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随笔文集是大家文丛系列之一种。它收录的是当今最负盛名的中西文化大家、西方哲学大师张世英的人生感悟——经典青春、学术少年。它将带领我们回味张世英大师那传奇而充满诗意的生命旅程,帮助我们诠释他那浪漫人生的文化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思想家园/大家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世英 |
出版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随笔文集是大家文丛系列之一种。它收录的是当今最负盛名的中西文化大家、西方哲学大师张世英的人生感悟——经典青春、学术少年。它将带领我们回味张世英大师那传奇而充满诗意的生命旅程,帮助我们诠释他那浪漫人生的文化情怀。 内容推荐 本辑选取了北大导师张世英、厉以宁、林非的短文精品。他们都是年届八秩的老者,他们都是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良心和守望者。所选文章短小精悍,深刻隽永。让我们宁静片刻,追寻大师的足迹,聆听智者的心声,体悟先生们悲天悯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目录 人生感悟 “为己”与“为人” 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无家可归与有家归未得 我们都是“这一个” 嗅觉灵敏的王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时间与人生 灵魂与肉体的对话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重游三峡随想 知趣不知趣 “长相思”与“老处女” 我的两只眼睛 我看高考作文 道家、审美与“虚实结合” 今天,我们往哪里去? 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 论境界 境界与文化 中西哲学与文化精神 “我”和“我们”——关于个性的一点思考 散文纪事 悼亡妻——若兰 贺麟先生引领我走上了哲学之路 跟冯文潜先生学西方哲学 旁听吴宓先生讲“英诗” 冯友兰先生指引我初识中西哲学 汤用彤先生引领我进入了“玄远之境” 金岳霖先生让我爱上了分析哲学 我与《光明日报》之一:我编《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八年 我与《光明日报》之二:忆加凡学兄 我与《光明日报》 夫子自道 我的中小学时代 流浪时期的彷徨 初进西南联大 “哲学与文学的联姻” 换了“人间” 蹉跎三十年 回归自我的思想家园 人生感悟 我的书斋 我与北大 文化评说 推进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张世英先生和他的“归途” 薛德震 希望哲学:生长“能思想的苇草” 孙月才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哲学观 杨寿堪 人生哲理两茫茫——张世英教授的哲学人生 赵小也 张世英:散步时还想哲学问题燕舞李 舒肖畅 张世英:30年求进步,30年寻归途 张弘 试读章节 “为己”与“为人”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果把这里的“为己”解释成为一己之私,把“为人”解释成为他人谋福利,那当然是天大的笑话。朱熹的《论语集注》倒是有一段切要的注解: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为追求名誉,——“欲见知于人”而为学,则“终至于丧己”;为求自得,——“欲得之于己”而为学,则“终至于成物”。“为人”与“为己”是两种不同的为学态度,所得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一是“丧己”,一是“成物”。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两种不同的为学态度推广为两种不同的做人态度。柳宗元自称:“年少气锐,不识危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不管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不计较旁人之肯定与否,但欲直抒己见,别无他求,我看这种做人的态度正是“为学为己”的“为己”之意。反之,唯唯诺诺,惟他人之意志是从,效颦学步,不敢稍越雷池,这种做人的态度就叫做“为人”,抱着这种态度做人,其结果只能是“丧己”。 杨朱主张“为我”。这里的“为我”亦非为一己之私。杨朱实际上是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孟子骂他“无君”,正说明他反对君王,反对屈从,要作“为己”、“贵己”之人,不作“为人”、“丧己”之人。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但求“自得”,不肯“丧己”的高人雅士值得我们称颂啊!阮籍不为世之名利所累,自况“至人无宅,天地所容;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放”。陆放翁不怕尸骨朽,不患史无名,但喜“墨成池,淋漓豁胸臆”。阳明主张“学者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李卓吾劝人勿“舍己”,他也主张“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摅胸臆”,言其所欲言。他们在为学、做人方面表现了何等超凡脱俗的高远胸襟! 可悲的是,这些不肯“丧己”之人,却往往横遭非议,甚至丧生。何以故?德国现代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众人必然“沉沦”的理论,似乎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众人总是沦于“丧己”的道理。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总是“在世界中存在”,总得与他人、他物打交道,这也就是说,人必然“被抛”入一种人世状态中;而人在这种人世状态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按照一种外在的标准和并非本己的意志行事,这种标准和意志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古皆然”、“人皆如此”、“一般认为”、“固不待言”、“习以为常”、“已成定论”之类的观念。如果把这类意思用一个笼统的“他”字来概括,那就可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喜怒哀乐都是取决于“他”,而非取决于己。换言之,常人总是在放弃自己,为他人而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状态叫做“沉沦”,“沉沦”的状态是“非本真”的状态。反之,摆脱“沉沦”,不受“他”的束缚,就是返回“本真”状态。用我们中国人的术语来说,“沉沦”、“非本真”就是“为人”、“丧己”,“本真”就是“为己”、“保真”。海德格尔深刻地指出,由于众人都按照这个主宰一切的“他”行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被磨平了”,“个性和自由选择被抹杀了”,特立独行之士“遭到压制和摧残”。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风”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他”。在茫茫人海中,特立独行者寥若晨星,众人、凡人则总是因“为人”而“丧己”,因“畏”“本真”而“沦”于“非本真”,只有极少数“木秀于林”的高士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宁愿丧生而不肯“丧己”。 如何才能达到“本真”状态?如何才不致于“沉沦”?前期的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靠对死亡的领悟,因为人在死神降临时,“沉沦”、入世已不可能,这时,人才领会到我们所说的“为已”、“贵已”的真谛和“为人”、“丧己”之无意义。后期的海德格尔认为要靠诗,诗使人沉浸到一个超然物外、超乎喧嚣的现实之上的自由境界。这里不是讨论死和诗的地方,我也无意评论海德格尔关于死和诗的理论,更不可能要求众人都不“沉沦”,我在这里只想表示一个愿望,希望多一点“为己”、“贵己”之人,少一点“为人”、“丧已”之人,希望木秀于林、具有独立性灵之士少受一点“他”的压制和摧残! 载1988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危险的“人心”和幽微的“道心”耗尽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的激情和生命!关于前者,我们比较容易领会,不必多说。为什么“道心”也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道心者,天理也”。中国儒家所讲的那一套“存天理,去人欲”的老传统,不就是用抽象的、永恒的“道心”压制具体人的活生生的激情与生命吗?但是明清之际就有一批学者如王夫之、颜元、戴震等起而反对绝情去欲,要求从空洞虚静的道学中解放出来;而早在唐代,柳宗元已经“一心直遂”地自谓“年少气锐,不识危微”。他不仅不顾人心之危殆,而且公然蔑视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心”,难怪他在改革派失败之后被目为“众党人中”之“罪状最甚”者!但是,蔑视“道心”的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形象?“道心”为什么能使激情受阻,生命停滞?柳宗元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家,还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具体回答。“年少气锐”四个字也许算是对蔑视“道心”的人的一点具体描绘吧,但太笼统、太简单了。我的桌上正好摆着一本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和作家加缪的作品《西西弗的神话》,对我颇有启发。 加缪在这本随笔中,反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那一套强调形而上的本体的哲学思想,认为那些寄希望于玄远的“永恒”,放弃“此岸”的今天而专注于“彼岸”的明天的人是最不自由的人,这种人“为自己竖起了束缚自己的栅栏”,成了“适应”某种玄远目标的“奴隶”。自由的人应该放弃“永恒”,“肯定今天”,把握每一个当前的瞬间,对现实的生活用肯定的词“是”来回答,对非现实的永恒用否定的词“不”来回答。而现实的生活,或者说,我们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今天,总是“悲剧性的”,总是有无穷的邪恶降临在我们头上,就像大山上的巨石一样不间断地向我们滚来,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对今天说“是”的人就要敢于对这样的现实进行永不停息的反抗,而西西弗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形象。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石头不断地重新从山上滚下,他又不断地重新把巨石推到山顶。西西弗不以抽象的、渺茫的永恒为目标,只是一心一意地、脚踏实地地“历尽当前的苦难”,但“苦难也造成了他的胜利”,“充实了他的生活与心灵”,他以“比他搬动的巨石还要坚硬的心”,“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成了“他自己生活的主人”,他是真正自由的人,真正懂得“生活的荣耀”的人,也是真正幸福的人。加缪认为西西弗的形象表达了“现代人的气质”和“现代人的意识”——这是一种“面对今天”、“敢于反抗”、“经常不断更新的、永远处于紧张状态的意识”。 显然,我们不能把加缪所谓用“是”来回答今天的思想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前者因热爱生活而要求付出惨痛的代价,后者则是逃避现实,屈从命运。只有前者才当得起“现代意识”的称号,而后者只能是时代的弃儿。 不断滚向西西弗身上的巨石究竟是指些什么内容呢?归结起来不外还是两条:一是指“世俗”,一是指“永恒”,前者类似我们所说的“人心惟危”,后者类似我们所说的“道心惟微”。加缪作为一个西方现代哲学家,不仅反对前者,而且着重反对后者,这是因为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永恒本质的本体论思想一直占居统治地位,不打破这种旧传统就不能抒发人的激情,不能伸展人的主体性,也就创造不出“永远更新”、“永远处于紧张状态”的西西弗的意识和形象,就像在我们中国,不打破那种用永恒的天理或道心去压制活生生的人欲的旧传统,就不能使思想得到解放,意识得到更新一样。用抽象的永恒的东西窒息具体的生命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外文化史上的一个通病。柳宗元蔑视“道心”和加缪不相信“永恒”,都是对这种通病的一大打击,两人的思想实有相通之处。当然,柳宗元的思想属于中国古代的意识,与西方现代意识大不相同,但中国古人的思想未尝不可以闪现西方现代意识的星光。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加缪的熊熊烈火来点燃我们民族早有的这点火种呢?让我们做一个“敢于反抗”“永不停歇”“永远更新”,对今天总是用“是”来回答的现代人吧。 载1989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 P3-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