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情趣盎然的内容,展现了荣宝斋这一出版百年老店30年间重新焕发的青春活力,描绘了其随着新中国诞生的出版机构30年间取得的非凡进步,刻画了它在改革开放的直接推动下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荣名为宝--荣宝斋/名社30年书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张伟涛//宋晓冬 |
出版社 | 荣宝斋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情趣盎然的内容,展现了荣宝斋这一出版百年老店30年间重新焕发的青春活力,描绘了其随着新中国诞生的出版机构30年间取得的非凡进步,刻画了它在改革开放的直接推动下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内容推荐 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始建于1672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894年,前人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设立为荣宝斋延营松竹斋业务。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改革开放使荣宝斋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三十年来,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逐渐转型成为集书画经营、术版水印、拍卖、出版、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企业。本书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编著,记录了荣宝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顺应时代要求,将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发扬广大的奋斗历程。 目录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 (代序) 第一章 百年老店焕新生/1 (一)从松竹斋到荣宝斋/1 (二)琉璃厂改造和荣宝斋新店的落成/10 第二章 走向世界的经营策略/13 (一)百年老店继往开来/13 (二)开放式的多种经营/29 1、营业部/29 2、从荣兴艺廊到荣宝大厦/36 3、拍卖公司/40 4、荣宝斋画院/46 (三)海外市场的拓展/49 (四)“老字号”≠“摇钱树”——荣宝斋品牌的保护/57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瑰宝/63 (一)木版水印:雕版印刷“活文物”/63 (二)装裱修复:抢救书画文物的“绝活儿”/95 (三)中国气派:古代书籍装帧的传承者/107 第四章 书画家之家/111 第五章 蒸蒸日上的出版事业/147 第六章 改革开放的窗口文化传承的重镇/161 第七章 “老字号”的社会责任/171 第八章 “民间故宫":经年积累的珍藏/181 第九章 面向未来的品牌发展之路/195 荣宝斋历年获奖情况一览表/205 荣宝斋历年举办展览一览表/208 后记/212 试读章节 荣宝斋本来是一家业务范围有限的南纸店。虽然它历史悠久,货品精上,但在清朝中后期,它的地位和影响却不如它西边斜对门的清秘阁南纸店。直到进入20世纪后,荣宝斋的经营理念更新,发展步伐加快,才在南纸业中后来居上。 百余年来,荣宝斋能在濒临倒闭的松竹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著名文化企业,与其儿代经理的苦心经营密不可分。因此,要了解荣宝斋百年的发展兴衰史,不得不以讲述这几位荣宝斋历史上的名人的故事为核心。 庄虎臣本是北京通州人,在担任荣宝斋掌柜前是荣禄堂缙绅铺的大伙计。由于人聪明,交游广,人送绰号智多星。这荣禄堂的刘掌柜是个小肚鸡肠的人,生怕庄虎臣抢了自己的饭碗,便处处提防着他,因此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身为荣宝斋东家的张氏看到庄虎臣是个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于是想方设法把庄虎臣挖过来。庄虎臣在荣禄堂正感到无用武之地,有感于张家的信任和待遇的优厚,欣然跳槽。 庄虎臣接手的时候,松竹斋处于亏损负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庄虎臣采取了一招“金蝉脱壳汁”。 庄虎臣先让松竹斋的大伙计放出风去,说松竹斋已亏得一塌糊涂,以达到麻痹债主和竞争对手的目的;同时暗地里买下琉璃厂86号一处铺面房,将松竹斋值钱的东西转移过去。于是,没过几天,一家新的南纸店诞生了——这就是荣宝斋。 虽然荣宝斋继承了松竹斋的全部业务,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招数,也不可能摆脱困境。于是,庄虎臣使出了第二招:把荣禄堂经营《缙绅录》的业务带到荣宝斋来。 庄虎臣在荣禄堂就擅长这项业务,他意识到这项业务对刚刚启动的荣宝斋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凶此,他花了不很多的银两,从很有势力的把兄弟袁宝三那里买了个“候选从九品”官,并买通了宫廷里的关节。这样,当朝廷官员每天穿着朝服去上朝时,他则穿了那胸前有“补文”的官服到乾清宫门外去抄录朝廷公布的官员任免名单。因为他是直接从内宫抄来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可靠,又及时,加之精心制作,精美可人,所以荣宝斋的《缙绅录》很快成为京城大小官员的抢手货。由于朝廷命官经常变化,荣宝斋的《缙绅录》也随之不断补充、更改,重新出版。官员们为了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每新出版一册都必须买,所以白花花的银子哗啦啦地往荣宝斋的柜里流。 庄虎臣的第三招就是设“帖套作”。 过去木版水印的货品基本都是从别的铺子趸来的,自从“帖套作”设立以后,荣宝斋不但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选料、设计,适销对路,还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庄虎臣经营得法,使荣宝斋的生意蒸蒸日上。创号头四年的经营状况,已无据可考,而1898年一1949年的情况,则逐年翔实地记载于《万金老账》上。当初以松竹斋的货底折银3000两为资本,而1898年、1899年两年的红利分别为1368两和1600两,已经相当于当初投入的资本。1906年、1907年两年的红利分别为644s两和6604两,每年的利润都是当初投入资本的两倍多。在庄虎臣主持经营的30年问,累汁获利白银98243两。 庄虎臣于1922年去世。为了报答这位拯救张氏祖业的功臣,荣宝斋东家张氏决定:10年内按庄虎臣在职时的薪金额每月照发给其家属,并保留红股一股半,名日“酬劳股”。还将庄氏遗像悬挂于店内,由东家撰写赞词于其下,以纪念和激励同仁。这在琉璃厂乃至整个北京城,都没有先例。庄虎臣为荣宝斋所作的贡献也随着荣宝斋百年的历史记忆延续下来。 庄虎臣去世后,1926年荣宝斋东家张氏聘二掌柜王仁山接任荣宝斋经理。而王仁山又是一位在荣宝斋的经营和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 王仁山接任荣宝斋经理的时候33岁。他一上任就显示出他的管理才能,用现在的话说,王仁山是个敢作敢为的企业家。当时荣宝斋的所有店员,从刚进店的小学徒到大伙汁,一律住在店里,白天是做生意的店堂,晚上打烊搭起铺就成了宿舍;一律在店里吃饭,晚上在店里学习业务知识,不许外出闲逛,连理发也定期请人到店里来理。店员从睡觉、穿戴、发式、站立姿势、举手投足到如何说话,都有明确的规定。王仁山极其重视店员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一再强调:荣宝斋是经营文化艺术品的,不是普通商品;所接触的都是文人墨客、高官巨富、社会名流,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从经理到每个学徒,都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和高效为顾客服务的技能,要懂礼貌,尊重顾客,说话要文雅、恰如其分。 王仁山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店规,和大伙儿一样穿大褂、布鞋,经常在店里同大伙儿一起吃饭,发现违规的,及时纠正。 一次,一个小伙计在接待顾客时把画幅上的压角章说成“戳子”,被王仁山听见后叫到办公室去。王仁山指着墙上一幅画的压角章问他:“这叫什么?” “戳子呀。” “你……你说什么,再说一遍。”王仁山一激动,说话有些口吃。小伙计见掌柜的这么严肃,也紧张起来,摸了摸脑袋改口说:“叫压角章,也叫闲章。”王仁山见他说对了,口气缓和了一些,但仍带几分严肃地说:“这还差不多。‘戳子’是老百姓的叫法,我们荣宝斋的人必须懂书画,必须是内行,才能同文人墨客,同书画家、收藏家打交道,不然人家怎么相信我们,怎么能把顾客拉住。如果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不但做不了生意,人家还要笑活我们。以后不懂要问,要学。”一席活把小伙汁说得服服帖帖。 由于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荣宝斋学徒出身的人,都被同行另眼看待。一般从荣宝斋出师的人,部有某种专长,或书法,或能篆刻,或画画,或能鉴别作品的真伪,业内的伙汁们以能当荣宝斋的店员而感到光彩。 但当荣宝斋欣欣向荣的时候,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生意所依的达官显宦相继离开北京。要知道,书画行业只有在作为首都的北京才能施展拳脚。此时王仁山立即想到,南京也是个古都,文化根基深厚,人文荟萃,又毗邻最大商业都市上海,肯定有无限商机,必须尽快去占领南京这个市场。恰巧此时东家来店,王仁山对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 说干就干,1928年7月,王仁山由北平出发至天津乘船南下,再由上海转道南京。他带着几个办事能力强的伙汁先作市场调查,走街串巷,了解南京文化市场的现状和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然后用北平寄来的21个邮包的商品来试销。 由于他们一行住在南京吉祥街大吉祥旅馆,也许是沾了这双重吉祥气,试销那天客人很多,把本来并不为人瞩目的吉祥旅馆闹得沸沸扬扬。结果不到两天工夫,北平寄来的东西就卖得精光。 试销成功坚定了王仁山在南京办分店的信心。于是,经过半年的筹备,荣宝斋南京分店终于在1929年3月26日开张了。由于商品质地优良,品种齐全,价格合理,服务周到,很快受到南京各界人士的青睐,顾客盈门,铺面由两问扩大到五间还嫌挤。1930年到1931年两年的销售额达到178204元现大洋,为北平总店同期的两倍多。 南京分店如此辉煌的业绩,使王仁山踌躇满志。有了南京分店的经验,他又照南京分店的模式,在其他城市建立分店,对王仁山来说这已经不是太难的事了。王仁山用南京分店赚的钱,于1931年5月先在上海河南中路开设荣宝斋分店,以后又用上海分店赚的钱,先后于1932年在洛阳,1934年在汉口,1941年在天津建立荣宝斋分店。他本来还打算到成都、香港、台北和广东番禺办分店,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 P13-18 序言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代序) 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始建于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前人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创立荣宝斋,延营松竹斋业务。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并以郭沫若题词墨迹“荣宝斋”为标准的商号字样。1998年至今,荣宝斋隶属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历经朝代转换、老店递变、人事更迭、业务衰荣。虽然历尽沧桑坎坷,遭遇过磨难和危机,但是它在今天仍翘首立于业界,“荣宝斋”三字金匾,闪着润泽的荣光。百年老店顺应时势,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逐渐明确并坚定了企业未来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竞争发展的道路,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有所建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使我们这个具有百年历史和经营传统的老企业步入了光大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30年,在荣宝斋的百年历程中不算太长,但正是在这个全国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荣宝斋逐渐由一个百年老店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木版水印、拍卖、出版、教育等于一体,具有相当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文化企业。在这个历史新时期,荣宝斋逢盛世而新兴。 百年前设“荣宝斋”字号取“荣名为宝”之意,从此以后,“荣名为宝”寓意和包含了这家老店的传统精神。“荣名为宝”理念的本质是对品牌的苦心经营和珍视,是对文化瑰宝荣昌的祈愿。这种理念支持了百年老店历经艰难、自强进取,使“荣宝斋”三个字和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直至成为民族企业的品牌、市场中的驰名商标。今天理解和体会“荣名为宝”的寓意和精神,以及由这种精神所积淀并因其彰显的品牌价值殊为宝贵。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部分。企业品牌蕴藏着巨大的资产价值和企业运筹未来的资源,“荣宝斋”三个字已经成为聚集人气、激励精神的力量。经过30年来市场的拼搏,我们对“荣宝斋”品牌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铸造这块品牌经历了时间,光大这块品牌需要科学运营,需要人和制度去维护。品牌是财富,是竞争力,品牌的内涵更需要增添新内容,使其更加光泽、厚重,历久弥新。 “荣宝斋”的人气是兴达之本。多年来荣宝斋团结了仰慕这块“牌匾”,有志于传统文化艺术,热爱这个集体的管理者、专家、技术人才和普通员工组成的一支团队,这些人为了荣宝斋的事业兢兢业业;荣宝斋被视为“书画家之家”,往来文化鸿儒、丹青巨擘素与荣宝斋笃诚交往并留下了很多历史佳话,名人题赠匾额寄托着深厚的情谊,使得这座艺术殿堂熠熠生辉;新老顾客认同荣宝斋念的一字“真”经,荣宝斋能在当下世俗功利、真伪优劣混杂的艺术品市场中凝聚人气缘于一个“信”字,缘于老店的守信和客商之间的信任;党和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同志、书画家、社会各界都对荣宝斋的发展给予了各个方面的关怀和支持。如今,在荣宝斋看来,这个品牌已经不仅仅属于企业,它与构建人民群众美好和谐的文化生活有了直接的关系,这块“匾额”足以使我们油然生发对它的敬慕。 荣宝斋经历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面对商机,循着一条商脉,这也是一条百年延绵未断的商脉。这条商脉系着一个“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以文会友”,以翰墨书画结缘、文以载道。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继承发扬了千年雕版印刷术,荣宝斋装裱修复绝技继往开来,分别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伪存真、取精择善,收藏元、明、清、近现代书画瑰宝数以千计,成为老字号代代相传的珍宝,这些艺术瑰宝永远散发着优雅浓重的文化气息,也凝聚了荣宝斋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情结。百年相承的文化气息,滋养着老字号伴随改革开放的盛世欣欣向荣。百年老店在市场环境中面对竞争、商机和生存发展的挑战,“坚持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文艺,奉雅守正,亦商亦文,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是百年老店面对市场万变的一定之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荣宝斋事业发展的根本和“源头之水”。 改革开放的30年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30年的变化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要求,为荣宝斋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不断改革探索促进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传统老字号企业也的确要回答许多新的问题。传统老字号突出的问题是能效思想、激发改革的动力,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核心的任务是科学发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使命。企业的远景蓝图,企业的文化价值观,“荣宝斋”品牌的光荣是荣宝斋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本书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编著,当然也会涉及改革开放前不能割舍的一些内容,并以“荣名为宝”作为书名,主要记录了30年来荣宝斋发展变化的一些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荣宝斋得到了各个方面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借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忱。感谢此书的编撰人员,真诚地感谢曾经为荣宝斋工作过和付出心血的人。祝愿百年荣宝斋繁荣昌盛. 谨此感言。 马平一 2008年8月1日 后记 本书是荣宝斋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编著。在编撰过程中,我们参考了米景扬先生的《荣宝瑰梦》、郑理先生的《荣宝斋三百年问》、陈岩先生的《往事丹青》。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采访了侯恺、米景扬、王玉良、孙树梅、蔡金鹏、郜宗远、雷振芳、荣万祥、周幸福、王兆生、张晓林、蒋福顺、王辛敬、宋学伟、刘尚勇、解立君、孔繁勇、张建平、唐辉等荣宝斋的老同志,他们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营业部经理杨海青、财务处处长赵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莫武、书法篆刻编辑室崔伟承担了书中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生产部副主任陈铭,办公室主任王兴家,江书鹏,李德良,资料室的胡康君、张洁,荣宝拍卖公司陆红梅,《荣宝斋》杂志郭艳梅,荣宝斋画院于洋、樊怡等同志为保证本书的顺利出版,在提供资料和图片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江金照同志为书稿的校对付出了心血。在此,谨向上述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在改革开放30年的背景下记录荣宝斋开拓前进的足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鉴于本书的编撰具有内容和出版时间方面的要求,因此,对于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能得到各方的指教,以待今后充实和改正。 编委会 2008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