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承担着传播和传承世界科学文化的重任,涉及不同语言文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因此,有必要以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调整和应变翻译与其相关方面的关系,从而求得对翻译新的科学认知。
本书作者从事翻译出版工作三十多年,曾以切身的经历,从编辑出版的视角,发表过上百篇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本书精选其中的精华,包括名家译事佳话、译坛逸闻趣事、翻译实践中许多史实、译界争议、翻译出版现状、著名译作的策划与编辑,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和评论。
现在谈翻译的图书,多是从翻译学的角度,讲翻译理论和文字转换的技巧,内容比较深奥、难懂,通常只限于专业人士阅读。本书作者从事翻译出版工作三十多年,曾以切身的经历,从编辑出版的视角,发表过上百篇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本书精选其中的精华,包括名家译事佳话、译坛逸闻趣事、翻译实践中许多史实、译界争议、翻译出版现状、著名译作的策划与编辑,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和评论。此外,还选收作者以资深出版人的视角,评说我国出版界某些现状的文章。本书不仅可向翻译专业人员提供另一角度的翻译信息,也可供从事翻译出版的出版人作为业务参考。因每篇仅一两千字,都是叙述新鲜事,表达新见解,文字简约可读,并附有与名家共叙的照片,对文学有兴趣的一般读者,读后也会感到增长知识和乐趣。
翻译名家故事
与冰心谈翻译
钱钟书谈《译林》的信(摘登)
听卞之琳谈翻译
与季羡林先生谈翻译
季羡林与翻译的情结
叶君健与《安徒生童话》
杨绛谈翻译质量
杨绛与《堂吉诃德》
杨绛“点烦”怎成“反面教材”?
萧乾与《尤利西斯》
萧乾学术道德二三事
萧乾与金隄译《尤利西斯》的恩怨
傅雷:文学翻译史的一座里程碑
杨宪益翻译写诗俱潇洒
戈宝权与“戈宝权文学翻译奖”
冯亦代的“龙套精神”
王佐良凭真诚赢得尊敬
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
替季羡林等位翻译家打官司
推动中美文学交流的热心人——想起董鼎山和聂华苓
美国所“三剑客”
告慰袁可嘉
编辑视角看翻译
翻译出版风雨三十年
翻译的第二基本功
有关当前翻译工作的问题和呼吁
当前译坛争论的几个话题’
正视影响翻译的社会因素
引进版图书现状浅析
开放的翻译家:一种思想文化资源
翻译也要重视导向——策划主办两个翻译专栏的启示
翻译图书质量亟待提高
透视劣质翻译症结
把脉劣质翻译图书“症状”
治理劣质翻译的“愿景处方”
一句成语翻译引发的争论
不是“必修”,但可“选修”——也谈杨绛的“点烦”
译书与译德
翻译与知识产权
不要姑息侵权出版——对“编译”、“译写”等的质疑
“译写”现象绝不可取
不可无视“缩写名著”的侵权出版
重视侵犯著作权中的刑事责任
一起译作侵权案的思考——从季羡林等人一场官司的胜诉想到的
翻译侵权滥造乱象何时休
外国文学出版的现状与期盼
文学翻译出版准入制利弊析
要对翻译出版搞“发包”说不
“文抄公”的“黄马甲”
致“李斯”的公开信
“李斯”现形了
海选译者:但愿不是一场炒作
喜见翻译向朝阳产业迈进
翻译行业的百科全书——评《中国翻译年鉴》
培育应对外国文化的智慧
一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会议
给恐怖小说降降温
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盛衰
福建:近代翻译家的故乡
评说出版
图书发行能否终止“赊销制”——对出版改革的几点“遐想”
出版“擦边球”种种
控制出版品种,履行环保责任
图书库存亟待“减肥”
强化成本观念,建设节约型出版
图书装帧必须确立节约意识
呼唤重诚信的出版经纪人
关注出版界的“一社两制”
转型期的出版“裁缝”
叹服与叹气
练好内功,增强出版文化软实力
生产先进观念
“天书”《尤利西斯》怎样名利双收
买书还凭票——1995年上海一桩新鲜事
创新才能老调新弹——图书市场“黑马书”的联想
随波不逐流,全力拼个性——德国《水晶》杂志畅销的启示
书店也要重视图书宣传
出版业面对扩大内需的几点思考
附录:
要做与高尚和神圣相称的出版人——在“李景端新书及出版理念讨论会”上的书面讲话
从译林的发展回眸李景端出版理念——在“李景端新书及出版理念讨论会”上的讲话
夕阳余晖也灿烂——记李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