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由考试理性出发,对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原意”和“意味“所作的分析及理论建构,很有创意。全书观点鲜明,说理深刻,行文流畅,富有哲理性,是一本有创造性的优秀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解释学/教育哲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邓友超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由考试理性出发,对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原意”和“意味“所作的分析及理论建构,很有创意。全书观点鲜明,说理深刻,行文流畅,富有哲理性,是一本有创造性的优秀著作。 目录 导论 别人的研究与自己的起点/1 第一节 “教育和理解”之历史考察/1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1 二、教育哲学视角/5 第二节 从“教育和理解”走向“教育的理解性”/7 一、教育与理解的新关系:教育的理解性/7 二、述评教育与理解之新关系的研究/8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分析框架/14 第一章 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的针对性/17 第一节 扫描教育现场/17 一、单向度的师生/18 二、抽象化的教育情境/26 三、公式化的教育语言/27 四、技术性的教育行动/32 第二节 考试理性/36 一、一种理性观/36 二、工具理性的由来/38 三、考试理性/40 第二章 重新表达教育意义: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50 第一节 两种典型的意义学说/51 一、指称意义说/52 二、商谈意义说/55 第二节 历史上的教育意义学说/59 一、斯宾塞的教育意义学说/59 二、杜威的教育意义学说/63 第三节 重新表述教育意义/66 一、教育意义的性质是中性的/66 二、重新表述后的教育意义指向个体/69 第三章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 第一节 理解范式的“循环”/76 一、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认识论理解/76 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理解/78 三、从伽一哈论战看哈贝马斯认识论和本体论兼及的批判性理解/83 第二节 理解的“原意”/86 一、理解的游戏性/87 二、理解的语言性/90 三、理解的实践性/92 四、理解的批判性/96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98 一、教育如游戏/98 二、教育处于负载经验的语言中/100 三、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实践/104 四、教育离不开批判性/109 第四章 教育解释学的主体“意味”/113 第一节 作为理解者的教师/113 一、由诊断者成为研究者/113 二、由知识守望者成为经验建构者/119 三、由技术行动者成为实践智慧拥有者/128 第二节 作为理解者的学生/141 一、从“空的容器”到具有不同经验的经验者/141 二、从经验拥有者到经验建构者/144 第五章 教育解释学的情境“意味” 第一节 作为学校文化的教育情境/149 第二节 教育情境在观念上要兼顾师生的生活世界/151 一、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中的生活世界/152 二、兼顾师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156 第三节 教育情境是充满信任的/158 第四节 教育情境是一种共同体/159 第六章 教育解释学的语言“意味” 第一节 师生言说体现的是教育关系发展的逻辑/164 第二节 师生言说的主要形式: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171 一、何谓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171 二、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的条件问题/178 三、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倾听问题/181 四、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权威问题/186 第七章 教育解释学的行动“意味” 第一节 主要的行动“意味”:课程实施的想象力/191 第二节 课程的文本之路/194 一、文本观的进化/194 二、课程文本观/198 第三节 教师的课程意识/201 一、课程实施事件意识/203 二、师生一课程互动意识/205 三、学生经验在场意识/207 第四节 正确处理课程实施的想象力与课程的现代性问题的关系/211 结语/21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