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年电影手册(第3辑2010.01)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程青松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青年电影手册》第3辑,类似一本2009年中国电影的独立年鉴。

《青年电影手册》试图重新树立一种既有真实力量又有语言美感的影评,来彻底对抗目前流行的附庸性商业影评。这本书非常正式地就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发表了宣言,表达了对中国电影环境的期望和呼吁。

内容推荐

本辑《青年电影手册》特意为读者和影迷呈现2000年以来的台湾电影作品总汇。台湾导演林孝谦以亲历者的身份,为《青年电影手册》独家撰写了《台湾电影新势力》,以及《戴立忍二十五年电影梦》,我们可以从台湾电影人的文字中体会到浓浓的电影情怀。

《青年电影手册》每期为读者提供“独家访谈”。本期访谈了大陆导演娄烨,王超,香港作家、导演李照兴。

本辑《青年电影手册》的“性别电影”专题分为“女性导演”和“酷儿电影”两个部分,女性导演部分的内容来自于80后电影记者赵静的新书《她们说——中国女导演访谈录》;酷儿电影部分则记录了在2009年6月宋庄举行的“北京酷儿影展”。

崔卫平老师的文章是《青年电影手册》读者的最爱,《距离、距离》和《村民影像与社区影像》,她一如既往的对于独立电影予以深度关注。文化学者解玺璋的《对于电影,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则对主流电影的现状予以了关照。

目录

大雪小雪又一年

第一幕 台湾新世纪电影

 台湾电影新势力——2004年至2009年10位台湾的

 新导演与10部台湾新电影

 戴立忍:二十五年电影路

 《九降风》导演林书宇专访:珍藏美好与感伤

 千禧年之后的侯孝贤电影

 纪念杨德昌君

 从边缘到主流:台湾纪录片的冒险之旅

 台湾电影故事总汇(2000-2009)

第二幕 独家访谈

 娄烨:我的创作可以超越主流体制的存在

 王超:低照度的爱

 李照兴:很假的城市,连天气都是人造的

第三幕 性别电影

 姐姐妹妹CAMERA

 李玉:真正的电影在内心而不在外表

 唐晓白:我也仍有生活事业难以平衡的煎熬

 北京酷儿影展的前世和今生

 解读酷儿影展:用影像作为行动,改造世界——崔子恩访谈

 温柔地呐喊——台湾导演周美玲访谈

第四幕 纪景片渐近线

 村民影像与社区影像

 距离,距离

 纪录片启示录

 中国当代纪录片

第五幕 主流电影批评

 对于电影,我们还能要求什么?

 《狼图腾》与中国导演的伪国际化叙事

 港产片的消失与再现

第六幕 手册观点

 《时代周报》专访程青松:中国电影在饮鸩止渴

 青年电影的出路问题

 《青年电影手册》创立中国电影“金扫帚奖”

试读章节

距离,距离

崔卫平

总有朋友问我,什么地方能够看到那些独立制作的纪录片或者剧情片,比如我在文章中曾经提到的那些。在这里我郑重推荐一个去处,那就是位于798之内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与其他类似展示平台不同的是,它志在成为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相平行的中国独立影像库,除了展映之外,还致力于相关影片的收藏和研究。2009年3月29日——4月19日,该档案馆举办了开馆展。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章明先生的两部作品——剧情片《新娘》、纪录片《60》(读作“六十”),分别在开幕式上以及闭幕式的前一天展映,体现了这位导演近期不同寻常的创作活力。

对于独立电影的爱好者来说,章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1995年他的第一部影片《巫山云雨》(未公开发行),为最早触及三峡工程淹没库区的影像。片中雾蒙蒙的水面和灰蒙蒙的天空背后,总是闪烁着一种奇怪的、不知从何而来的光亮。这部影片为章明带来了一大堆来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一般他被归入第六代导演之列。但是他与典型的第六代导演不一样在于,许多第六代导演影片中的主人公过于接近他们自己,作者的视角与人物的视角几乎是重合的,而章明在影片中却将自己深深藏了起来,观众不会轻易找出影片人物与章明本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否与他学油画的出身有关?拥有那样一种淡淡的古典主义加现代主义?对于这位很少在媒体露面、以偏锋见长的独行侠,人们有理由对他报以持续的期待。

果然,伊比利亚他的两次放映,前来观看来的人众多,借用目前网络上流行语来说,叫做“深度围观”。尤其是纪录片《60》,它长达三个小时、类似“口述史”只有被拍摄对象一个人在那里讲述,没有其他任何图片或影像资料的穿插,却能够吸引人们从头看到尾,场内时不时发出窃笑、大笑、间断的掌声乃至大声鼓掌(多次),气氛热烈。与王兵那部《和凤鸣》略微不同的是,这回口述的主角主要是站着说,随着他脚步的移动、手势摆动以及身体的晃动,镜头也跟着移动,因而造成了镜头内与它的边框之间随之呼吸、随之起舞的奇妙效果。掌机者也是章明本人,他后来说端着机器一连六个小时拍摄,手腕有被折断的感觉。

许多独立纪录片的所拍摄的都是小人物、边缘人物,除了这些人被公开媒体遮蔽之外,还有一个实际操作上的原因——这些无权无势的人,是比较容易拍到的对象,而相反拍摄一个大人物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部《60》不然。它所拍摄的是一位大人物(起码从我的标准看),因而请原谅我不说出他的全名,而称他为“老康”。几年前我见过老康,这些年也经常从朋友处得知老康的各种消息,凤凰卫视上不断有他侃侃而谈的风采,口才极好,目光如炬,尤其善谈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此前我都是听他讲普通话,而片中他却说一口四川方言,听上去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却增添了他的魅力。此前我对留胡须的男子抱有一点点偏见,这回老康帮我消除。老康1949年生人,与共和国同龄,这是章明选择拍摄他的理由。

一切像在口述史那样进行:母亲怀着老康的时候,听别人说吃奎宁可以将肚子里的孩子打掉并照办,结果老康还是呱呱坠地。一个月之后,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便被莫须有的罪名抓进牢里。文革武斗时,老康(应该是上高中一年级)班上的同学拥有长短十几、二十来支枪,老康因为家庭出身没有资格摸这些杀人武器,但是见到身边有人扑地而倒。78年恢复高考,老康的分数可以上北大,但是已经身为教师的他只能进当地西南师范学院,读中文系。进校一个星期之后,他便判定课堂上学不到任何东西,于是一头扎进图书馆,政治学习从来不参加,辅导员也不好喊他,路上偶遇时是老师绕道而行而不是他。这些奇奇怪怪、边缘不整的故事,在老康富有魅力的西部方言之下,统统被纳入了某个起伏有致的韵律之中。

他本来可以走一条纯正的学术道路,却被某一天的敲门声而彻底宣告终结。来人为校友黄老九,此人想参加校园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竞选(1980年有这个政策),苦于不会舞文弄墨,找上了中文系才子老康。老康自己没有竞选欲望,却将这一活动推向全校,搞得如火如荼,吸引了美术系的“天才少年”章明(即现在的导演),对于政治一无所知的章明将他们的头像画到了校园墙上,“搞得像美国选举似的”(观片之后讨论时章明补充道)。这之后老康写了一个8、9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办了一个综合性刊物《普通人》,均没有下文。对于这段历史,老康信手拈来索尔仁尼琴的话作为总结——当你面对困难时,记住你是一个个人,与周围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大意如此)。听老康这么讲时,我感到自己就像被大河托起的一片轻微叶子,是历史的河流将我送到某个地方。

老康后来的经历越来越离谱,越来越难以衔接,东一块、西一块,就像他移居不定的住处,再难拼凑起一个完整的画面。突如其来前往敲他门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他在,有时候他不在。他不在是因为他必须在深更半夜的滂沱大雨之中,到朋友那里寻找一个住处;他在的时候也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叫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潮流》这书,而来人还以为这里是一个赌窝或者其他什么。有一天,医院里一个穿白大褂的人,还拍了拍他的肩膀。总之,这样的故事离奇古怪极了,但是件件逼真,不容置疑。当老康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以集中,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却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充分和越来越浓郁。十年之后老康被叫去开了一个小会,他指着一袋子档案说,这里面没有一个字是我写的,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名同名同姓的所长写的,众人惊呆了。

三个小时的影片,没有观众离席,事后更有年轻人说“怎么没有觉得时间一下过去了”。这不难理解。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康,他必须乘坐共和国的列车,与共和国一起经历颠簸。且不说在1978年之前经历了那么多运动,那么多弯路,即使在1978之后,在消灭私有制及私有观念的基础之上,重新确立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这几乎又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所有历史的尘埃最终必然要落在个人的肩上、头上,个人必须承受社会巨变带来的痛楚及荒谬。不要说老康这样积极“介入”生活的人,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与共和国一同经历的60年,也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可以讲述。

P206-208

序言

2010年,北京迎来了一场大雪,《青年电影手册》2009年第三辑姗姗来迟。这让我想起了2009年11月初的那场大雪,在“华语电影青年论坛”上和台湾电影人戴立忍一见如故,聊起《青年电影手册》正在编辑中的“台湾电影专题”,他还为《青年电影手册》写下,“今生,见着最美的一场雪”的题词。一个月后戴导演凭借《不能没有你》斩下五项金马大奖,“台湾21世纪新导演领军人物”之一堪称名至实归。

台湾电影的光芒是在20世纪80年代照耀世界影坛的,侯孝贤,杨德昌,王童,朱天文,吴念真,之后,蔡明亮,李安等台湾导演都为世界所惊叹,他们创造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杰作已经成为影史上不朽的经典。不过,在世纪之交,台湾电影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用台湾著名演员杨贵媚的话说,台湾电影并没有完蛋,而是在沉淀。台湾这块土地虽小,但是电影的心灵却是丰盈而完整的。2008年,《海角七号》的突然爆发;2009年,《不能没有你》的翩然而至。台湾电影没有死,台湾电影不会死,台湾的视角对华语电影来说,依然如此重要。本辑《青年电影手册》特意为读者和影迷呈现2000年以来的台湾电影作品总汇。台湾导演林孝谦以亲历者的身份,为《青年电影手册》独家撰写了《台湾电影新势力》,以及《戴立忍二十五年电影梦》,我们可以从台湾电影人的文字中体会到浓浓的电影情怀。

《青年电影手册》每期为读者提供“独家访谈”。2009年,大陆导演娄烨的电影新作《春风沉醉的晚上》在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这部关注中国同性恋群体情爱历程和生命历程的影片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味。在娄烨的工作室,娄烨在国内首次接受电影杂志的专访,我和娄烨的对话探讨了“被禁止”状态下的人的感受,同时我也期待即将结束第二次禁拍期的娄烨能如期归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却鲜少有大陆导演留下与之相关的电影作品,香港作家、导演李照兴如同游弋在时代洪流中的一尾金鱼,他用冷静与幽默兼具的眼光透视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的城市与人,记忆和现实,他和《青年电影手册》编辑耿聪的“独家访谈”值得关注。

先后带来《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导演王超则带来了第四部作品《重来》,将电影的视角对准了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中的人。在商业电影叙事的包装之下,依旧不放弃对“人”的关注。

本辑《青年电影手册》的“性别电影”专题分为“女性导演”和“酷儿电影”两个部分,女性导演部分的内容来自于80后电影记者赵静的新书《她们说——中国女导演访谈录》,贾樟柯导演亲自为这本新书撰写了序言《姐姐妹妹CAMERA》,提前给读者朋友分享的是赵静分别与李玉、唐小白的对话,展示了“摄影机背后驾驭掌控一切的女人,是何等强大”,女性作者与女性导演的对话,十分珍贵;酷儿电影部分则记录了在2009年6月宋庄举行的“北京酷儿影展”,我们应该代表中国的同志群体向组织者崔子恩,朱日坤,石头,杨洋,范坡坡致敬。

崔卫平老师的文章是《青年电影手册》读者的最爱,《距离、距离》和《村民影像与社区影像》,她一如既往的对于独立电影予以深度关注。文化学者解玺璋的《对于电影,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则对主流电影的现状予以了关照。

2009年是中国内地主流电影产量和票房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年,但是电影的质量备受质疑,恍如颁奖典礼和春晚的《建国大业》;导演创作思想混乱的《南京!南京!》;叙事混乱的《气喘吁吁》、《刺陵》;被网友戏称为“香港特区重大历史题材主旋律”的《十月围城》以及类似《三枪拍案惊奇》、《追影》、《机器侠》等大量走恶搞和山寨剧路线的电影都引发观众的严重不满。2009年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烂片最多的一年。事实上,从上几个世纪80年代末就有观众呼吁过设立最烂中国电影奖,可是这样的奖项迟迟没有诞生。《青年电影手册》经过从各方征集奖项名称,中国电影“金扫帚奖”已经诞生,第一届提名名单也已经出炉,我们将坚持这样一个鞭策中国电影进步的奖项举办下去。

中国电影如果只迷恋产量,不提高质量的话,将会跟中国足球一样,是危险的。2010年,春寒料峭,但希望犹存。

书评(媒体评论)

记录青年电影的创作与历程。

——侯孝贤(台湾)

青年电影,反叛精神。

——贾樟柯

电影是执著的梦,但它可以实现。

——焦雄屏(台湾)

祝《青年电影手册》一帆风顺,洛阳纸贵。

——许鞍华

电影创作应该是自由的梦想。《青年电影手册》的批评也应该是:自由加独立,梦想与激情。

——姜文坚

持独立批判的精神,看《青年电影手册》。

——王小帅

电影与青年同在,即使是侯麦、伊斯特伍德那样的青年。

——章明

不弃良知,独立品格,为电影人生之尊严,勇敢批评。

——王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