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著名演讲家、律师,他臂力过人谦虚谨慎,幽默风趣,有“卓越的演讲家”之誉。他领导了对南方奴隶制度的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维护了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期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在逆境中,林肯不屈不挠,忍辱负重,辅助美利坚民族向着恢复国家统一和解放黑奴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在胜利之时,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着谦虚质朴,宽厚仁慈的平民本色,以维护联邦大业和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已任。最终他功成身亡,成为正义事业的伟大殉道者。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描述了这位平民总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一个神情忧郁、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林肯形象在我们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美国内战时期(1861-1865),国家和人民为蓄奴制问题发生了分裂。敌对双方——北方联邦和南方联盟——在这场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冲突中打了长达4年的战争。战争结束时,政府努力重建国家,恢复南北统一。内战期间+一些为国家效力的人成了美国最受人爱戴的英雄。
1860年,林肯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这激怒了南方各州,他们纷纷脱离联邦。虽然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林肯带领军队历经4年奋战,取得了胜利。尽管林肯的初衷是为了统一国家,而不是取缔蓄奴制,但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个出身贫寒的杰出人物,是美国的拯救者、黑奴的解放者,人们永远怀念他。
1863年元旦清早,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坐在桌旁为一份即将产生历史意义的文件作最后的润色。他很疲倦,由于考虑正式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定稿措辞,他整夜辗转反侧。
当时血腥的美国内战已经进入第三年。亚伯拉罕·林肯没有任何合适的经历能令他有充分的准备来领导这样一个国家。但是作为总统,林肯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主要目标——保全美利坚合众国。看到自己的同胞在旷曰持久的战争中死去,他心痛不已。他已为南方提供了一切机会——先是避免战争,而后是结束战争——但是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在白宫传统的元旦招待会上,林肯总统一上午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来宾握手。招待会快结束时,林肯和几名内阁成员来到总统办公室,准备正式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签字前,林肯再次宣读:“凡叛乱诸州内……为他人占有做奴隶的人们都应从此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南方叛乱诸州的所有奴隶,这绝非轻易做出的决定。亚伯拉罕·林肯处理任何问题都会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并长时间苦思冥想。他喜欢在做出决定之前反复思考。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形势,思考每个细节,他常常看到别人完全忽略的问题。
到那时为止,亚伯拉罕·林肯要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就是要如何处理蓄奴制的问题。作为来自伊利诺伊州的一名年轻议员,此前每当别人对蓄奴制问题进行热烈的争论时,他总是保持沉默。
在南方,富有的种植园王宣称拥有非裔黑奴是他们“神圣的权利”。虽然大多数南方人没有奴隶,但他们也认为奴隶制是无可非议的。他们认为黑人天生低人一等,需要受白人统治。
在北方,废奴运动风起云涌,不过实际上,当时也只有少数人认为黑人与白人平等,应该享有同等自由。大多数废奴主义者只是认为奴隶制是错误的,应该予以禁止。他们没有进一步考虑如果所有奴隶获得解放会产生什么后果。
虽然北方的非裔美国人是“自由的”,但是人们并不认为他们与白人平等。大多数州都有限制黑人的法律。在林肯的家乡伊利诺伊州,“自由的”非裔美国人要缴税,但不能参与选举,不能参政、上学、当陪审员,甚至不能出庭作证。
自由的黑人也无权从事大多数工作,很多人成为契约仆人。他们与雇主签约,在雇主家里干几年活儿,雇主只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所,但不给工资。
很多北方人反对蓄奴制,但是只要蓄奴制限制在南方,他们就无意改变它,亚伯拉罕·林肯也是其中一员。林肯认为国会没有力量干涉蓄奴州的奴隶制问题。他希望国会通过立法阻止蓄奴制的扩张,从而最终迫使南方蓄奴制“寿终正寝”。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时,蓄奴制没有任何要消亡的迹象。南方蓄奴者对白宫共和党人反对蓄奴的主张既恨又怕。南方诸州开始退出或脱离联邦。
林肯想方设法阻止国家分裂。他研究了美国的历史以及开国者的言论和著作。内战爆发时,林肯苦思冥想,想搞明白建立在民主思想基础上的国家怎么会出现如此可怕的分裂局面。
最后,林肯意识到蓄奴制一直就是司题的症结所在。《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平等,所以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
林肯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抓住一切机会使自己从美国边疆地区的一个穷孩子成长为有影响的人物。他认为每个人,无论黑人还是白人,穷人还是富人,都应该拥有同样的机会。 于是,1863年1月1日,林肯拿起金笔,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上正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林肯总统通常签名时只写“A.林肯”,但是这一天他郑重地签上了全名。他说:“如果我的名字会出现在历史上,那就是因为这件事。”
2 边疆的童年生活
亚伯拉罕·林肯是个在美国边疆长大的穷孩子。“亚伯拉罕”取自他祖父的名字。18世纪80年代初期,他祖父接受了远房亲戚丹尼尔·布恩的建议移居肯塔基州。传说肯塔基州有肥沃的土地,亚伯祖父禁不住诱惑,卖掉弗吉尼亚的农场,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翻山越岭迁往肯塔基州。
肯塔基州位于美国西部边疆,当时还是一片未开垦的荒野。那里天气反复无常,有凶猛野兽出没,偶尔还会遇上危险的美洲印第安人。1786年春天,亚伯祖父带着3个孩子在地里种玉米时被怀有敌意的土著美洲人枪杀。
当时,15岁的大儿子莫得才叫弟弟约西亚到最近的社区求助。约西亚跑了半英里赶到城里。这段时间莫得才藏在附近的小屋里,8岁的托马斯坐在父亲尸体的旁边。一个印第安人发现了托马斯,又悄悄地前来攻击,但还没有靠近托马斯就被早有防备的莫得才开枪打死。
托马斯就是后来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的父亲。父亲死后,他什么也没有继承。根据法律,莫得才作为长子继承了父亲的一切。
托马斯·林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教育,但他诚实、勤劳,因而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个子不高,但很壮实,喜欢讲故事。他干农活儿、木匠活儿,给人做家具,也到附近的荷根维和伊丽莎白镇找活儿干。托马斯把赚的钱积攒起来,在肯塔基州哈汀郡磨坊小溪畔买了个农场。
1806年托马斯与南希·汉克斯结婚。南希一家大约于1780年从弗吉尼亚州移居到肯塔基州。虽然他们是懂规矩、受人尊重的农民,但是家中多数人没有读过书。不过也许南希是个例外,史学家认为她能读书但不会写字。南希是个手艺出众的裁缝,从结婚礼服到寿衣,什么活儿都能揽。
有了新婚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托马斯在肯塔基州的伊丽莎白镇盖了一座小房子。房子竣工不久,南希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萨拉。
P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