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讲述老北京的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维基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北京那纵横交错的胡同,青灰瓦的四合院,天桥、前门、钟鼓楼,前海、后海、什刹海,沿街小贩叫卖,厂甸庙会等你还有记忆吗?

本书作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从儿时起的记忆说起,直至今天,把他所经历、所看到的北京变迁,构思成了该书。虽然文章拉杂、短小,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对那京韵京味文化的热爱;虽然涉及面宽泛,但是又始终围绕着老北京的特殊文化而感慨。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书,是一部了解北京历史的读物。

内容推荐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为了曾经美好温馨的老北京不埋没在岁月的风尘里,作者以一个老北京人的视角,拿起笔记述了多年来在京城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这本小书里的一百多篇“手工文章”大都是不计工拙、一吐为快的情感抒发,其中的部分篇章曾在几家报刊发表。

目录

北京人的根与魂——胡同儿、四合院儿

民间的石刻艺术——门墩儿

胡同儿文化的精粹——门联儿

从私家花园儿到大杂院儿——安平里8号纪事

寻找母校

丁香花又开

前门大街拆迁了

惜哉,仅存的过街楼

古文明与现代化的纠纷

曹雪芹故居何处寻

纪晓岚故居散记

名人故居琐谈

推土机下的悲哀

厂甸·海王邮·琉璃厂

沐浴着琉璃厂的文风长大

新世界·游艺园·四面钟

燕山八景与银锭观山

不再去银锭桥观山

银锭观山又记

最短、最窄与最长、最宽的大街

胡同之最

八大胡同觅旧

沧桑天坛柏树林

防空洞与地下城

纸窗冬夏

旅店春秋

“凶宅邪地”拉杂谈

访古寻幽串胡同

护城河·铁道·城墙

失落的梁家园与方壶斋

会馆扎堆儿聚城南

欲与宝塔试比高

正月茵陈二月蒿

厂甸儿庙会谈往

忆厂甸儿庙会的文化特色

那时就盼着过年

买张年画儿过春节

寻常百姓过年菜

要命的关东糖和救命的煮饽饽

一百一块大糖块儿

从前的戏园子

四大坤伶及章遏云

昔日难熬冬仨月

吃水跟吃香油似的

一灯如豆伴童年

滑板车与拣煤核儿

京城百姓爱看香港影片

金秋又闻蟋蟀鸣

老槐树上的小黑猫

可恨的“吊死鬼儿” 

春节吃冰棍儿

瓜市·瓜摊儿及其他

拍卖会上遇旧藏

听琴记

搬家记

乘车记

戒烟记

明天的春光更灿烂——写在“非典”肆虐之时 

市井风情老天桥儿

商场老号数西单

商业老街大栅栏儿

大型市场话东安

旧京时的四大恒

旧京的织染业与颜料店

闲话广告

四九城≠北京城

北京的湖泊称为海

赶上这拨儿了

南城茶叶北城水与南城饿北城渴

浅谈从前的食品包装

送餐的饭馆与串户的厨子

卖黄土与摇煤球儿的

瞪眼儿食

火炉旁的温馨

难忘从前服务站

全市统一熏蚊蝇

节日推荐歌曲

养小金鱼儿与喝蛤蟆骨朵儿

数字京华

两捡一换的人

京味儿京韵叫卖声

京味儿小吃琐忆

京味儿小吃续忆

京味儿小吃再忆

京味儿小吃肆忆

话说那馋人的豆汁儿

馄饨开锅

哈记烧饼铺

再也吃不着脂油饼了

我想卖炸酱面

旧京饭馆儿与京味儿菜

老字号的京味儿点心

消暑话说酸梅汤

就爱这高末儿

从前常喝茶叶棍儿

北京名酒二锅头

酒令漫谈

拍“洋画儿” 

扇三角儿

放风筝

抖空竹

弹球儿

推铁环

“瞎子跳井”与老虎棋

磕模子

情趣盎然话盆景

山水盆景

硬石组合山水盆景

故宫的金砖

京城的牌楼

室名斋号及其匾额

京派画家贺良朴

试读章节

北京人的根与魂——胡同儿、四合院儿

我常常在闲暇之时漫步在那些幽静的胡同里。看着那陈IH的门楼、破损的墙面、杂草丛生的屋顶、堆满什物的门道、尽情玩耍的孩童和偶尔听到的婴儿的啼哭……这一切是那么和谐、亲切。这一切展示了北京人宁静、温馨的生活,也构成了古都特有的风貌。

在历史悠久和色彩斑斓的北京文化画廊中,胡同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除了地理特色,好多条胡同儿还具有特定的人文特色。北京的胡同儿起源于13世纪的元大都,借助北京这块文化沃壤而生根,当之无愧成为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象征,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只要谈起北京,必然会联想到胡同,因为它是体现北京风情的窗口。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代时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这就是说,有384条胡同。因为胡同具有防火的功能。到了明代中期已有1200多条胡同儿了。清代光绪年问有3050条胡同儿。到了上世纪50年代时,京城胡同儿的总数是4000多条。北京的俗话说:有名的胡同儿三千六,无名的胡同儿赛牛毛,可见京城胡同儿数量之多。

在850多年悠久的建城史中,胡同儿是北京人的根,这些胡同儿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传说,这里面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这些胡同儿中的四合院儿,则是北京人的魂。

四合院儿是一种封闭型的建筑群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传统民居。它的建筑规格是有严格等级的。封建帝王居住的故宫实际上是一种超大型的四合院儿。其次是王府,也是一种大型的四合院儿。那些散落在几千条胡同儿中的中、小型四合院儿却是数量众多。因居住者阶层等级不同,四合院里房间的数量也不一样。一般民居为正房、倒座房各3间(不含门道),东西厢房各2间。还有中型的是正房、倒座房各5间,东西厢房各3间,或正房、倒座房各7间,东西厢房各5间的等。亦有带跨院儿和后花园儿的。有一进,还有多进院落的四合院儿。

这些布局严整敞亮的四合院儿大约始于辽代。我们现在看到的除了少数明代的四合院儿外,大部分是清代及民国年间建造的。院儿里方砖墁的甬道、磨砖对缝的青堂瓦舍、垂花门、迥廊和影壁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正是这成片的胡同儿和四合院儿组成的棋盘式的构造和以紫禁城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构成了北京的一大特色,也是京味儿的重要部分。

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由独家居住的四合院儿逐渐演变成了多家居住的大杂院儿。“文革”以后,由于有些家庭人口多,居住面积拥挤,搭盖小房之风日盛。随后连锁反应,家家仿效、见缝插针、乱接滥盖,从而破坏了四合院儿的格局,再加上这些房屋年代久远,这就形成了大杂院儿一乱、二破的特点。而保存完好、原有格局一点儿没动的四合院儿已经为数不多了。

我是在南城琉璃厂附近的一条胡同儿中长大的。还在我穿着开裆裤蹒跚走路的时候,就在院儿里的各家转悠,从撒尿和泥、放屁崩坑儿时起,就整天在胡同儿里玩耍,怎能舍得了这生息与共的大杂院儿。又怎么能不留恋那充满幽情的胡同?这是一名老北京人的情怀呀。那年我在琉璃厂“荣宝斋”看到了日本著名画家村田茂树举办的《中国风情画展》。他在展览的前言里写道:“……充满恬静生活气息的民房,使我想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已失去了这些景象,心里不免有些凄凉。”画家面对北京的胡同儿和民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个画展上村田茂树就有5幅作品画的是北京的胡同儿与四合院儿。他还在画展期间到琉璃厂附近的胡同儿里去写生。

是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迁,京城这些年进行的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建设,使成片的胡同儿被从地图上抹掉;大量的四合院儿和有纪念意义的旧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灰飞烟灭。据报载,建国初期,四合院儿的面积为1700万平方米,到1990年尚存400万平方米,目前仅存300万平方米。而京城的胡同儿现在只剩下了400余条。

每当人们告别了居住了几十年的小胡同儿和四合院儿,结束了和街坊的睦邻关系,住进了那“与世隔绝”的高楼大厦时,不少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人们对小胡同儿与四合院儿有着深深的恋情。

胡同儿和四合院儿就是北京人的根与魂。

P1-4

序言

作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从儿时起的记忆说起,直至今天,把他所经历、所看到的北京变迁,构思成了该书。虽然文章拉杂、短小,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对那京韵京味文化的热爱;虽然涉及面宽泛,但是又始终围绕着老北京的特殊文化而感慨。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书,是一部了解北京历史的读物。北京建都已有八百多年,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战乱,但是京味文化始终以其特殊性而保留下来。作者从儿时的玩耍,到读书时的同窗;从大杂院的邻居,到沿街的叫卖小贩;从胡同的演变,到四合院的消失;从京味小吃,到市井风情;从京城的传说,到京城的景点;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几乎是无不涉及。每一段文章,每一个回忆,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京味文化的深情厚意。其中有眷恋,有回忆,有遗憾,也有呼吁。这一切表明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更爱北京那特殊的文化氛围。书中所说的,有些东西已经消失了,有些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描述。这可能成为今天,或许以后我们追寻的依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