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蜂窝网络中,IMS多媒体电话业务作为传统语音业务的替代者,已经在3GPP中被标准化了。多媒体电话业务由多个业务组件组成,例如语音、视频和文本等。本书对该业务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并讨论了通用的媒体处理方法,这些方法确保使用分组交换的语音和视频电话的质量能够达到甚至超越电路交换电话业务的水平。此外,书中还对适应性抖动缓冲器和会话媒体的适配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该书尽可能地覆盖了当前以及将要成为标准的内容,主要的读者对象是从事网络规划设计和通信产品开发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那些需要对这一复杂技术的相关工程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的管理人员。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在校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于HSPA(High-Speed Packet Access,高速分组接入)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多媒体电话业务如何工作以及如何满足性能需求的相关技术。第1章对IMS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2章详细论述了IMS多媒体业务需求的相关内容;第3章说明了IMS的架构和多媒体业务的实现;第4章论述了会话控制相关的内容;第5章介绍了用户之间的媒体流;第6章概述了IMS中的安全组件和机制,并讨论了接入域和IMS域的安全解决方案;第7章论述了IMS多媒体电话系统的性能;第8章讨论了与IMS多媒体电话相关的业务;第9章为本书内容的总结。
本书可供电信行业相关专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在校师生阅读。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概述
1.1 网络模式的融合
1.2 IMS和IMS多媒体电话业务
1.3 需求和挑战
1.4 本书内容概要
第2章 多媒体电话通信业务
2.1 IMS的优点
2.2 IMS通信业务
2.2.1 一个IMS应用的例子
2.3 多媒体电话业务场景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架构和业务实现
3.1 PSTN和ISDN
3.2 数据网络和Internet
3.2.1 Internet协议框架
3.2.2 Internet
3.2.3 Internet协议
3.3 蜂窝系统
3.3.1 无线接入
3.3.2 无线接入演进
3.3.3 核心网
3.4 业务质量
3.4.1 QoS属性
3.5 IP多媒体子系统
3.5.1 归属用户服务器和订购关系定位功能
3.5.2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3.5.3 P-CSCF
3.5.4 S-CSCF
3.5.5 I-CSCF
3.5.6 应用服务器
3.5.7 媒体资源功能
3.5.8 PSTN互操作功能
3.5.9 IPv4/IPv6互操作功能
3.5.10 计费
3.5.11 策略控制和计费
3.5.12 归属和访问域
3.6 TISPAN的下一代网络
3.7 多媒体电话的实现
3.7.1 核心网和业务层实现
3.7.2 无线承载实现概述
第4章 会话控制
4.1 SIP
4.1.1 逻辑实体
4.1.2 IMS注册
4.1.3 IMS会话建立
4.2 信令压缩
4.3 QoS控制
4.3.1 GPRS会话管理信令
4.3.2 策略控制信令
4.4 多媒体电话会话建立
4.4.1 移动终端发起QoS的使用
4.4.2 网络发起QoS的使用
4.5 多媒体电话会话的修改
4.5.1 SIP INVITE方法
4.5.2 SIP UPDATE方法
4.6 多媒体电话会话的释放
4.7 补充业务
4.7.1 呼叫前转
4.7.2 会议
4.7.3 消息等待指示
4.7.4 主叫识别显示/限制
4.7.5 被叫指示显示/限制
4.7.6 呼叫保持
4.7.7 呼叫限制
4.7.8 显式呼叫转移
4.7.9 不可及呼叫前转
4.8 与电路交换网络互通
第5章媒体流
5.1 媒体编码
5.1.1 语音
5.1.2 视频
5.1.3 文本
5.2 协议
5.2.1 实时传输协议
5.2.2 语音
5.2.3 视频
5.2.4 文本
5.2.5 会话描述协议
5.3 媒体传输处理
5.3.1 定义
5.3.2 PS的传输特征——抖动
5.3.3 语音传输处理——抖动
5.3.4 语音传输处理——丟包隐藏
5.3.5 视频传输处理
5.4 媒体控制
5.4.1 端到端适配
5.4.2 用户引导的会话适配
5.5 包头压缩
5.6 无线通信实现
5.6.1 UMTS
5.6.2 EDGE
5.6.3 其他网络
5.6.4 HSPA延迟方案示例
5.7 互通
5.7.1 语音
5.7.2 视频
5.7.3 文本
5.8 多媒体电话业务的媒体配置
5.8.1 语音
5.8.2 视频
5.8.3 文本
5.8.4 协议
5.8.5 抖动缓冲区需求
5.8.6 媒体及会话调节
5.8.7 SDP举例
第6章 安全
6.1 IMS安全概述
6.2 接入域安全
6.2.1 UM73鉴权和密钥协商
6.2.2 接入网中GSM和UMTS提供的流量保护
6.2.3 节点间安全
6.3 IMS安全机制
6.3.1 身份
6.3.2 SIP信令的源认证
6.3.3 认证与授权
6.3.4 IMS信令安全
6.3.5 IMS策略实施的安全方面
6.4 展望
6.4.1 固定-移动融合
6.4.2 媒体安全
6.4.3 IP电话的垃圾邮件
第7章 性能
7.1 应用模型
7.2 服务性能要求
7.2.1 语音性能要求
7.2.2 语音性能要求概述
7.2.3 视频性能要求
7.2.4 多媒体性能要求
7.3 容量
7.3.1 仿真设置
7.3.2 语音容量概述
7.3.3 下行语音容量
7.3.4 上行语音容量
7.3.5 视频和多媒体容量
7.4 覆盖范围
7.4.1 语音覆盖
7.5 传输特性
7.5.1 端到端特性
7.5.2 媒体网关特性
7.6 服务质量
7.6.1 质量评估方法
7.6.2 时延调度器的性能
7.6.3 最大CQI调度器的性能
7.6.4 正比公平调度器性能
7.6.5 轮询调度器的性能
7.6.6 突发连续丢包分析
7.7 呼叫建立时延
7.7.1 一般性假设
7.7.2 IMS和SIP假设
7.7.3 UMTS假设
7.7.4 时延计算
第8章 其他IMS通信业务
8.1 3GPP CSICS
8.1.1 CSICS架构
8.1.2 多媒体电话互操作
8.1.3 WeShare:3GPF CSICS业务举例
8.2 OMA PoC
8.2.1 OMA PoC Releasel标准化
8.2.2 OMA PoC Releasel架构
8.2.3 OMA PoC呼叫突发控制
8.2.4 OMA PoC会话建立方法
8.2.5 OMA PoC和PDP上下文建立
8.2.6 OMA PoC媒体考虑
8.2.7 OMA PoC Release2
8.3 OMA即时消息
8.3.1 OMA即时消息架构
8.3.2 即时消息模式
8.3.3 OMA即时消息媒体类型
8.4 呈现和列表管理
8.4.1 Presence Simple
8.4.2 列表管理
第9章 总结
附录
附录A 补充的仿真结果
A.1 时延调度器
A.2 最大CQI调度器
A.3 正比公平调度器
A.4 轮询调度器
附录B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