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文集》系列之《嫉妒之研究》,以海南岛的一次笔会为背景,充分揭示了作家、记者、编辑的生活层面,爱情纠葛和艺术追求,展现并剖析了嫉妒这一类普遍心理。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紧扣读者心弦。写法大胆富于探索,形式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嫉妒之研究(修订版)/柯云路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柯云路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柯云路文集》系列之《嫉妒之研究》,以海南岛的一次笔会为背景,充分揭示了作家、记者、编辑的生活层面,爱情纠葛和艺术追求,展现并剖析了嫉妒这一类普遍心理。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紧扣读者心弦。写法大胆富于探索,形式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推荐 小说以海南岛一次作家笔会为背景,揭示了作家、记者、编辑的爱情纠葛和艺术追求,深刻剖析了嫉妒这一人类普遍心理,书中很多论述曾被一些研究嫉妒心理学的专著引用。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紧扣读者心弦。写法大胆富于探索,形式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当年《小说家》刊登时,称这部作品是一次大胆的文体探险,它探索了 “作家究竟如何写作”这样一个课题,揭示了作家在显意识、潜意识、感觉、联想、语言的种种支配力下,如何由时间、空间、人物与偶然性这些小说要素演绎出一个必然的故事来。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标题你们将来就知道了 最初的构思与意念 故事开始了 故事真的开始了:人物表 构思与意念:小结一下 故事在继续:人物表(二) 对读者的声明 构思与意念 对读者的郑重声明 第二篇 他们是乘船来的 第一步抽象 故事:在船上开始了 我是上帝 孟达的故事 构思与意念 沈丹丹的故事 对沈丹丹讲话 故事:汪吠面对两个女人 作者的反省 两男两女的故事:金兆良加入了 做一点研究:假定性与必然性 构思与意念 五个人的故事 上帝又需要出现一下 构思与意念 五个人的故事(续) 三个集装箱造成了一切 构思与意念 五个人的故事(再续) 构思与意念 十个人的故事 论嫉妒(提纲) 十个人的故事(续):古小藤 构思与意念 嫉妒心理的平衡与转化 多头故事线索 第三篇 他们到海岛了吗? 构思与意念 第二步抽象 新的故事又开始了 上帝化做了大山 错乱的故事 对待他人嫉妒的策略 错乱的故事(续) 构思与意念 故事:古小藤去追寻了 构思与意念 故事:读下去才明白 你们知道这是分析谁 故事:空间在大转换 读者的评价 故事:他们不该被遗忘 构思与意念 故事:他们都成了动物 对嫉妒的分析:倪阳的梦 构思与意念 故事:对整体的感觉 第四篇 该落难了吗? 构思与意念 第三步抽象 故事:裸露的生命 构思与意念 关于嫉妒 故事:两种颜色的融合 故事的神秘 构思与意念:对话 大集团的故事 上帝呢?嫉妒呢? 构思与意念 真正的故事 你为什么弄出这么个故事来? 再问:嫉妒呢? 嫉妒之有无:真正的故事(续) 第五篇 结局呢? 后记 试读章节 那是很久以前有的。一群人,最好是一群作家,记者,文学编辑,评论家,几个演员,几个宾馆小姐,还有几个会议的组织者,在一起开笔会,到一个风景名胜地。由于高度集中,由于关系的致密,由于同行相嫉,由于不同行业的距离,由于性爱的竞争,由于笔会旅游中的各种生活,于是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嫉妒。文学艺术是很争风头的作为,用这样一群人的集合来剖析嫉妒是再合适不过了。 于是,对人类不同方面的嫉妒:事业的,年龄的,风度的,才能的,相貌的,功利的,名誉的,金钱的,性爱的,地位的,健康的,气质的,性格的;不同方向的嫉妒:向上的,向下的,向左的,向右的,向前的,向后的,向前后左右的;不同形式的嫉妒:公开的,隐蔽的,强烈的,淡弱的,自觉的,不自觉的,显意识的,潜意识的,直接的,间接的,长期的,短时的,稳定的,变化的,克制的,不克制的,狡猾的,愚蠢的;对嫉妒的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嫉妒的不同根源;对嫉妒的不同性质;对嫉妒的不同转化;对嫉妒的不同作用;对嫉妒在人类社会及人生中的定义;对嫉妒的系统结构;对嫉妒的信息论定义;对嫉妒的艺术图画;对嫉妒在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上的机制及定义;对嫉妒的文化定义;对嫉妒在生命不同阶段的演化;对嫉妒在人类不同阶段的发展;对嫉妒的伟大破坏力与伟大创造力,都做最全面的研究与剖析。 现在是农历戊辰年二月初五午时二刻。(午时三刻是中国古时死犯开斩之时。一刻为一昼夜的一百分之一,为十四分四十秒。) 故事开始了 时间,公元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正值北半球冬天。再往大了说,地球正(可能而已)四十多亿多少千万多少百万多少十万多少万多少千多少百多少十多少岁。太阳系的年龄自然更长。宇宙的年龄(我们现在的宇宙)据说二百多亿岁了。 空间,中国海南岛。自然是在太阳系中的地球上了。至于太阳系在宇宙何处.要看你如何划分宇宙,相对什么星系。空间,原来都是相对的。(其实,时间也是相对的。) 第三个要素是人物了。 故事是这三要素?要不,为什么你说“第三”? 可能吧。不过,要对这三个要素做详尽的注释说明。 时间,该含有一切带有时间的背景内容:历史特征,时代特点,形势,国际国内环境动态,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动态,季节特点,气候,物候,还该有人候,人在不同的季节不会有不同的生理(乃至心理)特点吗?还有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中国、海南岛该有的一切“时代性”(时间性也)特点,诸如气氛,民俗,民风,等等。还有社会心理场,又等等。 空间,该带有一切空间的背景。什么样的天,什么样的地,什么样的海,城市,农村,山川,河流,树林,城市的街道,商店,饭馆,宾馆,机关,政府,民舍,村寨,椰树,海滨,游乐场,厕所,舞厅,还有一切空间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各个学科,等等。 这样,剩下对人物的说明就是,人物所带有的一切:他(她)的姓名,年龄,籍贯,出身,职业,信仰,政治面貌,党派所属,经历(是详历而不是简历),他(她)在血液、生理、心理上受到的父母的、家族的、地域的、民族的、种族的全部遗传因素,他(她)的有血有肉的欲望,感情,趣味,性格,气质,爱好,智能,身体,外貌,文化的构成,性的冲动,他(她)的地位,社会联系,知名度,富裕度(或贫困度),他(她)有生以来的心理曲线,他(她)近期的思想情绪态势,他(她)带了哪些行李、穿着什么衣服来到海南岛的,他(她)临离家时,和家人(丈夫或妻子,或父母,或儿女)是如何告别的,和情人(如果有的话)又是如何分手的、约定的,他最近写作是否顺利,身体是否健康,来海南旅游,是否带着药,脚上是否有鸡眼,有没有怕晒的日光性皮炎,会不会游泳,腰疼吗,等等等等。 有了这样三要素的详尽说明,我们的故事是否就有了全部决定性条件? 还不全。 难道,一群特定的人,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就会自在地去发展故事,没有外界干预了? 还有作者。 我的眼睛看着他们呢。我的笔在记叙他们。我的全部特点不将影响他们的故事? 会的。因为他们的故事是在我的意识中发展的。 这样,就有了关于作者这个最主要人物的一切方面了。这是第四要素。除了同每个人物一样的那些条款外,还需补充指出的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全部准备,包括生活准备,思想准备,情绪准备,他创作前的全部意念——那是影响以后故事发展的一个有力的“场”,还有,他创作中受到的全部外界影响,作者生活幸福,文笔必然温暖,情绪悲伤,故事必然罩上阴影,喜怒哀乐忧伤惊恐的情感变化,都将影响他的故事发展。 还有别的要素吗? 就是语言了。语言是与作者的思维同时进行的东西,思维借助语言,思维就是语言。但语言又是独立于作者,也独立于故事中所有人物存在的东西。甚至独立于时间、空间。语言本身构成一个世界。那是不存在于我们三维(或者四维)空间中的一个世界。你一旦进入语言的世界,它的巨大的网,巨大的联结性,巨大的力量便在影响你——作者,进而也影响所有人物。看来是你操纵它,实则它又操纵你。 好了,故事的五要素都确定了:时间,空间.人物,作者,语言。噢,人物只是在作者的头脑中大致确定了,现在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具体确定,同时也便告诉了读者。 未经语言确定,一切便都没确定。 这便是写作、也是思维的根本定理。P6-9 序言 早就有了《嫉妒之研究》这部小说的构思了,那句题记,在心中也重复多遍了。原想在若干年后写,然而,它却在今天开始了。 天下的事情,该发生才发生。不发生又总有不发生的原因。这部作品为什么现在开始,有什么必然性、偶然性呢?最近,自己对于宇宙、人类、哲学、艺术,有着纷至沓来的觉悟,白日的思想与夜晚的梦幻交织在一起,常常到了难解难分的程度。各种创作冲动涌上来,无数的构思相互竞争、冲突,使得自己难以宁静。 于是就竭力使自己宁静。于是就想:我不妨用小说这种形式进行诸领域综合的研究,综合的表现。于是,自己的文学思想又纵横驰骋,各种意念此生彼长。是尽可能顾及较广的读者,还是只为纯粹的文学圈写作?文学没有千百万人读,有什么用?然而,任何科学的尖端发明不都是只有几个人或者说一小圈人懂吗?伟大的不都是这尖端发现?文学是百科全书呢,还是深奥的科学发明?再现与表现,表现与发现,理性与直觉,规范与随意,思维与语言,内容与形式,传统与时髦,数不清的范畴在眼前缤纷杂陈。 痛苦。常常感到智慧就是痛苦。智慧越多痛苦越深。痛苦是对智慧的奖赏。痛苦提炼智慧。有关智慧与痛苦的千百句格言。 然而照常吃晚饭,照常看电视,照常议论北京召开的“人大”和伊朗发生的劫机事件,照常在面包上抹蜂蜜,再夹上香肠、牛肉,认为这种吃法实在美味,照常喝着山西的小米粥,从上润到下,舒畅极了,照常进行饭后的散步。 外面是晋中小城的夜色,忘了是否有月亮,星空倒是灿烂,太白金星硕大晶亮,看着它想到《西游记》,想到“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想到,人们肯定愿意认为自己是这颗最大的星,想到,从天文学角度看,这其实是颗小得可怜的星了。满天星都比它大。路边有两三家灯明人稀的小饭馆,偶尔有驰过的汽车、摩托,下水阴沟冒着袅袅白气,一股子臭味,躲着走,来到工厂的俱乐部前,在高高的台阶上踱来踱去,又开始了思想的痛苦,文学的痛苦,又有乱藤一样的枝蔓在纠缠大脑,于是,想到:自己不妨先写《嫉妒之研究》,那很适合自己现在想做的综合研究。看见一个姑娘抱着双膝坐在俱乐部前的台阶上。黑暗中看不清她的相貌,只知道她年轻。难免有长者的关心,男子的好奇,该问一问: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她可能会抬头看你一眼,回答,或者不回答。也可能她会起疑,对你有戒心,那是令人尴尬的。作家的身份,自我人物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顾虑。走到她身边了,停了停,没有问,装做漫不经心地走开了。于是便想到一个小说构思,一个男人在黑夜,最好是凄风苦雨中,遇到一个孤零零的姑娘,可做亿万种假设,便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与故事。又在马路上走了一个来回,认为可以走到姑娘面前表示一下关心了,然而,黑糊糊中,台阶上已空荡荡了。失望。也感到轻松。于是,又想到一个小说构思: 一位作家,或者一个普通人,当然是知识分子(要不就没什么戏了),看到一个姑娘在黑夜空寂无人的影院门口独自坐着,样子很凄凉。他几次从她身边走过。想:这个姑娘可能是因为没有亲生父母,难过了,独自跑到街头发呆;这个姑娘也许是个高考的中学生,没考好,坐在这儿茫然;这个姑娘也可能有比这更深刻、更成熟、因而也更动人的痛苦。可以想像许多种她的故事,又可以想像许多种有关她和他的故事。然而,旁边小饭店里有人叫喊了,春妮,春妮,干吗呢?呆坐的姑娘一下站起来,快乐而又懒洋洋地答道:我热了,坐在这儿凉快呢。于是,一切诗情画意的想像都破灭了,看清她在路灯下的面孔:壮实而丑。 不构思了。这构思又引动自己要写的小说——《嫉妒之研究》了。往家走。快到家了,想了想,先到书房,决定开个头试试。一路上已经有了许多“前言”的腹稿了。 腹稿之一:这是一部试验性的小说。可以说是哲理性小说,也可以说是小说体哲学。 腹稿之二:我希望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类作一点研究。我相信是一个研究人的系统工程,我相信小说这种研究方式,有着最优越的、综合的效能。在这个研究中,我将同时以作家,哲人,上帝,凡人,男人,女人,各种身份出现,我将替各种人思维、感觉,我将调动理性、直觉的各个方面。 腹稿之三:人类至今有过对嫉妒的许多零星论述,也有不少还称得上专门的著作,然而,没有一门学科对嫉妒有过真正深刻的剖析。现在,文学来完成它。 思维比言语快得多,比写作更快得多。不自觉的思维又比自觉的思维快得多。散步回来的路上,不过几百步,那倏倏忽忽飘过的“前言”腹稿,不知有多少种,一般的小说只能写一种,所以,我们的小说不仅人物常常显得单义性,连作者自己也表现得单义性,缺乏丰富的多义性。 不管怎么样,自己是坐下写了,先是题目《嫉妒之研究》,然后是上面这些。写到这里,自己知道:这篇小说要写下去了。又回到开始的思路上了(思维就是这样左右横生,前后跳跃的,没有清晰单一的顺序):为什么自己会开始这部小说,怎么个偶然、必然? 这时又想到世界上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者(在写这句话时,思维早已想过去、想完了,此刻是追记,在追记中还会有某种发展,有何发展,我将在追记完时回头自省),他能预测未来。他可以预测一年后在某个地方某些人对某一副扑克洗完后的五十四张牌的排列。不可思议吧?然而是事实。怎么解释?那位奇人无疑是能超越时空的。我们的时空在我们的智力范围内是神圣的,很难超越的,然而,在更高的智慧中,时空的隔断是不起作用的。于是,又想到,文学常常打破时空界限,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在艺术的创作中,有着对时空的某种超越呢?文学艺术中的直觉,或许蕴含着人类未来的超智能吧。 (噢,现在需要回过头来省视一下了,自己对有关特异功能者的意识、思维追忆如何?立刻发现差距:自己当时还有这样一个画面,特异功能者是个抽象又具象的人物,似乎是妇人,又似乎是男的,年纪四五十岁,很像梦中出现的人物。他——也可能是她——是在欧洲,自己清清楚楚看到地图上的欧洲,而那副扑克则是在中国,而且是在云南。奇怪,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地理关系?据资料记载,这是在中国以外发生的事情。有一点自己在想像中很确定:那副扑克在那个特异功能者的东南方。) 好了,不管如何,《嫉妒之研究》这个早有的构思,这个原本可能(现在看来就不可能了)搁置多年的故事,现在开始了。 小说肯定是研究性质的,要把构思的过程,写作的过程,自我阅读的过程,自我评判的过程,还有写作时丰富的意识流动,画面掠闪,都记录下来。 小说肯定是多线头同时进行的。交叉叠印。有不同生活场景(空间)同时发生的事情;有许多人物同时进行的言行、思维、感觉;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交织;有作者的构思与写作,理性与直觉的运动;有作者在写作时受到的各种外界影响。当然,有了爱因斯坦,“同时”并无原来的绝对的(刚才写到时就是这样绝对的)意义。“同时”是靠光的运动来联结的。如果再超越爱因斯坦,那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划分也没意义。在多维时空中,在人类目前看不到的另外的宇宙中,一切都很难想像是怎么回事。然而,现在的作者在写小说时,现在的读者在读小说时,都不能完全超越时空。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写,顺时,他要一个字一个字读。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多线头的发展,是件复杂事。 可以灵活地转换镜头,如同电影一样,相应的,就是灵活地转换叙述及观察角度,同时,也需灵活地转换叙述调子。 灵活地运用空行分节的办法。 灵活地运用省略号、破折号进行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割、跳跃。 灵活地运用大中小括号,来表示同时进行的不同层次运动:人物的言行,思维,感觉,幻觉;作者的写作,构思,省视,思维,感觉,幻觉。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同时在做着,说着,思考着,而且还感觉着,幻觉着。 还可以运用笔记批注的方法。 还可以把读者可能有的思绪预测地记录下来。 标点符号更要灵活运用。系统地破坏规范,改变规范,即是风格。 这样的“前言”太长了,除了文学研究者,一般人看不下去了。该进入故事了。 又有困惑了。分部吗?分卷吗?分章?分节?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12345678910?数字加括号或不加括号?感到:不能再分大章了,那样太拘束。可是不论大小地分章,仍有拘束。用数字来标记故事,用英文字母来标记作者的思路,好吗?干脆都不用,不要有顺序在内。 或者,都用小标题。 或者,都用“△”号来标记。 没有顺序在内了,一切都随便了。 那种部、卷、章、节的多层次顺序结构,太规矩了,暂时再见。 也许(一种模糊的感觉)到最后会求助于你们编制我文字的军队? 后记 这部小说虽然以海南岛的一次作家笔会为背景,似乎很容易引起一些文坛朋友对号入座的猜测,但其实,这真正是一部“纯属虚构”的作品。 作品一是探究人性之嫉妒,二是探究写作的意识流动规律。对于嫉妒之探究,本书已得到不少读者的理解。一位大学教授告诉我,他在研究嫉妒心理学的专著中,曾大量引用了《嫉妒之研究》中的论述;而对于写作意识流的探究,相信也会被人们渐渐理解。 本书一九八九年由《小说家》发表,一九九一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被称为“超现代主义小说”,那也许是该书编辑的偏爱。 这次收入长篇小说文集,作者又做了详细修订。希望读者朋友喜欢。 二○○八年九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