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博古通今的穿透力,书写了票号史上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以顿悟的睿智和温文的诗情,架起了昨天与今天的桥梁。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一段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票号史,使我们可以站在今天回望并感受那段沉甸甸的历史,而且不以描摹事物为终极目标,而是缘物寄情、匠心独运地飞凌于万象之上,揭示了日升昌票号的道义观念和理性思维,即以孔子智慧为主的儒家文化底蕴、千秋不衰的中华民族灵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升昌兴衰始末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白清镜 |
出版社 | 山西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博古通今的穿透力,书写了票号史上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以顿悟的睿智和温文的诗情,架起了昨天与今天的桥梁。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一段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票号史,使我们可以站在今天回望并感受那段沉甸甸的历史,而且不以描摹事物为终极目标,而是缘物寄情、匠心独运地飞凌于万象之上,揭示了日升昌票号的道义观念和理性思维,即以孔子智慧为主的儒家文化底蕴、千秋不衰的中华民族灵魂。 内容推荐 作者出身商贾世家,幼读“四书”、“五经”,曾在商铺、钱庄、银号当过小伙记、贴账员、文牍,对票号的兴衰历程了如指掌。 本书汇集了“日升昌票号”众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揭示了一段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票号史,读后令人深思。 目录 第一章 出身寒门 贫而有志 第二章 逢石寸得志 发愤努力 第三章 大展宏图 创办票号 第四章 众志成城 各务其本 第五章 定章立规 严信并重 第六章 内部管理 井然有序 第七章 逢年过节 气派非凡 第八章 读书明理 学以致用 第九章 使于四方 不辱使命 第十章 重教尊师 教子有方 第十一章 东掌厚义 恩重如山 第十二章 同舟伙伴 因嫌成怨 第十三章 背并离乡 因祸得福 第十四章 殚精竭虑 泰斗浏世 第十五章 财东寿终 掌柜更迭 第十六章 饿殍遍野 李家施银 第十七章 阅边之观 旨在监督 第十八章 承前启后 后继有人 第十九章 量才用人 取长补短 第二十章 密押制度 杜绝伪冒 第二十一章 事在人为 有志竟成 第二十二章 夕阳西下 语重心长 第二十三章 东山再起 力挽狂澜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出身寒门 贫而有志 雷履泰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祖籍陕西西安府?胃南县雷化镇,后迁居平遥县龙跃村(原细窑村),发迹后迁城内上西门街,娶妻生子。嘉庆末年到道光初年(1820~1825)修建了一座坐北向南一进三截过厅式院落,包括西楼院、东院、东偏院、西偏院,院落布局为东高西低。西院过厅高悬“拔乎其萃”四字牌匾,后院楼檐高悬“晋元楼”三字牌匾,西院有明装修东西瓦房三间,外院有东西厢房三间及南大厅。全院房上都装饰有脊儿、兽儿、猫头滴水,后楼两侧有青石、青砖阶梯及精雕细刻的石栏杆,西院两侧有砖雕的“土地祠”、“神荼郁垒”、“门丞堂”。整个楼厅檐柱和栏杆上,皆精雕十二生肖图案,寄寓福禄寿禧之意。仪门坐西向东。上书“继晷”二字,外面高墙上有浮雕,宏伟壮观。 雷履泰的先祖有老大雷中、老二雷禄者,一贩马,一运输兼务农,耕读传家,家境比较丰裕。雷禄生有七子,其中老七雷金库乃雷履泰之祖父。雷履泰7岁读书,勤奋好学,16岁时丧父,家境日渐衰落,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一年后,其母也不幸谢世,雷履泰上无兄姐,下无弟妹,孑然一身,孤苦零丁,落得个一贫如洗、无处栖身的境地。所幸此人才能出众,智力超群,贫而有志。好学不倦。他见书便读,边读边做笔记,以汲取书中的精华。倘有疑难,便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八个字来自勉。当时认识雷履泰者,无不夸其自强不息,料定他将来必成大器。他17岁时曾到一家铺号学徒,孰料不到两年该号倒闭,他别无他法,只好闲居在家。 19岁时,雷履泰的表舅为他在平遥城内东大街找了一家商铺作为栖身之所。不久,身为小学徒的雷履泰因不称心而自行告退。其后被隔壁一家商铺掌柜看中,两年后又因故辞去。命运多舛的雷履泰虽几经就业与失业的坎坷,但他仍然抱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不向命运屈服。 当时村里有一位通晓《周易》的教书先生,叫邵兰钰。他很喜欢雷履泰,两人过从甚密,有时终日坐谈不倦。一次,邵兰钰给雷履泰推算生辰八字时说:“你是一颗珍珠土中埋,浮云遮月栋梁才。一朝拨云见天日,明珠自会出土来。”邵兰钰又说:“自古贵人磨难多,正如北宋宰相吕蒙正曾言‘时势不可尽倚,贫穷不可尽欺,世事翻来覆去,须当周而复始。……若天不得时,则日月无光。地不得时,则草木不生。水不得时,则波浪不静。人不得时,则命运不通。……蜈蚣多足,不及蛇灵。雌鸡两翼,飞不及鸦。马有千里之驰,非人不能自往。人有千般巧计,无运不能自达。’你眼下虽穷困,但前途未可限量。”邵兰钰的一番话,激起雷履泰的雄心壮志。 胸怀大志的雷履泰有个怪癖,宁可一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读书。他认定《神奇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他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他崇尚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及“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之道。他尤爱读《东周列国志》,自比范蠡,欣赏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尊崇管鲍遗风。他熟读《三国志》、《三国演义》,赞叹诸葛孔明之智。他的命运虽顺少逆多,但他一刻不忘读书,读书成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手段。雷履泰常以咏《读书歌》为乐。其歌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问窗前读。”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如饥似渴地读书,不断拜师求教,通过探求“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之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雷履泰已到了而立之年,因生计所迫,不得不在城内北门拐角处住了“宝房”(赌场),数年后竟历练成一个看宝盆的把式(好手)。 嘉庆八年(1803)正月,平遥西达蒲村财东家的二少爷、西裕成颜料庄的少东家李大全,携梁管家闲逛到宝房看热闹。宝房内吵吵嚷嚷,围聚着数十人押宝,赢者大喜,输者沮丧。李大全看见开宝者是一位30多岁的汉子,头戴瓜壳帽,梳着辫子,上身穿黑布棉袄,操一口方言。此人虽生得貌不惊人,但眉宇间却透出一股豪气,尤其令人称赞的是他那处乱不惊的气度。只见他镇定威严,口齿伶俐,揭开宝盆后顷刻问便能脱口算出各局赌银胜负之数,而且分文不差。李大全见状连连称奇,心中暗自思量:此地乃是非之地,并非大雅之堂,但此人精明能干,智力非凡,得此人者,可成大事。他私下里一打听,才知此人姓雷名履泰,在此以执宝盆为业,人送雅号“一口清”。 此后的两三年间,每年正月,李大全都有意无意地来宝房闲逛,每次都要见雷履泰。李大全惜其大材小用,遂话里话外流露出对雷履泰的欣赏之意。雷履泰见李大全生得眉清目秀,倜傥大方,两人大有一见如故之感。经过交谈,更觉相见恨晚,遂结为忘年良友。 P001-P004 序言 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影响之大、对现实影响之深是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挖掘史实,瞻仰古人,昭示后人,激励来者,实在是一篇该做的大文章。平遥县梁村白清镜先生便是这样一位采古吟今的老人。 白清镜先生写的这本纪实性传记作品,读后令人赞赏。它既汇集了“日升昌票号”众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又颇具可读性,这实在是一篇该做的大文章。也许没有人会相信,此书竟然出自一位只读了六年私塾、现已年逾古稀的农民之手。 他出身半耕半读半商之家,祖父曾经商,大伯父曾住宝丰隆票号,二伯父曾住日升昌票号,父亲曾住恒记当铺,四伯父曾住晋生昌钱庄。他的老师张精一先住蔚丰厚票号,后住广西银行。他的亲戚李宏龄曾住蔚丰厚票号,历任汉口、上海、北京老帮近50年之久。家族、亲戚的熏陶,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幼年便以好奇之心、求知之欲,陆陆续续储存了不少有关各票号兴衰历程的趣闻轶事。他16岁进城到熙记商号经商学生意,幸遇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又善书法的大家——该商号管账大先生王辅世先生。王辅世先生十分器重他的才学,提拔他当上了贴账小先生。王辅世先生教他读书、写字、记账,使其获益匪浅。他18岁在太原“益和银号”任抄写信稿员,19岁在太原“同祥银号”任会计员一直到1948年底。在此期间,他与平遥名流、银号前辈张友仁先生结为忘年交,之后他又结识了人称“平遥通”的郭诚老先生,这些人传授给他不少有关票号的知识。1996年,他以世交关系,去拜访王辅世之子王志毅(曾任平遥县副县长、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志毅热情地接待了他。经多次往来,王志毅知道他对票号了解甚多,于是鼓励他说:“像您这样年龄的人懂票号掌故的已不多了,何不把它整理出来,为挖掘日升昌票号的历史文化做点贡献呢?如若把您所知的这些宝贵的票号知识带走,殊为可惜。”他听后欣然应诺,于是抱着“老骥伏枥”之精神开始搜集整理有关日升昌票号的资料,并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核实。他顶烈日,冒严寒,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带上干粮,走村串乡。历时3年,笔耕不辍,反复推敲,八易其稿,终成此书。为宣传晋商文化、宣传平遥古城、宣传日升昌贡献了一份力量。白清镜先生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掩卷深思,这不正是我晋商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是山西的也是世界的遗产,在我分管全省旅游工作的几年间,曾几十次到平遥考察、学习,参加各种活动,生出许多感想,牵出几多深思,因工作繁忙始终未能整理出点东西来。倘若我们都能像白清镜先生这样为抢救文化遗产忘我奔波、辛勤耕耘,则晋商文化何愁不能发扬光大?晋商精神何愁不能代代相传?感慨之余,为其作序,勉励来者。 后记 余著《日升昌兴衰始末》,是在平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志毅先生的启迪、鼓励、帮助下完稿的。又得到了赵永平先生(现任平遥县文联主席、平遥古城报社主编)的学术指导,此恩此德,永志不忘。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此谓莫大之荣幸。 余所编著之史料,其来源有五:第一,余出身商贾世家。祖父幼读“四书”,通晓阴阳、五行、八卦,先在潞安府经商,后与二祖父于光绪十年(1884)在介休县张兰镇以“白锦玉堂”投资开设“全盛永”布庄而致富,当时人称吾祖父为“大东家”,二祖父为“二东家”,名震一时。因父亲、伯叔、兄长多从业于票号、钱庄,余受家庭之影响颇深。第二,恩师张精一先生(原住蔚丰厚票号,后住广西银行)学识渊博,又善书法,精通票务。余1O岁日寸,日军侵占平遥古城,先生从城内逃难到我梁村,后迁居余院,对余进行言传身教。余在耳濡目染之际,学识以及书法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徒之情。第三,余曾在商铺、钱庄、银号当过小伙计、贴账员、文牍,1946年又在“日升昌钱庄”担任过短期伙友。票号是银号的前身,也称“中国古代银行”,银号的许多规矩都是由票号传下来的。银号的许多规矩也是余亲身经历、了如指掌的。第四,余走村串乡,拜访票号遗老及其后代,搜集挖掘有关票号的资料,如多次拜访过赵良栋先生(已故)、张敬先生,银号前辈张友仁先生(已故)、贾礼安先生、杨秉铎先生、赵宝珍先生以及其他人等,如获至宝,满载而归。第五,余翻阅了许多票号史料,如已故石生泉先生所著《平遥票号史》,已故李宏龄先生所著《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败记》,已故范椿年先生所著《山西票号之组织及沿革》,以及向票号专家王夷典先生当面请教达数十次之多,受益匪浅,这叫做“化来千家米,共煮一锅粥”。这也是对日升昌票号百年来散落的明珠做了一番采撷串联,编撰成卷,以飨读者。 余自1998年开始动笔整理票号史料,按真实史料归类立目,在写作上运用剪裁、穿插之手法,或平铺,或倒叙,或插叙,反复推敲,历时三载,增删八次,笔耕不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余作此书,既为宣传平遥古城、繁荣旅游事业做点贡献,也为桑梓故里、子孙后代留个永恒的纪念。余秉笔直书,抒情言志,前可瞻仰古人,后可昭示来者,则平生如愿,可含笑九泉矣。 借此机会,余谨向为本书鼎力相助的著名学者李树蔚先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段滋明先生、县政协副主席董培良先生、原县广播电视局局长郭保旺先生、县文学协会主席巩致平先生、县文学协会副主席王克强先生、县文学协会会员张法伟先生、平遥古城报社营业部主任郭亚丽女士、“村来斋”主人赵村林先生、县佛教协会会长史铭经先生、“百川通”票号汉口分号经理张衡堂老翁之后人张昭先生、县文物局文博馆馆员赵昌本先生、原县教育局副局长程仁瑞先生、原县志办主任宋以政先生、退休教师雷志坚先生、退休职工许景明先生等人,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余乃一介平民,学识浅陋,水平有限,今以抛砖引玉之心,请海内外同仁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则不胜感激之至矣。 诗曰: 高歌盛世乐余年, 识途老马自奋蹄: 壮志不与人俱老, 愿效春蚕冬吐丝。 白清镜 2006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