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王安石《官术经》一书的注译本。该书是在熟读二十四史的基础上,把王安石的为官感悟,结合封建时代的大环境进行释评,并在史实的基础上适当发挥配以历史故事而编写成的。
全书共八卷,分别为“伪术卷”、“媚术卷”、“攻术卷”、“守术卷”、“褒术卷”、“贬术卷”、“柔术卷”、“变术卷”。这八大为官之术,内容广泛,意义深刻,精辟论断俯拾即是,它不仅撼人心魄,启人心智,更能令人茅塞顿开,有拨云见日之感。
该书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部了解为人处世之道颇有价值的参考指南。它有助于领导者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缔造和谐的组织;它有助于职场人士灵活处理上下级关系,融洽同事之情;它有助于普通朋友之间的友好相处,扩展交际圈,提升人脉……可以说,此书是不可多得的、值得一读的处世红宝书。
《官术经》系古籍专家马树全先生有关传统谋略学中最有价值的整理,为人,为官,处世有方,也就是“术”。该书是对中国官场文化关于“术”之思想精华的集成,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伪术、媚术、攻术、守术、褒术、贬术、柔术、变术,每一个“术”字,它都关乎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术”字决定其是平凡还是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其可成功还是失败。晚清大学士曾国藩赞叹道:“官术第一,世之仅见!”
事典 小人以伪术取得荣宠
石显是西汉元帝时的奸佞重臣。他本是一名宦官,汉元帝却认为他没有骨肉之亲,可以精诚为国,专心从政;又加上石显聪明灵巧,为人城府颇深,于是,汉元帝便将国家重任托付给他,让他做了中书令。
石显掌握重权,一时得意忘形,开始骄纵不法起来。他迫害前将军萧望之,令其自杀而死。正当他暗自得意除一劲敌时,不想众人议论纷纷,上疏皇上指责他的人也为数不少。石显深恐汉元帝对此怨怒于他,惶恐不可终日。
石显的党羽深怕石显遭祸,他们的官位也无法保全,一时也个个行动起来,为石显的倒行逆施、残害忠良之举大加辩护。
汉元帝面对两种不同的声音和态度,一时也陷入了迷惑。他把中书仆射牢梁召来,当面问他:
“石显人议颇多,你以为他如何呢?”
牢梁是石显的同伙,外表上却装得和石显有不同的见解,故而汉元帝才会以此相询。牢梁心中窃喜,马上说:
“石显为国忠心,此举全然无错处,陛下不要听信他人之言。我虽不赞成石显别的作为,对此事倒是十分认同,相信指责石显的人是另有目的吧!”
汉元帝眉头略展,便让牢梁告退了。
牢梁看出端倪,急忙赶到石显府中,心急火燎地对石显说:
“大人祸事来了,应早寻良策啊!”
石显听过牢梁所述晋见汉元帝之事,不解地问他:
“你为我请命,好话说尽,皇上当不会怪罪我了,你又为何口出危言呢?”
牢梁跺足说:
“萧望之为当世名儒,现如今天下学士讪议于你,又岂是我的一言便可化解的?我见皇上听我说完之后,眉头只是稍有舒缓,可见皇上仍有疑虑,大人不可轻心啊!”
石显亦是重叹,脸上焦急,不停地催他说:
“我若有事,你们也免不了干系,你快快想个办法。”
牢梁苦坐多时,忽一拍桌案,喜道:
“有了!”
他看着石显,继而脸色一沉,低声又说:
“此法虽是有效,却教大人受些委屈,不知大人可愿为?”
石显只求免祸,遂又催促他说:
“此等非常时期,我委屈点算得了什么呢?你但讲无妨!”
一待石显听罢牢梁之言,他不禁纵声大笑不止,竟对牢梁深施一礼说:
“他日祸解,全凭你相助之力啊!从前我提拔你时,还有许多人说你的坏话,我力排众议,看来我真的没把你看错。”
于是,石显依照牢梁所献之计,百般结交在天下学士之中颇有名望的谏议大夫贡禹。他先是派人再三向贡禹致意,又亲自登门拜访,做出礼贤下士的种种姿态。石显还特意推荐贡禹为御史大夫,并故作恳切地请教贡禹治国之道,表现得极为谦恭。
石显这番假戏真做发挥了很大的效用,先前指责他的天下士人,有不少转而称赞他了;更有许多人认为他不曾嫉妒、诋毁萧望之,从而开始为他上疏言事。
汉元帝见人人都为石显说话,先前的疑虑一扫而空,对他又是荣宠不衰。
事典 不明智者总是好喜恶忧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辽东巡抚赵楫与总兵李成梁放弃宽奠一带新拓疆土八百里,把六万家编户百姓迁移到内地。
针对此事,赵楫和李成梁巧言自辩,朝廷为其迷惑,竟对他们论功行赏。
给事中宋一韩识破了二人的奸诈,指责他们有罪。朝廷责成御史熊廷弼调查此事。
熊廷弼领命,未及查勘,便有人找上门来,送上了重礼。来人说:
“大人查访辛苦,我奉赵楫和李成梁二位大人之命前来慰问大人。若得大人美言,二位大人必将感激不尽。”
熊廷弼正直清廉,闻言即怒,他大声呵斥来人说:
“我奉皇命查访,定要查出真相,不负圣恩。你家二位大人行贿于我,分明是想收买我,这不是要陷我于不忠不义吗?你们看错人了,我岂是贪图财利的小人?”
来人不紧不慢道:
“大人息怒,请听在下一言。如今朝野上下无人不贪,这已是公开的秘密,我家二位大人有些私心,并不奇怪啊。奇怪的是大人不徇私情,这对大人绝无好处,倘若大人坚持说出实话,皇上也不会相信。”
熊廷弼又气又急,他强压怒火,厉声道:
“皇上不信实话,难道会信你们的谎话?你们的气焰太嚣张了!”
来人随后说: “自古帝王都好大喜功,有几人能听得进逆耳忠言呢?如果你不 是报喜,那么皇上必会责你报忧,你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熊廷弼再也忍耐不住,怒骂着将来人赶出门去。
熊廷弼明察暗访,不仅查出了赵楫、李成梁丢弃疆土驱逐百姓的实情,而且查出了先任巡抚何尔健、康丕扬对他们的包庇之罪。熊廷弼感到事态严重,心中愈加愤恨不已。他对一位同僚说:
“朝廷内忧外患不断,封疆大吏不思报国,应该罪上加罪。我一定要详细奏明皇上,对他们一一治罪。”
那位同僚半晌无语,试探着问熊廷弼道:
“大人可从此中悟出些什么吗?”
熊廷弼疑惑道:
“你话语不详,何不明说?”
那位同僚接着说:
“封疆大吏胆敢欺瞒皇上,可见国中再无可信之人了。既是如此,大人何不顺水推舟,做个老好人呢?说假话可以升官发财,说实话就要遭受苦厄,你并无选择啊!”
熊廷弼并未反驳,他只道:
“我自明此节,但我还是相信皇上终能明辨一切。如果因为君子稀少就甘做小人,那么朝廷还有救吗?”
那位同僚苦笑着说:
“你还是先救救自己吧!你不是在和几个人作对,而是和天下官吏为仇,你是赢不了他们的。”
熊廷弼内心烦乱,几日都难以入睡,他对家人说:
“我若说假话,便是对皇上不忠;若说实话,便是和奸人结仇。我之所以有种种顾虑,就是怕连累你们。”
家人深知熊廷弼的性格,他们一脸刚毅,鼓励他说:
“国家大业要紧,大人清誉要紧,何必顾惜我们?奸人祸国殃民,人神共愤,大人绝不能放过他们。”
有了家人的支持,熊廷弼顿时精神一振。他连夜起草奏章,把赵楫等人的罪行一字不漏地写上。 奏章交到明神宗手上,明神宗果然皱起了眉头,他不屑地说:
“朕为明君,哪里会有这么多的佞臣呢?熊廷弼一定是立功心切,这才故意把事情搞大,朕不能轻信啊!”
明神宗把奏章压下,不予理睬。熊廷弼久盼无音,心底凉透,最后彻底绝望。
……
P6-11
王安石,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因被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他从小好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庆历年间。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年间,为翰林学士。熙宁年间,被提为参知政事,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改革家,还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一生的思想著作和文学著作颇丰,留给了后人许多珍贵典籍,其中就有其多年官场沉浮的心得和对为官之术的感悟。
在封建官场中,官术,是踏实政客谋求政治权力的敲门砖,也是巩固政治权力的护官符,更是处理官际关系的润滑剂,正是各种诡诈圆滑的官术,在官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官僚阶层内部矛盾激化的时候,各种竞争之术、攻击之术、防范之术便大显身手,使得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配,从而形成新的权力秩序;又如,各种“侍上”和“驭下”的手段,像谄媚之术、勾结之术、贿赂之术、赏罚之术等,也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起到缓和内部矛盾、润滑官际关系的作用,使官际之间形成利益均沾、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从而适应了凝聚官僚阶层的需要。官术的技巧还表现在它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可以做出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不同表演。
然而,封建官场的为官之术向来是秘而不宣的,而为官者又是无术不成的,但是封建官场黑暗,现实残酷,阐释为官之术,官者可能会招来祸患,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官术”典籍甚少,却求者甚众的原因。“官术”不仅是做官的学问,更是做人的学问,它对一个人的品德、学识、修养、智慧、才能要求是很高的,特别在“悟性”方面,它要求更高,如果为官者只有“感性”和“理性”,却缺乏“悟性”,那么他就难有大的成就。不在这诸多方面全面建构,便不是真正的为官之术;深入不到本质的“官术”,注定是肤浅的,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力排众议,全面推行变法。史载,王安石不仅议论高远,与众不同,而且坚持自己的主张,有改变世俗的志向。他甚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也许正是因为王安石有如此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才在为官的过程中颇有悟性,这对现代人来说,无疑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注译者出于此目的,在熟读二十四史的基础上,把王安石的为官感悟,结合封建时代的大环境进行释评,并在史实的基础上适当发挥配以历史故事,做成《官术经》一书。《官术经》共八卷,分别为“伪术卷”、“媚术卷”、“攻术卷”、“守术卷”、“褒术卷”、“贬术卷”、“柔术卷”、“变术卷”。这八大为官之术,内容广泛,意义深刻,精辟论断俯拾即是,它不仅撼人心魄,启人心智,更能令人茅塞顿开,有拨云见日之感。
时至今日,《官术经》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部了解为人处世之道颇有价值的参考指南。它有助于领导者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缔造和谐的组织;它有助于职场人士灵活处理上下级关系,融洽同事之情;它有助于普通朋友之间的友好相处,扩展交际圈,提升人脉……可以说,此书是不可多得的、值得一读的处世红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