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丝绸到瓷器(英国收藏家和博物馆的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刘明倩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中国文物普及读物。书本讲述了19、20世纪英国收藏家对中国文物的情有独钟的收藏历程,及与英国博物馆所保持的良好互动的关系。这些收藏家,或是学识过人,或是眼光独到,或是机缘巧合,搜罗到上佳的中国古物。他们的经历,对今日的文物工作者甚具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英国一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国家大型博物馆,它的东方艺术收藏在世界上都颇富盛名。这些珍贵的藏品许多来自于收藏家慷慨的捐赠和借展。刘明倩女士在维博工作多年,对东方文物卓有研究,对博物馆与收藏家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有深刻的了解,此次所著新书《博物馆与收藏家的故事》,共分16篇,每一篇为独立而又互有关联的故事,讲述19、20世纪英国收藏家对中国文物的情有独钟的收藏历程,及与英国博物馆所保持的良好互动的关系。考据真实可信,文字轻松优美,娓娓道来,著名的收藏家、收藏过程曲折惊奇的珍贵藏品、艺术史的大事件一一展现读者眼前,为读者展开一幅中国文化在异域绽放熠熠光彩的画卷,也让我们走进英国神秘的大收藏家的世界。

本书在文字内容雅俗共赏之余,还配有多幅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特别专供的精美图片,图文并茂,相信会受到文物爱好者的欢迎。

目录

前言

篇之1 从丝绸到瓷器/5

篇之2 最早抵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丰山瓶/9

篇之3 东印度公司和“中国风尚”/17

篇之4 装饰艺术的始祖: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2l

篇之5 维多利亚时代的藏家/27

篇之6 殖民地遍天下:购自波斯的青花瓷/39

篇之7 中国艺术的自学专家/43

篇之8 鸦片战争和圆明园/53

篇之9 大英博物馆和《女史箴图》/63

篇之10 维多利亚品味的代表:乔治·素廷/69

篇之11 从清瓷到出土古物/83

篇之12 从出土古物到清宫旧藏/97

篇之13 东方陶瓷学会/107

篇之14 1935—1936年皇家艺术学院展览川5

篇之15 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古董商/125

篇之16 二次大战之后/135

附录1 主要参考书目/142

2 人名中英对照表/147

3 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名中英对照表/150

4 其他中英对照表/151

试读章节

篇之9:大英博物馆和《女史箴图》

若说南肯盛顿博物院是装饰艺术的始祖,那么大英博物馆(Britih Museum)则可说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比南博早诞生了一个世纪。但若论历史悠久,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又比大英成立得更早。阿什莫林于1683年开馆,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而又对大众开放的博物馆。而大英博物馆比阿什莫林更有名气,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它拥有藏品700万件,囊括了全球各时代、各地域、各文化的艺术精华。

英国人投下大量心血和金钱经营大英博物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在18世纪,欧洲经历了“启蒙时代”,意思是“知识”不再是贵族或神职人员的专利品。人民不再盲目地听从统治者或教会的教导。他们懂得思考,有自己的主张。平民出身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比比皆是。“知识”成了出人头地的首要条件。在英国,王室和教会的权力一向比不上欧洲其他大国那样雄厚。惟其如此,也就没发生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流血政变。在没有利害冲突的环境之下,执政者鼓励人民追求知识,也为人民提供了寻求知识的条件。

1753年,一位名叫汉斯·斯隆(Hans S10ane,1660—1753)的医生去世。他遗嘱中提出以2万英镑的代价,将他历年花了5万英镑收集得来的近8万件藏品卖给英国国会。国会不单同意拨款购买这批藏品,还另外拨款购买位于布卢姆斯百利区(Bloomsbury)一栋房子——蒙塔古大厦(Montagu House),那便是大英博物馆的起源。开馆之初,大英博物馆最主要的藏品是书籍和手稿,因为那是知识的源泉。此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动植物标本也是馆藏中重要部分。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和大英图书馆,都是后来从大英博物馆“分家”衍生出来的。

19世纪是英国国势鼎盛时期,工业革命为英国带来大量财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增加,而英国人搜求藏品的活动也由欧洲大陆蔓延至地中海、中东、非洲及亚洲诸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意识在很多国家变得异常浓厚,于是有评论家开始质询大英博物馆众多藏品中,有没有巧取豪夺得来的他国文物。这问题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找不到答案。

而中国人最关心的,则是大英馆藏的《女史箴图》(9—1)。这幅长348.5厘米、高25厘米的手卷,上面描绘的是东晋时代(317—420)的宫廷妇女,与文献中记载大画家顾恺之曾画过《女史箴图》这一历史史实相吻合。手卷虽然不一定是顾恺之真迹,但它是8世纪之前的仿顾恺之作品,是全世界的专家一致公认的。今天,绘画史学者只能从文献中知道顾恺之的生平,但顾恺之的作品已没有流传下来的了。艺术爱好者若要领略顾恺之的绘画风格,大英馆藏《女史箴图》是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惟一一幅,它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专家们那么肯定大英博物馆所藏手卷是8世纪之前的作品呢?原因是手卷上盖了大大小小、或圆或方总共百多个印章。最早的是唐代的“弘文”印(即弘文馆,唐高祖所立),其他印章显示这手卷曾先后属于北宋徽宗皇帝、南宋高宗皇帝、南宋末奸臣贾似道、明代奸臣严嵩、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最后落在乾隆皇帝手中。这些印章都经过多位中外权威严格考证,十分可靠。

大英博物馆对《女史箴图》的入藏过程,只有简单的记录,是1903年4月8日以25英镑的代价购自一位英国陆军军官克拉伦斯·约翰森上尉(Capfain Clarence J0hnson,1870—1937)。当时负责中国绘画的职员是罗伦斯·斌寅(Laurence Binyon,1869—1943)。至于斌寅当时是否听说过《女史箴图》这幅名画,从后来的发展可以推论,他即使不是对中国画素有研究的专家,仍能看出这手卷来历不寻常,因为他在1904年啁的《伯灵顿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上刊登了一篇介绍这画的专论。可见他在买到画后并非等闲视之,而是马上展开研究工作。

约翰森上尉因为是个军人,学者又查出他在1900年到过中国,便自然而然地认为这画是他从紫禁城抢来的。他的后人矢口否认,这宗疑案恐怕是不会有真相大白的一日了。

P63-68

序言

说到收藏古物,中国人比英国人起步早了一千年。远的不说,北宋末的微宗皇帝(1101—1125年在位),他收藏之丰富,后人可以从《宣和画谱》及《宣和博古图录》两书中得到一个概念。英国人甚至不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航海家,他们比葡萄牙人晚了两个世纪,比荷兰人晚了一个世纪。

但从19世纪开始,伦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场所。2005年7月11日,伦敦佳士德拍卖公司(Christies)以1,400万英镑(合人民币23亿元)天价拍出一件元青花“鬼谷出山图”罐,创下有史以来东亚艺术品最高售价纪录,引来全世界的关注。竟投成功者是伦敦著名古董商诶斯肯纳治有限公司(Eskenazi Ltd),背后的买主是谁,到现在还未揭晓。但这场拍卖证明,在东方艺术的领域,英国是举足轻重的权威,而对中国古物极有心得的英国藏家或学者亦为数不少。

这种局面决不是一朝一夕达成的。英国学术界对亚洲艺术品经验丰富,因为自17世纪开始,英国人的足迹到达亚洲每个角落。本书写的收藏家,或是学识过人,或是眼光独到,或是机缘巧合,搜罗到上佳的中国古物。他们的经历,对今日的文物工作者甚具参考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