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生(附光盘1950-1961)/新闻简报中国
分类
作者 周艳//朱勤效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1950年至1961年这十一年来我国民生方面的几十份新闻简报。每份简报都由原片解说词、新闻链接和历史检索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原片解说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新闻简报的解说词内容,铿锵而激昂的语言使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信息;新闻链接则详细介绍与披露了新闻简报的背后故事,使读者对新闻简报的内容有一个立体的、生动的了解;历史检索则以大事记的形式介绍了同一时期国内所发生的外交、文化、民生等各种事情,便于今天的读者重温与了解历史。

内容推荐

《新闻简报中国》丛书包括10册,即检阅共和国、领袖、外交(上、下)、生活、百姓、民生、城市、科教、体育等,每本书均配有一个光盘,收录了数十个难得一见的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闻简报”。

该系列丛书真实再现共和国那段难忘的青春往事,从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到迎接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代表团,马季、时传祥等劳动大军在百货大楼劳动,以及全民锄四害捉麻雀、儿童游戏等均有介绍。在内容上由原片解说词、新闻链接、历史检索等组成。

原片解说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新闻简报的解说词内容,铿锵而激昂的语言使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信息;新闻链接则详细介绍与披露了新闻简报的背后故事,使读者对新闻简报的内容有一个立体的、生动的了解;历史检索则以大事记的形式介绍了同一时期国内所发生的外交、文化、民生等各种事情,便于今天的读者重温与了解历史。

在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本系列丛书还从新闻简报中选择了3000多幅图片,其中有许多极少露面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珍贵历史镜头,通过一幅幅连贯生动的或黑白、或彩色影像,向读者真实地展示了共和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使读者以最直观的方式来“阅读”历史。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民生一册。

目录

新闻简报1950—3

 收容乞丐游民

新闻简报1950—23

 中国的五一节

新闻简报1953—2

 画家齐白石93岁寿辰

新闻简报1954—22

 祁门红茶

新闻简报1955—15

 群众业余歌舞观摩演出

新闻简报1956—3

 防治血吸虫病

今日中国1956—7

 北京动物园

新闻简报1956—33

 娃娃的家

新闻简报1956—20

 边疆的电影

新闻简报1956—28

 烤鸭

新闻简报1956—47

 汽水

新闻简报1956—48

 中医医院

新闻简报1957—7

 清朝“探花”的晚年

今日中国1957—7

 香烟

新闻简报1957—40

 飞鸽牌自行车

新闻简报1957—41

 访周璇

新闻简报1958—12

 群策群谋除四害

新闻简报1958—31

 东风牌小汽车

新闻简报1959—20

 有轨电车行驶

新闻简报1959—60

 太监的晚年

新闻简报1959—60

 红旗牌轿车

新闻简报1960—2

 100号英雄金笔

新闻简报1960—39

 昆明湖畔的诗会

新闻简报1960—57

 水墨动画片

新闻简报1961—10

 幸福牌摩托车

今日中国1961—13

 北京啤酒

试读章节

收容乞丐游民

乞丐问题是中国数千年来无法根治的痼疾。旧时,乞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当时把乞丐叫做“花子”,北京土话也叫“打闲的”。这些人成分相当复杂,有成群结队的,也有独挑的。这些乞丐整天流窜街头,遇到店铺开业或者有人家办喜事,手拿“哈拉把”(牛肩胛骨做成的响器)的“花子”便蜂拥而至。有念喜歌的,有唱太平歌词的,有唱数来宝的,办事人不堪其扰,于是就找“看街人”代为设法阻拦,本家拿些剩菜、剩饭和钱来打发这帮花子。

历代为了消除无业游民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晚清时期政府一方面采取传统赈抚政策,发放“恩赏米石”,收养老弱病残,设立粥厂,收留灾荒与战争性无业游民;另一方面,政府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推广“工艺局”,“收养贫民,教以工艺”,为乞丐流民创造自食其力的条件。

进入民国,丐帮中还出现过自发的“乞丐互助会”组织,群丐选出会长,多次到商会请愿,要求商会通知各商家把施舍零钱数目增加一倍。商会表示无法推行,并提出可以介绍“乞丐团”的成员去粥厂喝粥,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彻底解决乞丐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大城市共有多少游民已难以统计,仅从全国各地举办的920所生产教养机构所收容改造的数量来看,到1953年就收容改造了44.6万人(包括妓女)。如果加上大量收容后被遣返回原籍的游民,人数应该比这个数目要大得多。大量游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新中国城市的形象,而且这些人还在城市街区各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和居民点偷抢扒窃、强讨恶要、行凶滋事,甚至加入帮会,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乃至社会的稳定。所以,处理游民问题就成为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952年8月,政务院在《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中则明确指出:“对于有劳动力的游民乞丐,则应强迫劳动,条件可能时最好是集中收容,劳动改造。”1953年12月政务院第197次政务会议批准、1954年1月13日第二届全国民政会议通过的决议也规定:“对游民乞丐应组织他们参加劳动,使之自食其力,逐渐就业。”并具体提出:“应根据必要和可能按其有无劳动力分别予以教养、救济或劳动改造。对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应设法使其在城市或去农村参加劳动,以自食其力。必须纠正那些想把城市所有贫民、游民等一下子包下来、都施以救济的错误观点。”

新中国处理游民的工作,采取“劳”、“教”结合的方式。首先在生活上最大限度地关怀他们。改正乞丐散漫无纪律和惰性恶习,提高其服从领导和自己管自己的自觉性。各收容所制定入所规则,规定乞丐入所后要服从领导,不得随便出门;遵守作息时间,不得随便大小便,保持所内清洁,禁止打架吵嘴。乞丐入所一律理发、洗澡,酌予补充或借给衣服、鞋、被等物,声明物品不作“恩赐”,将来要乞丐无利偿还,目的在于鼓励、教育他们参加劳动。供给标准是:早晚两餐,初定每人每天750克(一斤半)小米(柴、菜在内),同时向他们讲明过去行乞是受剥削受压迫的结果,寄生思想的耻辱,人要生存就必须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乞丐们通过思想教育与自身入所前后的对比,逐步提高了认识,树立起劳动的观念,并主动提出要与过去划清界限。

很多职业乞丐感慨地说:“刚要饭时被人打骂欺侮十分苦。日子长了学会耍赖,又拜了师父,在外面就不受气了。但受师父的打骂更厉害,要回来的东西得交给他,自己只得很少的钱。收容所真是好,吃喝都比外面强。”他们都主动检举了自己所谓的师傅的罪行,并要求收教干部赶快将其收容管制。

收容所还积极组织乞丐参加文娱活动,使他们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一些在旧社会专靠唱数来宝、打竹板进行乞讨的职业乞丐,在收容所内编写了新内容的数来宝,歌颂人民政府的英明伟大。收容所还让乞丐们组织起来,编成一支秧歌队,时常上街演出,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很多商户自发地拿出烟、茶、糖果招待他们,乞丐很受感动。他们说:“以前没有人把我们当人看,没有人理我们,现在我们也受到人民的欢迎。”我们一定要好好接受教育改造,争取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新人,重新回到社会中来。”很多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都说:“我在中国有40多年了,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游行,共产党是任何党不能相比的。在国民党时,他们不办正事,每天有很多乞丐来纠缠我,这还是小事,穷人无依无靠是大事。今天他们有饭吃,将来又有出路,这都是共产党的德政呀!”

通过“劳动生产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改造与安置相结合”双管齐下的有效方针,再加上严格的人口移动制度,乞丐这一旧中国的畸形产物终于在新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

新闻链接

乞丐的由来

我国古代乞丐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社会同时开始。虽然乞丐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不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重视,很少被载入正史之中,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私家笔记或野史中,却留下了许多关于乞丐的记载。从这些分散的但又宝贵的记载当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纷纭复杂、色彩斑斓的乞丐画面,上至帝王、文人才子,下迄平民百姓、骗子盗贼,都可在这些行乞的画面中找到,不由得发人深思。

乞丐在我国上古文字中,最早是以单音词出现的。“乞”在金文字中的意思是乞求、求讨,同时又可用为反义,指给予。“丐”又作“句”(gai丐),在甲骨卜辞中多作祭祀用词,指向神灵乞求,如“崇雨,句于河”,即雨大成灾,乞灵于河神。丐也可作给予之义,如《汉书·西域传下》记载:“及载肴粮于路,丐施(施合给)贫民。”乞丐二字合成为一词使用,是从汉代开始,而且其本义仍然保留了乞求和给予这两种意思。因此在宋朝以前,乞丐二字尚未用来称呼讨取饭食的人。

那么,在宋朝以前,对讨饭之人是如何称呼的呢?据《孟子》、《吕氏春秋》、《列子》、《后汉书》、《桂苑丛谈》等书记载,有“乞人”、“丐”、“丐人”、“乞索儿”等称呼。这些称谓在宋代以后仍然继续使用,大多一直延续到清末。

“乞丐”一词用来称呼讨饭之人是从宋代开始的,如《太平广记》中引《王氏见闻》的一句话,就将乞丐与马医、酒保、佣作及人贩子之流相提并论。又如《朱子语类》中也记载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以纸钞代替铸币流通之后,有的人早晨还是富商,傍晚就成了一无所有的讨饭乞丐。

清朝的友石子有《京都新竹枝词》写社会的贫富不均,有钱人把钱财万贯化成灰烬,而路旁的乞丐空腹在啼饥号寒,这种景象在旧北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钱财万贯奉菩提,火化成灰尚信迷;盍乞一文略施舍,路旁饥妇抱儿啼。乞丐,亦称“乞儿”、“乞棍”、“乞婆”、“花子”、“叫花子”,是以乞讨求食为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行可以说自古有之。

……

P1-8

序言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来处充满好奇。

面对奔腾不息的时间之河,岁月流逝的速度有多快,想要探究过往的愿望就有多强烈。

而对于历史的态度,将影响我们的现实和未来。

在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之际,我们想用诚实的眼睛,带着尊重的心,回望共和国的青春往事。

1949年,《新闻简报》伴随着新中国一起诞生。它用电影胶片纪录和传播新闻,每周一期,每期约十分钟,含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978年后改为《祖国新貌》,直到1993年结束。

如今,这些影片安静地栖身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库房里。

那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历史。

曾经举步维艰又充满希望,曾经沸腾如火又激情莽撞。

和书本上的历史不同,《新闻简报》里有一个鲜活的中国。今天,当这些黑白画面在眼前滑过,即便已经隔着几十个春秋的距离,那些单纯的、饱满的、粗糙的、新鲜的气息依然喷薄而出。

摄影机不说谎。

进步是真实的进步,幼稚是真实的幼稚;喜悦是真实的喜悦,苦涩是真实的苦涩。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珍存着关于成长的记忆。

国家同样如此。

为此,必须要感谢所有尽忠职守的前辈。作为当时唯一一个用镜头纪录时代的团队,他们为共和国留下了一部影像档案,让今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纪录电影摄制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是当年中国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创造者:《新闻简报》曾是国人集体收看的“新闻联播”——在电影院里,或者在露天的广场上。

距离自己千里之外的素不相识的人们,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情感?

年轻的共和国,经历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事片开映前十分钟的“加片”并不仅仅是热场,它让人们得知了南国粮食的丰收、东北工厂的投产、西部铁路的铺通、外国友人的来访;还有,泼水节的欢乐有多么浓烈,全运会上是谁打破了纪录,全聚德的烤鸭如何美味,英雄牌金笔怎么做到高品质……

《新闻简报》是电视机进入中国家庭之前,一个极为广泛而有效的大众传播渠道。

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新闻简报》是新闻,是政治,是文化,甚至是娱乐。它是一扇打开的窗,在某一段时期里甚至是唯一的一扇窗,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描述: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在纪录历史的过程中,《新闻简报》自己也进入了历史。

如今,我们已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个彩色的世界里,那些黑白影像开始显露出经过时间沉淀的质感。喧嚣热闹中,它无声地提示着:还有另一个认识自己的维度。

所以,我们开启多年的珍藏,选编了这十册图书。

修去岁月的划痕,让历史清晰显影。在这样的愿望下,本套图书力求原汁原味:全部图片都来自纪录影片的画格,并保留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原片解说词。独家拥有和首次面世,是本套图书的核心价值;学习尊重历史和聆听历史,是编者由衷的期许。  六十年一甲子,谨此向所有的成长致敬。

2009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