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浅谈海洋灾害/走近海洋科普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侯伟芬//王飞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北岸,大陆海岸线漫长而且曲折多弯,形成众多的优良港口,沿海岛屿6500多个。然而,由于西北太平洋是海洋灾害的多发区,中国所受到的灾害侵袭也较多。为了防御海洋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必须多认识、了解海洋灾害的相关信息,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危害有多大,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等等。这本海洋科普读物正是出于此种目的而编写的。

内容推荐

这是本海洋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13种海洋灾害知识,包括:海啸、台风、海雾、海冰、风暴潮、厄尔尼诺、拉尼娜、海风、赤潮、海洋污染等。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通过本书,希望能提高我们社会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协调各国防御减轻灾害的持续行动。

目录

第1章 地壳在颤抖/1

第2章 恐怖的海啸/8

第3章 “风暴之神”台风/17

第4章 漫漫海雾/25

第5章 潜伏杀机的海冰/31

第6章 “杀人魔王”风暴潮/39

第7章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43

第8章 肄虐的海风/50

第9章 无情的惊涛骇浪/60

第10章 海洋杀手——赤潮/72

第11章 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80

第12章 海平面上升的危害/89

第13章 海洋动物的攻击性/100

试读章节

一、海洋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构造地震是地震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和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一说到地震,人们总会联想到陆地上的地震。地震发生时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畜伤亡、财产毁灭、城市和家园会在顷刻间化为一片瓦砾,多么悲惨的景象。陆地有地震,海洋也有地震。据科学家研究表明,洋底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平坦宽阔,它里面既有高山也有裂谷,岩石成层起伏不平。这些都为海洋底下的火山爆发、滑坡、塌陷进而引起地震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地震总是发生在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并且厚度比较薄弱的地带,而海洋底部的地壳厚度比陆地薄得多。同时,海底地壳的岩层都是中生代以后的新岩石,同大陆相比稳定程度差得多。这样滑坡、塌陷的机会比大陆多,断裂活动频率和强度也比大陆多,所以海底更容易发生地震。另外,由于海底也存在着同大陆一样的活动构造,所以大陆上发生的构造地震在海底也经常发生。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如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接触处及板块断裂破碎的地带。全球海洋地震主要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带基本沿着南、北美洲西海岸,经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至中国的台湾省和菲律宾群岛一直到新西兰,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震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75%。环太平洋地震带近年来活动尤为频繁,1995年1月17日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震惊世人。

海洋地震对海上的船只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地震强度,也取决于船只与震中的距离。一般说5~6级地震便可以毁坏船体,掀掉锅炉和发动机,由海底传递到海面的地震,在震源地区感觉最强烈。1959年春,苏联客货轮“库鲁”号在堪察加沿海海域航行时遇到地震,海面上腾起无数水柱,周围一片白色的泡沫,船身一阵阵地剧烈抖动,好像有只大铁锤不停地敲打船底,船上的舵轮、雷达全部失灵,罗盘也出了故障。1964年3月21日,美国阿拉斯加发生地震,此时苏联“坚定”号救护船正在距安克雷奇市250海里的公海上航行。船只在5分钟之内连续受到3次剧烈震动,就好像全速前进的船只猛地撞上了大块礁石一般。除了海面上的船只,海面下的潜艇也会受到地震的威胁。因此遇到地震的潜艇最好还是浮上水面。对于停留在港内的船只来说,最危险的则是地震造成的海啸。巨大而迅猛的波浪涌进浅水海域时,浪头骤然增高,速度放慢,像一面墙一样倾倒在岸上。狭长的海湾和楔形港口里,海啸的浪头尤其大。人们见过的最高的海啸波高40米,波浪最快达每小时数百千米,横冲直撞,所向披靡,破坏力极大。1781年5月22日,台湾海峡海底发生地震引起持续8分钟的海啸,殃及台湾、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夺去了5万多人的生命。

最近的重大海洋地震发生在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这次地震事发地点位于旅游热点附近,而且又值圣诞节的旅游旺季。受灾地区有大量的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很多旅客成了这次灾难的受害者。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界处,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近30万人遇难。为什么会发生震级如此之强、波及面如此之广的地震呢?据科学家分析,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在近几十年来是较大的。逆冲型地震的成因是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12月26日集中释放出来,因而造成大地震。虽然地震震级很高,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海浪冲到岸上后,造成重大破坏。

中国近海海域大多属于大陆架浅海,大陆地壳向近海地壳平缓地延伸。中国海域的陆壳厚度为30~40千米,洋壳厚度只有5~10千米。渤海和黄海位于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相对较高。据记载,近500年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17次,其中7级以上2次,最大一次是1969年7月18日在渤海发生的7.4级大地震。东海位于西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多发地带。台湾自1892年有地震记录以来,4.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发生100次左右,其中6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两年1次。华南近海地震强度较大,但频率不高。自1600年9月29日南澳7级地震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过10多次,其中7级以上4次,最大的是1604年12月29日福建泉州以东约70千米的海洋中发生8级地震,给沿海地区居民带来了不幸的灾难,其破坏程度之严重、波及范围之广,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空前的。

海洋发生地震前有征兆吗?这些都是沿海地区广大居民、渔民和航运的海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地震前海平面会出现异常现象。这是由于震前地壳形变产生的结果。如1668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次大地震,地震前在震发区东侧近岸不远的一个小岛不断上升,最后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其次是海洋生物出现异常。渔民们发现,地震前在浅海可捕到深海的鱼类,鱼群浮上水面活蹦乱跳,有时捕鱼量会较平时明显减少,甚至捕捞不到当地常见的鱼类了。还有就是海鸟迁飞。有些海鸟似乎有灵性,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地震来临前,它们就成群结队飞离原来栖息的海岛。1969年渤海大地震前几天,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一些岛屿的海鸥都逃之天天,远飞他乡躲避灾难。

中国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属地震频发地区,其中85%是海洋地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对海洋地震仅有零星的流动观测,海洋地震预报基本处于空白。印度洋地震后,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在东海海域建两座海洋地震深井观测站,两站均选址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的震中位置。据初步规划,两口实验井井深将达300米,井内装有地震仪、海啸计等仪器设备,井口之上是浮筒式浮标,其头顶上的天线将把来自井底的数据随时报告给地震预报中心,而在深井以东200千米处,专家设想建一座开放式海洋科学综合试验平台,海底光缆将它与两三千米深的冲绳海槽相连。平台上。研究区、仪器问、生活区一应俱全,并配有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供应系统、海水淡化设施以及卫星通信设备和直升机升降平台。平台不仅用于海洋地震的监测和预报,还为东海海域积累大量大气、物理、生物、化学、地质等基础资料,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海上空间站”。浅海海域强震是中国大陆地震的组成部分。在海域开展地震观测,对认识大陆强震的发育特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东海海洋地震观测平台的建成,一旦发生地震海啸可做出30分钟至2小时的预警,同时可对区域内地震隐患的详细区划和破坏区域进行研究,为政府的防灾规划提供依据。

P1-5

序言

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发源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和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海洋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揭示。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蕴藏着远比陆地丰富得多的资源。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不仅是全球的大通道,也是国家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交流的前沿:海洋不仅是濒海国家战略防御的屏障,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世界上不少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也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

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北岸,大陆海岸线漫长而且曲折多弯,形成众多的优良港口,沿海岛屿6500多个。中国附近海域又是海洋生产力的高值区。所有这些都使中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海洋资源。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60名,人口约占全国的40%,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匮乏,丰富海洋资源的开发,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西北太平洋是海洋灾害的多发区,中国所受到的灾害侵袭也较多。以台风为例。影响中国的台风,每年平均就有约20个,其中在中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就多达七八个,是世界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他如风暴潮、巨浪等灾害,也经常袭击中国沿海一带。海洋灾害的频发,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给国家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海洋灾害包括许多种类,其引发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人类活动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导致的。自然因素引发的海洋灾害,有些具有原生灾害的性质,如台风、海雾、厄尔尼诺现象等;有的则为次生灾害,如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大都是由大风、冷冻、地震等灾害产生的。因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海洋灾害,主要有赤潮、海水污染等。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由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在逐渐减少,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却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海洋产业经济年增长率约20%,远远超过国民经济总的增长速度,海洋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名以上,占到总产值的570以上。伴随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必将逐步升级。80年代,中国沿海遭灾经济损失约每年10亿元;90年代以来,由于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遭灾损失急速上升,每年竟高达百亿元以上。这充分说明,海洋开发规模越大,沿海经济越发展,遭受海洋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越应该重视对它的研究、预测和防范。

据联合国下属国际组织1999年末的统计,全球最近50年巨灾的发生呈明显增长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的20起增至90年代的80多起,经济损失猛增14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不但灾害类型多,而且频度高、强度大,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极其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6到1/4,因灾死亡人数平均每年1万至2万。洪水、地震、风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往往呈群发性趋势,严重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引起社会有识之士及世界各国首脑的忧虑和关注。为此,1987年底第42届联合国大会确定20世纪最后十年为“国际减灾十年”,以协调全球行动,一致努力抗御灾害。1999年第54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大规模和更多时间的“国际减灾战略”行动,这将成为下一阶段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基础。其目标是提高社会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协调各国防御减轻灾害的持续行动。这标志着全球减灾事业进入新的时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