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位居中华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自上古五帝时代到春秋战国,郑州一直处于都城所在地和王畿地区。“郑州古都史话丛书”包括《黄帝史话》《夏史话》《商史话》《郑国史话》《韩国史话》五册,以郑州跻身中国八大古都为契机,选取郑州特有的最重要的标志性历史文化遗存为题材,吸收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充分反映了从上古到夏商周时期社会历史风貌。
本书为“郑州古都史话丛书”之《黄帝史话》。本书展示出以黄帝为代表的先祖们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摆脱穷困和落后,怎样含辛茹苦、自强不息、孜孜以求、不断创新,不仅在物质方面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创造,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所处的时代是人类由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本书以史为据,结合其它学科的文献资料,展示出以黄帝为代表的先祖们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摆脱穷困和落后,怎样含辛茹苦、自强不息、孜孜以求、不断创新,不仅在物质方面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创造,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书中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情节感人,引人入胜。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
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告诉我们:“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接着说,黄帝生下来就神奇灵异,在襁褓中能言语,幼小时伶俐懂礼,稍大即纯朴敏慧,成年后睿智而练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几乎把先祖们所有的重大发明和丰功伟业都归功于“黄帝”及其那个时代,是他带领先祖们从蒙昧走向文明,因此,黄帝被我们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史籍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市),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一带)。
在今天河南新郑市北关有座土山,原谓茨山,又称寿丘。古传,黄帝就出生在这里。那是在5000年前,山上高大的乔木葱笼繁茂,密密层层,遮天蔽日。千年的古藤缠绕着万年的枯木,填塞其间。树下,灌木簇拥,荆棘丛生,荒草遍地。
这一天,在树权和蒺藜遮掩的羊肠小道上,走过来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妪,她面色憔悴,眉骨凸起,花白散乱的长发披在肩头,瘦骨嶙峋的身上裹着一块破旧的斑鹿皮,左臂上挽着一只粗陋的荆条箩筐。萧瑟的秋风,无情地袭扰着她那赢弱的身躯。她哆嗦着,艰难地向前慢慢地挪动。
好不容易她才来到山半腰一块草坪上,半蹲着身子,往箩筐里捡着栗子、干枣,挖着野菜。
突然,从山坳里刮起一阵旋风。那旋风越旋越快,越刮越猛,冲着那老妪直旋过来,把她圈在中间。刹那间,旋风变成一条巨大的龙柱,拔地而起,直钻云霄。接着,乌云翻滚,天昏地暗,转而苍穹一片漆黑,像锅底,像灰烟,伸手不见五指。
那老妪吓得一屁股蹲到地上,一动也不敢动。这时,炸雷骤起,轰轰隆隆,惊天动地。猛然间,“嗖”的一声,从天际飞来一道白光,打她眼前窜了过去,到半空中,又突然折了回来,在她正头顶上直转圈。那光圈越转越大,越来越亮,光芒四射,灼灼逼人。整个大地,又变得一片通明。那老妪仰脸一看,在那刺眼的闪光中,似乎看见一条巨大的黄龙,昂首引颈,直冲她飞来。她惨叫一声,魂飞魄散,两眼紧闭,倒在地上,昏厥过去。
她恍恍惚惚觉得,全身酥软,如醉如痴。
过了好一阵儿,她才慢慢苏醒过来,睁眼看时,已是满天星斗。四周黑魃魃的,时而从远处传来豺狼虎豹的吼叫声。她只觉得腰酸腿疼,乏困无力,随手拣起一根干柴棒,借着星光,提心吊胆,磕磕绊绊往山下走去。
这老妪叫附宝,年逾五十。年轻时,她也曾手持石斧棍棒,跟随部落的人,翻山越岭,涉水跳涧,追捕野兽,捉鱼逮虾。现在上了岁数,脚腿不便,就和部落里的一些老人,在茨山住下。她和一个姓公孙、名少典的男子自相结合,成为伴侣,在茨山脚下,姬水河畔,选了一座岩洞安身。部落的青壮男女对老者一向照养,可她和少典一直闲不着,想找点力所能及的事干干。她万万没有料到,今天竞遇天气骤变,黄龙突现,不知天公是何用意。
再说,少典和附宝结伴度日,相依为命。平日里,她俩总是一块上山,共同采果,相随而归。今天,少典觉得身不舒适,未能同行。现在天已黑透,却不见人影,他怎能不焦急啊!
他从部落大岩洞里的火塘中燃起一支松枝,顺着山坡找了又找,喊了又喊,却没有一点回音。他焦躁不安,心急如焚,这到底是咋回事啊!他的脑际突然闪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悔不该让附宝一人独自上山。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祷着上天保佑:莫让豺狼猛兽接近她,莫让妖魔鬼怪纠缠她。转念又一想,万一附宝遇难丧生,我独自一人还有什么过头,他越想越可怕,越想越伤心,不觉老泪横流,哀恸不止。 正当少典悲痛欲绝的时候,附宝拄着根棍子回来了。少典如同黑暗中突然遇到一支火炬,只觉眼前一亮,惊喜若狂,急忙上前搀扶。他借着松枝的光亮,看见附宝面无血色,双手捂着肚子不停地呻吟,如同翻肠倒胃,想呕又呕不出,就焦急地问她到底是着了什么魔。附宝强打精神,向他诉说了白天遇到天气骤变,黄龙突现的情景。少典骇然大惊,莫不是上天又要降大祸于咱?他又跪地祈祷了一阵儿,这才把破羊皮铺在土炕上,安顿附宝歇下。
一连数日,少典、附宝坐卧不安。附宝一直吵着头晕、恶心,浑身乏困无力,又不思饮食。少典更是认为附宝中魔厉害。
少典把部落里几个年事最高的老妪请来为附宝祛病除魔。几个老人都说是怀了身孕。他俩都喜出望外,可又一想,附宝已年逾半百,还能怀胎吗?要说不是怀胎,又是害的什么邪病呢? 又过了些时候,附宝自觉肚子一天天鼓胀起来,越来越笨,这才断定,确是怀孕在身。 少典乐得合不住嘴,翻沟过岩,穿门走洞,一会儿寻找羊皮,一会儿磨制骨针,一会又裁割牛皮筋儿。他粗手笨指缝制小儿衣套,拼凑小儿铺盖,抽空还要跑到后山砍伐松枝,采摘野果,忙里忙外,从不说累。
转眼间,春夏秋冬四季已过,附宝还无感觉;又一度春秋将过,孩子照样没生下来。
附宝躺在炕上,仰脸朝天,动弹不得,觉得憋胀烦闷,难以忍受,恨不得让少典用石刀把下腹剖开,取出胎儿,早日了事。可谈何容易啊!她不时地哀叹、呻吟,眼泪顺着脸颊一个劲儿地流。守候在身边的少典也像着了魔,神魂颠倒,不知所措。他只懂得女人怀孕不过春秋四季便见婴儿坠地,如今附宝怀胎两年有余,仍未生产,这到底又是怎么啦!他恐惧、忧伤,不知如何是好。
这天夜里,附宝只觉腹内翻动,好似要分娩了。少典急忙站在身边,准备伺候,一面絮絮叨叨劝慰她要强打精神,忍耐下去。
只听附宝惨叫一声,觉得身子空空,无力地闭上眼睛。少典手持竹刀,正要去割脐带,却惊叫一声,蹲倒在地,手中的竹刀早已飞落。 .
“怪,怪,妖怪!”少典吓得嘴直打颤,谈吐不清。附宝勉强睁开眼睛,无力地问:“哪里有妖怪?”
少典指着她的下身说:“你看,就在你腿边。”
附宝本来不愿动弹,听少典这么一说,只得强抬起头,向下看去。她刚一瞅,也骇然色变,昏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扁圆的大肉团,外边,还有斑斑点点的黄色花纹。
也难怪少典、附宝惊骇不已,这不是妖魔又是何物?他们二人,一个哆嗦,一个昏迷不醒,这个小洞刹时间一片悲凄。
少典、附宝魂飞魄荡,连头也不抬。却不知那肉团从从容容从炕上滑下来,向着昏暗的洞角滚去。
过了好一阵儿,少典才清醒过来,一瞅,肉团已停在昏暗的角落里,动也不动。他想,可能是自己刚才祈祷上天,收回妖孽,已经灵验,便壮起胆子偎到附宝身边,轻轻把她唤醒,附宝问那肉团时,他说停在角落里已经不会动了,不必再担心了。P1-P4
郑州古都史话丛书付梓出版,这对宣传郑州古都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原大地,文明肇始。郑州市位居中华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自上古五帝时代到春秋战国,郑州一直处于都城所在地和王畿地区,轩辕黄帝、夏商王朝和夏商周三代众多诸侯国均在此立国建都,是全国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早期辉煌,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文物古迹繁多,特别是现存多处古代都城与带有都邑性质的古城址。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发现的织机洞、洪沟、灵羊洞等旧石器文化遗址,有力地证明这里早在10万年前就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距今8000年的时候,郑州附近成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聚居区,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在这里过上了相当稳定的生活。6000年前后,郑州地区又逐渐成为中原远古文化发展与融合的中心区域,大河村遗址是代表这一时期文化的典型。5000年前,郑州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他的部族居住或活动的主要区域,新郑西南的具茨山至今仍保存有黄帝祠、轩辕庙、黄帝避暑宫、嫘祖娘娘洞、风后城等遗迹,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历代的文献记载,或是民间传说,包括近几年的考古新发现,都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就是在这里出生、创业、建都,肇造了中华文明。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能够佐证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郑州区域。4300年前,夏代的开国君王大禹建都在郑州,在告成镇和王城岗发现了城址,大量印有“阳城”标记的文物为“禹都阳城”的古文献记载提供了证据,对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郑州商城遗址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确认为商汤所建之国都,时间距今3600年,是至今发现的商代最早的都城,宫殿、宫城、内城、外郭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都城框架,出土大批各类重要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不同品种的青铜器,不少都是王室重器,堪称国之瑰宝。它不仅开创了中国都邑建筑的先河,同时也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在郑州附近,有周初分封的近20个邦国,到了东周时期,诸侯争霸,处在争霸中心位置的是郑国和韩国,郑韩故城遗址就位于新郑城关附近的双洎河与黄水河的交汇处。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古代文明起源与古都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实物对象。中华民族在这里诞生并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且灿烂辉煌。
史有明载且遗迹昭彰的,早为世人所知,如商城遗址、郑韩故城等;但也有一些,却史载阙略又历时久远,竟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如黄帝故里、禹都阳城等。所以,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考察、发掘、研究和宣传普及。2006年初,我看到了《郑国史话》和《韩国史话》,这两本书“史”、“话”结合,有叙有议,脉络清楚,舒卷有致。当时我想,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关于黄帝、夏、商等史料越来越多,历史发展的脉络也越来越清晰,我们的研究和宣传普及也必须要跟上步伐。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系列,充分利用考古的成就对历史进行梳理,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弘扬和宣传。很高兴,《黄帝史话》、《夏史话》、《商史话》等经过作者和编者的努力,很快成稿付印,与《郑国史话》、《韩国史话》形成了郑州古都史话丛书,在历史事实的框架下,对人物、事件、科技、民俗等进行了铺陈式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从上古到夏商周这一时期,历史遗存较少,可资运用的材料不多,但这几部史话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秀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繁荣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灿烂文明、喜爱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让更多的读者感悟我巍巍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进程和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毫无疑问,郑州古都史话丛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有益的。它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对内容、形式、手法等进行了创新,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可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
郑州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人民正万众一心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郑州古都史话丛书以郑州特有的最重要的标志性历史文化遗存为题材,着力打造古都品牌、塑造郑州特色,能够很好地宣传郑州,让更多的人了解郑州,提升郑州的文化品位,扩大郑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跨越式发展凝聚力量、营造环境。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丛书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我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对这套丛书的作者和编者表示衷心感谢。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
2008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