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在长江和黄河的宽广怀抱里,曾经上演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他们演绎的故事对我们仍然具有教育和借鉴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经常照镜子可以正衣冠,知得失;历史是一部教材,经常学历史可以知兴亡,晓荣辱。
这是一部浓缩了泱泱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优秀读本。翻开它,你能看到百家争鸣,看到秦皇汉武,看到赤壁麝战,看到清廷权谋。它将和你一起见证五千年历史的每一次辉煌与没落。
《中华上下五千年》按历史发展顺序编写,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线,所选取的内容从远古到近代,其范围涵盖政治、文化、科学、军事、民族关系等历代重大事件。本书历史脉络清晰,故事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本书还在每个历史故事后,附有两个启发性的问题,以求能更好地开阔读者的视野,带领其更深入地思考历史。
天地初开的传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五千年的漫长历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并不像现在这样明朗清晰,而是混混沌沌的一团,如同一个鸡蛋。在这个鸡蛋般的天地间孕育出了一个伟大而神奇的生命——盘古。盘古不喜欢面前这个黑暗混沌的世界,于是,他左手持凿,右手操斧,用尽全身力气,将这一团混沌之气彻底劈开,使之一分为二。轻而清的气向上飘浮,就成了天;重而浊的气向下沉去,就成了地,从此便有了天地之分。盘古担心天地有一天会合在一起,就用手托着蓝天,脚踏着大地,将天地支撑起来。天每升高一丈,盘古也增高一丈,这样过了大约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升得非常高,地也积得非常厚,盘古自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地间还只有他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他有时欢喜,有时发怒,有时哭泣,有时叹气。天地也随着他的喜怒哀乐而发生种种变化。盘古欢喜的时候,天就是晴朗的;发怒的时候,天就是阴沉的;哭泣的时候,眼泪就是一阵阵倾盆大雨;叹气的时候,嘴里吐出的气就成为阵阵狂风。他一眨眼,天空就出现一道闪电,他睡觉时的鼾声就是空中的隆隆雷鸣。
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做了天地万物——日月风云、山川湖海、良田沃土、矿藏宝物等等。一个美好的世界就此诞生了。
又过了几万年,女娲天神来到了大地上,这个美丽动人、充满生机的世界把她牢牢吸引住了。可是她感到这个世界寂静难耐,于是,她便随手拾起一块湿泥巴,仿照自己的模样捏了个小泥人。没想到,这个小泥人竟然活了。女娲兴奋不已,赶紧又捏了几个,也都活了。女娲想,这样捏泥人实在是太漫了,于是,她把草沾了泥浆,向四处洒去,落到地上的泥点子都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小人,天地之问就有了人类。
可正当人类不断地生息繁衍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支撑天地的四根柱子,由于日久天长,风吹日晒雨淋,都腐朽了,天如同要塌下来一般。大地上也出现了许多裂缝,裂缝里不断地冒出烈火和臭水来。凶猛的野兽也出来伤害人们,凶暴的鸷鸟乘机从天空俯冲下来,用锋利的钩爪抓走跑不动的老弱妇孺。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人类的始祖——女娲出来拯救她的子孙了。女娲点燃了一堆一堆的芦柴火,用来烧炼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块,以作补天之用。她又从大海里捉来一只极大的乌龟,斩下巨龟的四足,用来替换已经腐朽了的天柱。接着女娲又用芦柴灰塞住地上的裂缝,使之不再冒出臭水。经过女娲的这一番努力,蓝天终于修补好了,擎天的四根柱子又稳固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猛兽、鸷鸟也都被消灭了。大地上重新长出了树木和花草,人们又能够安安稳稳地生活了。
人类的起源
中华民族自古就流传着女娲抟黄土造人的故事,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动人的神话。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
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这种认识可以由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得到证明。据科学家们考证,我国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有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随后是在80万年前出现的陕西蓝田人,而名震世界的北京人则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后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又发现了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
从出土的两颗元谋人牙齿化石可见,他们的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
蓝田人头骨还保留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其眉嵴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嵴,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额骨非常低平,头骨骨壁极厚。蓝田人的牙齿和北京人女性的比较接近,但更大一些。
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头盖骨约比现代人厚一倍。他们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北京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其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
猿人和其他动物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已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最初猿人使用的工具,往往只是简单的木棒和石块,然而远古猿人就是凭着这种最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作艰苦的斗争。他们用它来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同野兽作斗争,以谋取生存。
北京人不仅已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离我们年代更近的山顶洞人,模样几乎已经和现代人没什么差别,他们能把石块敲打成石斧、石刀、石锤,并且懂得磨制加工,使之更加锋利;能运用磨制和钻孔技术把野兽的小骨制成骨针,并把兽骨兽牙、石珠蚌壳制成装饰品,佩戴在身上。他们用骨针把大片的树皮树叶连缀起来,围裹下肢御寒,从此脱离了赤身裸体的时代。考古还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发明了“钻燧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在山顶洞人文化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他们的生产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水域。
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每个成员都有共同的祖先,于是,就产生了原始人群。后来,原始人群又逐渐演变为氏族公社。
P3-P6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成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在成长的道路上,求知是我们最热切的希望,阅读是我们最快乐的体验。通过阅读不朽的文学作品,同学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丰富自己的思想,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儿童文学专家、儿童教育专家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共同编写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在长江和黄河的宽广怀抱里,曾经上演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他们演绎的故事对我们仍然具有教育和借鉴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经常照镜子可以正衣冠,知得失;历史是一部教材,经常学历史可以知兴亡,晓荣辱。
《中华上下五千年》系丛书系列之一,本书以时代演进为主线,脉络清晰、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表述具体,力求使小学生在轻松阅读中,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本书还在每个历史故事后,附有两个启发性的问题,以求能更好地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带领其更深入地思考历史。
本书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编年为体,对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轻重得当的选取。考虑到辛亥革命前后历史的交错性和延续性,因此,本书参照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例,将五四运动定为本书的下限。
与名著同行,与经典为伴,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可以汲取更多的智慧,可以感悟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