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戏文内外/吴藕汀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吴藕汀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吴藕汀的观戏随笔。该书介绍京剧剧目200余篇,几乎涉及近世全部的京剧名角,由其子嗣吴小汀整理而成。该书在娓娓叙述中谈到剧目本事、演员表演中的得失,钩沉史料,品评故实,间有对近世京剧不良改革的批评,多独到之见。

内容推荐

吴藕汀(1913—2005),晚号药窗。嘉兴人。1951年后,有过八年的图书馆工作经历,先由嘉兴图书馆派往南浔嘉业堂整理藏书,之后划归浙江省图书馆。其馀时间都在自学之中。

吴藕汀晚年曾说:“我的一生四个字可以概括:一生颓废。”还说:“一生十八个字: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前四项是主要生活,后五项是多头。我是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本书是吴藕汀的观戏随笔,多有独到见解。介绍京剧传统剧目200余篇,包括剧情简介、本事来源、角色表演、梨园故事及音配像介绍。

目录

看戏也是吴藕汀一生的主要生活(代序)

第一辑

《四郎探母》(一)梅兰芳

《四郎探母》(二)马连良

《坐宫》梅兰芳李少春

《女起解》(一)梅兰芳

《女起解》(二)张君秋

《女起解》(三)李世济

《秦香莲》(一)马连良

《秦香莲》(二)周信芳

《铡美案》裘盛戎

《单刀会》侯永奎

第二辑

《失街亭》《空诚计》《斩马谡》(一)马连良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二)谭富英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杨宝森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四)奚啸伯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五)李和曾

《贺后骂殿》李世济

《铡判官》裘盛戎

《罗成叫关》叶盛兰

《罗成》叶盛兰

《桃花扇》杜近芳

第三辑

《白马坡》李万春

《古城会》李万春

《六月雪》(一)程砚秋

《六月雪》(二)李世济

《金锁记》张君秋

《窦娥》赵荣琛

《太白醉写》(《吟诗、脱靴》)俞振飞

《清官册》马连良

《调寇》奚啸伯

《春秋配》张君秋

第四辑

《楚宫恨》谭富英张君秋

《长亭会》《文昭关》张少楼

《鼎盛春秋》谭富英裘盛戎

《伍子胥》杨宝森

《铡包勉》裘盛戎

《赤桑镇》李多奎裘盛戎

《穆桂英挂帅》梅兰芳

《碧玉簪》程砚秋

《杜十娘》苟慧生

《双阳公主》尚小云

第五辑

《哭灵牌》《白帝城》奚啸伯

《别宫》《祭江》张君秋

《姑嫂英雄》尚小云苟慧生

《樊江关》言慧珠李玉茹

《连升店》萧长华

《法门寺》(一)谭小培华慧麟

《法门寺》(二)马连良张君秋

《牛皋下书》侯喜瑞

《斩经堂》周信芳

《义侠记》侯少奎梁谷音

第六辑

《李陵碑》(一)奚啸伯

《李陵碑》(二)李和曾

《李陵碑》(三)马长礼

《碰碑》谭富英

《柳荫记》杜近芳叶盛兰

《英台抗婚》(一)程砚秋

《英台抗婚》(二)李世济

《遇皇后》《打龙袍》裘盛戎李多奎

《打龙袍》金少山

《金玉奴》苟慧生

第七辑

《捉放曹》谭富英裘盛戎

《钗头凤》荀慧生

《太君辞朝》李多奎

《哭秦庭》李和曾

《贩马记》梅兰芳

《奇双会》《写状》俞振飞张君秋

《九更天》马连良

《三堂会审》(一)张君秋

《三堂会审》(二)言慧珠

《三堂会审》(三)李世济

第八辑

《汾河湾》(一)梅兰芳马连良

《汾河湾》(二)程砚秋于世文

《汾河湾》(三) 尚小云孙钧卿

《柳迎春》程砚秋于世文

《李七长亭》裘盛戎

《迎像哭像》俞振飞

《生死恨》张君秋

《断臂说书》(一)马连良

《断臂说书》(二)李少春

《柜中缘》吴素秋

第九辑

《鹿台恨》周信芳

《辕门射戟》叶盛兰

《凤还巢》(一)梅兰芳

《凤还巢》(二)张君秋

《千里送京娘》侯永奎

《乌盆记》(一)谭富英

《乌盆记》(二)杨宝森

《李逵大闹忠义堂》袁世海

《卓文君》苟慧生

《串龙珠》马连良

第十辑

《霸王别姬》(一)梅兰芳刘连荣

《霸王别姬》(二)张君秋刘连荣

《霸王别姬》(三)言慧珠高盛麟

《定军山》谭富英

《阳平关》谭富英

《西厢记》张君秋杜近芳

《红娘》苟慧生

《飞虎山》叶盛兰

《钓金龟》李多奎

《行路》《训子》《哭灵》李多奎

第十一辑

《借赵云》马连良叶盛兰

《灞陵桥》李少春

《十三妹》尚小云

《正气歌》谭富英

《锁五龙》裘盛戎

《林冲夜奔》侯永奎

《红楼二尤》荀慧生

《打渔杀家》(一)梅兰芳马连良

《打渔杀家》(二)周信芳童芷苓

《打渔杀家》(三)谭富英张君秋

第十二辑

《甘露寺》马连良李和曾

《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马连良杨宝森张君秋

《龙凤呈祥》梅兰芳马连良

《断密涧》裘盛戎马长礼

《问樵》《闹府》《打棍》《出箱》谭富英

《白蛇传》杜近芳叶盛兰

《金山寺》《断桥亭》尚小云

《断桥》张君秋

《祭塔》(一)张君秋

《蔡塔》(二)李世济

第十三辑

《摘缨会》谭富英

《打銮驾》裘盛戎

《拾画》《叫画》俞振飞

《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俞振飞言慧珠

《游园惊梦》言慧珠叶盛兰

《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信芳

《梅龙镇》马连良张君秋

《游龙戏风》杨宝森赵慧秋

《刀劈三关》唐韵笙

《刘兰芝》张君秋

第十四辑

《三击掌》(一)程砚秋

《三击掌》(二)张君秋

《投军别窑》周信芳李玉茹

《赶三关》谭富英

《武家坡》(一)程砚秋杨宝森

《武家坡》(二) 尚小云方英培

《武家坡》(三)马连良王玉蓉

《武家坡》《算粮》《大登殿》谭富英张君秋

《描容上路》周信芳李玉茹

《扫松下书》周信芳周五宝

第十五辑

《锁麟囊》(一)程砚秋

《锁麟囊》(二)赵荣琛

《锁麟囊》(三)李世济

《小宴》俞振飞徐凌云

《白门楼》叶盛兰

《官渡之战》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

《秋瑾》张君秋

《打侄上坟》(一)周信芳俞振飞

《打侄上坟》(二)马连良姜妙香

《打侄上坟》(三)李少春叶盛兰

第十六辑

《秦琼卖马》(一)谭富英

《秦琼卖马》(二)杨宝森

《响马传》李少春袁世海

《麒麟阁》侯永奎

《姚期》裘盛戎

《打金砖》李少春

《上天台》李少春

《得意缘》荀慧生叶盛兰

《搜孤救孤》杨宝森

《赵氏孤儿》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

第十七辑

《御碑亭》(一)梅兰芳谭富英

《御碑亭》(二)谭富英张君秋

《战太平》谭富英

《长生殿》《小宴、惊变、埋玉》俞振飞言慧珠

《荒山泪》(一)程砚秋

《荒山泪》(二)赵荣琛

《三娘教子》马连良张君秋

《御果园》裘盛戎

《珍妃》张君秋

《逍遥津》李和曾

第十八辑

《群英会》马连良

《群英会》《借东风》周信芳

《赤壁之战》马连良谭富英袁世海

《曹操》袁世海

《临江会》李洪春叶盛兰

《华容道》周信芳

《黄鹤楼》叶盛兰李盛藻

《梁红玉》尚小云

《殊痕记》(一)杨宝森

《殊痕记》(二)张君秋陈少霖

第十九辑

《宇宙锋》(一)张君秋

《宇宙锋》(二)言慧珠

《将相和》(一)马连良袁世海

《将相和》(二)谭富英裘盛戎

《银屏公主》张君秋陈少霖

《选元戎》萧长华

《击鼓骂曹》杨宝森

《勘玉钏》苟慧生

《海瑞上疏》周信芳

《海瑞罢官》马连良

第二十辑

《杨家将》杨宝森

《状元媒》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

《穆柯寨·穆天王》梅兰芳姜妙香

《辕门斩子》李和曾

《五台会兄》王泉奎

《打青龙》尚小云

《洪洋洞》谭富英裘盛戎

《牧虎关》裘盛戎

《玉簪记·琴挑》俞振飞言慧珠

《义责王魁》周信芳

第二十一辑

《四进士》马连良

《彩楼记》张君秋刘雪涛

《战北原》言少朋

《胭粉计·七星灯》李和曾袁世海

《智斩鲁斋郎》李和曾

《苏武牧羊》马连良张君秋

《荆钗记·见娘》俞振飞徐凌云

《朱砂痣》谭富英

《花田错》荀慧生

《范进中举》奚啸伯

第二十二辑

《二堂舍子》(一)梅兰芳周信芳

《二堂舍子》(二)马连良张君秋

《二堂舍子》(三)周信芳李玉茹

《珠帘寨》杨宝森

《打严嵩》马连良裘盛戎

《谢瑶环》杜近芳

《斩黄袍》李和曾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一)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二)杨宝森谢虹雯金少臣

《陈三两》李世济

第二十三辑

《一捧雪》马连良

《审头》《刺汤》(一)马连良张君秋萧长华

《审头》《刺汤》(二)程砚秋雷喜福萧长华

《雪杯圆》马连良李多奎

《汉明妃》尚小云尚长荣

《孙安动本》李和曾

《南天门》周信芳李玉茹

《缇萦救父》张君秋

《十道本》(一)马连良谭富英

《十道本》(二)奚啸伯

第二十四辑

《坐寨》《盗马》裘盛戎

《盗御马》袁世海

《连环套》高盛麟裘盛戎

《天霸拜山》李万春裘盛戎

《桑园会》谭富英张君秋

《黄金台》马连良郝寿臣

《怜香伴》张君秋

《望儿楼》李多奎

《赠绨袍》李和曾袁世海

《芦荡火种》张君秋马长礼周和桐

第二十五辑

《十老安刘》马连良

《青霜剑》程砚秋

《白良关》裘盛戎

《桑园寄子》杨宝森

《望江亭》张君秋

《胭脂宝褶》马连良

《诗文会》张君秋陈少霖

《除三害》(一)谭富英裘盛戎

《除三害》(二)谭富英裘盛戎

《洛神》梅兰芳姜妙香

试读章节

《四耶探母》(一)

《四郎探母》一剧,其所演情节,不见演义。在《杨家将》第四十三回《平大辽南将班师颁官诰大封功臣》中,也只有四郎延朗作为内应,有功返国的内容:“杨六使与延朗,回无佞府见令婆。拜毕,延朗不胜哀感。乃日:想不肖一阵之挫,困辱北境,竟至一十八年。不想吾母皓发盈头,桑榆景迫,今日幸得相逢,悲喜交集。令婆日:歧路无情,人生有此飘零,今既相见,足慰子母之望。可着公主相见。延朗唤过琼娥公主,八拜令婆,令婆不胜欢喜。延朗日:此虽一时佳会,十分得赖提携。令婆日:姻缘不偶,观此女子,真是吾儿之配也。因令具席,以为庆贺之设。”此乃返回,不是探母,与《四郎探母》剧情,既不符合,也无牵涉。不过这返回也好,探母也好,在母子感情上,并无二致。

《四郎探母》产生在清咸丰年间、京剧初具规模之时,为老生前三杰之一张二奎所首创,从《坐宫》起至《别妻》止。其实与《八郎探母》大同小异。但后来却居其上,近百年来,历演不衰。在清朝时代,满人当国,对于投降番邦,不会当作一回事,只觉得是理所当然,更不会有什么投敌的成见,不知有什么忠字;只知道回营探母着重在宣扬孝道,即后来所谓的“人情味”。有人讲因“充满了人情味”,所以“观众看了过瘾”;又说戏中“只谈家事,不谈国事”,确是事实。宋邦营中不上焦赞、孟良二大将,辽邦不上韩昌名将,就是萧天佐、萧天佑,也只说是国舅,故纯属是一家之事,与他人无干。说用孝道来掩盖卑鄙的背叛行为,只不过是好事者故意指摘而已。那个时候的观众根本不会想到投降番邦是叛国行为,因为普天之下,均为满族所统治,已经历了二百多年,早已习惯成自然,哪里还有彼此的分界。何况京戏的爱好者,大多是满族人,正好符合他们的胃口,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所以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不会有人说这戏是用投敌卖国来辱骂杨四郎的。就是到了民国,因为五族共和,以前的所谓番邦,现在都成了一家,大家都是中国人,也根本不存在投敌和卖国。所以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虽然不十分赞扬,也没有人去尖锐批评它有什么不是之处。只是到后来一个时期,先前还有争论余地,后来干脆地被禁止演出。连站在《四郎探母》对立面的《三关排宴》也同遭禁锢,直是一盘糊涂账。十多年前经历了风风雨雨,才又重见天日。最为庆幸者,此戏因为禁演,竟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丝毫没有改动,还正是叨了“坏戏”不值一改的光。

《坐宫》《盗令》录音:李少春 一杨延辉。梅兰芳——公主。芙蓉草—太后。配像:于魁智、李胜素、柯茵婴。《出关》录音:周信芳——杨延辉。姜妙香一一杨宗保。韩金奎一大国舅。刘斌昆一二国舅。配像:萧润增、叶少兰、马增寿、寇春华。《见娘》录音:谭富英——杨延辉。马富禄一佘太君。马盛龙——杨延昭。配像:谭元寿、马幼禄、黄世骧。《别妻》录音:马连良一杨延辉。高玉倩~一四夫人。配像:张学津、赵乃华。《回令》录音:马连良——杨延辉。梅兰芳——公主。芙蓉草——太后。配像:张学津、李胜素、柯茵婴。

《四郎探母》(二)

《四郎探母》这一出演杨家将的戏,在《杨家府》及小说《杨家将》中,都不见其事。《杨家府》中只载四郎杨延朗,在番邦被配琼娥公主,招为驸马,暗与宋军内应,攻进幽州,萧后自缢而死,延朗与公主同返中原。小说云:“六郎与延朗回无佞府拜令婆,延朗且悲且喜日:辽人捉不肖而去,幸萧后放释,招为驸马一十八年。未奉甘旨,死罪死罪……”又说:“延朗唤过琼娥公主人拜令婆,令婆不胜之喜。”《杨家将》中也只有木易驸马在九龙飞虎峪,曾私助宋军之事,没有探母情节。京剧于道光、咸丰问已有《雁门关》一剧,后又有《八郎探母》一折,单独演出中有宋辽交兵于飞虎峪,八郎思母,为青莲公主说破,代为盗令,八郎回至宋营探母,还与妻相会的情节,又名《南北和》。可见《八郎探母》就是后来《四郎探母》的张本。

据谭元寿云:“《探母回令》原来没有这出戏。清朝咸丰、同治年问,京剧旗装戏很流行。四福班排演了传统剧目《雁门关》,也叫《南北和》,是写宋辽交兵故事,以旦角梅巧玲饰演辽邦萧太后为主角。当时为了与梅巧玲斗智,经卢胜奎改编的《四郎探母》,以老生杨延辉为主,其次为旦角公主,把萧太后降为三号人物,也仅仅演到《见娘》为止,没有《回令》。后来又经我曾祖父把这出戏引入到《回令》,成为有头有尾的《探母回令》。不仅是突出老生四郎,并成为老生、青衣、老旦、小生唱做并重的一出群戏。”他说的曾祖父,即是谭鑫培。不过传说中改编此剧的是张二奎,情节类似《八郎探母》,结尾则不尽同,也可以说是另起炉灶,以免剽窃之嫌。

《四郎探母》逐渐发展,分成六段,即《坐宫》《盗令》《出关》《见娘》《别妻》《回令》。其本事系金沙滩双龙会的一场血战,杨四郎延辉被辽邦擒去,改名木易,招为驸马。十五年后,宋辽在飞虎峪重又交兵,令婆也押粮到来,四郎思母情切。《坐宫》老生扮杨四郎上念引子“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不如老本子“被困幽州,思老母常挂心头”来得实在。下定场诗及自报家门,唱西皮慢板“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段,转二六及摇板。花旦扮铁镜公主,穿旗装上,唱西皮摇板“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老生乌纱红蟒,花旦长袍满服,配合得相当顺眼,如同默契。与老生念韵白,花旦念京白,有同样感觉。公主唱“莫不是……”后,四郎两手推椅,可能是遥望之意、思乡之念,故而公主有“莫不是思故土,意马心猿”之唱句。这一动作,当年很多人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恐还未能肯定下来。“思乡之念”,我也不过是姑妄言之。至此四郎无奈,流露真言,唱西皮倒板“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这一句表唱,是四郎心里的话,公主是无法听得的。这时公主怎样呢?当然不能作听介,又不能呆着不动,故而只好在“阿哥身上打搅”,就是用喜神来作撒尿状,避过这尴尬场面。要知道中国戏的妥善安排,不是阿狗阿猫所能胡乱插嘴的。喜神是戏班子中的假娃娃,颇为尊重,此时作为四郎的儿子,由公主抱着。阿哥是满州人父母对儿子的称呼。现在看戏的人,何论唱做,喜欢节奏快,所以生旦对唱流水快板,比慢板来得吃香,这也是世情浇薄的表现。公主出宫盗令,四郎唱“站立宫门叫小番”,这个“番”字一定要用嘎调,也有“看热闹”之味。《盗令》萧太后南北舞台上,均以旗人装束为惯例。我见江湖班却仍然是扎靠披蟒,狐裘雉尾,刀马旦正工,还从乾隆年间所演整本《昭代箫韶》遗留下来。可见江湖班还很守旧,不脱“著旧不著错”的原则。《出关》上来大小国舅,翎顶补服,均为丑扮。小生上杨宗保巡营,有导、慢板唱腔,比老脚本只四句摇板为多。四郎被马索绊倒,也一定要来个吊毛,讨好观众,不去令箭宝剑,难度更高。杨延昭以硬里子扮演,不脱“硬”字为重。《见娘》杂旦杨八姐、九妹引老旦佘太君上,这里有杨八姐,就否定了杨八郎,此是戏与《八郎探母》毫无瓜葛的表示。四郎着马褂箭衣,加马蹄袖,见娘时先行满人礼,然后跪下三叩首。满洲大礼,形式与《连环套》黄天霸参见彭朋相同。本来戏到这里也算是精彩之处,人们会留心观看,不肯放过。现在则不然,无人去留意这一点。故而近时演来或有或无,或存或删,做法不一。观众并不斤斤于此,听之任之而已。散板转二六,满汉行礼,也是当年的时代产物,可能也就是投降的行径。《别妻》四夫人应以青衣当行,临去,四郎走至台前,八姐、九妹架住四郎,四夫人扶住令婆,六郎跪地托住四郎之腿,形成一组身段,可谓一剧之高潮。《回令》已是强弩之末,太后欲斩驸马,当然由公主求饶,国舅说情,太后一笑,万事俱了,杨延辉把守北天门去也。

《四郎探母》于五十年代初,即以投降派之罪名,禁止上演,于是便有《三关排宴》一剧出现。演杨四郎因投降辽邦为驸马,佘太君嫌其归来葬父而逼杀之。此剧为一般戏痞所投机,从上党梆子移来,改编成他剧,虽然昙花一现,淤泥之染,在所难免。隔了多年,不知为何《四郎探母》又可重演。可能由于当时江青、康生等人醉心京剧所致。同时江青与康生在浙江杭州观看旧戏,受到一些人的指责。后来到了“文革”,有些人遭到了迫害,我说也是“要得介”。不久又被束之高阁。“十年浩劫”结束,犹然迟迟未敢出笼。及至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在外国人面前说:“我不是中国人。”然后《四郎探母》才重见天日。这是一个民族问题,是大汉民族主义在作祟。

录音:李和曾、张君秋、尚小云、吴素秋、奚啸伯、萧长华、马富禄、陈少霖、姜妙香、谭富英、李多奎、马连良、李砚秀。配像:张克、王蓉蓉、马小曼、张萍、张建国、黄德华、郑岩、陈志清、叶少兰、高宝贤、蓝文云、张学津。

P3-6

序言

看戏也是吴藕汀一生的主要生活(代序)

吴藕汀(1913—2005),晚号药窗。嘉兴人。1951年后,有过八年的图书馆工作经历,先由嘉兴图书馆派往南浔嘉业堂整理藏书,之后划归浙江省图书馆。其馀时间都在自学之中。

吴藕汀晚年曾说:“我的一生四个字可以概括:一生颓废。”还说:“一生十八个字: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前四项是主要生活,后五项是多头。我是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看戏也是吴藕汀一生的主要生活。《戏文内外》动手于1998年,当时正在南浔的吴藕汀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近来书也不看,毫无兴趣可言。只有对戏文还有兴趣,想写点观感,需要二十万字,其实力所难及,至哪里算哪里吧。”两年后,书稿已成二十万字。2000年5月2日,吴藕汀回到阔别五十年的故乡嘉兴时,他怀揣着两件东西,一件是准备捐给故乡的四方吴昌硕图章,一件就是《戏文内外》的书稿。

回到嘉兴后,吴藕汀一边通过《中国京剧》杂志的广告,函购音配像碟片,一边观看央视戏曲频道,继续写作。至2004年底,完成了现在这个规模,计二十五辑,每辑十篇,四十万字。他的儿子吴小汀陆续将这些文字输入电脑,打印让老人校对。2005年7月31日,住在医院的吴藕汀先生对友人说:“估计还可以写一百篇。不过我已写不动了,除非我来口述。”第二天,吴藕汀决意放弃治疗,回家静待命运裁定。

2005年8月21日,秀州书局以资料的形式,印行了其中的第一和第二两辑,各十篇。第一集十篇是梅兰芳《四郎探母》、马连良《四郎探母》、梅兰芳、李少春《坐宫》、梅兰芳《女起解》、张君秋《女起解》、李世济《女起解》、马连良《秦香莲》、周信芳《秦香莲》、裘盛戎《铡美案》、侯永奎《单刀会》的观后。第二集十篇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李和曾分别主演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李世济《贺后骂殿》、裘盛戎《铡判官》、叶盛兰《罗成叫关》、叶盛兰《罗成》、杜近芳《桃花扇》的观后。印数一百。

《戏文内外》是吴藕汀的观戏随笔,多有独到见解。吴藕汀生前说过:“到了京剧振兴或者消亡的时候,才会理解吴藕汀对京剧的看法。”

范笑我

2008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足下之耿直廉洁素所心契,绘事亦拔乎流俗。

——王蘧常

我给知识分子下了一个定义,有四条:一是以创造和宣传文化为职业的人;二是关心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三是有批判精神;四要有独立人格。藕老是以创造文化为职业的人,他更有独立的人格。

——陈传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