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皇城遗韵(西城扫描北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溥//陈晴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什刹海名称由来之疑

从明代起,后三海逐渐被称为什刹海。但为什么叫什刹海,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成为京城疑事之一,经常在各种书籍和文章中被争辩和讨论着,最主要的有“一庙说”和“十庙说”两种说法。

“一庙说”认为在什刹海湖边原有一庙称为十刹海寺,湖因庙而得名。早在明代,刘侗与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就提到:“京师梵宇,莫什刹海若者。……其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

清乾隆《钦定日下旧闻考》中也提到什刹海寺。《天府广记》中载:“十刹海在龙华寺前,万历中陕西僧三藏建。”在1928年、1936年、1947年的数次北平市寺庙登记中都有什刹海寺的记载。综合各种资料,可以作出以下概括:什刹海寺至少在明万历年间已是北京西北城的一座大庙了。但它坐西朝东,不像明代庙宇坐北朝南的格局,而更符合辽代契丹人在建筑上喜东向的“朝日”之俗,因而始建年代似可能更早。清顺治六年(1649年)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都曾重修,又名十刹海庵、十岔海。地址在德胜门内段家胡同南半段,曾称为什刹海胡同,今称为滨海胡同。北京史地学家侯仁之先生赞同“一庙说”。他曾表示:“可以断定现在的什刹海一名,实来源于明代的十刹海寺,只是把‘十’字又谐音写作‘什’字而已。”他在1990年为什刹前海南岸碑刻撰文时明确指出:“……湖滨梵宇树立,旧有佛寺日十刹海,寓意佛法如海。今寺宇虽废,而十刹海作为湖泊名称,却已屡见记载。或谐音写作什刹海,又口碑相传已相沿成习。”

“十庙说”认为在后三海沿岸曾有10座著名寺庙,因而湖泊被称为十刹海,后又按谐音称什刹海。如清代所著《退庵笔记》中说:“元明之际,在什刹海附近,曾建有万善寺、广善寺、三圣庵、海会庵、净海寺、心华寺、慈恩寺、金刚寺、龙华寺、广化寺,故名什刹海。”但这10座寺庙的名称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比如有人称十座寺庙是观音庵、广化寺、汇通祠、药王庙、关岳庙、火德真君庙、慈恩寺、净业寺、普济寺和广福观。但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版本中,大都没有十刹海寺。实际上,在后三海周边自元以来,所建寺庙不计其数,在1947年寺庙登记时还登记有40余处。“十”字只代表多的意思,而不是代表真实具体的数字。

在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关什刹海名称来源的传说。据说明初时,北京有一个活财神叫沈万三。说他是财神,其实他并不富,甚至很清贫,但是他知道地下什么地方藏着财宝。可是他平时秘不示人,自己也不挖,只有在遭到痛打后才肯说出。后来皇帝要修建北京,将他抓去严刑拷打,无奈之下,他指着某块地方说,这地下有白银。军士们按他所指向下挖,果然挖出了十窖白银,每窖四十八万两,共四百八十万两,修建北京的资金有着落了。挖银子的地方成了大坑,后来积水成湖,人们就叫它十窖海,以后又讹传为什刹海。

沈万三确有其人,是元末苏州人,名叫沈富,排行老三,是当年江南首富,因而人们称他沈万三。朱元璋扩建南京城墙时,据说他捐钱修了三座城门。但沈万三从未到过北京,而且后三海在元朝就已形成,和沈万三绝无关系。然而这个有意思的传说却给什刹海更增加了一层传奇色彩。

什刹海这个名称从未被行政正式命名过,只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一个叫法。即使在北京现代出版的各种地图中,后三海均被标为西海、后海、前海,从未标注过什刹海。什刹海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个风景区的名称,包括后三海及其周边地区。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什刹海又似乎专指什刹前海、后海,而积水潭则是西海的专称。

保存完好的醇亲王北府

在后海北沿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王府,即醇亲王北府,又称摄政王府。醇亲王府原在西城区太平湖畔。1875年同治帝病故,无嗣。醇亲王奕谡的次子载湉入继为帝,即光绪皇帝。因诞生了皇帝,原府成为潜龙邸。皇帝继位后,原王府人员必须迁出。光绪十四年(1888年),给醇亲王另赐新府,即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为区别于南府,这里又称醇亲王北府或新府。

醇亲王北府坐北朝南,西部为王府花园,东部为王府。王府又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主体建筑,最南面为面阔五间的府门,进府门后是外院,外院北面是同样面阔五间的二门,然后依次是正殿、东西配楼、后寝、后罩楼等。西路有两组院落并列,主要建筑有宝翰堂(大书房)、九思堂(太妃住所)、思谦堂(王妃住所)、任真堂(儿孙读书的小书房)及其他从属建筑,是王府活动的中心。东路主要是家祠、佛堂及一些从属建筑。东墙外建有王府马号,现为北京第二聋人学校。

P19-21

后记

我是20世纪50年代初随家人来到北京的,不知不觉已近一个甲子。

到北京时我还不满10岁,但已在西安、郑州、南阳、漯河、徐州、南京、南昌、长沙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居住过。因而我仿佛对生活环境、城市面貌特别敏感,也特别感兴趣。每到一地总是催促家人带我去看当地的名胜。我也尽自己所能在居住地附近到处转悠、观察,总想弄明白各个城市的特点、异同。

到了北京,可看的地方太多了。我的这种观察、比较的愿望也更强烈了。我常常去逛胡同,看胡同里不同的门楼、门墩、门联。当我家住在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时,每次去宣武门、西单都要经过达智桥。那里的一处院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不像一般的四合院,而更像一座小庙,门额上有“松筠庵”字样。我非常好奇。多次向老人打听这个院落的来历,终于知道这是明朝大忠臣杨继盛的住所。他曾经冒死上书皇帝,历数严嵩十大罪状,不料反被捕入狱,遭到杀害。清代这里改为祠堂,供人凭吊。后来我还知道清末以革新变法著名的康有为、谭嗣同等千余名举人发动的“公车上书”也是在这个院内开始的。当时我在历史课上已学了“戊戌变法”,当知道变法的酝酿就发生在我家附近时,真让我感到震惊,仿佛历史就在我身边。以后我又知道康有为住过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广东海南会馆、梁启超住过宣武门外粉房琉璃街广东新会邑馆、谭嗣同住过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我一次次去察看,仿佛一次次走进历史。感到北京是那么厚重、深邃、博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愿望,我要好好研读北京,认识北京。

我在北京住过许多地方。每住一处,先从家门口转起,范围逐渐扩大,边踏察,边打听、询问相关的来历、掌故和传说,再查阅有关书籍资料,相互印证。

当女儿陈晴五六岁以后,我就常带她一起转。每当休息日,妻子在家做家务,我就带着女儿出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展,女儿探寻的兴趣甚至比我还要大,而且更加执著。有时找到一处有价值的院落,住户不让进,我会说,咱们在门口或四周看看吧。但女儿会软磨硬泡,最终常说动住户让我们深入院中一看究竟。

20世纪80年代末,对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不少古籍再版,如《日下旧闻考》、《天府广记》、《燕京岁时记》、《长安客话》等,有关北京史地研究的学术新成果也不断出现,这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胡同成片成片的消失,我们心中的紧迫感日益加深。察访、探寻的脚步也随之加快。探寻范围扩大,从城区到近郊,至远郊……

在几十年的察访、探寻过程中,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

经过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又不辞辛苦几次三番地实地察访,终于弄清了一个问题或印证了某个观点,找到了某处旧迹,心里真是畅快极了,有种满足和成就感,这是最大的甜。

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某个地点,却与文献载述大相径庭,或被告知早被拆除,心里会感到莫名的迷茫与失落,这是最大的苦。

察访中常常得到许多热心人的指点、帮助,心里也感到甜滋滋的。他们不但在知识上让我们获益匪浅,更多的是得到一份心灵的感动。

因为我们的寻访完全是个人行动,既没有介绍信,也没有记者证,遭到拒绝,吃闭门羹是常事。拒绝者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很客气,有的极冷漠,个别的甚至很粗暴,让我们感受了社会的众生相。

辛苦积累的资料一朝丧失,也许是心中最大的痛与无奈。一次是在十年动乱初期。我当时已经记录了许多门联,许多听来的有关北京史地民俗的传说、掌故。因为没有相机,我还画了不少速写,攒了一些画片。“文革”初期,到处抄家,全社会都在“破四旧、立四新”,保留这些旧王府、寺庙的资料,不是要为旧世界招魂,要搞复辟吗?在惶恐中,我忍痛毁掉了这些资料。

还有一次是近些年。我将许多资料、照片等存入了电脑,认为这是万无一失的最可靠的保存方式。不料在一次电脑维修中,一瞬间资料全部丢失。这时,真有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之感呀!

我女儿赴澳大利亚留学后,在强烈的中外文化撞击与对比中,更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北京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丰厚。她也看到历史短暂的澳大利亚对文物古迹是极为重视的。库克船长的小屋、总督府、悉尼大学中的早期建筑等都被精心保护着。比较起来,我们对古老北京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她向我提出,咱们也写写北京吧,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热爱北京,为维护北京的古都风貌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一起商量,写些什么?怎么写?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名胜已经写得很多了。各种旅游书中都有详尽描写。胡同、四合院虽然也写得不少,但仿佛大都集中在几条著名的胡同和大宅院中。对分布在全城普普通通的小胡同却很少涉及。

老北京有无数胡同和四合院,就是在这些胡同和四合院里养育了一代代北京人。他们在这里生息、劳作、繁衍;胡同和四合院又是一座座历史舞台,多少震撼中国的事件在这里上演,多少名垂千古的人物在这里活动。胡同和四合院里还隐藏着许多至今无法破译的秘密,王恭厂爆炸、朝天宫大火、毛家湾瓷坑……就写这些北京最普通的街巷胡同与四合院,深入到一个个街区,一条条胡同,仔细探寻、认真梳理、细致阐释,让人们认识到北京不仅有许多名扬中外的名胜,而且几乎每个街区、每条胡同里都有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都有历史的印痕。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几本小书终于完成了。

回顾成书的过程,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赵敏,是她几十年无怨无悔承担着全部家务,支持我和女儿的探寻,是她在资料与照片丢失后鼓励我们不气馁,并在这两年拿起相机,走街串巷又重拍了数百张照片,并绘制了街区平面示意图,为书籍增色不少。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古今书籍资料,因数量太大,不一一列举。仅对所有书籍、文章的作者及出版单位在这里一并致谢。

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出版社领导和刘云燕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刘编辑为本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提出了不少好的创意。

北京如一部浩如烟海的大书,我们还远远没有读完,不少篇章也没有完全读懂。我们将认真地继续研读下去。如果由于我们的粗浅,造成错误疏漏,望读者不吝赐教。

2008年10月

陈溥

目录

一、旧鼓楼大街与鼓楼西大街元大都的历史遗存/1

二、西海元大都的漕运码头和商业中心/10

三、什刹后海静谧优雅的名人荟萃地/18

四、什刹前海古老的平民乐园/31

五、定阜街上探寻王府变迁/43

六、七百年沧桑护国寺/53

七、地安门内外大街寻古/63

八、从文津街到景山前街北京最美丽的街道/75

九、解读皇城西北隅/87

十、太平仓毛家湾传奇/97

十一、南北长街从皇宫禁苑回归百姓民居/106

十二、西南皇城根拾珠/114

十三、抚摸西单北胡同的古典年轮/124

十四、西交民巷旧京城的金融街/135

十五、恬淡闲适的老北京居住区西绒线街区/146

十六、京城西北角穷西北套旧貌换新颜/158

十七、西直门内大街上的历史遗迹/167

十八、官园王府和名门聚集之地/174

十九、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182

二十、朝天宫废墟上形成的福绥境街区/191

二十一、阜成门内大街一街看尽七百年/199

二十二、西四南大街西侧每条胡同里都有故事/209

二十三、锦什坊街忆今昔/220

二十四、辟才胡同从幽静小巷到通衢大道/231

二十五、大木仓与二龙路教育与文艺荟萃之地/240

二十六、金融街南区古韵展新姿/250

二十七、书香绵绵书声琅琅的新文化街/257

二十八、波光堞影中的内城西南隅/267

二十九、宣武门西大街的前世今生/274

附录:北京城的历史变迁/281

后记/284

序言

在我写这篇前言的时候,想象木出当我拿到正式出版的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这本书使我实现了三个梦想和心愿:第一是把我对北京深切的眷恋和爱转化成一种真切的表达;第二是我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北京及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当未来的某一天,人们想找寻北京的某一段往事,他们可以翻开这本书,或许从中能找到答案;第三是实现了我能够和爸爸一起完成这本书的心愿。爸爸几十年以来孜孜不倦地探寻鼓舞了我,我也加入了这项具有挑战和充满乐趣的研究,共同完成了这个有意义的工作。

从记事起,我就和爸爸徜徉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和书籍,寻找故都那逝去的往事。本书深入到北京一个个街区,对每个街区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记载了北京街巷中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名人足迹和丰厚的文化淀积,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历史再现。走近北京,此书是很好的选择。北京在变,它永远会给你最鲜活的一面。这本书从两代人的不同视角看北京,告诉你历史上的古都发生了什么,而今天它又在发生些什么……

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韵味无穷,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文化名城,那悠久的历史,有无与伦比的灿烂与辉煌,经历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痕迹。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本书只是从这浩瀚之海,采一朵浪花奉献给读者。

经过了多年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本书终于问世了。

我想有机会将这本书介绍给世界。希望有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和认识北京!

陈 晴

内容推荐

本书深入到北京一个个街区,对每个街区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记载了北京街巷中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名人足迹和丰厚的文化淀积,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历史再现。走近北京,此书是很好的选择。北京在变,它永远会给你最鲜活的一面。这本书从两代人的不同视角看北京,告诉你历史上的古都发生了什么,而今天它又在发生些什么……

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韵味无穷,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文化名城,那悠久的历史,有无与伦比的灿烂与辉煌,经历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痕迹。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本书只是从这浩瀚之海,采一朵浪花奉献给读者。

编辑推荐

神秘的米粮库胡同4号——先后住了哪些世界级名人?皇城缺了西南角到底是因为辟邪求福还是为避让金代古刹?宝月楼真是乾隆为香妃所建?宝月楼和新华门又是什么关系?您是否注意过民族大世界里有座大宝藏?……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祝角,以一个个街区的地理变迁为依托,将这一街区的所有历史遗存,包括街道、胡同、河湖、桥梁、王府、寺庙、会馆、名校、老字号、名人故居等逐一阐释。这些阐释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从而揭示北京文化的延绵不断、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2: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