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陶宏开现象思考
分类
作者 周挥辉//党波涛//彭桂芳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陶宏开教授素质教育理论的普及手册。该书从陶宏开现象入手,探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并结合陶宏开挽救“网瘾”孩子的实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陶宏开教授的相关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本书的出版能够给家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识之士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也希望通过本书,能有更多的人透过“网瘾”,看到“网瘾”背后的问题,通过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关心中华民族的未来。

内容推荐

2004年下半年起,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美籍归国学者陶宏开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挽救青少年上网成瘾者行动。今天,这个行动仍然在继续。

为了挽救上网成瘾的孩子,为了拯救陷入痛苦的家庭,他已经走过全国90多个城市,作了近千场报告和讲座,面对面帮助了600多名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为近30万名“网瘾”青少年及家长提供互动讲座,培训数千名志愿者。此外,他还在武汉、北京、山东、珠海、深圳等地举办冬令营、夏令营,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帮助建立当地的“家庭交流中心”,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陶宏开教授挽救“网瘾”孩子的事迹受到媒体强烈、持久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新闻媒体对他进行了报道,新浪、搜狐等100多家新闻网站开办有他的挽救行动专题。有媒体称陶宏开教授为“神奇的戒网瘾专家”,有媒体把他称为“神话下的孤独斗士”,有媒体把他挽救“网瘾”孩子的行动称为“陶宏开现象”。我们说,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四个字——“救救孩子”。

本书从陶宏开现象入手,探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孩子上网成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解决?本书结合陶宏开挽救“网瘾”孩子的实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陶宏开教授的相关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作为陶宏开教授素质教育理论的普及手册,本书能够给家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识之士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目录

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代序)

陶宏开现象聚焦

 一、陶宏开是谁

 二、陶宏开是戒“网瘾”专家吗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

陶宏开现象的背后

 一、陶宏开戒“网瘾”成果

 二、陶宏开现象探因

 三、陶宏开现象反思

孩子:我们并没有错

 一、青少年:我们很迷茫

 二、孩子究竟缺少什么

 三、四大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到底错在哪里

 一、走下圣坛

 二、练好自己的“内功”

 三、不要做孩子成材路上的“殉道者”

 四、正确看待网络社区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五、家长的五大误区

 六、亲子沟通的方法

教师:是我们的错吗

 一、好老师影响孩子一生

 二、不做“害人”老师

 三、素质教育不能为教师免责

 四、应试教育之痛

 五、素质教育从学会批评开始

公民:难道社会没有责任

 一、审视我们这个时代

 二、道德家园的沦落

 三、道德底线的失守

 四、人人参与道德重建

附录:陶宏开教育语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四、应试教育之痛

在全国上下把矛头纷纷指向教师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冷静下来体谅一下老师的苦衷?毕竟,师德水平的大幅下降,绝非偶然。那么是什么魔力,诱使众多教师纷纷置“师德”“育人”于不顾,非得盯着学生的“分数”过日子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应试”领导的自白:

我懂得,必须在正常的、科学的教学秩序下,教学科研和对教师的评价才有意义。好的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力,讲课要留余地,讲七八分,留两三分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创造。然后去进行科学的指导性的训练。

我也懂得,学生学习应该有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消化、总结、提高等环节,每天抽一点时间,对每天、每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系列梳理,消化和反思。如素质教育提出的“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学生要有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等等。

这一切,似乎只是一张蓝图,实际上很难做到,理由如下:

1.素质教育的目的最终也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从上到下,体现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考上线人数的多寡,不管提什么口号,最后是殊途同归,高考见高低!上头也是这样评价学校的。

2.人们天天在讲高考指挥棒,到底这指挥棒是什么?经过痛苦的思考,我终于悟出来了:这个指挥棒其实是上头每年向学校下达的上线人数指标,而不是高考本身!只要有指标,就必然逼使学校要以应试为终极目标。但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上头”是谁?内涵深远的教育工作可不像工厂生产一样指标化?

3.不应试,万一高考“失败”——即上线人数下降,后果不堪设想,过不了家长和社会关;高考失败,便是学校失败,学校声誉就下降,学校就无法创收搞福利!福利不高就可能涣散军心1

4.目前师资水平不高是事实,因此,除了用“练”保证教学质量外,似乎别无他法。至于教学研究、业务进修,那是要在确保练够上头下达的上线人数的前提下才可考虑。而事实上,进修是个人升级的需要,在学校,还是练,练够上线人数再说。

5.教材不减,高考不变,还是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不补课,不“三天饭作两天吃”,怎能完成教学任务?打仗时期连饭都没得吃呢!

所以,明知这样做不科学,有“犯法”之嫌,但是,根据目前教育界的纵横比较,不这样做不行。

看了这位教育者的自白,有人也许会谴责这位教育者不负责任,明知道不科学,还这么做。但是,在上头压下来的教学任务面前,他都已经“三天饭作两天吃”了,我们又怎么能苛求他还能在“饭”里面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呢?比如说“育人”。

应试教育,或者说是高考指挥棒,更直接地说是“上头压下来的指标”,让教师们无暇顾及孩子哀怨的眼神,无暇去想办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别论在孩子做人上下工夫了。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得到领导的认可,从而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就是保住全家人的饭碗。有多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年大学生在初登讲台时,也曾立下雄心壮志,梦想用自己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来拯救可怜的孩子。结果是他们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欢迎,但是却受到家长的质疑,同事的蔑视,领导的责问,从而很快沦为“识时务的俊杰”。

所以,素质教育的推行急需中国教育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因为,不改变现行考试制度,一切措施都无法落到实处。所以才会出现媒体报道的以下现象:“减负”令撼不动教辅市场;校内转校外,明补变暗补;补课禁,家教火……

现行的考试制度其实就代表了一种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如果质检体系本身就出了问题,检验出来的产品必然会存在问题。可以说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就是这种质检标准导致的产物。他们经过了“考试关”,但是却过不了“市场关”。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仅会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靠的不是考分,而是综合能力的较量。很明显,我们的孩子从入学到进入社会必须经过“双重标准”的检验,从而导致了中小学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围绕“考分”来组织教学,通过了高考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学生。但是,当大学教师接收到这些合格学生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如此之差,很多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大部分人心理素质较差,习惯了高中的“灌输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差……大学教师着急了,因为大学生的就业,靠的不仅是考试成绩,而且是综合素质。大学教师着急归着急,可是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功夫来“育人”,因为他们的科研任务重,社会工作多,很多老师能够准时进教室把课授完就算不错了。于是没有了高考压力的大学生们在大学里晃晃悠悠地过了四年。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过五关斩六将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他们竟然被社会定为“不合格品”。理由是综合素质较差。于是,他们傻眼了,而等在他们身后准备过桥的人们也傻眼了。进而整个社会面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高考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也傻眼了……因为一个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中小学老师无奈,大学教师也无奈,而一步步走过来的学生更无奈,家长也必然跟着无奈,社会面对源源不断输送来的“不合格人才”同样无奈。如此严重的恶性循-环难道还不能激起我们的紧迫感吗?我们难道要一直这么无奈F。。去吗?

教师的无奈不仅来自教育制度,有时也来自学生家长。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使得其父母一方面把所有的期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近乎完美;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更多了一些原始的、非理性的舐犊之情。因为宠爱,很多家长在家里舍不得说孩子半句不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有求必应,而把教育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学校,只要是好学校,出多少钱都愿意。因此,才导致了现在的“择校风”屡禁不止,愈吹愈烈。但是,即使是好学校的老师也同样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伺候”好这些花了大价钱的家长。面对他们的学生,老师说重了,孩子受不了,回家瞎告状,家长一听轻者打电话责问老师,重者则直接向学校领导告状。但是,如果对他们的孩子放松一码,他们则会怪老师不负责任,存在偏见,认为自己的钱花得不值。真是让老师左右为难。正像杨晓升先生评价的那样,“现在的一些中小学生的家长已陷入一种矛盾心态之中,一方面因望子成龙心切而派生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则把家庭溺爱方式向外界延伸”。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

P128-131

序言

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代序)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马 敏

陶宏开教授是我的同门师兄,读书时,他勤奋好学,富有爱心,热衷于公益事业。1984年,他应美国密西根大学之邀访问深造,并在美国定居。其间有近十年时间从事素质教育,深入研究中美文化、中美教育比较等课题。我去美国,曾与他见过几面。

2002年春,他退休后回武汉探亲期间,到学校看望导师章开沅。聚会上,时任管理学院总支书记的朱斌教授提出,请他担任该院特聘教授,开展素质教育。我们都很赞成,他就同意了。我代表学校当场就给他颁发了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聘书。

陶宏开教授担任管理学院2002级素质教育的导师。当时的2002级学风散漫,士气涣散。面对这样的学生,他没有畏惧退缩,没有抱怨指责,而是全心扑在工作上,把爱奉献给学生,从心出发,用爱改变。同时大胆创新,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两年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个年级的一次通过率为70%:科学研究,这个年级仅李琴一人就发表论文十几篇;期末评优,这个年级的两个团支部都被评为“优秀团支部”;全院英语演讲,前三名都是这个年级的;全校中文辩论赛,一、二名也都是他们这个年级的。

一、他是“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

2004年5月5日,武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一则报道<谁来救救我的女儿?》,17岁的名校尖子生曲倩,因沉溺网吧,长期逃课,面临休学。她的母亲动过手、报过警,但毫无作用,只有向社会求助。见报当日,陶宏开教授主动揭榜,愿意帮助这个母亲。5月9日,他在家里接待了曲倩母女俩,交流长达11个小时,曲倩终于醒悟,同意不再上网,重新回到校园。此后,他与武汉晚报联合开展了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他被媒体和家长称为“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

陶宏开教授帮助青少年健康上网、戒除“网瘾”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当代教育》、《新闻会客厅》、《新闻调查》、《面对面》、《央视论坛》等栏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全国各地的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等都先后做了专题节目和报道。

陶宏开教授在挽救“网瘾”青少年行动中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光荣称号后,还被评为2004年度央视“十大新闻人物”,武汉市“十大新闻人物”:2005年国庆节期间,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200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受到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6年初,他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颁发的“杰出贡献奖”,被山东电视台评为“十大感动人物”。

二、华中师范大学全力支持挽救

陶宏开教授发起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在全国引起轰动后,不仅陶宏开教授家里的电话被打爆,我校管理学院和行政楼办公室的电话也几乎被全国各地“网瘾”患者的家长打爆。同时,也有很多“网瘾”孩子的家长前来学校咨询,寻找陶宏开教授。那时,陶宏开教授正在团中央和中央文明办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地开展挽救活动,很少在学校。对待每一个电话和每一个前来学校的家长,我们要求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热情回答和接待,全力配合和支持陶宏开教授的义举。

首先,学校对陶宏开教授挽救“网瘾”孩子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且积极参加陶宏开教授举办的相关活动。作为校长,凡陶宏开教授举办重大活动,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参加。还有我们的导师、老校长章开沅先生虽然已经80岁高龄了,也非常关注关心陶宏开教授的挽救“网瘾”者行动,曾多次参加他举办的活动。导师章开沅先生说,陶宏开的挽救“网瘾”者行动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下_二代素质的,大家都要关注、关心、支持。

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对陶宏开教授挽救“网瘾”者行动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后勤集团,还有管理学院等,在陶宏开教授缺少帮手的情况下,这些部门的领导及同志密切配合他的行动,给予了全力支持,协助他做好了一些事情。比如宣传部的周挥辉同志,第一个将陶宏开教授的事迹宣传到社会,校报编辑党波涛同志为了宣传好陶宏开教授的事迹,曾住在他家里三天,写出了一系列引起强烈反响的宣传报道。后来,党波涛同志还成了陶宏开教授的重要助手,跟随他到北京、广州、长沙等地开展活动。

第三,学校专门成立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为了支持陶宏开教授的挽救行动,推广素质教育和道德重建工作,2004年12月,我校还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陶宏开教授任中心主任,配备了工作人员。在办学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划拨专项办公经费,全力支持陶宏开教授的挽救“网瘾”者行动。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后,工作人员协助陶宏开教授进行了三次挽救“网瘾”者行动全国行。

三、人人行动起来 构件和谐社会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条原则,其中一条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每个国民都有责任。

作为家长,首先就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其次还要勤于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教子成功,助子成才。陶宏开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孩子上网成瘾,多半由父母造成。所以要挽救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自我提高,调整自己的心态,掌握正确的方法。父母要与孩子平等沟通,教育孩子而不是教训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健康成长了,家庭才会和谐;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作为老师,就要力尽所能地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然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最终靠的还是每一个教师。如果每个教师都能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诚关心每一个学生,不以学习成绩定好坏,以自己之德育学生之德,以自己之行导学生之行,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了。教师应该明白这一点,很多“网瘾”孩子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成绩差厌恶学习造成的。

作为公民,就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如孩子的言行文明让人尴尬。《决定》指出,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陶宏开教授说: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不能是一纸空文,一定要具体到各个方面的行动,现在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陷入“网瘾”,全家绝望。家庭不稳定,就会为社会带来问题。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挽救“网瘾”孩子就是挽救无数个家庭,就是为和谐社会作贡献。  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后记

本书写于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两周年之际,也是写于陶宏开教授全国行100个城市之际。很荣幸的是,从该中心成立起,作者就成为了其中的志愿者。在过去的两年里,笔者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知道了中国还有很多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贫穷才辍学,明白了“‘网瘾’之祸”绝非几家之痛,懂得了消除“‘网瘾’之祸”也绝非几人之力。“陶宏开现象”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该现象起因于“网瘾”,但绝不会终止于“网瘾”。用陶教授的话说,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践行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道德重建。这是陶教授的愿望,也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希望。

笔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透过“网瘾”,看到“网瘾”背后的问题,通过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关心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一滴水,而一群人的力量就是一条河”。我们希望用“这条河的水”洗净世间的污浊,让蓝天更蓝,让太阳更美,还我们的孩子一片健康成长的土壤。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陶宏开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为笔者提供了不少相关照片、资料和建议。还有南京财经大学的李骏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网瘾”案例的材料以及编写本书的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为时间紧促,加之很多问题目前尚处于探讨之中,书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期待着读者提出中肯的意见,以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作 者

2007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