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朵拉的这本微型小说自选集,可以看出,女性、家庭、两性关系是她从数千篇作品中精选出百篇成集的一个主旋律。当今大马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华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陋习仍然习见,朵拉作为知识女性,用理解与同情的笔触,看破红尘似的淡然、淡定,描绘了多情的少女、哀怨的弃妇、作茧自缚的第三者、不甘矮化与欺凌的新女性……众多姐妹同胞的种种爱恨怨愁、沧桑哀伤、不畏强权的形象,与晦暗幽微的社会浮世绘跃然纸上,激励她们冲破险恶与迷惘,达到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之信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朵拉微型小说自选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马来西亚)朵拉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纵观朵拉的这本微型小说自选集,可以看出,女性、家庭、两性关系是她从数千篇作品中精选出百篇成集的一个主旋律。当今大马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华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陋习仍然习见,朵拉作为知识女性,用理解与同情的笔触,看破红尘似的淡然、淡定,描绘了多情的少女、哀怨的弃妇、作茧自缚的第三者、不甘矮化与欺凌的新女性……众多姐妹同胞的种种爱恨怨愁、沧桑哀伤、不畏强权的形象,与晦暗幽微的社会浮世绘跃然纸上,激励她们冲破险恶与迷惘,达到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之信念。 内容推荐 纵观朵拉的这本微型小说自选集,可以看出,女性、家庭、两性关系是她从数千篇作品中精选出百篇成集的一个主旋律。当今大马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华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陋习仍然习见,朵拉作为知识女性,用理解与同情的笔触,看破红尘似的淡然、淡定,描绘了多情的少女、哀怨的弃妇、作茧自缚的第三者、不甘矮化与欺凌的新女性……众多姐妹同胞的种种爱恨怨愁、沧桑哀伤、不畏强权的形象,与晦暗幽微的社会浮世绘跃然纸上,激励她们冲破险恶与迷惘,达到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之信念。 在写作技艺上,朵拉的微型小说愈趋成熟,有故事,有人物,节奏明快,构思简洁,这与她喜好丹青有关,带特征的单纯,有意味的简化,颇得微型小说这一新兴小说文体之精髓。 话题又得回到前文说到的“追根溯源”。朵拉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素净优雅,心中却有万般渴求的人。她写作高产,参会、演讲,足迹遍布大马各地和不少国家与地区,精力无比充沛,办事十分干脆。 目录 序:祝福“惠安女”——朵拉 礼物 玛琪雅朵和法师 遗失 重逢 嗅觉 南瓜 电话里的蓝草莓茶 不认输的咖啡 阻止咳嗽的糖 有一颗心 误会宝蓝色 黑夜的风景 会说话的墙 心结 行李 心碎 眼镜 容忍 找一株树 暗处的眼睛 门的后面 别人的梦 病人 烧 咖啡约会 存款 等待的咖啡 左脚右脚 穿过小巷 臭味 自由的风筝 自由的红鞋 原谅 有一首歌 鸦片电话 行人道上的镜子 洗头 钟摆 生病的妈妈 时代的歌 心事的花瓶 病情 不合脚的鞋 袋中的纽扣 虚拟之爱 心焦如焚 父亲和鱼 岁月的眼睛 看电视的人 幻想电话 回去 纠葛 咖啡是非 化为粉末的野草花束 废弃的车站 过时手表 老地方 家婆和狗 距离 即食面 记性 老故事 失踪 花凋 老人和鸡 手术 宠物 水鸡的谎言 节日晚餐 发亮的白发 那天去洗衣 发上岁月 病 寂寞石子 流浪的幸福 杯碎的声音 没脸的人 失去自信的男人 二遇芒草花 偷看 好消息 离婚 剩余的色彩 名片 温柔的阳光 锁头效应 话匣子 母亲节电话 自杀的鸟 唱片日子 分手演习 下午茶闲话 不解 电话响起 绿叶子 过时的信 绝望的香水 回家的猫 附录 温婉优雅的智慧女性 看马华作家朵拉谈情说爱 代后记 之一 不妥协的灵魂 之二 和自己说话 试读章节 礼物 的士快到家的时候,骆为民突然对司机先生说:“对不起,司机先生,请你再回到市区,我还要到精品店去一趟。” 司机心里虽然觉得这个乘客很奇怪,但也没表露出来,他只是点头说好,然后就把车子转回头。 待骆为民再回到车上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包装得非常精美的礼物。 “好,现在回到金花大厦吧。” 骆为民叫司机把他载回家,他这时的口气比刚上车的时候轻松得多了。 看着花了四百多元买的礼物,骆为民心上原来的愧疚,一点一点在消隐。 越送越昂贵,那是由于他心里的交战愈来愈深。 文娟对他完全没有怀疑,这是他最感不安的。 她永远那样信任他,每次他打电话回去,告诉她要迟点回家,她从来不追问,只是说:“好,不过还是别太晚了。” 骆为民因此都在十二点之前一定到家。 可是,今天比平时说的“迟回去”的时候早得太多了。 本来和莎莉约好的,老地方老时间,但是,到日本去出差的莎莉的丈夫,却突然提早从日本回来,他在酒店的房间等了半个小时,才接到莎莉的电话说出不来了。 他每一次和莎莉约会过后,就对文娟产生愧疚的心情,所以,找一件礼物送她,等于是一项弥补。 看见文娟快乐惊喜地接受他的礼物:“啊,多漂亮呀,太美丽了,我好喜欢唷!”这时骆为民就会带着心安理得的微笑去睡觉。 今天虽然没有和莎莉上床,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去过幽会的酒店,没有给文娟买份礼物好像心里不太好过。 站在家门口,骆为民按了几次门铃,都没有人出来开门,他不禁皱起眉头,从身上拿门钥匙出来,自己把大门打开。 屋里静悄悄的,灯亮着,但却没人。 “文娟呢?”他到处找,厨房、卧室、客房、书房甚至厕所,都不在。 对着墙上的钟,看着长针追逐短针,一步一步地,他开始胡思乱想。 是不是每一次他打电话回来说要迟回,文娟就出去呢? 如果是,她是到哪里去?为什么她每回听到他说要迟回,并没有不高兴或者生气呢? 她知不知道莎莉和他的事,要是知道,她为什么从来不提,是不是她自己也另外有男朋友? 如果文娟真的在外边有男朋友,回来面对他时,难道她一点愧疚都没有吗?要是有,她为什么从来没有买礼物给他? 到了夜里十一点多,他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正要打电话到文娟的娘家去探听时,却听到有人开门的声音。 走进来的果然是文娟。 他看着妆化得比平时浓艳、衣着也比平常大胆的文娟,心上的疑惑益发扩大起来。 骆为民正要开口问个清楚,只听到文娟说:“喏,这个送给你。” 文娟手里拿着一个包装得非常精致的礼物。 他张嘴,但说不出话来。 玛琪雅朵和法师 “请问,还有一杯,你要点什么?” 望着餐牌的眼睛,和头脑配合得不好,或者是,太好,我居然冲口而出:“玛琪雅朵。” “好。”单眼皮的女侍者把餐牌收走。 “其实,对我来说,普通的一杯三合一就可以了。”坐在餐牌后面的法师,现出宽容的微笑。 “可是,我已经替你点了摩卡。”我懊恼地,小小声。 一看见餐牌上写着玛琪雅朵,心里情不自禁啊一声,头脑便缺乏思索地涌起一阵冲动,口一开,玛琪雅朵就从嘴里流出来。 “没关系。”法师一定是在安慰我,“都可以。” “但是……”我张口,想说些什么,却没有说下去。 单眼皮的女侍者已经把咖啡拿来了。 “摩卡?”她问。 马克杯里是褐黑色的咖啡,上边饰着白色的鲜奶油和黑色的巧克力酱,我指着对面的法师。 “玛琪雅朵。”她这回没提问,只是告诉我,然后把小小一个装在咖啡盘的咖啡杯放在我面前。 两朵洁白的奶泡浮在黑色咖啡的上边,像花一样的开着。 法师用咖啡匙搅动着他的摩卡,空气中浮游着一股浓郁的咖啡香味。“你怎么不喝?”法师问我。 手机在这个时候响起来。 我做一个原谅我的表情,打开手机。 “你在哪里?”希莉在那头问。我好像看见她那永远装满好奇的眼神。 “在喝咖啡。”我说,不好意思大声。 “和什么?”她听不清楚。 “在喝玛琪雅朵。”我说。 “哇!”她叫起来,“那你一定要告诉我,对面坐着的那个男人是谁?” 我看一下对面的法师,他低着头,在看一本书。 “发神经呀你?”我骂希莉,“快要进候机室了,回来通电话时再说吧。” “可是,你上回明明说,下次喝玛琪雅朵要和心爱的人一起,味道才更好。”希莉还在那边哗啦哗啦。 我把手机盖上。 拎起玛琪雅朵,一口喝光,然后像解释什么似的:“玛琪雅朵要尽快喝,要不然,奶泡和空气接触以后,会影响它的绵密度,味道便差了。” 法师没有听到,他还是低着头在看书。 “有时候,人会自言自语的。”对着空了的玛琪雅朵杯子,我在自我安慰。P1-4 序言 序:祝福“惠安女”——朵拉 郏宗培 在福建泉州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名闻海内外的惠安女。这些女性不仅以其奇特的服饰——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成为一道道靓丽的民俗景观,更是因家中男人多以出海捕鱼或出洋谋生,常年少在家,而使女性个性磨炼坚韧,成为全能媳妇,里里外外一把手,为惠东崇武增添了难以言表的人性魅力。 我为什么要在本文开篇就花这么多文字写“惠安女”呢,不为别的,是因为本书作者每每介绍自己简历时,前两句必是:本名林月丝,祖籍福建惠安。不得不让我对这位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身上流淌着惠安人生命血脉的朵拉作一番追根溯源,了解她在并不是以华文作为主要语言的大马,多少年来矢志不移华文写作,矢志不移用中华文化元素从事她喜爱的绘画、书法、茶艺、园艺。 认识朵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东南亚的华文作家有个很好的习惯,经常以举办“亚细安创作营”、微型小说研讨会之类名义聚会,一些侨领、儒商出面主持,大家以文会友,其热络的气氛让人忘记置身在远离祖国的他乡。我与朵拉是在新加坡、还是在曼谷类似的场合认识的,记不清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质朴、诚恳,对文学的执著、率真,一往情深。 如果说,出生于大马华人家庭的朵拉,对华文写作产生兴趣的最初是得福于父亲对她学生时代的华文和书法成绩的重视,得福于家族内叔叔姑姑,尤其是母亲的阅读喜好,那么成年之后,成家之后,成人之母之后,她仍与华文写作为伍,仍喜书、看书、买书、写书,则是缘于她的思索、观察与悟性,还有她的毅力与善心。 纵观她的这本微型小说自选集,可以看出,女性、家庭、两性关系是她从数千篇作品中精选出百篇成集的一个主旋律。当今大马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华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陋习仍然习见,朵拉作为知识女性,用理解与同情的笔触,看破红尘似的淡然、淡定,描绘了多情的少女、哀怨的弃妇、作茧自缚的第三者、不甘矮化与欺凌的新女性……众多姐妹同胞的种种爱恨怨愁、沧桑哀伤、不畏强权的形象,与晦暗幽微的社会浮世绘跃然纸上,激励她们冲破险恶与迷惘,达到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之信念。 而在写作技艺上,朵拉的微型小说愈趋成熟,有故事,有人物,节奏明快,构思简洁,这与她喜好丹青有关,带特征的单纯,有意味的简化,颇得微型小说这一新兴小说文体之精髓。 话题又得回到前文说到的“追根溯源”。朵拉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素净优雅,心中却有万般渴求的人。她写作高产,参会、演讲,足迹遍布大马各地和不少国家与地区,精力无比充沛,办事十分干脆。举个小小的例子。去年5月,她与丈夫小黑途经上海,匆匆来见我,二话没多说,送我一叠她的旧著新书,丢下了一句:我的自选集,请你写个序。一点客气话也没有就匆匆离去。同年秋季,我应邀参加吉隆坡华文书展期间,主办方安排北上参观槟城,本想与她约见面叙,在随行的《亚洲周刊》驻吉隆坡记者林友顺的热心联络下,终于与她通上了手机,不料她已南下吉隆坡书展去演讲了。同样也是一句客气话也没有,还怪我没有事先与她约定。 这大概就是“惠安女”的一种基因,了解她了不但不生疑,反而会感到她是多么单纯,多么可敬。 抄录一段她在《做好一个人》文章中的对话: 一系列的“励志文章”发表后,朋友取笑:“哇,现在终 于也‘文以载道’了呀?教训谁呀?” 我坦白地说:“我是在教训自己!” 说得多好,同样单纯、坚定,铮铮有声。 我以为,在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出现了朵拉这样的成熟有才华的华文作家,是马华文坛和华人社会的幸事,是马华文学得以兴盛的骄傲。中国成功的三十年的改革_开放,又为朵拉这样的海外华人作家回到母语国文坛书业施展才华,创造了更大的平台。 祝福“惠安女”——朵拉!祝愿马华文坛和海外华文界能涌现出更多朵拉式的华文作家1 2008年11月16日 后记 之一 不妥协的灵魂 朵拉 大马没有专业作家,我每天写作,许多人好奇,问我灵感从哪里来。希腊神话里的大力士神,没有人比他更有力量,当他在和敌人打架的时候,一跌在地上,只要摸到土地,力量就回来了。他最害怕离开土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把他捧起来,高高离地,掐死他。有人把艺术家比喻为大力士神,不离土地,不离生活。这是我的回答。虽然有人以为不写劳动人民,就是离开土地和生活。其实,现实社会中有不同层次的生活。不同的作家各自刻画自己了解、熟悉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现实真实的优秀作品。 有心文学创作,不放过一切生活细节,用心感觉非常重要。观察的时候,冷眼旁观。创作的时候,用心思考和感觉,如何把平凡的故事说得不平凡,除了冷眼热心,更别忽略生活中的小,小东西,小事件,小细节,把一切日常的小放大去看,深入理解。这和我画水墨画的方法一样,小小的一朵花、一只鸟、一颗石头,皆可成为一幅蕴涵深义的图画。 1986年接受中国台湾的一家妇女写作协会的邀请到台北出席“亚洲华文女作家交流会”,开始对女权意识醒觉。在这之前,大马作家基于生长的环境,对国家和种族课题特别关心,女权问题冷淡以对。我在台湾发现当地的女作家强烈而积极地提倡女权,才惊觉女人失去的太多。 整个世界有一半的人口是女人,不过,这50%的人口却被歧视、忽略,没有发言权,而且受到压抑、欺侮和冷落。两性关系从此成为我最爱探讨的课题。既是女性作家,对于女性处在男权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挣扎、艰辛、努力等等,感受特别深刻。 女性的社会定位依靠女性自己努力去争取和实现。今天大马的华人社会,男尊女卑仍旧非常普遍,女性的这份努力追求往往受到打击、嘲笑和轻忽。向这样的一个社会要求不管任何一种东西,女性得付出比一般男性更高更大的代价。女性特别同情和关心女性,喜爱描述受到歧视和忽略的女性,不气馁不灰心,反而更加自强自尊的故事。我固执坚持,以此为母题,用我的笔,用我的心去刻画,一再强调并且永不绝望。 女性抬头不表示超越男性,要求的是平起平坐,在这之前,先拥有自信自强自立,才有其他可说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人觉得重要,有人不。至今有此现象,是一种悲哀。而男性到今天,依然具有传统式的男性主宰女性的愿望,又是另一种悲哀。 我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其实是对男权社会和女性自甘矮化的一种安静的反抗。虽然我对他(她)们充满了怜悯。很多人(男人)都深切厌恶根深蒂固、冥顽不化的社会惯例,然而对于女性追求自立和自主权、平等平权这样的事,他们却受不了。这种充满了“成见”的心态无比吊诡,却又不能否认,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小说家才能创作出丰富精彩的作品。 至今一共出版了九本微型小说,我的微型小说很少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总是平淡地叙述故事,没给读者一个结局,或提供一个答案。 喜欢以容易看进去的方式呈现作品。句子平淡,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淡到没有味道。修改时,一再把艰深晦涩的词句都删去,越后期的作品益发明显,试图制造深入浅出的效果,其实有所期待。 有个画家说过“一幅画,是画者的渴望与灵魂”,对于作家亦如是。每一篇文学作品,其实也都是作者的渴望与灵魂。 文学是人学,也是情学。无论小说、散文和诗,描述的都是人,都是情。不断地书写情,是因为自己的感情丰沛,或者是生命中缺乏感情?是自己缺乏感情或者是缺乏别人付出的感情?人是孤单的,永远都是。纵然身边有许多亲人,还有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但人毕竟是孤单的。艺术创作者终其一生,始终不停地在书写的,是心底里的追求和缺憾。书写成为一种追寻和完成的手段。面对自己的追求,作家必须具有一种不妥协的精神和灵魂。更尤其,身在中国之外,用华文写作。 之二 和自己说话 一开始写作,完全不抱企图心。1983年,初次受邀文学演讲,内容提到从没立志当作家,意外引发轩然大波。三天两夜的文学营,都在讨论同一话题:写作是否要立志。为人当立志,没有立志,照样成家,最主要的应是兴趣。兴趣的身边永远有两员大将,一叫恒心一叫毅力。 事实上只受过小学6年级的华文教育,大马的国民型中学,在我那个时代,课本以英文为主,另有一本华文和一本马来文。处于这种环境下,培养对华文文学的热爱,靠的是自己,还有家庭的影响。祖父自中国福建惠安南移,父亲亦在中国出生,我应该算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呢?没有考究。父亲让我受教育,在那个男尊女卑、物质贫瘠的年代,让女儿受教育算是“先进家庭”,但父亲仅注重我的华文和书法。考试只问华文考几分;书法写得不好,他会非常生气。因他自己喜欢写毛笔字,至于我的其他功课,他都不是那么在乎。 家里叔叔姑姑都喜爱阅读,虽然他们看的大多是华文杂志,在那个很难找到华文书的年代,他们订阅、购买娱乐杂志和武侠小说。午后时间,南音悠悠在厅里回旋,祖父坐在厅外的亭子间,在阳光下眯着眼睛,卷着纸张薄薄字体小小、没有标点符号的“××演义”。如果没有记错,其中一本叫《七侠五义》,后来才知道那是以宣纸印刷的书籍。家中订报纸,那个时代,并非每家每户都订报。每个早上,家人有坐在一起阅报的习惯。母亲极爱阅读,到今天已经七十几岁,不能等待第二天早上,晚报一丢进院子,她即刻戴上她的老花眼镜,追看新闻和连载小说。对文学产生兴趣,更多是源自家庭背景。 阅读时间日长,自以为懂很多,有很多话要说,找不到听众,于是写成文字,在文章里滔滔不绝,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结果发现文学带给我的喜悦不是文字可以形容,前半生几乎所有的好处一概来自文学。且不提获奖、出书等虚幻事,读和写,来自文学友情的关爱,已是我生命中的快乐源泉。 也因每日与文字为伍,益发孤僻,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处理得当。和人相处表现笨拙,不喜在口舌上争锋的嘴巴是木讷的,缺乏热情洋溢的表情的脸平平板板,日子堆高渐渐堆砌出一道石墙,用以躲避人群。沟通不良的挫折带来更大的恐惧和逃避,只有更深地把头埋进文字里。 没有出去和人交往的经验,不经尘世的沧桑,因此三十岁以后仍保持听起来悦耳而实际上荒唐可笑的天真幼稚和无知。见人和办事常碰壁,试图找一种主义来研究,起码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法,最终选择女性主义。 每天创作,挖掘的是自己的内心。只有最孤独的时刻才能够对自己坦诚。每个人的结局都相同,能够掌握的是生命的过程,每个当下都在用心。 2008年是丰收年,四本书在等着出版,感谢四个出版社的主编,从没有想过,和自己说话,说到变成印刷品,真是意外的收获。性喜随缘,一切不强求,过于刻意,怕出现丑陋的姿态和面目,连自己也不敢照镜子。 到今天,照样有着和自己说话的习惯。 未来也不会放弃自言自语。 2008年3月写于马来西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