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0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顿时失去重心,论资排辈,党内有几位能列到前排,即: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他们是孙中山的膀臂,但孙中山威望之高,地位之重,在人们心目中不但无人能比,甚至无相接近者,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填补孙中山走后留下的空位,因而在党政军中均采取了委员会合议制,也就是集体领导。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当中哪一位能成为国民党内的第一把手,还很难说,只能说有资格,有希望,如果争夺党魁的话,他们可称对手。而蒋介石,在当时还不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资格争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地位,还不是他们的对手。不妨比较一下:
胡汉民(1879—1936年),系国民党###,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任执行部书记长、《民报》编辑主任。从此追随孙中山,奔走于海内外。辛亥革命后,被举为广东都督。孙中山归国,随行到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参加讨袁、护法斗争,任非常大总统府总参议、大本营秘书长、文官长兼政务处长、广东省长。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建立,任大本营总参议。国民党改组,任筹备员。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为主席团五主席之一。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上海执行部组织部长,并为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省长,兼大本营秘书长。总之,是孙中山的左右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汉民几度代理孙中山主持的工作。1924年5月,孙中山移居白云山养病,将胡汉民由上海召回,代理大本营事务;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决定督师北伐,命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10月23日,直系军阀冯玉祥倒戈,举行北京政变,孙中山应北方之请,决定北上解决国是,仍由胡汉民以大本营总参议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并代理中政会主席及军事委员会主席。虽全面考虑尚不能说胡汉民在国民党中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习惯,很容易理解为胡汉民最有资格接替孙中山的职务。此外,胡汉民的理论水平非他人能比,是国民党早期理论家之一。
廖仲恺(1877—1925年),孙中山在世时,没有胡汉民的高位,孙中山逝世后不及汪精卫升得迅猛。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即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天津筹设机关,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外事部干事,曾在日本、天津、吉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任广东省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辛亥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奔走国内外,从事反袁及护法斗争。曾任广州护法政府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建议》杂志编辑。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被囚于广州。获释不久,受孙中山之托,与苏俄代表越飞赴日本东京商讨联俄联共等问题。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成立后,任财政部长、广东省省长、大本营参议。受孙中山委托,与胡汉民等筹划改组国民党。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为常务委员、中政会委员。与蒋介石一起筹办陆军军官学校于黄埔,任该校党代表。廖仲恺是国民党人中最接近工农、受工农爱戴的领导人,先后担任过国民党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及省港大罢工委员会顾问等领导工农运动的职务。他二十余年如一日,与孙中山患难与共,甘苦同尝,不遗余力,是国民党中孙中山最忠实的战友和同志。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