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轼集(名家选集卷)/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分类
作者 (宋)苏轼
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上,苏轼是一位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奇人。

虽然苏轼的文学成就如此丰富博大,但本集只是选辑了其诗、词、文三方面长期为人传诵的名作,共140篇,或者能体现苏轼的主体成就。编选之后,每一篇都作了通俗性的介绍与注释,又作了艺术方面的新评,力求表达出编者自己的见解。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苏轼年谱简编”、“苏轼著作版本举要”、“苏轼研究论著论文举要”及“《苏轼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

内容推荐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上,苏轼是一位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这里且不说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也不说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不谈西湖的苏堤和饮食中的东坡肉等等,单就文学方面的地位而言,有关诗,人称“苏黄”(苏轼与黄庭坚),又有“苏门四学士”;有关词,人称“苏辛”(苏轼与辛弃疾);有关文,人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而“三苏”又占据着“唐宋八大家”的三席。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奇人。因此,要为这样一位大家编选一部简要而恰当的文集,向广大读者展示其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艺术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着苏轼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极其需要苏轼。

目录

前言

文化史上第一人(代序)(于景祥)

◎诗

 初发嘉州

 和子由渑池怀旧

 王维吴道子画

 和子由踏青(选一)

 石苍舒醉墨堂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IEl至寿州

 游金山寺

 吴中田妇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一)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望海楼晚景五绝(选一)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新城道中(其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有美堂暴雨

 法惠寺横翠阁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选一)

 病中游祖塔院

 书焦山纶长老壁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送春

 寄黎眉州

 东栏梨花

 篑笃谷

 韩斡马十四匹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百步洪

 送参寥师

 续丽人行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初到黄州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

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

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红梅三首(选一)

 琴诗

 寒食雨二首(其二)

 海棠

 洗儿戏作

 东坡

 次荆公韵四绝(选一)

 题西林壁

 庐山二胜二首(选一)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

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选一)

 登州海市并序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选一)

 送贾讷悴眉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选一)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选一)

 赠刘景文

 泛颍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荔支叹

 食荔支二首(选一)

 纵笔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选一)

 汲江煎茶

 儋耳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念奴娇(大江东去)

 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满庭芳(三十三年)

 满庭芳(蜗角虚名)

 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江红(江汉西来)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木兰花令(霜馀已失长淮阔)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少年游(去年相送)

 南歌子(山与歌眉敛)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望江南(春未老)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洞仙歌(冰肌玉骨)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籁籁无风花自亸)

 永遇乐(明月如霜)

 永遇乐(长忆别时)

 行香子(清夜无尘)

 更漏子(水涵空)

 阳关曲(暮云收尽剧清寒)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五首)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沁园春(孤馆灯青)

◎文

 刑赏忠厚之至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教战守策

 上梅直讲书

 南行前集叙

 决壅蔽

 日喻

 李氏山房藏书记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灵壁张氏园亭记

 石钟山记

 书吴道子画后

 王安石赠太傅

 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

 游定惠院

 与言上人

 书临皋亭

 记承天寺夜游

 书上元夜游

 答谢民师书

 答张文潜县丞书

 《范文正公集》叙

 方山子传

 前赤壁赋

◎附录

 苏轼年谱简编

 苏轼著作版本举要

 苏轼研究论著论文举要

 《苏轼集》名言警句

试读章节

初发嘉州

题解

嘉祐四年(1059),苏轼与弟苏辙,为母居丧,时在眉山。苏轼此诗作于居丧期间。十一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离开家乡从嘉州乘舟沿岷江、长江至荆州。此诗曾收入父子三人合集《南行前集》。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新解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阗阗(ti6ntien),鼓声。开船时的信号。猎,动词,这里作震动、吹响解。旃,旗子上的飘带。这四句意为:我早晨出发时听到开船的鼓声响个不停,西风吹动旗上的带子发出阵阵声响。故乡已离得越来越远了,我要到达的地方还遥不可见。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锦水,即岷江。细不见,细小得快看不见,言离其已远。蛮江,即青衣江。可怜,可爱。奔腾过佛脚,据《舆地纪胜》:“开元中,僧海通于渎江、沫水、蒙水三江合冲之滨,凿石为弥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以覆之。”旷荡,空阔。造,到达。这四句意为:岷江细小得快要看不见了,青衣江清澈无比,令人喜爱。我们的船很快地经过弥勒大像的脚下,到达空阔的水域。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禅客,佛徒,和尚,此处指宗一,即成都大慈寺主持宝月大师,为苏轼宗兄。相期,彼此约好。作者自注:“是日,期乡僧宗一,会别钓鱼台下。”潺潺,水流的声音。这四句意为:山野之中有参禅礼佛的人,他要到钓鱼台去看黄昏的景色。我和他已经约好在那里相见,他一定已经先到了,在那流水潺潺的地方等待很久了。

新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诗人与家乡、故人分别的感受。诗前八句描绘离乡途中所见所感,后四句想像远方的友人等待自己的情形。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山水深深的眷恋之情。描写细腻,情真意切。

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解

此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嘉祐元年(1056),苏轼、苏辙第一次离蜀赴京应考路过渑池,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奉闲和尚居室的壁上题诗。嘉祐六年(1061),苏轼与苏辙在郑州分手后,再次路过渑池。苏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苏轼此诗即为和作。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新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知何似,知道像什么。这四句意为:人生在世,东奔西走,像什么呢?不过是像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鸿雁脚踩在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印,可它转眼就飞走了,那雪地上留着的指爪,它哪能记着呢?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老僧,指奉闲和尚。新塔,指佛塔。僧人死后,建塔埋葬火化后的骨灰。旧题,苏辙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蹇,蹩脚,跛足。这四句意为:奉闲和尚已经死了,他的骨灰埋在新筑成的塔里,往日题诗的墙壁已经崩塌,没法再见到往日的题诗了。那一年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路很长,人又困乏,跛脚的驴子不停地嘶叫,这个情景你还记得吗?

新评

诗的前半部分纯为议论,用生动奇特的比喻,形容人生的短暂、不定,犹如偶留痕迹的雪泥鸿爪;后半部分则以叙事为主,以所见所闻所忆来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全篇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圆转流动,一气呵成,为七律名篇。

序言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上,苏轼是一位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这里且不说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也不说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不谈西湖的苏堤和饮食中的东坡肉等等,单就文学方面的地位而言,有关诗,人称“苏黄”(苏轼与黄庭坚),又有“苏门四学士”;有关词,人称“苏辛”(苏轼与辛弃疾);有关文,人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而“三苏”又占据着“唐宋八大家”的三席。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奇人。因此,要为这样一位大家编选一部简要而恰当的文集,向广大读者展示其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艺术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着苏轼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极其需要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二十一岁时,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从此,“三苏”以文名显赫于朝中,而以苏轼的文名最大。

我们要粗略知晓苏轼文学成就的由来,恐怕要从两方面来着眼。

一是苏轼生活的时代。宋代以重视文人而著名,在整个宋代的历史上,文人虽然不免卷入政治斗争,但遭受致命打击的甚少。我们现在欣赏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一大批著名篇章,都是他们在遭贬谪时创作的,而其内容,多半没有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激愤,而是充盈着凄婉甚至闲适与飘逸。另一方面,自宋代始,理学发达,谈禅盛行,整个人文环境比较宽松,比如,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是一时的所谓“政敌”,却在其他场合多有唱和赠答。可以说,宋代是历史上最适于艺术发展的朝代,而文人气最足的艺术就产生在这个朝代,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苏轼。

二是苏轼丰富的生活经历与修养。苏轼自青年时代进入朝中,曾经显赫一时。然而,由于他一方面对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措施有意见,另一方面又不能见容于所谓的保守派,故而屡遭贬谪。从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起,历移杭州、密州、登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颍州、惠州,乃至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其生活随着当时的朝政变幻而不断变动,而且在朝野之间时出时人,经历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荣辱。这客观上丰富了他的经历,增长了他的见识,更锻炼了他的意志。苏轼能做到儒、释、道兼修,在诗词文赋诸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恐怕与他这种特殊的经历有关,当然也与他超人的禀赋、旷达的性格等因素有关。

在诗歌方面,苏轼一改唐诗的蕴藉风格,而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比如其《题西林壁》,堪称哲理诗、禅诗之上乘之作,是我们于唐诗中所少见的面目。清代的大学者赵翼这样评价苏诗:“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后世的文士们,多半认可赵翼的这段话。然而,苏轼诗歌的这一特点,在宋代诗坛演化为一种风尚,后人多所诟病,比如崇尚唐诗,作诗讲究“形象思维”的毛泽东,就批评宋诗“味同嚼蜡”。

在词的创作方面,苏轼不仅一改晚唐五代以来柔媚小巧的词风,而且表达更加丰富广阔的内容,比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即是其代表之作。然而,对苏轼的豪放词,当时即有其幕士讥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宋·俞文豹《吹剑续录》)金代大文豪元好问则对苏词作出了较为准确的评价:“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金·元好问《新轩乐府引》)事实上,苏轼之后,辛弃疾诸人在豪放词方面继续开拓,终于丰富了宋词的风格,提高了宋词的境界。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日:“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可以说,宋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苏辛二人实为主将。

苏轼的散文,成就似乎在其诗与词之上,无论是政论文中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还是小品文中的《放鹤亭记》、《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还是小赋中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达到了中国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在《文说》中曾不无得意地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其实,这正是苏轼散文风格的自我评价,也是中国散文的至高境界。比起韩愈散文的拗折奇警,柳宗元散文的冷峻奇拔,欧阳修散文的平易实在,人们似乎更喜欢汪洋恣肆的苏轼散文。

虽然苏轼的文学成就如此丰富博大,但本集只是选辑了其诗、词、文三方面长期为人传诵的名作,共140篇,或者能体现苏轼的主体成就。编选之后,每一篇都作了通俗性的介绍与注释,又作了艺术方面的新评,力求表达出编者自己的见解。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苏轼年谱简编”、“苏轼著作版本举要”、“苏轼研究论著论文举要”及“《苏轼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本集的编选与注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于景祥

2008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