活跃和欢快,还邀请你上去跳拉丁舞。那天晚上,餐厅知道是她十八岁生日,还热情洋溢地为她送上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乐队为她演奏了生日歌,所有的人都对她说:“Happy birthday!”她跳啊,唱啊,那个夜晚是她的。那个夜晚,我坐在边上默默地感受,默默地想。十八年前的这个时候,她刚刚生出来,十八年后的今天,长得这么大了,再过十八年呢?
我是一个父亲。
所以我对女儿期望太多了。我真不知道这有什么不好,我也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总而言之,女儿就在这一个个的期望中,从小就过得不像是一个真正的孩子。她得到了过多的要求,过多的指点,可是她怎么可能实现你的那么多要求,遵照你的那么多指点,所以就有了挨骂的日子,挨打的日子。那对她来说,一定都是些没有阳光的日子。这是在所难免的吗?或者这是很不应该的吗?如果这是在所难免的,那么这也是很不应该的。因为我是一个父亲啊!因为一个父亲该是有耐心也有方法去对待孩子的一切不慎、一切过失、一切不知事理的,学会笑嘻嘻地看着她,学会笑嘻嘻地引导她,使她不害怕你,可是爱你;使她爱你,因此信任你……这不是只在道理上可以存在的,这一定也是在每一天里可以实现的。我没有实现,因为我没有做好父亲。
我是一个父亲。
因为我没有做好父亲,结果我就写了一本《女儿的故事》。我在《女儿的故事》里写了女儿的成长,也写了我对自己的批评。读《女儿的故事》时大家都笑,可是都不那么知道我的痛心。这是一本记叙成长的书,这是一本记叙苦恼的书,这是一本自我批评的书,这也是一本告诉大家好好当父亲、也好好当母亲的书。
大家都说,这是一本好书。
我同意。
梅子涵说:做一个父亲是不容易的。人类所有做着长辈的人都知道那为爱付出过的艰辛。“艰辛”这两个字又怎么概括得了、描述得了!可是后辈们怎么会完全地懂得!我也是一个既做着父亲、也当着后辈的人,我就完全地懂了,完全地记住了。有一本书叫《永远爱你》,这样写道,我把它抄一些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静静的夜里,一个妈妈,抱着她刚出生的小宝宝,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摇啊摇,轻轻地唱着,我永远爱你,我永远疼你,在妈妈的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小宝宝长大了,他一天天、一天天地长大了。当他两岁大时,他开始满屋子乱跑,把书架上的书推倒,把冰箱门开开关关玩不停,还把妈妈的手表丢进马桶里冲掉。妈妈急得想大叫:“这个小家伙真让我受不了!”但是一到了晚上,当这个小家伙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时,妈妈会推开房门,悄悄地走到他的床边,看他是不是睡着了。然后,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摇啊摇,轻轻地唱着:我永远爱你,我永远疼你,在妈妈的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小男孩长大了,他一天天、一天天地长大了。当他九岁大时……当他是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时……但是一到了晚上,当这个大男孩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时,妈妈会推开房门,悄十肖地走到他的床边,看他是不是睡着了。然后,轻轻地把这个大男孩搂在怀里,轻轻地摇啊摇,轻轻地唱着:我永远爱你,我永远疼你,在妈妈的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
小男孩长大了,他一天天、一天天地长大了。现在已经是一个大人。他离开了家,在城里买了一栋自己的房子。但是有时候,妈妈还是会在深夜里,开着车子到城里去看他。当屋子里的灯火暗下来时,妈妈会推开房门,十肖十肖地走到他的床边,看他是不是睡着了。然后,轻轻地把这个大男人搂在怀里,轻轻地摇啊摇,轻轻地唱着:我永远爱你,我永远疼你,在妈妈的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妈妈也变得越来越老了。有一天,她打电话给儿子,对他说:“你找个时间回来看看我这个生病的老人吧!”当儿子回到家时,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轻轻地唱着:我永远爱你,我永远疼你……但是她只唱了这两句,就虚弱得无法唱下去了。这时,儿子走向妈妈,轻轻地把她搂在怀里,轻轻地摇啊摇,轻轻地唱着:我永远爱您,我永远疼您,在我的心里,您是我永远的好妈妈……
读到这里,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