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为经,以其思想理论为纬,介绍了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活动和政治、军事、教育等思想及其心路历程,并对王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儒学思想家中,只有王阳明兼有立功、立德和立言的特点,被后世的学者称为“完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日本,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大家精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孙婧//张祥浩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为经,以其思想理论为纬,介绍了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活动和政治、军事、教育等思想及其心路历程,并对王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儒学思想家中,只有王阳明兼有立功、立德和立言的特点,被后世的学者称为“完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日本,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王阳明(1472-1528),我国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王学在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以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为经,以其思想理论为纬,介绍了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活动和政治、军事、教育等思想及其心路历程,肯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积极作用。并对王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目录 前言 第1章 家世和少年 一、诗书家世 二、少年志趣 第2章 学海求宗 一、对程朱理学的困惑 二、对仙佛的迷恋 三、由仙佛复归儒学 第3章 龙场悟道 一、贬漓龙场 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三、知行合 四、出处与生死之道 第4章 两都讲学 一、从京师到南京 二、存天理去人欲 三、实践修养之功 四、朱陆同异之辨 五、《大学》古本与改本之辨 六、《朱子晚年定论》 第5章 巡抚南赣 一、平定南赣之乱 二、用兵以安民为本 三、兵以粮饷为先 四、御外必先治内 五、起用民兵 六、便宜行事 七、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八、行法以振威 九、用兵谋略 第6章 擒获叛藩 一、平定宁王之乱 二、良知说 第7章 居越讲学 一、讲学规模 二、心即理 三、心外无物 四、心有体用 五、王门四句教 第8章 起征思田 一、抚平思田之乱 二、民族自治 三、边方用人之道 四、移风易俗,宜有学校 第9章 身后际遇和王学的分化 一、身后际遇 二、王学的分化 三、王学在后世的影响 附 年谱 主要著作 试读章节 关于王阳明的先世,他的学生钱德洪所作《年谱》,他的朋友湛若水所作《阳明先生墓志铭》和朋友黄绾所作《阳明先生行状》,都追溯到晋代光禄大夫琅砑王览。王览的曾孙王羲之迁移到浙江山阴,王氏家族于是居住山阴。《年谱》说,王览的二十三世孙迪功郎王寿,又从山阴迁移到余姚,所以王氏家族又为余姚人。但是,以王览为阳明的远祖,只是为着说明阳明的成功有其家世的渊源,至于阳明是否真是晋代王览之后则很难断定。而王寿,在山阴县志和余姚县志里也没有记载。如果王寿官至迪功郎又是阳明先祖的话,在县志里是应有记载的。因此,在阳明的先世中,有无王寿这个人也很难断定。 阳明的家世有可靠资料记载的,始于其高祖的祖父王纲。王纲字德常,有文武之才,擅长评论人物。明洪武四年,因刘伯温的推荐,王纲被征召到京师任兵部郎中。后来,他被提拔为广东参议,在增城死于国难。其子王彦达当时才16岁。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廷在增城为王纲建庙,褒彰他的忠烈。明世宗嘉靖七年,阳明在平定广西思田之乱后回山阴,曾绕道增城祭祀,对祖先表达了无限的敬仰和怀念。 阳明的高祖的父亲王彦达,号秘湖渔隐,一生过着隐居生活。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书录用彦达,但他深痛父亲以忠死,对做官不感兴趣,不应征召。他一生粗衣恶食,躬耕养母,并取先世遗留下来的书对儿子王与准说:“记住,勿废弃先人事业,我并不期望你将来做官!” 阳明的高祖王与准,字公度,继承家学,对《礼》、《易》都有研究。受父亲的影响,他也终身不做官。当时朝廷督促地方访求遗贤,想起用与准。与准就逃入四明山,从山崖上摔下跌伤了脚。与准认为如果不是跌伤了脚,就不可能实现隐遁的愿望,于是给自己起了个“遁石翁”的号。 阳明的曾祖王杰,是与准的第二子。因为先世门前植有三棵槐树,就自号槐里子,学者称为槐里先生。槐里亦淡于名利,而热衷学问。明宣德年间,朝廷要地方贡举民间有才能之士,地方官要王杰应召,而他以父年老辞让。到了父母相继过世,他才勉强应召入太学,不久即病亡。 阳明的祖父王伦,字天叙,生性爱竹,所居之处四周皆种竹,学者称之为竹轩先生。竹轩在家乡以教书为业,于书无所不读,又好诗词与弹琴,而淡于名利,时人把他比作陶靖节、林和靖一类隐居的人物。在阳明的祖先当中,竹轩是对阳明有直接影响的人。阳明幼小时,常在竹轩身旁听讲,且加默记。阳明少年,豪迈不羁,他的父亲深为忧虑,而竹轩则深深地了解这个孙子将来会有所作为。阳明做官后,不管是在京师还是在江西,常牵挂着祖父,可见他与祖父关系的密切。 竹轩的夫人岑氏,信佛教,有贤惠之名。王、岑夫妇有子三人:长子王荣,号半岩;次子王华,即阳明父;三子王衮,字德章。据说生王华时,祖母梦其姑抱着一个绯衣玉带的孩子送给她说:“你很孝顺我,孙妇也很孝顺你,吾与你祖求于玉帝,以这个孙子给你,世世荣华无比。”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足以说明王氏对王华一代振兴家族有殷切的期望。 阳明的父亲王华,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因常读书于家乡龙泉山,学者称之为龙山先生。据说王华自小机敏有加,读书过目不忘,未及成年就被故家世族聘为子弟师。当时提学松汀张时敏考校余姚士人,以王华和谢迁为首。王氏家族的发达就始于王华。王华在明宪宗成化十七年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明孝宗弘治元年,充任经筵官,成为孝宗的老师,深得孝宗赏识。弘治十五年迁升翰林院学士,参与编写《大明会典》、《通鉴纂要》等书。后升任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等官。明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权,阳明上疏得罪刘瑾,王华受到牵连,于正德二年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即被勒令退休。 据记载,王华为人仁恕坦直,一生无虚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又性至孝,对父母照料得无微不至。王华又能诗善文,主张为文辞达而已,不事雕琢,著有《龙山稿》、《坦南草堂稿》等。 王华的为人行事,对阳明的教育和影响很大。阳明从小即由王华施行启蒙教育。阳明11岁,王华在京师做官,就带他同往,阳明直到17岁回家乡,都生活在王华身边。弘治三年,王华回到家乡,又命从弟王冕、王阶及妹婿与阳明一起讲析经义。正是王华的这种教诲,铸成了阳明的儒者性格。 王华的元配夫人郑氏、继室赵氏、侧室杨氏,有子四人:长子守仁,即阳明,为郑夫人出;次子守俭,四子守章,为杨氏所出;三子守文及女儿王氏,系赵氏所出。阳明又有同祖兄弟五人:伯父之子守义、守智;叔父之子守礼、守信、守恭。诸兄弟取名为仁、义、礼、智、文、章、恭、俭这一事实,亦说明王氏家族是一儒学世家。阳明就是在这一儒学气氛很浓的家庭中长大的。 二、少年志趣 据传,阳明的母亲郑氏娠阳明14个月而生。生时,祖母岑氏梦神人云中鼓吹,送儿授予岑。岑氏醒来时,已闻婴儿啼哭。祖父竹轩公感到奇怪,就替孩子取名为云。由此,阳明在余姚出生的地方被叫作“瑞云楼”。这当然也是一种传说,与其父王华出生时,其祖母由其姑托梦授子一样,都是寄托了王氏家族对新生孩子富贵利达的期待。 但是,阳明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王家的人。一日,阳明与群儿玩耍,有一个道士经过时说,多么好的一个孩子,可惜名字泄露了天机,受到了不能讲话的惩罚。竹轩公醒悟,就把王云改为王守仁,从此阳明就开口说话了。有一天,他竟背诵竹轩公曾经读过的书,众人都很惊讶。阳明说:听祖父读时已默默地记住了。这一传说虽不可相信,但其中也包含着传说者的用意:阳明在还不能讲话时,就已能默记经籍,其聪明是可想而知的。 阳明11岁以前是在余姚度过的。有些传说为了神化阳明,就说阳明从小就立志于学圣贤。如《年谱》载11岁这一条,记阳明问塾师什么是第一等事?塾师告诉他是读书登第。阳明就怀疑说:登第未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贤耳! 但史料也有不同的记载,冯梦龙的《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说阳明少年时代的兴趣是在习武和辞章。阳明少年时是一个很顽皮很好动的孩子。这使他对军事战阵有着天然的兴趣。阳明12岁在京师就读,不肯专心诵读,常常偷偷跑出去与群儿玩耍,自己制作大小旗居中调度,左旋右旋,如同战阵之势。父亲龙山公看见了,发怒说: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阳明就问:“读书有什么用处?”龙山公说:“读书则可以做大官,如你父亲中状元,就是读书之力!”阳明说:“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否?”龙山公说:“父亲中状元,只是父亲,你如果要中状元还得自己去勤读。”阳明说:“只有一代,高中状元也不希罕。”龙山公更为愤怒,重重地打了王阳明一顿。《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有小说家习气,所说显然不可尽信,但它比《年谱》说阳明11岁就以读书学圣为志,似乎更近人情,因为这比较符合一个12岁孩子的性格特征。阳明48岁平定宁王叛乱时,武宗身边的小人张忠、许泰等人嫉妒阳明功劳,挑衅性地提出要与阳明在教场较射,想以此出阳明的丑。结果阳明三发三中,挫伤了张、许等人的傲气。阳明少年时代如无习武骑射之功,他是绝不可能三发三中的。 应该说,阳明以后对武事的关切,正是他少年爱武的发展。《年谱》载他26岁在京师学兵法。当时边报很急,朝廷设武举选拔将才。阳明认为设立武举,仅仅能得到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得到韬略统驭之才。所以凡是兵家秘籍,他都要拿来研究。可以看出,这时他不仅在武艺层面上留心武事,而且从战略层面上留意武事了。现在收录在吴光等人编校的《王阳明全集》中的《武经七书评》,或许就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从所评的情况看,确实有超越古人的见解。这说明阳明学兵法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有其少年习武的基础。 阳明在少年时代,除了爱好骑射以外,还对辞章产生了兴趣,并且下过很大的功夫。古人所谓辞章,是指诗文。我国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后,诗文是进士考试的重要课目。故士大夫之族无不雅好诗文。阳明出身于一个诗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在诗文方面就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天才。相传阳明11岁时祖父送他到京师,过金山寺,祖父与客喝酒,正打算作诗,阳明就先有了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这使客人大为惊异。再让他赋《蔽月山房》诗,阳明又随口应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他的诗思,比曹植作七步诗还要敏捷。 P2-7 序言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心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古代,人们往往把立功、立德、立言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称为“三不朽”。立功是指建立政治功业,立德是指为世人树立道德楷模,立言是指为后世留下著作。但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一境界,先秦的孔子、孟子、苟子可以说是做到了立德和立言,但并没有建立政治功业;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也可以说是做到了立德和立言,但也没有建立政治功业。在儒学思想家中,只有王阳明兼有立功、立德和立言的特点,被后世的学者称为“完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日本,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