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哲学一开始就特别重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以及认识的对象自然界,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和欧洲大陆的理性论哲学是一致的。为了开辟人类认识自然的道路,这两派哲学还都很重视方法论的研究。《新工具》就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著作。
本书的书名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工具论》而起的。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和三段论方法,认为《新工具》是对《工具论》的修正,是促进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工具(让科学的认识方法启迪智慧人生)/经典通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英)培根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方近代哲学一开始就特别重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以及认识的对象自然界,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和欧洲大陆的理性论哲学是一致的。为了开辟人类认识自然的道路,这两派哲学还都很重视方法论的研究。《新工具》就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著作。 本书的书名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工具论》而起的。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和三段论方法,认为《新工具》是对《工具论》的修正,是促进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 内容推荐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新工具》试图为近代新兴的自然科学制订一套正确的方法,对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如何获取驾驭自然的力量——《新工具》导读 序言 第一卷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认识的谬误 第三章 人类认知的迷困 第四章 影响人类正确认知的四个假象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族类假象 第三节 洞穴假象 第四节 市场假象 第五节 剧场假象 第五章 哲学和科学中认识的不足 第六章 错误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科学认识中的另一种错误 第八章 人类知识为何无法取得进步 第一节 探查自身 第二节 自然哲学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第四节 不公的待遇 第五节 人类的弱小和无能 第九章 经验可靠与否 第十章 人类的理解力 第十一章 以往认识的错误 第十二章 关于我将从事的事业 第十三章 我所遵循的方法 第二卷 第一章 四因说及其他 第二章 规则与原理 第三章 一些原则 第四章 几个初步的计划表 第五章 事有优先权的二十七种事例 试读章节 第五章 哲学和科学中认识的不足 七一 现在的科学大多数来自古希腊。古希腊人的智慧在于坐而论道,关注的是论辩,这是与探求真理的途径相悖的一种智慧。古希腊有两类学者,一类是高尔吉斯、普罗泰戈拉、喜庇亚斯和普拉斯等人,另一类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伊壁鸠鲁、笛欧弗拉斯塔斯和他们的继承者克里喜伯斯、卡尼底斯。后一类轻蔑地称呼前一类为诡辩家,其实这个名称可以适用于这两类人。他们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往来于各城邦之间,靠兜售其智慧来谋生;后者自命清高,居有定所,无偿地办学授课。 但他们都是论道式的,把一切都搞成论辩。正如戴昂尼夏斯嘲笑柏拉图时说,他们的学说就是“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较早的希腊哲学家如安庇多克里斯、阿那克萨哥拉、琉开帕斯、德谟克利特、帕米尼底斯、赫拉克利特、色诺芬、弗罗劳斯等都不曾开坛设讲,而只是默默地展开对真理的探求,他们也是比较成功的。只是他们的成果被随波逐流的俗人们给遮蔽了。时问如河水,把轻浮的东西流传而听凭有分量的东西沉没。当然,他们身上也有其民族的通病:爱慕虚荣、野心勃勃、分门别派、争论不休。在探求真理时竞走到这条琐碎的歪路上,实在令人绝望。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埃及僧人在给希腊人的评价或预言时说:“他们永远是孩子,既无知识之古,也无古之知识。”古希腊人的确具有孩子的特点,他们的智慧长于文字和语言而短于行动与实践。由此看来,现行哲学之源本身就有一些不好的趋向。至于毕达哥拉斯,我认为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暂且不论。 七二 古希腊人的时间和地理的知识都很贫乏,这对一切依靠经验的人们来说是最坏的。对于千年以前的历史,他们有的只是一些古代的寓言和传说。至于地理,他们只知道一小部分,把北方的人统称为塞西人,把西方的人都称为塞尔特人,对于非洲南至伊西奥庇亚以外、亚洲东至恒河以外则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世界上有生活着无数民族的多种气候和地区,然而古希腊人竟然断言那里是无法居住的。至于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等人的游历,简直是一种郊外散步,可在他们看来却已是壮举了。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知道了许多关于新世界和旧世界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我们看来,从那些古老的哲学体系中是推不出任何伟大的。 七三 希腊人的科学体系中竞没有一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也没有一个实验来自于思考和哲学理论。正如塞尔萨斯所说,医学的发现是实验在前,归因在后。埃及人的神像中畜类多于人,恐怕也是由于畜类根据其自然本能做出了很多发现,而人类根据其理性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发现的原因吧。 化学家们确实也取得了一些偶然的成果,但只是机械地把一些实验加以变化而产生的,而不是根据任何技术或理论所产生的。确切地说,他们所谓的理论只能搅乱了他们的实验。至于那些从事所谓幻术的人只能有极少的发现,肤浅而带有欺骗性。我们在宗教方面是以行动来表示信仰,在哲学方面我们也应当以成果来评价,假如某体系不出成果,我们就应当宣告它没有一点价值。 七四 对于各种哲学体系和各种科学,凡植根于自然的都会有萌芽和发展,凡根植于意见上面的只有变化而无发展。两千年来,各种科学都在原地不动,它们只在创立者手中繁荣一时随后就衰落下去了;而各种机械方面的技术,由于植根于自然和经验,所以它们一直都在繁荣和发展着。 七五 还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那些权威人士的坦言:即便他们富于自信,想要为一切事物立法,但在心平气和时,也不免常常抱怨自然奥妙、事物难知而人心却无能为力。听到这话,怯懦者会被吓住而固步不前,勇敢者却会更加奋勇向前。权威们认定在自己或老师的知识之外都是不可知的,结果是由于自己的无力发现而转为对自然本身的误解和对其余人的绝望。新学园派崇奉不可知论,从而让世人永处黑暗,就是这个原因。 七六 哲学家中存在着门派纷争,这就充分说明由感官到理解力的路径并不明确,而哲学的基础,即事物的性质,也被分隔成许多含混的谬误。因此,无论在体系当中还是在论证的方式当中,都没有任何准确的或完善的标准。 P37-39 序言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出版一年了,20册经过全新编译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著作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美者有之——对西方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通俗化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批判者亦有之——不是大师原著,读来何用?警惕快餐文化向学术圈进逼! 回忆丛书策划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休谟、康德、马克思、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大师的无限敬畏,以及对其伟大著作的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无比难堪,可以说《经典通读》丛书实现了“大师经典,通俗阅读”的出版目的,完成了把艰涩难懂、鸿篇巨制的学术著作,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精神食粮的任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10万字左右的通俗读本,有多少人会真的捧起《政治学》、《政府论》、《资本论》、《人性论》、《战争论》、《社会契约论》、《国富论》、《相对论》……并能坚持读完?这就是《经典通读》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一套20册的学术书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累计销售30多万册的原因。 可以说学界对《经典通读》的出版是宽容和肯定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开始明白,学术经典不该只是象牙塔中供少数知识精英把玩的古董,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化思想的精髓,应该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些经典,了解这些经典,汲取人类先贤们的文化营养,分享人类思想的丰硕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袁济喜认为,研读西方经典,对于提高国人素质是必要的。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知识的通俗化,《三字经》、《千字文》就是经典通俗化的代表。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通俗的编译本是必然的,也是可取的。就坚持阅读品位、坚持图书导向来说,这套《经典通读》丛书也是很有意义的。 著名经济学家邢国均研究员说:当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得跨学科的研究很普遍。比如经济学研究者可能希望了解一些哲学理论。而有些著作往往篇幅过长,且理论艰深、晦涩难读。如果有可靠的普及本,读者就可以对原著有一个概要性的把握和初步的了解。另外,对于初次接触某一新的知识领域的读者来说,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有把握,通读本就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读者可以参照编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把握这些理论。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的加速,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而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经典通读》这样的丛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祯教授还就国学热背景下的西方经典阅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一定意义而言,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国学与西学相互碰撞的历史。社会思想潮流的变化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目前社会上的国学热,其实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国人自信心增强的表现。以前我们看西学可能是仰视,现在可能就是平视了。也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将西学名著通俗化、普及化。另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国学家都是中西贯通的大家。如著名的清华大学“国学四导师”,他们除了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之外,都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今天研究国学,也要懂得西学。 正如在《经典通读》第一辑的《编者的话》里写到的,“与世界接轨”,首先就该“让思想先行”。除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对西方经典文化也应积极推广。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传播中的壁垒——几十万上百万字的沉重篇幅,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要做到这点,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关键。换言之,再好的著作,读的人少,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受到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100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也纷纷进行深度报道,其中人民网还针对这套丛书进行了读者调查,让大家发表对这套书的看法。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广大读者非常欢迎这样的作品,认为这是能让他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最好办法。而在全国掀起的明星代言《经典通读》活动更是引起舆论关注,众多媒体以大幅版面介绍本丛书和大家投票选出的代言明星。明星与经典学术著作的强烈反差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策划《经典通读》丛书的初衷。当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票选名列前茅的杨澜时,她表示:系统地介绍西方的人文著作,要看它整体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很好的话,作为公众人物,去推荐或者是以其他方式来吸引青少年阅读,我觉得对推广文化也是很好的事情。 几千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名著浩如烟海,与第一辑的20册同样重要的著作还有很多。受到第一辑成功的鼓舞,今天我们又推出了《经典通读》第二辑,使丛书的总册数达到40册,涵盖的作者和门类更加齐全和有代表性。 在第一辑中,马克思揭秘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用《资本论》缔造了一个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探索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其影响力至今不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是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西方的国家政权模式;伟大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注定成为人类挑战宇宙的旗帜! 在第二辑中,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通过自己的《沉思录》,解析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使领袖和平民都成为他的读者;卢梭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人人都应享受这一天赋的权利,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爱弥儿》;亚当·斯密期望人类有冷静慎思的能力,而不仅仅受自利的驱动,于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以《道德情操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众多国家的经济政策…… 《经典通读》第二辑仍然秉承第一辑的出版原则,完全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在保持原作原貌的前提下,将经典大部头进行瘦身,力求提炼出原著精华,在原汁原味中化繁为简地通俗解读大师们的著作。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能满足大家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有“替代”原著的作用;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的作用,真正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西方学术经典的大门。 同第一辑一样,《经典通读》第二辑的编译者也均为年轻的学者。他们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并且所编译的著作都在其专业研究领域之内,这就避免了已往有些编译者只懂外语而不懂专业所造成的译稿不准确、不通畅等问题。或许有人质疑年轻人的功底,其实,这些人往往只注意功成名就者的成果,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只要他们有披荆斩棘的勇力,梳理芜杂、条分缕析的细致与耐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奉献给我们期望中的经典。请别忘了,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时年龄不过24岁。 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出版之际,我们想重申《经典通读》第一辑《编者的话》中的观点:“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是我们的理想,但要真正实现难度却很大。但愿第二辑做得比第一辑好些。不当处,请读者见谅,并欢迎批评赐教。 石岱峰 2008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