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强盛不衰的奥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本关于“大师”的书将向读者献上一把了解美国动力机制的新钥匙,即美国的顶尖人才优势。考察“顶尖人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本书聚焦于科技泰斗、商界巨子和政治领袖三个精英群体以点带面,探寻美国顶尖人才成才之道,并透过时代的断面洞悉美国生生不息、循环上升的动力机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付美榕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美国强盛不衰的奥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本关于“大师”的书将向读者献上一把了解美国动力机制的新钥匙,即美国的顶尖人才优势。考察“顶尖人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本书聚焦于科技泰斗、商界巨子和政治领袖三个精英群体以点带面,探寻美国顶尖人才成才之道,并透过时代的断面洞悉美国生生不息、循环上升的动力机制。 内容推荐 这本关于“大师”的专著,着眼于20世纪美国科学界、商界、政界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以人力资本的视角探究他们的威才经历,从而为解读美国强盛之源献上一把新钥匙。 童年时光、大学生活、军旅征程与事业生涯中的一段段如烟往事,或平和清雅,或炽热狂放,或辛酸坎坷,生动再现了大师们心智历练的时代画卷。本书通过细致的描述与缜密的分析表明:美国之所以大师辈出,主要在于其塑造精英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氛围,尤其是精神、思想、传统、价值观、信仰与习俗等“软实力”因素。这一主题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适时的启示: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应更加激励人力资本的提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本书面向大众读者,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等人群阅读。 目录 前言:大师是一道风景 第一章 开篇絮语/1 美国世纪回眸/3 美国强盛之源/6 聚焦美国顶尖人才/8 美国强势与中国软肋/14 第二章 历史的天空/19 美国科技纵览/21 美国商业史话/27 美国政治大观/31 第三章 科技泰斗的成长轨迹/37 身世与机缘/39 大学与大师/59 流金岁月/81 第四章 商界巨子的奋斗历程/93 家庭与社会/95 学海苦乐年华/108 血与火的洗礼/118 商海大浪淘沙/120 第五章 政治领袖的登顶之路/135 美国总统,宁有种乎?/137 领袖的摇篮/144 想从政,先从军/156 通往华府/163 第六章 解读美国精英塑造机制/179 大师们的足迹/181 孕育大师的土壤/186 悖论与异化:几点忧思/215 第七章 反思中国的差距/225 基础教育的歧途/227 高等教育的困境/239 文化根基的残垣/250 主要参考文献/260 后记/265 试读章节 三百多年前,当一队勇于探索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漂洋过海在北美新大陆开辟第一个英属殖民地时,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繁荣富强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礼。几多沧桑,几多欣喜,在此后的岁月中,这个由移民建设起来的国家发生了从数量到质量的惊人变化。纵观美国强盛之路,丰富的人力资源赋予这个年轻的巨人无穷的能量,无数英雄豪杰、大师奇才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奇迹。能量何以产生,奇迹何以创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 North)有句名言:历史在起作用。不妨展开美国历史这部异彩纷呈的画卷,从而以宽广的视角领略20世纪美国科技泰斗、商界巨子和政治领袖三个精英群体的成才经历,并透过时代的断面洞悉美国生生不息、循环上升的动力机制。 美国科技纵览 从殖民地时期的相对落后到20世纪的遥遥领先,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图景奇特,耐人寻味。在开荒拓土建设家园的艰苦岁月里,美国移民先驱只能忙里偷闲以娱乐的心情观察天空星云、气候万象,记录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当时殖民地主要依靠效仿欧洲带动科学技术进步,但民间的努力和政府的作用也可圈可点。17世纪的后半期,科学团体在整个欧洲遍地开花。在殖民者中有许多出色的博物学家、收藏家、天文爱好者以及园艺师。例如,被选进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位殖民地人士小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Jr.)积极倡导天文学的研究;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新教牧师R.科顿·马瑟(R.Cotton Mather)大胆推广疫苗接种来预防天花,钻研科学,并把自己对美洲独特的自然现象的记述写成《美洲志异》。这些科学先驱和欧洲科学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从而大大激发了大洋两岸的人们探求科学知识的热情。然而,北美大陆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大多数行业还只依靠一成不变的简单工艺缓慢发展,科学技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科学成了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阶层的专利,技术则属于产业工人与手工劳动者。当时产业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令人惊诧不已,在科学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根本无从谈起,因而难以产生杰出的科学家。 教育是科技传播与发展的基础。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徒们由于处在与英国全然不同的根本没有正规教育体制的新环境里,就更加迫切地希望普及学校教育,从而促使18世纪新英格兰识字者的比例迅速上升。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殖民地人也积极兴办高等教育,从而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旨在传播科技文化的印刷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遍布殖民地的印刷所承印宗教、法律、历史、科学等方面的读物,有利于活跃社会生活与普及科技知识。早期的科技文化传播造就了一批集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美国科技进步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43年,富兰克林创立了美国哲学学会(Ano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这是殖民地第一个重要的科学组织,该学会的宗旨是促进“有用知识”在新大陆的研究与传播,其中包括宇宙的起源、人类的产生等“纯科学”。 独立战争使美国的科技发展遭受挫折。战争期间殖民地与英国的科学交流几乎完全断绝,仪器也难以获得,而与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交往也很有限。实际上,美国当时严重缺乏科技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稀少,大学生更是寥若晨星。1802年,耶鲁学院决定设立一个化学和博物学教授席位时,只好把一位没有什么科学素养的23岁的律师本杰明·西利曼(Benjamin silliman)“赶鸭子上架”。在走马上任之前,西利曼花了两年时间在费城攻读科学,从此开始科技生涯。 独立后的美国对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这充分体现在1787年的美国宪法中。制宪者们认为教育和科学事业应当独立发展,不受政府的限制与控制。而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美国科学研究实用化的开始。美国于1790年通过了专利法并建立联邦专利局,以激励工匠、农场主、医生等积极投身于发明创造。与此同时,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区别受到特别关注,实用主义盛行开来。1790年《哥伦比亚杂志》发文告诫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不会住在太阳上,也不会住在月亮上,更不会驰驱在彗星尾巴上”,“某个时代,有少数几个天文学家就够了”。不过,纯粹科学的种子仍在美国破土发芽。例如,约翰·奥杜伯恩(John Audubon)对鸟类研究情有独钟,路易斯·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对动物分类热情不减,约翰·德雷珀(John Drapper)把摄影术用于天文学。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激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未能令大多数美国人赏识其重大意义。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曾代表科学家强烈要求社会各界支持抽象研究,但美国企业界还是认准了集中资助技术开发,国会也非常难于被说服对那些看不到实际价值的项目予以联邦支持。 回想起来,强调应用科学不无道理。立国之初,百业待兴,富于豪情壮志的美国人急于解决实际问题。自然哲学家们本以为能够兼顾天文和农业研究,但后来发现自己分身乏术。因此,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致力于专门技术如改进耕作方法和制造方法之类的组织遍布各州。着眼于实际目标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学会蓬勃发展,这是美国科学技术日益兴盛的重要标志。法国人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31~1832年走遍美国之后有感而发:“民主的国家今后一定会习惯于把有用看得重于美观,而且他们也会要求美观之物应该有用。” 标志美国对科学感兴趣的一项重要事业是1846年建立的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它是唯一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半官方性质的博物馆机构。1829年,英国化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向美国慷慨捐赠50万美元,建议在华盛顿创办一个普及和提高知识的学术机构,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美国国会特许使用这项巨款建立以史密森命名的国家博物研究馆。史密森尼学会逐渐发展成为既从事科学研究又进行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学术机构。此外,1848年,一个最重要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也在华盛顿特区成立。 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在地质学、生物学、动物学、古生物学、化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此外,交通运输革命带动了铁路及蒸汽动力、土木与机械工程、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南北战争使科学在美国的作用迅速升级。科学家卷入与战争相关的各项事业,包括带人气球空中观察,抵制疾病的措施和新炸药的制造等。美国政府越发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了一系列立法积极支持科学活动的拓展。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尔法》,美国开始创办农业专业院校,注重农业研究,从而为科学家提供了工作机会。1863年国会立法创建美国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使各地科学协会形成一个全国性共同体,同时担负起指导国家科技政策并为政府提供科学技术咨询的任务。美国从此进入科技引进与独立研发并举的阶段。到1880年,美国有450所高等院校致力于工程学研究,并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虽然在科学研究方面仍然落后于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但其工业发展却奇迹般地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实用科学上占得先机,大企业建立的工业实验室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发明。1860~1890年,美国专利发明达6.76万项之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爱迪生的2000多项发明中,电灯的影响最为深远,美国因而进入了电气时代,并以闪电般的速度直上云霄。实际上,整个19世纪,美国依靠应用科学走在世界前列,正如托克维尔所坦言:“就是那些并没有发现任何一条物理学一般定律的美国人,却把改变世界的蒸汽机应用于航海事业。”P21-24 序言 两个月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英语学院教师节庆祝会上,众多杰出前辈如期而至,竞相绽放大师的光芒。耄耋之年的刘承沛教授依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诚如他一直为人领略的风采。我由衷地赞叹他老人家十几年容颜不改、硬朗如初,刘大师怡然自得、喜笑颜开。谈笑之间,英语学院客座教授,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州立大学的刘海铭教授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在北外英语系上学时的耳闻目睹。一位恃才傲物的同学课堂上出言轻狂,刘承沛教授便信手递上一本厚重的英英词典,任凭这位可畏的后生翻开“考”问。结果,刘教授赢了,学生们服了,北外英语教育大师的又一段精彩典故流传了下来。曾几何时,北外英语系(学院)人才济济、大师云集、群星闪烁、轶事如歌,以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构筑了一道绚丽的风景。时至今朝,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缘故,大师的风景在我的视野中逐渐模糊并趋于消失。阅世事变迁,望大江东流,一种苍凉感袭上心头。 从一所大学到一个国家,其繁荣昌盛离不开大师这道绚丽的风景。纵观历史,无数英雄豪杰、伟人奇才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领军作用。当今世界对名人的追捧催生了“名人潮”。而经得起时空考验的众多领域的顶尖人才,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思想家,等等,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震撼世界,他们是真正的人中龙骥、万众翘楚,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张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大众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方向以及种种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大师级顶尖人才的存在及其营造的绚丽风景使我们有限的人生变得更加丰雷多彩。 自懵懂年少之时,伟人奇才、领袖巨子的思想、智慧与人格魅力的光辉,如烟花般灿烂,一直令我格外着迷,而本书源于八年前我在北外美国研究中心的博士学业。导师梅仁毅教授的适时启迪,使我对美国顶尖人才的执著迷恋渐渐超越了欣赏一道风景的境界。 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美国文明的沉淀实在很浅。比如餐饮文化,美国既没有法国大餐的尊贵品位,也没有中国菜系的丰富多彩。然而,长久以来,美国都全方位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小到一杯咖啡大到航空母舰,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主要源于美国的顶尖人才优势。这一无与伦比的优势,成就了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及综合实力,为其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盛产大师的国家,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一路风景,异彩纷呈。以科技领域为例,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美国共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236人次,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英国和德国。显然,强大的科技实力源于美国汇集了世界上最多的科技人才,这大大得益于美国优越的教育资源,民众的创新观念和参与意识,完善的专利制度等诸多要素。鉴于此,对美国顶尖人才成才过程及其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种种思考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从美国项尖人才的成长故事中感悟人生、启发智慧,有益于我们实践自己的人生。探讨美国顶尖人才的成才机制,更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借鉴。因此,本书着眼于美国,更关注中国。当我启动思维对美国顶尖人才进行专门研究之时,2001年的日历刚刚翻开。那一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委员会(后简称“世贸组织”),申办奥运成功,新的机遇与挑战展现在国人面前。静听风起,笑看云飞,当串串思绪终于汇成本书时,人类的脚步已经走出2008年。2008年中国经历了更多更重的考验:神州七号飞天梦圆,奥运盛会圆满成功等。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理智、自信、充满活力的亚洲大国闪亮登场o 21世纪的世界,如果有一件大事注定要发生,那就是中国的再度崛起。而说到大师级的顶尖人才,中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从绝对数字看,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为5000万,占成年人口总数的5.7%,几乎是美国全部从业者总数的一半,多于英国、法国、意大利或德国任何一国的就业人口。然而,这~庞大的人力资源并未打造出足够的高经济增加值产业。2008年诺贝尔奖已经揭晓:美国依然强势无比,日本四人榜上有名,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一如既往地默默无闻。或许,令一些人聊以自慰的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钱永健博士祖籍为中国浙江,但是,他生长于美国并仅代表美国登台领奖,正如他对不知趣的中国记者作出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我是美国人。 难道真的是橘生淮南则为枳,中国本土科学家永远无缘诺贝尔奖?未来的30~50年是中国腾飞的重要阶段。如果中国巨大的智力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时加大力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增强,诺贝尔奖也会随之而来,中华龙将扶摇直上九万里,创造最辉煌的时代。而现实的中国迫切需要大师级项尖人才营造出一道道绚丽的风景。 关于美国强盛不衰的奥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本关于“大师”的书将向读者献上一把了解美国动力机制的新钥匙,即美国的顶尖人才优势。考察“顶尖人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本书聚焦于科技泰斗、商界巨子和政治领袖三个精英群体以点带面,探寻美国顶尖人才成才之道。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今非昔比,中国人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向世界取长补短。对美国人才机制之所长,即使不能“拿来”,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启示录”者,此之谓也。 付关榕 2008岁末于北外 后记 本书源于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所完成的论文《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的人力资本形成》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of the Top Talents for American Economic Dominance)2007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专著较多地使用了定量统计和实证分析,加之用英文写成,难免曲高和寡,脱离大众。 现在这项研究成果能以中文面世,当然是期望赢得更多的读者,因而下定决心稍稍偏离象牙塔型的学术著作范式,以清新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的成才经历,进而解读“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这一主题。为达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之功效,本书对原作的题名、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版面设计做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可谓旧貌换新颜。 从“大师”看美国,本书主要探讨美国的人和事,而身为一个中国学者,心中自然念着中国,因此在最后一章道出一些关于中国的看法。用心做这样的研究不仅是兴趣和情感使然,更是责任所驱。讲述、解析大师奇才的成才经历,目的在于提醒中国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者以及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人: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应努力激励个人价值的实现。如能使读者感到一丝新意,获得某种感悟,四个寒暑的辛劳便得到了补偿。书中有些观点可能会引来各方的批评、商榷,但只要是善意的交流都是欢迎的。 撰写此书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尽管整个过程充满艰辛。最后落笔的一刻,内心的感受除了畅快,便是感激。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梅仁毅教授。作为本书原稿的博士论文,从选题、构思到修改完成,都离不开这位中西贯通、德高望重的前辈的悉心指导。而他的包容、率真、热情与威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令我感受到文化传统美德与严谨治学风范的完美结合。 还要感谢《国际商报》前总编王学文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王关富教授,北京外交学院宫少朋教授和熊志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胡国成先生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作为学识深厚的专业人士,他们在我的博士研究与论文答辩过程中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本书的构思大有帮助。 更要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的李晓华女士。此书从2007年商谈出版至今两年来,几易其稿,费尽心力,终告完成。李晓华女士适时提出一些中肯的修改建议,令本书在取舍之间增色不少。在寻求出版合作的过程中,承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梁铜华女士、科学出版社郝建华女士全力支持牵线搭桥,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给予我可贵的支持和鼓励。 付美榕 2009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教育对人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你发展好奇心和培养你寻找有创造性答案的直觉。 ——保罗·伯格 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约翰·D.洛克菲勒 聪明不足以使人成为国家元首。对于一个国家元首来说,必须具备的是魄力,是勇气和狡黠。 ——亨利·基辛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