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是军人向祖国的汇报,是展示国防实力的窗口,同时也是展现国家建设成就的画廊,体现亿万人民精神风貌的剪影。《国典大阅兵》作者林玉华久历戎行,数年耕耘,在收集大量鲜为人知的素材和挖掘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满腔的激情注入笔端,铺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人民军队的英姿雄风,触摸中华民族跃动的脉搏,分享共和国辉煌的喜悦。
纪实文学的价值在于真实的纪录历史,在时空的隧道和长河中,披沙砺金,去伪存真,展现出历史的光辉,这正是作家的使命所在。本书是部队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红色经典纪实。全书70万字,配以大量精典图片,谱写了人民军队国典阅兵的精彩华章,为翘首以待的新世纪大阅兵提供了史鉴和参照;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材料,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魅力和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第一部
阅兵,是军人向祖国的汇报,是军威向世界的展示。《国典大阅兵》第一部展现的是1949年共和国开基立业的庆典,刻画了毛泽东等开国元勋为新中国成立呕心沥血的情景,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经典场面,展示了受阅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和第一支海军、空军部队的奋斗历史和英姿雄风。同时揭示了开国大典的一系列幕后故事和轶闻趣事,全方位展现了共和国华诞的宏伟图景。本书内容翔实,气势恢弘,语言生动,图文精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发展史与共和国奠基史、创业史的缩影,是培育当代青年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鲜活材料,是中华民族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部
阅兵,是军人向祖国的汇报,是军威向世界的展示。本书《国典大阅兵》第二部荟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84年、1999年盛大国庆阅兵,全方位展现了陆海空三军、军事院校、特种兵、第二炮兵和武装警察及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强大阵容、英雄风采和卓著功勋,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史实和受阅官兵艰苦训练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崭新风貌;同时,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发展的光辉成就,记录了共和国奋斗前行的足迹和波澜壮阔的画卷。本书内容翔实,气势恢宏,语言生动,图文精美,是培育当代青年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材料,是中华民族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序幕·阅尽人间春色——北平西苑阅兵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1949·开国华诞大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纪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编后记
1984·金戈神箭壮国威——国庆35周年阅兵盛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1999·世纪盛典大检阅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编后记
第一章
中国革命胜利大转移。叶剑英急电西柏坡:迎接中央迁平部署。毛泽东说,还是以简单的形式为好。
一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太行山里有个山窝窝,
山窝窝里石头多。
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
石磨边走出了新中国……
西柏坡——这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一座小山村,背靠柏树岭,满坡的古柏长出了新枝,在春风中泛起一片碧绿;前面是滹沱河,自太行山脉蜿蜒而下,似一条鳞鳞闪光的银带,向东流去。西望天柱山,海拔千米,山势峻峭,千姿百态。山中有石乳似花的藏风洞,清幽深邃的三眼洞,雾遮林绕的青龙观,蕴藏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东面是华北大平原,放眼望去,百里田畴,一马平川,麦野青青,桃花如云……
这里是解放区,被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离华北重镇石家庄大约80公里。
在村子东头的柳荫中,有十几栋和当地农屋一样的一明两暗的土平房。从这里的窗户里,夜夜透射出不眠的灯光。每天一匹匹传递文件的军马往来驰骋,一辆辆乘载前线指挥员和各界人士的汽车穿梭不断……
这里便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部办公地,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7年3月,蒋介石调动“西北王”胡宗南25万兵力,大举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代号“昆仑纵队”)留在陕北,率领只有900人的中央纵队,跟敌人来回兜圈子,周旋于陕北高原的千谷万壑之中。与此同时,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革命根据地西柏坡,开展中央委托的土地改革等工作,对外称“中央工校”。叶剑英、杨尚昆等同志带领中央机关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晋西北三交镇,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东渡黄河,经三交镇、蔡家崖、五台山,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随后,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也到了西柏坡。5月26日,毛泽东由阜平县花山村出发又来到这里。这样,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都在西柏坡会合了。从此西柏坡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心脏,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一间只有100多平方米、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兴建的食堂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蓝图。毛泽东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性胜利和胜利后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作了充满激情的论述,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二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部机关将从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出发迁往北平。
前一天,周恩来接到叶剑英、李克农从北平发来的电报,就迎接中央迁平的部署作出了安排:
3月21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了迎接中央迁平会议,成立了以叶剑英(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为首,包括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北平警备司令)、刘亚楼(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和李克农(中央社会部副部长)5人组成的迎接中央迁平组织委员会。林彪、罗荣桓、薄一波、彭真、罗迈(李维汉)等同志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对中共中央迁平的沿途警卫、对空警戒、城市庆祝和阅兵活动进行了部署:
检阅部队。由刘亚楼担任阅兵总指挥,受阅部队由三个步兵团、一个摩托化团、两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组成。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临场时,以56门炮各鸣4响(演习弹),共144响以示欢迎、致敬。
组织群众欢迎和城市庆祝活动,由北平市委、市政府主持。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临场欢迎名单,由罗迈另电告。
关于沿途警卫分别由华北军区、四野42军、41军分段负责。市内警卫工作由李克农负责。西山一带对空警戒由刘亚楼负责。
为保障中央首长的安全和休息,叶剑英、聂荣臻、李克农又联名致电中央,提议中央领导同志到达涿州后,由汽车改乘火车进北平。
周恩来拿着电报,来到毛泽东住处,共同商量批复的意见。
毛泽东阅罢电报,抬起头来对周恩来说:
仪式还是以简单的形式为好。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还不是全国性胜利。等全国解放了,再组织群众庆祝活动也不迟。
周恩来于3月22日19时复电叶剑英、李克农:
同意来电所提警卫、警戒、检阅部队等各项布置。但不要搞城市庆祝活动。不要鸣炮,以军乐队代之。我们预定24日晚宿涿州,请派一负责干部到涿州等候我们。由涿州到平的专车可做准备,究竟坐汽车还是乘火车,等我们到涿州1后再作决定,请你们仍做两种情况的准备。
这天夜里,毛泽东接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从宁沪杭前线发来的急电。他在灯下铺开军事地图,仔细察看着长江前线的地理形势,然后起草好了复电,交秘书送电台发出去。这时,他才抒了一口气,走到院子里,伸展了一下腰肢。一看钟表,已近凌晨3点。临睡之前,他特意交待身边的卫士:
“9点钟以前叫我起床。”
周恩来知道毛泽东很晚才休息,白天还要长途乘车,特地嘱咐卫士们:“你们不要9点钟叫主席起床,让他多睡一会儿。”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屋子里来。朦朦胧胧中,毛泽东听到小女儿李讷银铃般的声音:“我们为什么要去北平啊?”
抑或是女儿清脆的童声唤醒了他,毛泽东睁了睁惺忪的眼睛。这时,卫士组长李银桥上前叫醒了他。
毛泽东翻身坐了起来:“银桥,现在几点了?”
“不到十点钟。”
毛泽东声音里有些着急:“不是让你们9点钟以前叫我吗?!”
“周副主席怕你休息不好,去北平的路上太疲劳,让你多睡一会儿。”卫士组长在一旁解释道。
……
P2-5
序幕·阅尽人间春色——北平西苑阅兵式
1949年3月25日黎明。
东方的天空进射出道道彩霞,染红了北平古老的门楼和城垛。春风掠过城外返青的柳梢,催动了城头萌醒的花蕊……
这一刻,一列火车载着中国革命的司令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一群裹着太行山仆仆风尘和土气的人,悄悄地开向了北平城。
身穿补丁棉袄的毛泽东此时心潮起伏。早在20年前,当他率领手拿大刀、梭标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出没在井冈山群峰密林中的时候,就曾畅想中国革命胜利的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刀与剑的搏击中,在血与火的礼奏中,这伟大的时辰终于降临了。1949年阳春3月,历史的镜头聚焦在西柏坡至北平西苑机场……
新中国正从这里走来……
大型纪实文学《国典大阅兵》(二)展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大国庆阅兵。
《1984·金戈神箭壮国威》,记述的是国庆35周年阅兵。展示了一位“三落三起”的历史伟人邓小平,在经历“文革”劫波之后,为改革开放的巨轮导航掌舵,并且站在了三军统帅的检阅车上。受阅部队从英武潇洒的“仪仗军神”到身着新式军装的陆海空三军,从军事学府的人才方阵到捍卫祖国海疆领空的英雄群体,从第一次参加受阅的中国女兵到新组建的武装警察部队,直线加方块的钢铁旋律,展现出新时期人民武装力量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崭新风貌。“战争之神”更抖神威,“铁马骑士”插上了翅膀。步兵、火炮与装甲结合,实现了由骡马化到摩托化、机械化的跳越。强大的空中机群穿云破雾,在超气象条件下飞出了军威。战略火箭部队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国的神箭天骄震惊了世界。国际传媒盛赞中国军队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群众游行队伍中自发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及其背后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知识青年和人民群众的心声。国庆35周年阅兵是中国军队进军现代化的辉煌坐标,也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象征。
《1999·世纪盛典大检阅》,记述的是世纪之交大阅兵。反映了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集体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依靠科技强军,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施富国强兵的成就。从“将军的摇篮”到英雄辈出的陆军方队,从掀起盖头的海军陆战队到“黄金铸造”的飞行员方阵,从雄性世界里的“女儿王国”到首次亮相的特警“橄榄绿”,从中国的“陆战之王”坦克系列到步入数字化的火炮家族,从手持彩练当空舞的“蓝天仪仗”到驾驭海天“飞豹”的天之骄子,从精确制导的海空导弹到新一代倚天长剑铸就的战略盾牌……显示出人民军队维护祖国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强决心和强大力量。在通往世纪大阅兵的路上,演绎出无数撼人肺腑的故事:“女儿地上走,爸爸天上飞”,“军中姐妹花”和“蓝天双胞”的靓丽风姿;“一对戎装情侣的婚礼殿堂”,“深明大义的妻子和一腔歉疚的丈夫”,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公开的情书”;南国月下身怀六甲的妻子爱至深处的情话;“叶挺将军后人的慰问”,“两代军人的强国之梦”,老一代军人父亲的礼物——“和平万岁”纪念章……正是这些至纯至深的情爱,把世纪阅兵烘托得更加壮美。国庆50周年阅兵是跨向新世纪的壮丽检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激越号角。
在这部报告文学创作中,作者采访了数百位参加国庆阅兵、庆典组织工作的老将军、老领导、老同志和众多的指挥员、战斗员及亲历者,收集了大量历史和现实的素材,挖掘了许多第一手宝贵史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及细节,刻划描写了上至中央军委主席、下至受阅普通士兵的形象与风采,展现了陆海空三军、军事院校、第二炮兵、武装警察和预备役部队官兵、男女民兵以及三军仪仗队、联合军乐团等受阅代表部队的光荣历史和豪迈气概,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军种向合成军兵种,由缴获、仿制武器到自行研制生产现代化武器装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发展历程和前进轨迹。本书通过新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庆阅兵的强大阵容、英雄群像和感人故事,全方位、大纵深、多视角’地展示了中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果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精神风貌;同时,侧面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发展的光辉成就。
国庆阅兵是军人向祖国的汇报,是展示国防实力的窗口,同时也是展现国家建设成就的画廊,是体现亿万人民精神风貌的剪影。本书内容翔实,气势恢宏,语言生动,图文精美。此书是部队指战员、广大青少年和干部、群众广泛关注的红色经典纪实,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观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鲜活材料,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魅力和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长征出版社原常务副总编辑吴纪学等领导同志,对本书的创意、策划给予了重要指导。本书稿于2000年初完成,由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审核后,报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重大题材创作审读的专家们先后审读、核定两次,为本书的审定付出了心血。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和北京军区等有关部门,为本书提供了相关资料的帮助。参加受阅的部队指挥员和亲历者:程志强、董立敢、刘玉宝、于海、葛晓光、陈守信、彭尚德、王东、贺延光、胡怀乾、薛怀德、刘士侑、张国英、张薇薇、张莉莉等,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史实、亲身难忘的经历和富有价值的素材。新闻摄影记者王建民、孙振宇、查春明、连新成、周敬波、王维忠、刘海山、张诗农、张崇胜、甄伟涛、祁宝龙、杨俊光、刘少飞等同志协助提供了宝贵的图片摄影资料(另有部分图片摄影不详,待联系)。另外,国防科普委员会国防时空工作室刘萍等同志也对本书给予了热情支持。当《国典大阅兵》付梓之际,我们特向各级领导、专家和同志们一并表示诚挚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军礼!
编 者
二OO八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