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慧远/大家精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海怒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生于雁北,栖止在庐山,是庐山隐逸文化的标志;他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被称为“白莲导师”;他的思想影响了东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各派佛学理论,对中国佛教佛性论、禅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乃至民间宗教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出了“沙门不敬王者”的思想,维护了佛教相对于王权政治的自主性……

他就是东晋高僧——慧远!本书为您讲述他是如何从儒门寒士,通过游学求道,遭遇师徒因缘,委命受业,如何栖止匡庐,东林弘法,并最终声高名远,千载垂光的光辉人生。

内容推荐

慧远(334-416),东晋高僧。他生于雁北,栖止在庐山,成为庐山隐逸文化的标志。慧远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奠基性人物:他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被称为“白莲导师”;他的思想影响了东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各派佛学理论,对中国佛教佛性论、禅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乃至民间宗教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出了“沙门不敬王者”的思想,维护了佛教相对于王权政治的自主性。慧远在世时就为中外佛教徒所崇仰,唐宋以后声望更远及日本和朝鲜,成为国际佛教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本书概述了慧远的思想学说,形象地描述了他与道安、桓玄、谢灵运等名僧、名士的交往和论战。

目录

第1章 儒门寒士 游学求道

 雁门僧

 游学许落

 时代思想文化气象

第2章 师徒因缘 委命受业

 结缘道安

 辗转弘法

 辩才无碍

第3章 栖止匡庐 东林弘法

 托迹东林寺

 庐山教团

 坐禅、诵经、劝化

第4章 群英荟萃 不敬王者

 名士和隐士

 对峙王权

 沙门不敬王

 关于衣服的争论

第5章 江山虽邈 理契则邻

 神交鸠摩罗什

 刘遗民与僧肇

 襄助佛典翻译

第6章 平章华梵 巍然成宗

 宗本法性 形尽神存

 三报相催 险趣难拔

 念佛三昧往生净土

 三教论衡异轨同趋

第7章 声高名远 千载垂光

 哲人其萎

 佛门的天下宗师

 文化会通的巨匠

 慧远与庐山文化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得到戴逵的第二封信及《释疑论答周居士难》后,慧远认为有专篇论述佛教因果报应论之必要,于是撰写了《三报论》,又回信给戴逵。在信中,慧远写道:我看到您和周续之居士往复论辩,互为宾主。但是佛教的义理非常精微,难以用事例来列举说明,置于名相背后的理念和经文背后的大义,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我只是不满于你作为佛教的弟子,却未能对佛经有所关注,这是不应该的。我自从得到你的信和论文,从未忘记这件事。但是由于我年老体衰并且疾患缠身,没有能抽出时间来作答。现在从讲经之闲暇中抽出时间,将我的思想写成论文,寄送给你看。这里所说的论文,就是著名的《三报论》。戴逵在接到慧远复信和《三报论》后,非常后悔自己的所为,就写了一封回信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说希望亲自到慧远身前,听他讲授经典,彻底消除自己的疑惑。戴逵写道,我看了您的《三报论》,觉得它“旨喻弘远,妙畅理宗”,我反复阅读,感到非常欣喜,又有所觉悟。弟子虽然服膺佛法,又有诚信,但是由于不爱同他人交往,所以不是经常阅读佛经。我之所以对佛教业报思想产生疑惑,乃是因为“艰毒交缠”,所以才寄给您《释疑论》,这都是由于内心有所感受,而表露在言辞中的缘故。但是佛教三报思想旷远,无法从言辞角度来获得理解,我必将“亲承音旨,盖祛其滞”。

在此,我们需要对《三报论》内容稍作介绍。根据佛教的观点,有施则必有报,有感则必有应,所以人们现实的生存状态,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业,即因种善因而招感善报;反之,行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即因种恶因而招感恶报。那么,人们善恶之业有哪些报应方式呢?在《三报论》中,慧远首先交代了三报的含义:经说业有三报,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这就是说,人所造的善恶之业有三种报应方式,第一种是现世报;第二种是此生造作善恶之业,来生受苦乐之报;第三种是此世造善恶之业于二生以后得其果报。

那么,报应所承受的主体是什么呢?慧远认为是“心”。他说:“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意思是说,人是通过心来接受报应的,而心是没有确定性的,它必须对业报有所感应才能够成立,而心的反应有前有后,所以报应的实现也有前后之别。就报应的轻重问题,慧远认为这是来自人的遭遇不同而导致的感应的强弱程度不同。

所有的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所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不平等问题。具体而言,世界上善人多还是恶人多?为何行善的天折短命,行恶的益寿延年?慧远无疑对此作了长久的思考,他以佛教理论为基础,用三报论而非现报论解释了世间的不平等和祸福报应的不平等。他说,“请试论之:夫善恶之兴,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凡在九品,非其现报之所摄,然则现报绝夫常类可知。类非九品,则非三报之所摄。何者?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顿相倾夺,神机自运,不待虑而发。发不待虑,则报不旋踵而应。此现报之一隅,绝夫九品者也。”“九品”这一概念来自佛教经论,但和中国传统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佛教认为九品包括“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例如有九品惑、九品净土、九品弥陀等种种说法。在中国思想传统中,魏晋南北朝的官吏选拔制度常称“九品中正制”。将待选者从“家世、道德、才能”三个标准来进行遴选,后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选官文化。慧远无疑从这些中国或印度思想分类中提炼出九种报应。他认为人所做的善恶是累计而成,其中有九品之别。九品之报并非全为现世报,因为现报不是最通常的情况,所谓现报是利害交于目前,马上受报,所谓“不旋踵而应”,这只是报应的一隅,而非九品的全部。P110-1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