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5部教育电影,也是15部教育诗篇,更是15部教师的生命乐章。本书所选择的这15部电影,大多数反映了教师的人生、教师的生涯、教师的信念与追求、教师的教育智慧等主题。欣赏这15部教育电影后,作为教师的您会发现,您正在走进学生的心灵,正在走进优秀教师的行列,正在走向教育的诗性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大夏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邓志伟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15部教育电影,也是15部教育诗篇,更是15部教师的生命乐章。本书所选择的这15部电影,大多数反映了教师的人生、教师的生涯、教师的信念与追求、教师的教育智慧等主题。欣赏这15部教育电影后,作为教师的您会发现,您正在走进学生的心灵,正在走进优秀教师的行列,正在走向教育的诗性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除了导言和后记之外,共分四辑内容: 一、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 本辑主要介绍伊朗电影《黑板》,国产电影《凤凰琴》、《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这些影片集中反映了中外乡村中小学教师在国家和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 二、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 本辑主要解读《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霍兰先生的乐章》和《弦动我心》中音乐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和专业内涵。 三、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 本辑主要解读了电影《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心灵捕手》的教育内涵。这三部电影集中反映了教师的优秀的教育智慧。电影中的教师有学历,有学问,有思想,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学生喜欢的课程,面对“优秀”或“天才”学生,他们也知道如何与之沟通,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四、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 第四辑主要解读电影《跑吧,孩子》、《天堂的颜色》、《草房子》和《家庭作业》。《跑吧,孩子》弘扬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天堂的颜色》反映了特殊儿童的心灵渴望,对爱的渴望,对学习的渴望,对光明和美丽的颜色的渴望;《草房子》是同学问纯真的友情的写照;《家庭作业》是从学生对于家庭作业的看法来反映学生的心声以及以家庭作业为个案的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目录 导言 当代教育电影中的教师形象 第一辑 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 《黑板》:背负信仰的教师 《凤凰琴》:守望教育 《美丽的大脚》:张美丽的“穷人教育学” 《我的教师生涯》:中国的“瓦尔瓦拉” 第二辑 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开启心灵 《音乐之声》:玛利亚老师的诗性魅力 《霍兰先生的乐章》:生命因你而动听 《弦动我心》:教师成长的艰辛与灿烂 第三辑 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 《死亡诗社》:何为好的教育? 《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是自由女神” 《心灵捕手》:“问题”天才的使者 第四辑 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 《跑吧,孩子》:跑出希望的少年 《天堂的颜色》:一个盲童的寻找 《草房子》:真情永驻 《家庭作业》:学生不能承受的生命重负 后 记 试读章节 一、艰苦中守望教育的民办教师 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凤凰琴》不仅被拍成了电影,还被拍成了电视剧。电影获得了各类奖项,而电视剧在电视台播m后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凤凰琴》关于民办教师的故事朴实、真挚、感人。我国最基层的民办教师,平凡质朴,默默无闻,尽心尽责,倾尽毕生心血于乡村教育,献出拳拳爱心于贫困学生。我们总是说,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是的,民办教师当之无愧。但是,他们的工作条件之差、生活之苦、待遇之低、压力之重,是城里人无法想象的! 《凤凰琴》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贫困山区的小学教育状况。校舍是破烂的土屋,四壁透风,难以遮挡风寒,简陋得连猪都会在上课时走进教室睡觉。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多处出现裂缝,瓦面严重凹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除了教学条件异常简陋,物质条件匮乏之外,师资也极度短缺,一所学校,就4位民办教师:校长余长明,副校长邓有梅,教导主任孙四海,加上刚来的张英子。 但是,这种困境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面对一双双渴求、企盼的眼睛,校长和教师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每天清晨,他们用竹笛吹奏国歌,庄严地举行升旗仪式。他们不仅“传道受业解惑”,还要接送学生(防止路上狼群的伤害),修缮校舍,带着学生上山挖草药好凑足买课本的钱。 余校长,以校为家,每天要给几十个学生做午饭,其中还有十几个学生,晚上也不能回家,全都住宿在余校长家里。余校长特别关心学生关心教育,他说:“今天,又少了一个学生,他的父亲突然病死了,他得回家挑大梁去。他临走的时候告诉我,只要站在他家的土坡上,就能看到这面国旗,他就像在学校里一样。”为了这帮孩子,余校长积劳成疾,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腰病,他佝偻的背影、沙哑的声音,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他既要抓教育质量,又要抓义务教育扫盲;既要管学生学习,又要管学生吃住,还要操心学生的安全。余校长还有一件心事,就是他的妻子明爱芬。明爱芬曾是这所学校最早的老师,因公病倒,长年卧床不起,也需要余校长照顾。 当张英子的舅舅文站长问余校长,哪几个孩子是他自己的,余校长指了三下,张英子连续三次想到电视里的非洲饥民。舅舅尝了尝学生们的菜后,脸色阴冷地说:“老余,你老婆已拖垮了,再拖几年恐怕你全家都得垮。”余校长叹气说:“我不是党员,没有党性讲,可我讲个做人的良心,这么多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呢?拖个十年八载,村里经济情况还不会好起来吗?到那时再享福吧!”余校长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山区教师心灵深处的真实。我们能不为有这样的校长而感动、自豪吗? 对于其他教师,余校长同样是爱护有加。当他得知似乎并“不地道”的副校长邓有梅为了转正送礼,上山砍树偷着卖被派出所抓去后,虽然嘴上说“这不是丢学校的脸吗!上次先进没评上,这次又来个副校长偷树,真是斯文扫地哟!”但还是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余校长最终连夜独自下山,以砍树是作修理校舍用的理由,在第二天下午把邓有梅领回来。当英子最终踏上了去师范学校进修的山路时,余校长沙哑却苍劲的声音是那样的耐人寻味:张英子,你还年轻,将来你不管走到哪里,有了出息,都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叫界岭的地方,这里的孩子,上学还很困难。 孙四海老师是单身汉,他与一位叫李子的学生的妈妈王小兰关系很亲密。当张英子问他“那你当初怎不娶她”时,孙四海叹口气:“还不是因为穷,一听说我是民办教师,她娘家就将我请的媒人撵出大门。',虽然他受的教育不多,但是勤学肯干。夜里,张英子常常看到一个读书人的影子映在窗纸上,那是孙四海老师在自学中学数理化课程。 孙四海老师与王小兰的关系是亲密的,也是纯洁的。因为贫穷,学生们的课本没钱买,王小兰帮着孙四海老师把同学们采的草药洗净、晒干、分类,挑到山下去换课本费。在孙四海老师身上,有一种中国最基层知识分子的气质,他对工作热爱,他对学生爱护,并没有豪言壮语。而是践行在默默无闻的工作中,也偶尔反映在他的笛声中。 副校长邓有梅似乎有点瑕疵。他特别关心转正事宜,请假下山去打听,回来后神情忧郁,背后和余校长嘀咕:“可能是这次转正的面很窄,名额很少,所以上面有意保密,一点口风不透。”尽管他在开会决定谁转正时最终投了自己的票,但后来还是同意了给余校长的妻子明爱芬。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邓有梅老师的人性弱点因为明爱芬的离去而发生了变化,他最终仍然坚守在民办教师那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据当时统计,我国有230万民办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小学,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0%。1949年后,民办教师在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中占有很高的比例。1952年至1957年,全国中学民办教师约1.5万人,小学民办教师在7至15万人之间浮动,最高也没有超过中小学教师总数的7%。1965年学龄儿童人学率达84.7%,中小学民办教师增加到180万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0%,形成了建国以来民办教师增长的第一个高峰。1977年民办教师总量达到历史的顶峰,达491万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2%。 而这些民办教师,长期以来扎根在农村,在生活条件困难,待遇、地位低下的环境中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为培养下一代奉献了宝贵的青春。民办教师的形成、发展及贡献证明:没有民办教师,就没有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今天;没有民办教师,中国的文盲要比现在多好几亿。 P15-18 序言 导言:当代教育电影中的教师形象 二战后,西方电影界开始关注教育电影。教育始终是关涉家长、社会、政府的主要问题,有关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等等都会有许多的传统和故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总是会与传统产生戏剧性的冲突。因此,好的教育电影自然有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广泛的观众群体。1965年由罗伯特·怀斯导演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一经推出,就大受好评。影片也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等五项大奖。1989年由彼得·威尔导演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获得了四项学院奖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1997年由格斯·范·桑特导演的《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荣获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2000年,由伊朗年方20的女导演萨米拉·马尔马巴夫推出的《黑板》(Black:boards),获得了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由迈克·尼维尔导演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2003年在美国出品,并在北美、亚洲相继上映,很快就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教育电影是以教育故事为主题,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的艺术电影。其中,以刻画教师形象著称的外国电影有《音乐之声》、《霍兰先生的乐章》(Mr.Holland's Opus,又名“生命因你而动听”)、《弦动我心》(Musk of the Heart)、《放牛班的春天》(Les Cgirustes)、《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黑板》等,国产电影有《孩子王》、《烛光里的微笑》、《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以刻画学生形象著称的电影有《跑吧,孩子》、《草房子》、《天堂的颜色》、《家庭作业》等。本书选取了15部有影响力的中外教育电影,以教育学的视角进行解读,分为以下四辑。 一、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 本辑主要介绍伊朗电影《黑板》,国产电影《凤凰琴》、《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笔者以为,这些影片集中反映了中外乡村中小学教师在国家和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 《黑板》中的教师背着黑板四处寻找学生,实际上背负的是教育的信仰和民族的理想;《黑板》中那群背着黑板的流浪教师,就是信念理想型的教师。当看见一群背着大黑板的流动人群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行走时,当知道他们是流动教师并且是在四处寻找学生时,我的心一下就被震撼了。 影片着力刻画了两位教师寻找学生的艰辛与苦难。一位名叫瑞波尔的教师的故事围绕着他遇到一群过境走私的伊朗少年而展开。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战争引发的生存困境,导致了少年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对知识文化的冷漠,对教师行为的不以为意甚至敌视。瑞波尔老师及其黑板是教育启蒙的象征,代表了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改变民族的命运。也许,影片并不是说苦难中的教育必然要失败,而是表达苦难中的教育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乃至生命。瑞波尔想找到一种可以寄托全村人民希望的载体,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少年逝去了,瑞波尔老师也倒下了,但是还有一群群流浪教师在四处奔走,还有更多的少年需要认识自己。电影的悲剧安排恰恰是一种反衬,它隐喻着战争后的“生命再造”和“民族新生”。 在电影《凤凰琴》里,我看到了离去不久的那个时代我国民办教师的艰辛人生和执著追求;从《美丽的大脚》中,我看到了我国中西部乡村的基础教育仍然非常落后,然而却有着执著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爱和生命奉献给学生的张美丽;《我的教师生涯》反映了我国20世纪承接陶行知和倪焕之的教育理想,把一生奉献给山村教育的教师的人生,从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优秀的专业品质和专业智慧。 二、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 本辑主要解读《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霍兰先生的乐章》和《弦动我心》中音乐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和专业内涵。 说到以音乐为素材的教育电影,不得不提到2004年出品的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由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编导的这部教育电影一经推出就风靡全球。克莱门特·马修,一位秃顶的50多岁的不得志的音乐家,因为失业而暂时到“池塘之底”学校担任教职。面对学校里那些顽劣的问题学生,马修用音乐感动了他们。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修老师听到学生喜欢哼歌,从孩子们纯真优美的嗓音中,他得到了教育改善的灵感。于是,他争取到校长的支持,运用自己的音乐智慧和对儿童的爱心,通过组织合唱团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还给了他们快乐的童年,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一位法国本土的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的教育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一句话——“正教者始于音”。 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老师的教育智慧更多地凸现了她的诗性魅力。《音乐之声》塑造了一位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形象——玛利亚,讲述了她面对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反抗他们的父亲的严厉刻板的教育下,借助音乐教育孩子们的故事。之所以得到观众的喜欢,除了电影中呈现的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等如诗如画、沁人心脾的风景外,除了玛利亚与男主人的爱情外,优美动听的音乐是关键要素。电影中《雪绒花》等悦耳动听的歌曲家喻户晓,传唱至今。而这些歌曲是与玛利亚老师融为一体的,她用音乐打破了与孩子们的隔膜,用音乐感动了生性死板的军官,用音乐让世界充满了爱,用音乐消除了纳粹恐怖的阴影。她就是音乐的化身,她是音乐感动型的教师形象。 1995年由导演斯蒂芬·赫瑞克推出的《霍兰先生的乐章》,讲的是心怀远大理想的作曲家格兰·霍兰为了挣钱完成他的事业,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在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一系列挑战和校长的批评时,一度心灰意冷的霍兰先生借助音乐的灵感和悉心的教育,使得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霍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而且用爱心、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尊敬和爱戴。在他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欢聚一堂,为他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他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电影中的霍兰先生,开始时不喜欢音乐教师的工作,后来爱上了这份工作,30年的教育生涯使他最终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尊崇。“霍兰先生的乐章”,其实也是我们许许多多教师的人生缩影。而对于我们许多年轻的教师而言,我们何不早些定下心来,干一行爱一行,努力成就自己灿烂的教师人生呢? 1999年由威斯·克雷文导演推出的《弦动我心》刻画了一位女性教师通过音乐自我实现的故事。身为“军嫂”的罗碧蒂,随着在海军服役的丈夫四处奔波,已毫无自己的事业可言。离婚后,罗碧蒂带着两个幼子来到当时美国最乱的纽约东哈林区,教孩子们拉琴成了她谋生的唯一选择。罗碧蒂的音乐激情感染了学生,点化了出身卑微的孩子们的音乐禀赋。混乱不堪的街区传来了美妙的音乐,人们驻足凝听,罗碧蒂成功了。影片表现的是罗碧蒂在逆境中决不轻易言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教师形象。 电影《弦动我心》中的罗碧蒂老师,在人生的曲折中挺住了,她在临时教师(相当于我国的代课教师)的岗位上,通过艰辛的努力和付出,成就了自己的学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教育电影选择音乐素材切入而每每获得成功,是因为音乐对于学生和观众心灵的特有的冲击力。《史记》日:“乐者,心之动也。”孔子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史记》日: “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史记》云:“乐者,德之华也。”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真情地唱着悦耳的歌曲,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望向窗外蔚蓝色的天空,感受着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音乐的执著时,怎能不被感动呢?这些教师找到了打开学生心灵和情感的金钥匙,那就是音乐,那就是正音,那就是“德之华”。 三、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 本辑主要解读了电影《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心灵捕手》的教育内涵。这三部电影集中反映了教师的优秀的教育智慧。电影中的教师有学历,有学问,有思想,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学生喜欢的课程,面对“优秀”或“天才”学生,他们也知道如何与之沟通,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例如,《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就是诗性智慧型的教师。他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后又毕业于剑桥大学。威尔顿学校强调升学教育,于是,学生们被要求按照升学的要求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规则,学会屈服。学生们逐渐丧失了生命中本有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对威尔顿学习的感受,基廷老师并没有忘记,“我也上过地狱学校并且生存了下来”。这是他与学生的共鸣。 他决心从自己的英国文学课的改革开始,让学生领晤“把握今天,让生命超越凡俗”的要义。他自谓“船长”,“如果大胆的话,你们可以叫我船长”;他要求学生把伊凡所·普利查关于诗歌理论的教科书撕掉;他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他激发了胆怯自卑的托德的诗性智慧潜质;他鼓励他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生活。当学生组织“死亡诗社”时,他给予了默默的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在朗诵拜伦、惠特曼甚至是自己创作的诗歌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原初力量。学生们的天性、梦想、勇气和爱情,冉冉升起,如骏马在原野上驰骋,如群鸟在天空中展翅飞翔。生命的意义、教育的价值由此凸显。尽管世俗的力量导致基廷老师被迫辞职,但是,基廷老师最终获得了学生的接受、喜爱和尊重。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凯瑟琳·沃森老师从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她美丽大方,对绘画艺术有独特的理解,对于女子教育和妇女命运有独特的思考。她不满意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教育目标停留在“为人妻”上,她决定改革课程教学,将独到的生活理念经由艺术课程及教学传递给学生,本着自由女性的直觉与智慧,希望通过新的思想、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来鼓舞、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 虽然开始时遭到了学生们的抵制,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议,但她没有妥协。她运用自己非凡的教育智慧,最终让学生接受了她,大家都称她为蒙娜丽莎。影片的结尾,当凯瑟琳老师乘坐的小车缓缓开出学校时,一群美丽的女生骑着自行车,追随着凯瑟琳,犹如自由飞翔的燕子,在追寻一个美丽的梦。那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并感动!影片的结尾是贝蒂最后一篇社论的画外音,让观众体会到凯瑟琳老师已经在这群女孩的心中播下了超越传统和追求真善美的种子,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这是凯瑟琳老师最好的写照: 凯瑟琳·沃森,我的老师,她由自己界定生活,永不妥协,也不为卫斯理动摇。我最后的社论,献给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她迫使我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此刻你读这篇社论时,她将远行欧洲,不是因为懦弱而离去。我知道,她将在那里发现需要打破的新围墙,用新的理念取而代之。她永远是超越传统、超越界定、超越偶像而寻求真理的人。 《心灵捕手》中的尚恩教授属于理解智慧型的教师。影片中的另一主角威尔·杭特是一个数学天才,在其他方面也聪明过人,但是,他只是大学里的一位清洁工。他幼年时遭继父残酷虐待,终被遗弃,成为孤儿。童年的遭遇成了他一生的梦魇,使他终身怀有一种被遗弃的恐惧,而他又是如此地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这使他时时小心,处处设防,深恐被人看出破绽。他是孤儿,却谎称自己有12个兄弟,家庭生活充满了温馨。他破罐子破摔,宁愿与那些狐朋狗友一起喝酒滋事,虚度年华,再次沦为被遗弃的对象。 当数学教授发现了他的数学才华并且有意提携他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扭曲的人格成了一道似乎无法逾越的鸿沟。为此数学教授用尽办法企图打开他的心结,但是许多被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家,都被这个毛头小伙子羞辱得无地自容。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好友、心理辅导专家尚恩,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前途岌岌可危的年轻人。 作为心理学家,尚恩老师明察秋毫,不愧为一个“心灵捕手”。他知道威尔之所以孤单孑影,是因为过去的阴影遮蔽了其心灵;因为害怕再次被人遗弃,所以才选择在被别人抛弃之前遗弃别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是心灵受过创伤之人的一种过度防卫,是心灵的迷障、思想的误区。而要拨开这些迷障,开启受伤的心灵,唯有取得这位天才的信任。于是,尚恩教授给予了威尔充分的理解,在友好沟通与交流中取得了聪明过人、怀疑一切的威尔的信任,尽管尚恩与威尔的交流与沟通遭遇过挫折,但是,尚恩最终还是以其宽容、爱心、智慧的理解,直抵威尔的心灵,让他找到了健康的自我和人生的航标。 四、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 第四辑主要解读电影《跑吧,孩子》、《天堂的颜色》、《草房子》和《家庭作业》。《跑吧,孩子》弘扬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天堂的颜色》反映了特殊儿童的心灵渴望,对爱的渴望,对学习的渴望,对光明和美丽的颜色的渴望;《草房子》是同学问纯真的友情的写照;《家庭作业》是从学生对于家庭作业的看法来反映学生的心声以及以家庭作业为个案的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结语:教师形象是教育电影的灵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就“乡村教师要怎样才算好”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所言极是。无论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还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凯瑟琳老师,其魅力都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进发出来的教育激情、教育理想、教育理解和教育智慧。基廷对于英国文学课程及教育独特的理解使他充满诗性智慧而感动学生,凯瑟琳对于卫斯理学院女子教育及艺术课程有深刻的理解而最终受到学生的接纳与爱戴。感动学生的永远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本质力量。感动不需要眼泪,感动不需要悲伤,感动是永久的回忆。就像多年以后,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的莫朗重回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时对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怀念,那是刻骨铭心和贯穿一生的。这正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呼唤的中小学教师形象,也是我国教育电影应该塑造的教师形象。 后记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培训工作,我感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于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热情与关注,同时感受到了以理论报告为主体的教师培训的缺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主讲人和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更加有效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曾经尝试放映一些教育电影与中小学教师一起欣赏,结果表明,教育电影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力。本书所选择的15部电影,大多数反映了教师的人生、教师的生涯、教师的信念与追求、教师的教育智慧等主题,这正是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专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料。 如果有人问我,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记得小时候看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后,就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做教师真好!一生能够培养许许多多的学生。而当欣赏了《黑板》、《凤凰琴》、《美丽的大脚》、《我的教师生涯》、《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霍兰先生的乐章》、《弦动我心》、《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跑吧,孩子》、《天堂的颜色》、《草房子》和《家庭作业》等电影后,我们可以获得理论学习以外的重要收获,那就是,从心灵深处认同教师、理解教师、热爱教师,并能够在专业智慧上得到重要启示。 之所以推荐这些影片给大家,是因为每看一遍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影响,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电影激活了我心灵深处似乎处于休眠状态的理想主义情怀,电影让我更加崇敬陶行知先生一生所践行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品格和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有了研究和实践的激情与方向,就有了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霍兰先生的乐章》、《弦动我心》、《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等教育电影,令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课程智慧和教育智慧。一方面,《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弦动我心》中的罗碧蒂、《霍兰先生的乐章》中的霍兰,都能够从学生喜爱的视角切入课程教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凯瑟琳,他们给予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弘扬教育理想和追求,最终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受益,让学生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主动追求者和独立思考者。 而当欣赏《心灵捕手》、《跑吧,孩子》、《天堂的颜色》、《草房子》以及《家庭作业》时,我的重要收获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要理解学生,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要与学生交流、沟通。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其特定的成长背景,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纯净的。只有充分地认识学生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有的放矢,实现因材施教,相应地,我们教师的心灵才会走向尊重、理解与宽容。 所以,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迪。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电影吧!当您抽点时间,好好欣赏这15部教育电影后,您会发现,您正在走进学生的心灵,正在走进优秀教师的行列,正在走向教育的诗性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部分文章曾经在《教育参考》上连载过。值此拙著出版之际,向《教育参考》表示敬意和感谢! 最后,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法源先生,感谢林茶居编辑和汪明帅编辑,感谢我的朋友周勇博士,感谢为我们提供这些优秀电影的电影人。 邓志伟 2008年12月6日 于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