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白 镜观心灵之妙
第一单元 心脑关系论
第一节 千古难题:心灵与大脑之神秘关系
第二节 大脑与心灵的语言观
第三节 感觉、知觉、思维与意识之异同
第四节 情思、智思与理思
第五节 精神世界的真理品格
第六节 意识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超前能动性
第七节 心脑功能的重合与分离
第八节 心脑系统的差相成熟与异速进化
第九节 生物学进化、文化进化与环境进化
第十节 思维进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单元 神经进化论
第一节 人脑进化的多元内容与多级形式
第二节 神经进化的时空标志
第三节 人脑的生长进发期与机能敏感期
第四节 髓鞘化:神经结构的成熟标志
第五节 古皮质、旧皮质与新皮质的发生阶段及相对变化
第六节 交互式连接的时空特点与重大作用
第七节 感觉皮层、联合皮层和前额叶新皮层的再分化形式
第八节 镜像神经元与40Hz高频同步振荡脑波
第九节 信息增益盈溢与高阶神经功能突现
第十节 双元协同进化:基因顺式驱动与意识-分子反式驱动
第三单元 思维形态进化论
第一节 思维形态发生论
第二节 形而下的(体象-物象)思维对象及其内化形式
第三节 感性思维与直观错觉(地动说与日动说)
第四节 形而中的(表象-概象)思维对象及其内化形式
第五节 知性思维之花: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
第六节 形而上的(概象-意象)思维对象及其内化形式
第七节 理性思维与主观主义
第八节 思想坐标对学术创新的重要影响:量子学争论所蕴含的深刻启示
第四单元 思维时空进化论
第一节 精神世界的时空观
第二节 思维时空演化的动因与意义
第三节 划分思维时空多层属性的客观依据
第四节 历时空的信息摄取及人的感性进化方式
第五节 共时空的知识整合与符号思维进化方式
第六节 超时空的理念统摄与人格意识进化的理性方式
第五单元 思维表征进化论
第一节 思维表征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思维表征方式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表象生成与感性塑造
第四节 经验与情感的历时空建构
第五节 感性一知性学习:“镜像体验”与知识内化
第六节 概象化合与知性塑造
第七节 内外世界的规则范式廓出方式
第八节 意象廓出与理性塑造
第九节 主客观规律图式的契通与整合境界
第十节 科学文化对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另一重影响
第六单元 思维素质进化论
第一节 面向知识创新的内功修炼
第二节 全面塑造和超前优化思维素质
第三节 思维之感性素质进阶
第四节 思维之知性素质进阶
第五节 思维之理性素质进阶
第六节 大中小学的教学创新与学科创新
第七节 贯通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的思想阶梯
第八节 打造人才创造性思维心理的三大素质平台
第七单元 思维结构与功能进化论
第一节 素材(经验)构成与动力(情感)结构
第二节 工具(符号知识)结构与方法(规则程序)坐标
第三节 世界模型构成与解释——预测之意识结构
第四节 思维功能之进化历程
第五节 反映对象外观、透视对象属性、把握对象本质
第六节 特征认识、规则转化、规律化用
第七节 认知与完善主客体世界
第八节 思维三级跳:实体世界一符号世界~真理世界
第八单元 思维观念创新论
第一节 元认知与思维观念
第二节 观念变革与内源知识创新的关系
第三节 观念创新的意识驱动原理
第四节 观念创新的符号驱动原理
第五节 观念创新的感性驱动原理
第六节 观念创新的方法助动机制
第七节 观念创新的内外环境孵化机制
附录一 最新绘制的人类大脑皮层分区及功能新定位图
附录二 人脑左右半球全息功能的最新定位图
附录三 人脑初级和次级感觉皮层之空间关系示意图
附录四 记忆与想象活动的脑定位
附录五 人脑认知的模型建构示意图
附录六 正电子发射术所标定的人脑皮层功能映射图
附录七 神经结构与功能快速发展及成熟期
附录八 心智发展的分级模型
附录九 大脑认知功能的哲学诠释
附录十 人脑复杂功能及信息加工的内在路径
附录十一 大脑复杂功能的结构定位与协同机制
附录十二 模拟意识活动的机器人示意图
附录十三 人脑与电脑的认知特点
附录十四 人脑三个层次的机能
附录十五 思维之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