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是洪迈笔记的总称,全书包括《随笔》(一笔,16卷)、《续笔》(二笔,16卷)、《三笔》(16卷)、《四笔》(16卷)、《五笔》(10卷)五集,计74卷,50余万字。《一笔》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成书后,很快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甚至在宫廷内亦引起轰动。孝宗皇帝爱不释手,格外欣赏,称赞其中有许多好的议论。洪迈因此又陆续写下该书的续笔(1192年编成)、三笔(1196年编成)、四笔(1197年编成)、五笔(未完成)。洪迈原计划每笔各写16卷,但在四笔完成之后没几年便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根据作者的自述,一笔首尾花了18年,二笔13年,三笔5年,四笔不费一岁。可以说,该书是洪迈博览群书、经世致用数十年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由于《容斋随笔》中既有大量考辨经史等学术性很强的文章,又有为数不少的典故,因此它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推崇。明清时期的大量此类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该书的影响。
该书屡经刊刻重印,许多学者对该书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洪氏最留心官制,其考核年月,辨正俗说,于唐人事迹史册传伪极为有功,所记见闻,多足裨掌故,资谈柄,宋人说部最为可观……非其伦也。”何异认为,读此书“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借助它可以“洞彻天下之理”。纪昀对该书亦推崇备至,在《四库全书》中,高度评价它是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毛泽东也十分喜爱《容斋随笔》,不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随身携带着它,一有机会就翻阅此书,直到临终前还想再读一读他所珍爱的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