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崛起,是重归!
崛起是平地拔起,有如造山运动,显然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回归是原有的大山复苏、复兴、恢复了绿色的生机,正所谓“雪化山不融,水过岸不行”。拿破仑当年把中国比作“睡狮”,除了选择的运动不妥当(中国从来不是狮子)以外,还是比较贴切的。1949年,在经过109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政治上站起来了,经过127年以后中国又在经济上站起来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独立,必须导致经济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归前三名(写在北京奥运之前)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吴季松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是崛起,是重归! 崛起是平地拔起,有如造山运动,显然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回归是原有的大山复苏、复兴、恢复了绿色的生机,正所谓“雪化山不融,水过岸不行”。拿破仑当年把中国比作“睡狮”,除了选择的运动不妥当(中国从来不是狮子)以外,还是比较贴切的。1949年,在经过109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政治上站起来了,经过127年以后中国又在经济上站起来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独立,必须导致经济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内容推荐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24万亿美元,而德国为3.26万亿美元,仅差0.61%,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已成定局,这样,中国将在1880年经济总量跌出世界前三名后的128年又重归前三名。 目前世界热议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今年超过德国更成为焦点。从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来看,中国的发展是回归,不是崛起。什么是“崛起”呢?英文是“rise”,法文是“s’élever”,英法文均有“增长”、“增强”和“复活”的含义。但是,不少外国人对中国“崛起”的理解却是另一种含义,即“兴起”、“陡起”以至“起而反抗”,甚至是“怀着反感地平地陡起应对周边”。后一种理解显然是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今天现状的,因此,也是不正确的。 自1979年起作者游历、考察了90个国家,环绕地球23圈,在国外常驻8年,已按地域出版了一套19本、共达360万字的书。北京奥运开幕在即,作为北京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北京奥组委总体影响顾问,作者在30年内几乎走遍世界的切身感受是,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德国的1/16,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占世界1/5的人口,总量位次的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可能在北京奥运会上位居世界前三名也是如此。中国人民的理想不是崛起以至称霸,而是与全球人民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同一个梦想:这就是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和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目录 前言 是重归,不是崛起 第一章 落日的辉煌 第一节 康乾盛世 第二节 盲龙东踞 第三节 危机分析 第二章 跌出前三名 第一节 清朝继承了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的内敛性 第二节 百年屈辱的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三节 1860年东方大国的终结———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四节 经济总量跌出世界前三名 第三章 重归前三名 第一节 重温历史 第二节 中国重归前三名的原因 第三节 德国于128年后被反超后执政党的反应 第四节 日本学者对中国重归前三名后的一种悲观预测 第五节 国内生产总值回归前三名的科学分析 第四章 以科学发展观看人类历史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 第二节 人类的起源 第三节 若干古文明为什么灭亡 第四节 走向海洋 第五章 实地考察大国的兴衰 第一节 三次考察美国 第二节 三次考察苏联和俄罗斯 第三节 八次考察日本 第四节 八次考察德国 第五节 住在法国六年 第六节 五次考察英国 第六章 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科学发展的新认识 第一节 增长的极限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知识经济理念的创立 第四节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 第七章 中国威胁了谁?———做和谐世界的前三名 第一节 我国的循环经济水资源战略———中国可以不缺水 第二节 我国的循环经济能源和石油供需战略———中国可以不缺油 第三节 我国的循环经济土地资源战略———中国可以不缺地 第四节 我国的循环经济气候资源战略———奥运促进节能减排 第八章 做科学发展理念的前三名 第一节 以人为本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节 统筹兼顾 第九章 做可持续发展的前三名 第一节 过度的重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选择 第二节 “GDP崇拜”、PPP质疑和绿色GDP 第三节 “合理需求”的新经济学概念与绿色消费 第四节 人如何与自然生态和谐 第五节 探讨几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十章 中国在北京奥运争第几名 第一节 做奥运精神的前三名 第二节 如何科学评价奥运会的名次 第三节 竞赛与友谊 第四节 东道主市民争科学素质的前三名 第五节 主办城市争科学发展的前三名 第六节 办一届最好的奥运会———悉尼和雅典奥运的借鉴 第十一章 亲历生态建设和申奥 第一节 以《首都水资源规划》申奥 第二节 罗布泊还能恢复吗 第三节 黑河生态建设奏响绿色颂歌 第四节 黄河为什么不断流了 第五节 人工生态系统 第十二章 未来的世界和中国 第一节 解决三大差别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节 循环经济实现两岸经济统一 第三节 对2050年世界经济的展望 第四节 对2050年中国经济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落日的辉煌 “一切都变了。要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改变,就看不到任何变化” ——读书札记 1644年建立的大清帝国,经过了长达40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到1684年清军进入台湾,在中国全境建立了有效统治,这时清帝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创立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 第一节 康乾盛世: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即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定都沈阳;1644年入关后,清世祖顺治帝建立了中国疆域内的清朝,定都北京,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个王朝覆灭。如果从1616年建立大金国起,清朝有近300年历史,定都北京以后的历史也长达267年。 一、盛世辉煌 在清朝近300年的统治中,创造了中国继唐贞观之治和汉文景之治之后的第三个盛世——康乾盛世,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达13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之久。 据西方研究者追溯,在这一历史时期,至少在1680年至1850年的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中,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在世界上占据第一位。 法国现代启蒙宗师伏尔泰遥望东方,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NP早在宋朝末年已落后于西欧国家。1700年,彼得大帝在俄罗斯学习西欧的当代化政策刚刚开始,中国的GNP占世界总量的23.1%,而俄罗斯占3.2%,但以人均GDP计算,中国已落后于俄罗斯。其实在整个康乾盛世中,中国都不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按人均GNP计算,中国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后中国经济仍在发展,到1820年中国GNP占到世界的37%,是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但人口增加了1.76倍,所以与世界水平相比,人均GNP反而下降了42%,从国际经济比较来看,康乾盛世实际上在倒退。 二、粮食生产 从农村看,到乾隆末年(1799年),全国有耕地10.5亿亩,粮食产量达2040亿斤,总量居世界第一。平均亩产194.3斤,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约为居欧洲首位的英国的1.3~1.5倍。人均粮食产量约680斤,合340kg/人,达到2006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378kg/人的90%,生产了足够全国需要的粮食。 在康乾盛世,中国领先的只是农业,人均粮食产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1799年就达到2006年的90%,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与此同时,必须看到这一成就是在几乎耗尽全国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取得的。当时的耕地面积就达到今天耕地面积的近1/2,而且占了今天生态宜耕地面积的2/3以上。因此,只要西方的工业革命一发展,中国马上就会被抛在世界的后面。 粮食的充裕除了清朝政治稳定、战争平息和利农政策以外,还有重要的生态原因,即新物种的引入。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海上新航线到达美洲大陆以后,玉米、马铃薯和白薯等南美印第安人培育的高产耐旱粮食作物引入了西欧,17世纪在欧洲普及,解决了欧洲人的吃饭问题,并养成了欧洲人至今以土豆为主食的习惯。18世纪玉米、马铃薯和白薯在中国普及以后,在解决了粮食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中国的人口从1700年的1.38亿猛增到1820年的3.81亿,在120年内增加了1.76倍,从此造成了中国的人口负担。基因分析在世界上与中国人血缘最接近的印第安人培育的粮食品种传回中国以后,造成了中国今天的沉重人口负担,从生态学意义上看,真有点讽刺的意味。 三、城市消费 19世纪初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十大城市是北京、广州、伦敦、巴黎、南京、杭州、阿姆斯特丹、君士坦丁堡、苏州和扬州,中国占了6个。 广州人口15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伦敦只有80万。当时全国商品流通量约为4.5亿两白银,人均1.5两,以当时每两白银合250元人民币计,约合375元人民币/人,虽然仅为2006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但如果考虑到当时全国近90%是农民,而且城市居民消费不过是衣、食和住,几乎没有交通、医疗、娱乐和通信的消费,那么比较相应的权重,乾隆末年城市居民在衣、食和住上的消费,应该达到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以食品和衣物为主的相应消费将近2/3的水平,这在当时的世界是居于前列的。 但是,生活比较应该是个指标体系的比较。当年来北京的外国人虽然也称赞北京的富足,但已经远没有13世纪马可·波罗到元大都的盛世感觉,不仅不认为与西方城市有天壤之别,而且看到许多落后的方面:如没有公共卫生设施,没有邮政,认为不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四、国际贸易 在康乾盛世的顶峰1790—1794年间,仅以中英间贸易计,中国进口为500.8万两白银/年,出口为584.3万两白银/年,出超83.5万两白银/年。中国当时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居于世界前列的。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完全的闭关锁国,有较大的国际贸易量。但是如以人均的概念来审视,人均出口值折合人民币约为5元/年,不仅占人均GNP比例很低,和西欧海上贸易国家相比也只有几分之一。 五、手工业和矿业 雍正年问广东炼铁炉有50~60座,加上煤矿工人不下几万名。嘉庆年间仅汉口就有13家铁行,铁匠5000余名,行均300人,规模已然日观。陕西的炼铁厂有的有六七个炉子,佣工则达千人。乾隆中期苏杭的纺织业手工工场有些拥有织机达几百台,织机总量为3万台,织工达3万~4万人。景德镇的陶瓷厂也较发达,工匠总数已达10万人。康乾盛世手工业和矿业工场规模有所扩大,但技术没有改进,比较而言甚至在许多方面不比13世纪的宋朝先进。康乾盛世在技术方面停滞不前,从水平上看已大大落后于西欧。 六、文化 在康熙时期编纂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及《全唐诗》等60多部大部头书籍,共2万余册。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这项文化工程历时20年,编辑共达4186人,收书3 461种,达7.9万册,卷数是明朝《永乐大典》的3倍。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中国文学巨匠曹雪芹(1715—1763或1764)与他的巨著《红楼梦》。 另一方面,在康乾盛世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创作,但在当时也遭到封杀,社会影响很小。 七、财政 清朝的财政收入于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达到4 359万两的高峰,约合人民币109亿元,人均约36元。财政储备于1730年(雍正八年)达到6218.3万两的高峰,约合人民币156亿元,人均约80元,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数字。 康乾盛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储备已达到我国解放初的水平,但是支出十分不合理,除了大兴宫殿园林建设的庞大皇家开支外,就是被动地应对自然灾害,国家对于商业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毫无支持,埋下了深远的隐患。P1-4 序言 近年来国内外热议中国的“崛起”,国外更有一些人对此有曲解之嫌。中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08年超过德国而居世界第三位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世界大国,国际上对此热议也无可厚非。正如你家的邻居,日富一日,邻居们当然是十分关切的。 中国在康乾盛世及其后几十年,大约从1680—1850年居于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NP)第一位近一个半世纪之久。自1850年从世界之冠的宝座跌落下来,此后一蹶不振,到1880年被德国超过,跌出了世界的前三名,如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则仅为西欧工业化国家的十几分之一,成为世界的落后国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又创造了经济复兴的世界奇迹,在近30年的时间内连续保持了9%以上的年经济增长率,于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4位之后,再于2008年超过德国,重归世界前三名。历史是如此巧合,1880年中国经济总量跌出世界前三名的20年后,1900年7月8日八国联军进入了北京;在中国人喜爱的数字108年后,2008年8月120国的体育军团又聚会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108年间的这一巨变是中华民族由盛而衰,转而复兴的历史轨迹,也是3个世纪以来世界变革的缩影。这不仅值得我们欢欣、庆贺和自豪,更值得我们反思、研究和总结。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1.09万亿元人民币,以年平均汇率1美元等于7.97元人民币算,折合成美元为26462亿美元。据世界银行公布,德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939亿美元。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德国和中国2001—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如下表:略。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德国2007年GDP增长2.5%,略高于此前德国政府预测的2.4%,达到2.38万亿欧元,按照2007年欧元兑美元平均汇率1.37计,折合3.26万亿美元。中国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 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2007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7.61计,折合3.24万亿美元,两者相差仅0.61%。 据2008年1月8日世界银行发表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2008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6%,下降到2008年的2.1%;而据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从2007年的11.59/6,下降到2008年的10.5%。所以,即便出现最极端的情况,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已成定局,中国将在1880年经济总量跌出世界前三名的128年后重归前三名,160年来的变化如下表:略。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840年到2007年的167年中,自1850年英国超过中国居世界GNP第一名后,美国居世界GD(N)P前三名约137年;英国约120年;苏联(俄罗斯)约80年;德国约47年;中国约40年;日本37年;法国20年;印度10年。正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问题在于如何实事求是地、科学地看待中国的持续、快速增长。作者自1954年读高小时对世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锲而不舍,至今55年。读遍了能找到的、好的中、英、法文的历史书籍。1977年前渴望游历世界的这种愿望有点像痴人说梦,这场梦一做就是22年。1977年春节作者得知被选拔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国学者,那种欣喜若狂的程度,实在有点像“范进中举”。但是作者还不是“书呆子”,是实干家,马上开始了对世界历史的新一轮研读,对世界地图的再度痴迷。 对世界关心的热度一直持续了30年,从未削减。自1979年起,作者游历、考察了90个国家,环绕地球23圈,在国外常驻了8年之久,做了几十本笔记,按地域出版了19本达360万字的游记。许多热心读者来信说,这是创造了一个“中国仅有,世界罕见”的奇迹。感谢敬爱的读者,如果说这是“奇迹”的话,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一步一字的实迹。越走作者的热情越高,但越走心情越冷静,因为世界是那样现实,历史是那样真切。 作者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呢?从世界历史的过去和人类发展的未来来看,是回归,不是崛起。什么是“崛起”呢?英文是“rise”,法文是“s’élever”,英法文均有“增长”、“增强”和“复活”的含义。但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崛起”的理解是另一种含义,即“兴起”、“陡起”以至“起而反抗”,甚至是“怀着反感地平地陡起应对周边。”后一种理解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迟至188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NP)还是世界第三名,在2008年,中国的GDP继超过法国和英国之后,又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名。这是128年后的重归,而不是崛起! 崛起是平地拔起,有如造山运动,显然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回归是原有的大山复苏、复兴、恢复了绿色的生机,正所谓“雪化山不融,水过岸不行”。拿破仑当年把中国比作“睡狮”,除了选择的动物不妥当(中国从来不是狮子)以外,还是比较贴切的。1949年,在经过109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政治上站起来了。从1880年起经过128年以后中国又在经济上站起来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独立,必然导致经济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中国在经济上站起来是太迟了,而不是太早了。 回顾世界历史,一个国家的兴衰是很正常的事,可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历史上德国两次衰落两次兴起,俄罗斯两次衰落两次兴起,法国两次衰落两次兴起,印度三次衰落三次兴起,日本也经历从衰落到兴起的过程,只不过现在的发达国家从衰落到兴起的过程太短,鲜有如中国长达1个半世纪的,有些惊异也不足为奇。但是,人们都应该科学地认识历史。中国跌出世界GDP前三名,为什么不能在经过自身128年漫长的艰苦努力之后回归前三名呢?只有不懂世界历史的人才会大惊小怪。如果说“崛起”或多或少有些霸权的概念的话,那复兴正是今天这个多极世界所需要的。 从科学道理来分析,中国有占世界19.6%的人口,世界6.4%的土地,中国的GDP理应占世界的前三名,中国的GDP占世界第三名,中国的人均GDP还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正像美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中国人有适量占有世界资源,合理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中国GDP居世界前三名是这种权利的基本保证。 至于有人说中国回归世界前三名产生了经济威胁、生态威胁、能源威胁甚至水威胁,这都是没有道理的,在本书中将逐一科学分析,具体回答这些问题。 还有人惊呼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以作者本人的观点,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观念来看,这从来不是中国的追求。尽管在公元7世纪和17世纪都有过极好的机会,但中国从未追求过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今天没有,将来也不会。即便中国GDP总量超过了美国,中国的人均GDP也只有美国的1/4,中国人还远不能像美国人今天那样生活。中国人均GDP超过美国应该不是21世纪的事。至于22世纪的世界,现在谁还都没有能力做哪怕有一点科学根据的预测。 作为当年北京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作者可以负责任地说,从申办北京奥运会那一天起,我国就没有显示中国大国地位的目的。我们只是想把中国复兴、回归世界的现实展现给世人,和世界一起重温历史,正视现在,预测未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我们的真实目的。作者的理解就是:我们居住在同一个星球,我们应该对世界的历史和现实有共同的认识;我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对世界的明天和未来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把分割、对立以至战争的世界,变成和谐一体和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我们举办奥运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我们举办奥运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改革开放30年后,来一次集中的大开放,展现和提高中国人和北京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我们的梦想就是促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绿色奥运办成生态维系的奥运;我们要把科技奥运办成知识普及的奥运;我们要把人文的奥运办成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奥运。 奥运在即,竞赛当然是奥运的现实主题。据作者所知,中国并没有夺取北京奥运金牌或团体总分第一名的计划,至于每个运动员都要夺取金牌,那是他们的权利和举办奥运会的目的之一。中国人会对任何一个国家的运动员夺取金牌,使人类“更快、更高、更强”同样地欢迎,并受到鼓舞,同时,也认为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从上个世纪的“东亚病夫”回归奥运会的前三名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将是被世人理解的。 后记 看来,世界大国和中国复兴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正当本书付印之时,俄罗斯《观点报》2007年11月26日又报道了法国著名社会研究机构“哈里斯国际关系研究所”(Harris Interactive)对6个国家公民做民意测验得到的最新结果。对美、英、德、法、意和西班牙6国受访者征询“2020年可能领导世界的国家”其有关中国的主要结果如下表:略。 这只是6个欧洲国家公民的想法,而且中国被列在第二位。中国过去从未想领导世界,失去多次在西方学者看来的良机。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想领导世界。但是,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大国,现在还是大国,将来仍是大国,这是客观的现实。中国在衰落了1个多世纪以后,有权在政治上站起来,也有权在经济上站起来,这不是崛起,是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的科学发展已经,并必将继续使世界受益,一个和谐的世界将共同可持续发展,北京奥运会将向世人展示这一现实。 如果说进入世界前列,从各方面来看中国都不是多了,是太少了。作为一个科学发展的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位中国国籍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中国科学家应该有这种希望;在美国工作的一些中国科学家也应该有这种希望。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三名,而且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贡献者,中国的经济成绩不是在任何一个西方经济学派的指导下取得的,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难道不可能创立新的经济学派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吗?作者从与2005年和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也愿为此做出努力,至少为探索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路径而做些艰苦的、实际的工作。中国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跃居世界前列,这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作者曾在毗邻评选多种诺贝尔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世界高级研究所联盟工作,对诺贝尔奖的授奖目的、评选程序都有所了解。诺贝尔奖就是要授予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中国人得诺贝尔奖不正是对人类的贡献吗? 吴季松 2007年12月28日启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