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困局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美)迈克尔·赫勒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本书,作者将带你展开一次困局之旅——从强盗贵族到当今的无线频谱霸王;从密西西比法院拍卖黑人家庭农庄,到烦人的纽约市土地征用;从切萨皮克湾的牡蛎海盗,到当今的基因专利和音乐侵权者。每一个故事,都帮助我们洞悉现实中的困局,告诉我们该如何破解。

内容推荐

几年前,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的主管给本书作者——赫勒教授出了一道难题。公司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但不能上市发售,除非公司能买下几十种专利的使用权。但每一位专利持有人都认为自己的专利特别重要,都可以信口索价;有些干脆不答应这笔交易。故事的结局不怎么美满。原本可以拯救上百万条生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新药,就这么束之高阁了。

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状况就是“困局”,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龙多了旱,人多了乱,母鸡多了不下蛋”。

困局是种全输的博弈。在医药困局这个真实的例子中,专利持有人没有获益,医药公司被迫放弃了最有潜力的新药研发,而那些被老年痴呆症困扰的病人及其家庭大概永远不会想到,他们本来可以过上更为幸福安宁的生活。

如何解决这些困局,让大家的福祉都能增加呢?本书不仅有生动有趣的故事,通俗流畅的描述,更给出了一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反公地悲剧

 早先的强盗贵族

 救命药物之困局

 桂格公司的“大英寸”地契赠礼

 历史和文化上的困局

 艺术上的困局

 公有资源和反公有资源

 世界各地的困局

 困局的另一面

第2章 词源探踪

 神奇停车场

 空中收费站

 为什么要为”使用不足”正名

 集体财产如何运作

 公有资源和反公有资源的对称性

 几点忠告

第3章 解药在哪里

 药品困局是怎么回事

 从共享到起诉

 是过渡还是悲剧

 解决途径

 注意:单一的专利并不会造成困局

第4章 你听不见我

 使用不足的维度

 为什么会有大量频谱闲置

 私有频谱的演变

 反公有资源频谱

 无线专利之战

 拆分和政府管制造就的反公有资源

 困局假设之修正

第5章 钉子户、碎渣地和香蕉共和国

 初窥房地产困局

 钉子户

 碎渣地

 香蕉共和国

第6章 莫斯科空荡荡的商店

 发现反公有资源

 和尚挑水的困局

 从苏维埃所有制到商店反公有资源

 莫斯科商店从反公有资源到私人所有

 繁荣的公寓市场

 集体宿舍的闹剧

第7章 世界是我的牡蛎

 牡蛎为什么未灭绝

 任人取用的牡蛎

 切萨皮克湾的牡蛎战争

 限制使用权的陆上斗争

 牡蛎保护的七巧板

 古罗马的贪婪

 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时代的牡蛎

 当代的征服案例

 牡蛎和反公有资源

第8章 解决工具包

 步骤一:辨识并命名困局

 步骤二:解开困局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早先的强盗贵族

中世纪的时候,莱茵河是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一条重要的欧洲贸易通道。商船支付一笔小额过路费,便可保证通行无阻。但到了13世纪,帝国实力走弱,德国的贵族们开始沿着莱茵河两岸修建城堡,非法征收过路费。“强盗贵族”们设立的收费亭越来越多,水运越来越没赚头。莱茵河水依旧流淌不息,可船夫们再不肯费事走水路了。

如今,莱茵河沿岸上百座破败的古堡,成了游客们喜爱的旅游景点(在极短的河道两旁,修建了好几座城堡)。它们密集排列在一起,你可以轻轻松松地骑着自行车游览。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所有人都为此吃了苦头,连贵族也不例外。欧洲的经济馅饼缩小,财富消失。太多的过路费意味着贸易日渐稀少。

为理解困局,我们把上述场面升个级。所有权一诞生,“收费站”就会出现——人们一直在以各种你意识不到的方式创造产权。当今的强盗贵族是政府官员、普通的公司,甚至任何个人。现在日渐消失的水运贸易,是浪费在人为财富界限之间无数的企业活力和投资。倘若太多的政府机构或私人所有者都能阻止他人染指共享资源,或是为使用共享资源私设条件,他们就损害了我们所有人的利益。

这里举一个当代“收费站”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颁发移动电话服务执照时,把全美分成了734个区。一位记者如此形容:“由于分成了这么多个小块区域,很难建立起全国性服务,因为它们就好像是成千上百个小封地,各有各的利益。”。

到了今天,美国无线电话服务网的覆盖面积比好多其他发达国家小得多。在美国,“幻影收费站”意味着“大部分频段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空置的”,摩托罗拉首席技术官丹尼斯·罗伯森说。总之,“好不荒唐!”频谱困局的无形成本是什么?《福布斯》记者斯科特·伍利做了回答:“美国最宝贵的一项自然资源,受困于过往的时代和技术,成了废物。落伍的技术霸占了大量用不着的频段,新兴的技术却因为频段不够用而拼命挣扎,大有希望的未来产业奄奄一息。”

美国的宽带发展水平相当于中世纪,频段收费站造成连接速度缓慢,通话频繁掉线。由此造成了数以万亿计的经济发展损失,放弃创新更带来了无法衡量的伤害。困局状态,铸就了这一“公用电信悲剧”。”救命药物之困局

有时候,反公地悲剧事关生死。例如,一种大有希望治疗帕金森病的药品,在药店里却买不到。某家“大药房”的研发部主管告诉我,很多年前,他们实验室的科学家就发现了这种药(就叫它“化合品X”吧),但生物科技领域的竞争对手们却阻碍了它的发展。要是“大药房”和生物科技公司携起手来,它们或许都能赚上一笔,我们甚至有可能已经征服了帕金森这种可怕的疾病。但这位研发部的主管,却被一种当时还叫不出名字的问题弄得灰心丧气。他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解释。那篇文章是我和一位同事联手撰写的,阐述了生物医学私有化和药物研发之间的荒谬关系。

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开始允许人们对归属于药品开发名下的大量医学研究工具和测试申请专利。有了这些专利,专利持有人可以禁止他人使用自己发明的东西。除此之外,所有权范围的扩张,引发了“生物技术革命”。由于赚钱大有希望,私人热钱投进了基础科学。生物科技公司刚一发现诸如化合品X之类的药品能够影响大脑通路,就为其申请了专利。很多时候,专利权也的确带来了更好的药品检验和更安全的药品。

但这项改革也存在出人意料的副作用。随着专利权的累积,它逐渐变成了“幻影收费站”,阻碍了新药开发的步伐。莱茵河上的船夫要向每一个贵族的厘卡缴费,开发化合品x的公司,也需要向测试相关的每一项专利的持有人付钱。哪怕只忘了一个人,也会招来昂贵难缠的官司。每一位专利持有人都认为自己的发现至关重要,并有权索取相应的费用,到最后,他们要求的金额总计已经超过了这种药所能带来的预期利润。没有哪位专利持有人会首先让步。生物科技公司看重的是私人收益,可这些理性的个别决策放在一起,却危及了化合品x等新一代药品的市场。

这个故事没有幸福大结局。再也没有哪家公司有勇气整合所有必要的研发工具。怎么做才可能付清所有专利持有人索取的费用,又让这种新药赚钱呢?研发部的主管没盘算出来,所以,他调整了主攻方向,转而从事一些野心没这么大的项目。研发资金用到了现有药品的创新上,因为这些药的潜在专利本来就归该公司所有。实验室不得不把化合品X束之高阁,哪怕明知它技术可靠、市场庞大,并有可能一举消除帕金森这一顽症。

这位知情人要我对当事公司的名称以及化合品x的细节保守秘密。他仍然指望有一天能整合必要的知识产权,所以不肯向竞争对手和管理机构摊牌。就本文之目的而言,他的身份无关紧要,因为碰上这种事的不止他一个。每一家医药公司都处在相同的竞争环境下。没人愿意掀开这道专利谜局,没人会透露自己放弃开发的潜力新药。

生物技术研究人员并不是坏人,他们不过是照着现行专利制度做事罢了。从单个专利持有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完全合理,但从整个社会福祉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做法无异于强盗贵族。为掀起生物科技革命,联邦政府在无意间为基础医疗研究创造了一个妨碍协作、阻塞救命药品开发的专利权环境。

化合品X并不是困局的唯一受害者。丧失潜在利益的,也并不仅仅只有研发实验室。疾病使得家庭痛失至亲,社会惨折栋梁。研发科学家们悄悄向我透露了好些内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品Y,针对某一癌症的疫苗Z,还有其他潜力治疗措施,全都因为专利持有人太多而搁浅了。这些搁浅新药便是无声的悲剧。数以百万的患者,被原本可以治愈或预防的疾病折磨至死,可没人提出抗议。本该发明出来的救命药品没出世,这事你到哪儿去抱怨?要怎样才能调动起公众对药品创新困局的怒气?P2-5

序言

美国人爱创造新名词,爱到了有点故弄玄虚的地步。“困局经济学”这个说法很新鲜,道理一说破,却分外简单。文中提到的小块土地困局,和我国农村的情况何其相似——由于包产到户,各家分配的土地面积过小,机械化大生产无从开展,农业新技术迟迟得不到推广。当前的新一轮土地改革,不正是打算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吗?

凑巧的是,就在翻译本书的当口,我在电视的新闻报道里听说了一则类似的事件。几年前,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狭窄,部分城市的地产开发商趁机推出了一种投资性质的地产产品。举例来说,地产开发商建好一栋商用楼,并将商铺使用权出租给大型商场,以若干年为限。而后将大楼商铺分割成多个小块,把所有权卖给不同的投资者。销售时这样宣传:大楼已经有某某大商场入驻经营了,业主每年可按实际购买的面积收到多少租金,收租至某年以后,商铺将由开发商按原价回购。

具体而言,假设大楼有10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租给商场10年,商场支付每平方米1000元的年租金,每年总计100万元;开发商把大楼分成100个10平方米的小块,将每个小块的所有权以每平方米1万元的价格卖给100个不同的买家。这样一来,开发商回收了1000万元的资金,每位买家每年可获得1万元的租金。10年后,买家收到的租金抵消了购买成本,开发商按原价收回,则买家还赚了10万。表面上看,这是笔多赢的买卖。开发商回收了开发资金,商场有了营业场所,买家获得稳妥的租金收益。一时间购买者众。

第一年,房东们按时收到了租,欢喜。第二年,房租晚到了几个月,但总归收到了,房东们没吱声。第三年,问题来了——房租没了!房东们着急了。租用大楼的商户很委屈:我们的租金早就按时给了管理公司呀。仔细一盘算,大家发现上了开发商的当:原来当初的1000平方米卖给了150位买家,而且,每位买家的面积还都号称是10平方米!怎么做到的?虚报面积者有之,一户多卖者有之。往年,开发商靠拆东墙补西墙还能把这150位买家的房租凑齐,今年经济形势吃紧,地产业又不景气,开发商蒙混不过去,就断了租。至于到期回收的许诺,恐怕根本无法兑现。

这下捅爆了马蜂窝。房东们赶紧成立了业委会,聘请了律师,准备找开发商打官司,索要欠款。可不管怎么说,大楼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给这事埋下了无尽的麻烦。

事实上,监管部门几年前就发现这种项目存在不妥之处,并规定开发商不得再开展此类操作。可惜叫停之前,已经有楼盘卖了出去。新闻里提到的这座大楼,就属于叫停前项目。怎么办?新闻里没提,可谁都想得到,这场官司可有得打了。

说回本书,译者认为有必要对一个重要名词的翻译稍加解释。“tragedv of thecommons”,在中文里已经基本统一了译法,叫“公地悲剧”。本书作者新造的“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却还没有固定说法,谷歌上查到的文献多译为“反公地悲剧”。斟酌再三,译者还是决定采用文献的多数译法,将后者译为“反公地悲剧”。

由于本书内容较新,译文中难免有考虑欠周处。此外,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或一时的疏忽,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译、漏译的地方。如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文句晦涩难解,还望来信指正,联系信箱是herstory@163.net。

闾佳

于成都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提供了看经济问题的一个新的方法。

——路透社

这本书也许会引发经济学革命。

——《时代周刊》

《困局经济学》道出了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忽视的重要经济现实.读起来饶有趣味。

——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美国经济战略学会总裁

本年度,甚至最近10年最重要、最及时的一本书。赫勒的《困局经济学》为我们看待政治与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沃伦·本尼斯,最伟大的管理大师之一

很少有书能重新开启一个领域.几乎没有书能重新开启许多领域——这本书就在“几乎没有”的范畴内。

——劳伦斯·莱斯格,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

过去十年间,有很多挑战人们已经接受的智慧的书出现.最新的就是这本。不同于其他那些挑战直觉的书的作者,赫勒教授在他所细致观察的领域内是个顶尖学者。赫勒教授的这本书,是继《资本论》以来关于产权的最具有洞察力的书。

——Slate在线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