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之父”再度重拳出击,考古男孩有望引领阅读新风潮!
隧道系列第一部即将出版前,在美国最大的图书网站亚马逊榜单上的预售量已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前两部《哈利·波特》。三家好莱坞工作室竞相购买隧道系列的电影版权。坎宁安说:“我还从未遇到过这么多电影人,都想抓住我。”被坎宁安相中之后,隧道系列的15种语言的优先出版权已经被购买,并为作者积聚了50万英镑的资金。巴里·坎宁安将和两位作者一起担任影片的监制,并说:“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在银幕上看到它。”
《恐怖隧道》是一部极其迷人的小说,全书的多数情节都发生在神秘的洞穴世界,故事紧张而刺激,能够充分地满足你的探险和揭秘欲望。本书为隧道系列的第一部。
伯罗斯一家住在海菲尔德这座小城里。
父亲罗杰·伯罗斯是一位博士,时刻想要挖掘出古老文化遗迹,一夜成名;伯罗斯太太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疾病。只能成天在家看电视;妹妹丽贝卡古灵精怪,却又有着无比聪明的脑袋。威尔是一个奇怪的男孩。似乎患有罕见的白化病。皮肤白得惊人。头发也是纯白色,假如在太阳下停留太久,皮肤就会受伤。所以。他只能在阴暗处活动,也许这就注定了他那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挖掘。
有一天,伯罗斯博士神秘消失。随后。母亲也变得疯疯癫癫。一切都来得这么令人猝不及防。于是,威尔便下定决心寻找真相。他和好友切斯特进行一场秘密的挖掘活动。终于,他俩来到了另外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世界……暴政、虐待、反抗,这个世界充斥着黑暗。威尔在地下的世界是否有种寻根的意义?杳无音讯的父亲又在探寻着什么?一场错综复杂的阴谋即将在隧道里展开……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这两位鬼才作者的合作带有某种意外性。罗德里克出生在伦敦,是一名投资银行家。布赖恩则是一位电影制片人和职业艺术家。他们本来也算“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两人都热衷于考古与写作,共同的兴趣将他们牵到了一起。专业的考古与洞穴知识,使得他们能将隧道写得异常逼真,而卓绝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得整个故事在隧道里铺展得游刃有余。高潮迭起,险象环生。作者将带给你如履薄冰式的阅读。
目前,隧道系列正在继续进行中……
在海菲尔德城的另一头,一个男人穿着睡衣裤,站在浴室镜子前刷牙。他叫特里·沃特金斯,工友们都称他为“翻斗车特尔”。他筋疲力尽,真想美美地睡一宿,但下午所见的景象却不断地在他脑海里翻滚,令他无心睡眠。
这真是漫长艰苦的一天。他和他的拆卸小组摧毁了一座古老的铅粉厂,为某个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的新办公楼腾出空地。虽然一心只想回家,可他已经答应过雇主,再替他拆除几层地下室的砖墙,以便估算地基究竟有多深。这将是他的小组最后一次为雇主提供超出合同规定的服务。这些老房子里面总是危机四伏,很难对付。
他站在便携式探照灯的灯光前面,抡起大锤,啪的砸碎几块手工制成的砖块。砖墙暴露出鲜红的内部结构,仿佛被开膛破肚的动物。他再次挥起手臂,碎砖块飞落到布满煤烟的地下室地板上。真该死!他低声咒骂起来,因为这里的任何地方都建造得那么结实。
他又抡了几锤,然后停住手,等着碎砖沫形成的灰云渐渐消散。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他敲打的这面墙很薄,仅仅砌着一层砖。墙里埋着一块旧铸铁板,曾经被粉刷过两三遍油漆。他狠狠地朝铁板砸了两下,每次打击时都激起响亮的咣当声。看样子,它不会轻易停止抵抗。当他气喘吁吁地砸碎铁板四周的砖块时,他完全惊呆了。这块铁板上居然有合叶,它的表面甚至还有一个凹陷的把手呢!
这是一扇门。
他暂停下来,喘息片刻,同时在心里琢磨起来。他不明白,这里已经属于地基的一部分了,谁还会愿意继续往下走,走到地基下面去呢?
随后,他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他用螺丝刀撬掉那个门把手,然后轻易地拉动了一个锻铁门环。接下来,他抬起工作靴,对那扇门踢了一脚,房门立刻哐的一声向内敞开,一直撞向另一边的墙壁上,响声久久地回荡着,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止。他拿出手电筒,照射漆黑的房间。他发现,这个房间其实是圆形的,至少有六米宽。
他走进门口,踏上门内的石板地。他刚刚跨出第二步,地面消失了,他的脚下只踩到空气。有陷坑!他在门边摇晃着,风车般地拼命挥动双臂,终于让自己恢复平衡,从门边撤回去。他退到门框旁边,紧贴着它,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咒骂自己的莽撞。
“快点,别发愣,”他大声说着,强迫自己再次采取行动。他转过头,慢慢向前挪动。在手电筒的照耀下,他发现自己确实站在一个台阶上,远处是令人恐惧的黑暗。他弯下腰,企图看清下面有什么,但下面似乎深不可测。他已经走进了一个幽深的砖井。他仰起头,却看不清井的顶部,砖墙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角度向上弯曲着,钻进阴影里,他的小手电筒照不到那么远。头顶上似乎吹过来一股劲风,吹凉了他后脖上的汗水。
他用手电筒迅速地照射四周,发现井壁边缘有很多台阶,每个约有半米宽,一直通到地下,仿佛许多石搁板。他踏上第一个台阶,试了试,感觉挺结实,就开始顺着这种石楼梯往下爬。他爬得很小心,以免滑倒,因为台阶上蒙着一层灰尘,其问夹杂着许多草棍和小树枝。他紧贴井壁,越爬越深。爬到后来,那扇被探照灯照亮的房门已经离他很远,变成了一个小圆点。
当终于爬完所有台阶,他发现自己站在石板地上。他用手电筒到处察看,看见墙上排列着许多铁灰色金属管,仿佛一台迷人的教堂管风琴。他沿着其中的一条通道行走,因为这条路是迂回上升的。他发现,这条路通往一个通风井,它的模样很像某种排气孔。但最吸引他的是一扇门,门上有一扇镶着玻璃的小圆窗。望着从圆窗里透出的灯光,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他已经莫名其妙地闯进了一个地下世界。当听到低沉的机器嗡嗡声,感觉到源源不绝的下沉气流,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他慢慢接近窗户,从圆圆的玻璃窗里往外窥视。窗玻璃很厚,因年代久远而肮脏斑驳,玻璃上布满划痕。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透过带有波纹的玻璃表面,他仿佛看到了一部拙劣的老黑白电影。画面中有一条大街和成排的楼群。街上有许多缓缓移动的火球,照亮了那些四处乱闯的行人。那些人长得非常可怕,宛如毫无血色的魔鬼,穿着非常古老的服装。
他并不笃信宗教,唯有在参加婚礼时才去教堂,偶尔也去教堂参加葬礼。可他还是琢磨了一阵子,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无意中发现了地狱的附属建筑物,或者某种炼狱主题公园。他离开窗口,在身上划着十字,恐惧地嘀咕着“万福玛利亚”。然后,他急忙撤退,带着莫名的恐慌,爬上楼梯,堵上地下室房门,免得里面的魔鬼逃出来。
P9-11
一
《恐怖隧道》是一部极其迷人的小说,全书的多数情节都发生在神秘的洞穴世界,故事紧张而刺激,能够充分地满足你的探险和揭秘欲望。然而,促使我全力翻译此书的最初动力却是对《恐怖隧道》的两位作者和出版人坎宁安的敬佩。
罗德里克·戈登和布赖恩·威廉斯曾经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一个成为投资银行家,一个成为艺术家。2005年,他们决定携手合作,创作一本书。不久,戈登被公司解雇,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破釜沉舟,卖房子卖车,自费出版此书。被誉为“哈利·波特之父”的英国出版人坎宁安看到此书,大为惊叹。但书已出版,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坎宁安不愧是坎宁安,他找到这两位作者,让他们把此书大大扩充,并决定以50多万英镑的高价(约合人民币754万)购买此书的15种语言优先出版权,希望把它打造成“哈利·波特第二”——这就是《恐怖隧道》第一部的出版经过。
从《恐怖隧道》原版书中附录的作者照片来看,两位作者的年纪大概和我差不多。我们都是肯为了梦想而拼搏的人——单单为了这一点,这本书也值得我翻译。
从2007年7月22日到10月30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在痛苦和快乐中过去。这些日子里,早上醒来之后,我就开始翻译,一直翻译到晚上11点或者12点左右——除了舍不得出让的吃饭、买书和睡觉时间。没有休息日,我也不能去休息,为了翻译这部与《夏洛的网》同样令我激动的《恐怖隧道》,我打算再次拼命。结果,我付出了惨重代价。当年翻译《夏洛的网》,左手因敲击键盘受伤,半个月后才好。这一次,两只手都因连续敲击键盘过久而受伤,左手甚至肿起来,连超过五斤的东西都无法拎动,但我依然不悔,因为我又一次在翻译中体会到莫大的快乐。
二
在翻译《恐怖隧道》之前,我曾经对此书表示怀疑,不知道银行家和艺术家能够联手打造出什么样的作品。译完此书,我激动不已。我认为,假如把《恐怖隧道》称为“哈利·波特第二”,那就有点看轻了它,因为它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
《恐怖隧道》仿佛复杂的拼图游戏,情节扑朔迷离,你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各种线索,最后才能拼凑出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恐怖隧道》动感十足,仿佛复杂的RPG游戏,你必须在游戏中寻找各种线索,穿越复杂的迷宫,才能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务”。《恐怖隧道》仿佛惊悚电影,全书的每一行字都可以在阅读时转化为电影画面,深深地印在你的心上。《恐怖隧道》集众多精华于一身,既有《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爱丽思漫游奇景》等经典名著的影子,也具有凡尔纳和威尔斯作品中的科学想象力。此外,《恐怖隧道》似乎还借鉴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创作手法:威尔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俨然一个小福尔摩斯;切斯特谨小慎微,思想总比威尔慢半拍,仿佛一个小华生。
然而,《恐怖隧道》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它的科学想象力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古往今来,很多冒险故事都曾以洞穴为背景。世界各国都有与洞穴相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发生在洞穴里,《豪夫童话》里有一篇《斯泰恩福耳山洞》,凡尔纳写过《地心游记》,《爱丽思漫游奇景》从兔子洞里展开,《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等都曾描写过洞穴寻宝故事。
中国也有很多与洞穴有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过郑庄公“掘地”与母亲“黄泉相见”的故事。晋朝的陶渊明创作过著名的《桃花源记》。唐宋传奇小说中有不少以洞穴为背景的故事。《西游记》中描写过水帘洞。《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是从洞穴中飞出去的。在《聊斋志异》中也能找到以洞穴为背景的故事。科幻小说家童恩正在1960年创作过中篇小说《古峡迷雾》,为我们描述了瞿塘峡右岸的黄金洞。在金庸小说中,也曾多次提到洞穴。
然而,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它们要么像《基督山恩仇记》等那样,仅仅满足于洞穴寻宝,或者只把洞穴作为故事背景;要么像《桃花源记》那样,主要是想象力的产物,没有多少写实的地方。
《恐怖隧道》却是非常逼真的洞穴冒险故事,作者运用非凡的想象力,结合着洞穴学等相关知识,对洞穴进行了极为真切的描写,把每个景观和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宛在眼前。在《恐怖隧道》出版之前,似乎没有哪个作家创作过完全在洞穴中展开的“长篇洞穴小说”,也没有哪个作家能够把洞穴描写得如此传神。
三
《恐怖隧道》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冒险小说,你必须了解人类对洞穴的探索史和洞穴学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它。
人类最早的家园是洞穴。人们曾在非洲的一个石灰岩洞中发现生活在约200万年以前的“非洲南方古猿”化石,著名的北京猿人和尼安德特人也曾生活在洞穴里。古时候,洞穴是人类休息和躲避野兽的场所。当人类学会建造房屋,洞穴则成为人类的避难所、隐居地、旅游地和科学考察场所。
在亚里斯多德的著作里,可以找到国外关于洞穴的最早描述。中国最早记录洞穴的典籍是《周易》。先秦时,中国有过关于洞穴的记载。隋代开始出现与洞穴相关的著作。唐人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详细记录了中国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李白、元稹等诗人都曾在诗中描写过洞穴。宋代的沈括、陆游等专门考察过洞穴。明代的李时珍曾经指出钟乳石的药用价值。徐霞客亲自考察了一百多个岩洞,撰写出《徐霞客游记》。
四
尽管中国对洞穴的研究源远流长,洞穴学却诞生于外国。1936年,英国成立洞穴学协会,洞穴学开始正式产生。1953年,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洞穴学会议。1965年,国际洞穴学会(ISU)正式成立。
据国际洞穴学会(ISU)规定,超过人体大小的地下空洞才能称为洞穴。洞穴可按长度分为四类:小洞(50米以下)、中洞(50~500米)、大洞(500~5000米)、巨洞(5000米以上)。在《恐怖隧道》第十九章中,威尔和切斯特发现了一个“至少有三十米长”的洞穴,按照以上规定,它应该属于小洞。
据张英骏等著《应用岩溶学及洞穴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洞穴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洞穴成因,可分为原生洞穴和次生洞穴。原生洞穴包括熔岩洞、岩堆洞、灰华洞和礁洞。次生洞穴可分为外生和内生洞,包括岩溶洞、构造洞、风化洞、风蚀洞、水蚀洞等。
按照成因和岩性,可分为岩洞、溶洞、灰华洞、熔岩隧道等几类。
此外,如按岩体性质分类,洞穴可分为碳酸盐岩洞(由岩溶作用形成,在我国分布最广)、石膏洞、砾岩洞、玄武岩洞(由火山活动喷发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经差异冷却而成)、砂岩洞、冰川洞。按形成洞穴的主要地质作用分类,可分为岩溶洞穴和非岩溶洞穴。按洞穴水文特征分类,可分为干洞和水洞。按洞穴形态特征分类,可分为垂向洞穴和横向洞穴。
五
绝大多数洞穴都是溶洞,大多数溶洞都属于碳酸盐类溶洞。在《恐怖隧道》第十九章中,威尔和切斯特曾经发现一个带有钟乳石和流石的溶洞,它应该属于碳酸盐类溶洞。形成溶洞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在石灰岩溶洞中,最吸引人的是洞穴碳酸钙沉积,即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威尔等发现的这个溶洞中既然有方解石和流石,应属于流石类次生洞穴,乃洞内流水沉积而成。
在《恐怖隧道》第三十二章中,威尔和切斯特曾经跳进一个竖井,由此返回伦敦,这个竖井应属于横向洞穴。
在《恐怖隧道》第三十四章中,威尔曾经在梦里看到伯罗斯博士。据书中描写,伯罗斯博士所在地方应该属于熔岩洞。据《应用岩溶学及洞穴学》,“熔岩洞形成于粘性较小的绳状熔岩中。当熔岩溢流时,上部首先凝固为岩盖,下部未凝固的岩浆流过而留下一条空洞,即熔岩洞,这种洞穴通道较为规则,有时称为熔岩隧道”。
洞穴中既有动物也有植物。洞穴生物一般被分为全洞居、半洞居、洞栖三种,最为常见的是蝙蝠、蜈蚣、蜘蛛等,偶尔能见到鼠和蛇,在地下河中常能见到鱼和青蛙等。全洞居的动物有几千种,主要有昆虫、盲鱼、蜘蛛等,一般无眼(盲目)无色,不能调节体内温度,不喜欢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美国作家怀特在回答《巴黎评论》的访谈时,曾经这样说过:
“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了写,而不是往浅了写。……有些儿童作家故意避免使用一些他们认为孩子不认识的单词。我感觉这样做会削弱文章的力量,且让读者觉得无聊。孩子们什么都敢尝试。我把难词扔给他们,他们一反手就击球过网了。如果孩子们身处一个吸引他们的文本环境。他们反而会喜欢让他们为难的词。”(引自《散文艺术——E.B.怀特访谈》,丁骏译)
在我看来,《恐怖隧道》就是一部“往深了写”的优秀作品,为了给读者带来“一个吸引他们的文本环境”,作者经常在书中提到洞穴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难词”,我在翻译时费了好大力气,查阅了《应用岩溶学及洞穴学》等资料,才能够勉强“击球过网”。即便如此,因学识所限,译文中恐怕还会出现错误,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2007年11月5日傍晚,肖毛于哈尔滨
把这套新书比作“哈利·波特第二”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它们没有可比性。这本书不应该跟《哈利·波特》相比,它有它自己的风格,独一无二。当然,它是相当棒的。
——美国亚马逊网店
这个精彩的探险故事。讲述一个14岁男孩发现一个被残忍政府统治的地下世界的奇妙经历。
——英国《泰晤士报》
跟《哈利·波特》一样,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对话、文化和宗教。这也是它有绝对杀伤力的地方。它是隧道三部曲的第一部,以壮观收场。隧道的作者为这个绝妙的系列起了一个好头。
——英围《每日快报》
精彩有趣!这本书如此畅销的原因是,当他们(书中的主人公)被地下殖民者抓住后。书中就蕴涵着一个超越内容的启示。不仅剧情完全令人感到意外,而且注入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源于真实的生活,并且包含着更多的曲折和启示。
——英国《卫报》
故事里真的可以看到哈利·波特式的影子……
——英国《观察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