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前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中国共产党第10-16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4-8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林丽韫女士的传记。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记录和与主人公的充分交流,获得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并以细腻的笔触完成了这部传记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水之光(祖国怀抱中的台湾的女儿林丽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莉 |
出版社 | 华龄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前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中国共产党第10-16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4-8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林丽韫女士的传记。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记录和与主人公的充分交流,获得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并以细腻的笔触完成了这部传记作品。 内容推荐 她生在台湾,长在日本,于豆蔻年华只身一人投效于新中国。 她是中国共产党第10次至17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10届至16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4届至8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她是岛内台胞的“林大姐”,大陆台胞的“林会长”、“林阿姨”,海外台胞的“大家长”。 她追随过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成就了台湾女儿对祖国披肝沥胆的忠诚。 她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内职务最高的台湾籍女性。 她始终行走于我国政治生活核心,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却大多是民间交往和社会活动。 她就是林丽韫女士。本书介绍的就是她的生平。 目录 日本篇 一、暖风晴雨初破冻 浓墨重彩的39岁 田中的“添了麻烦。” 总理交待,要配合田中的生活习惯 主席问:吵架吵完了没有? 总理说:小林,你跟我走。 又见田中 樱花树下续前缘 二、雪里已知春信至 安倍说,雨过天晴了 安倍夫人,融情之旅 萧晖荣,东京画展 安倍高呼:日中友好万岁 三、饮水思源 中日两国的距离曾那么遥远 “单”飞日本 饮水不忘掘井人 中曾根康弘 西园寺公一 池田大作 清水正夫 蔡世金 本田先生 陈妮旺 博仁多固士 松崎君代 宗道臣 大陆篇 四、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林家有女初长成 第一次感受战争 父亲送兄妹去废墟中的中华同文学校 迎接中华同文学校的百年校庆 回国的心没有被母亲的眼泪泡软 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时落泪了 唯一一次拒绝组织安排 作文交了白卷 考上北大,立志当一名生物学家 生命中的第一次转折:父亲来了 把一切献给党 五、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中联部的燃情岁月 至情至性廖承志 慧眼廖公 与李德全大姐朝夕相处的日子 童心廖公 侠骨廖公 柔肠廖公 直闯耿飚部长的办公室 由周总理提名、毛主席直接认可的40岁的中央委员 六、问渠哪得清如许 曾志大姐动员去妇联 光荣军属 天象 带饭盒上班的康大姐 出访西非三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 入乡随俗 台湾篇 七、春来遍是桃花水 响应小平同志号召,不搞干部终身制 对台工作早就动起来了 周总理对台胞子弟刘明的关怀 陈云及廖承志同志对翁泽生烈士的关怀 廖公说:“把那个傻姑娘给找回来” 邓大姐鼓励:要勇敢地担起这副担子 廖公笑:“小姑娘,可以了吧,五子登科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悉心呵护 胡耀邦说:“统战部部长好找,台联会会长难寻” 全国台联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 八、青溪几度到云林 北师大等三校办起了台籍青年专修班 万事开头难 奇冷新疆,奇热海南 帮台胞子女“抱母鸡” 台湾同胞为祖国作贡献经验交流大会 台胞心中的妈祖娘娘 万涓成水,汇流成河 九、涓涓暗谷流春水 海外联谊,台联会所创 错过郭雨新 结交彭张志联 与彭明敏擦肩而过 遭遇黄信介 痛别苏庆黎 台大、北大教授陈鼓应 邓大姐“手把手”做示范 邓奶奶与台湾小朋友的情缘 史上最高规格的“台湾之未来”学术讨论会 地毯式轰炸 将大使请到台胞家中 拒绝给台独分子当信使 首访巴西崇正会 开创夏令营 十、清水之光 台北的夜空依旧是儿时模样 回乡的路是那么漫长 来自海基会的欢迎 我们是一家人 乡情如鲜花一样抱不动 返乡余韵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特别篇 十一、在总理身边的日子 “每年红台上的日本客人最多。” “你们不讲话,我就是一个哑巴了。” “你看不到,还不自己想办法?那我来替你想办法。” “你就这么不用心。” “侯隽在医院住着,应该把她找来。” “小林,这么大热天,跑什么,怎么搞的?” “我的日文翻译还是请小林或小王来。” “你们就到梅家坞去看一看吧。” “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诀别 冷峻 外记 寄情山水 “告诉我,你们还需要我做点什么?” “孩子们,我们用行动关心着你们!” 试读章节 当天下午,田中一行在钓鱼台国宾馆稍事休息后,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周恩来总理为他举行的欢迎晚宴。宴会在可以容纳5000人用餐的大宴会厅里举行。这里也是总理每年举行国庆招待会的地方。 周恩来总理首先致欢迎词。 总理的身后,一左一右站着林丽韫与唐闻生,分别担任总理的日文和英文翻译。当天的晚宴还邀请了世界各国的的驻华使节和国际友人。 田中随后致答谢词。 田中的随身翻译是在台北学的中文,当他将田中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伤害轻描淡写地译成“添了麻烦”的时候,宴会厅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站在总理一侧的唐闻生立刻表示不满:“怎么这么轻飘飘的?”“总理也听到了小唐的这句话。” “我知道日文的原词,也觉得翻译的不好。这个翻译怎么能这么翻呢?日文的那句话,如果翻译的时候在词汇的选择上更贴切些,更符合原意些,词汇上带道歉的成份,将道歉的意思表达的更好一些,也不是不可以的。但翻译却选择了轻飘飘的‘添了麻烦’。” “总理当时很平静,是在第二天正式会谈的时候才提出来的。当天,款待客人的礼节还是顾及到了。” “第二天,总理才说:你给路过的女孩子的裙子上撒了水,你可以说‘添了麻烦’,这个怎么能说‘添了麻烦’呢。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那么多的伤害,怎么是一句‘添了麻烦’就能解决的?!连一点反省的意思都没有,这是不能接受的!”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时问里,为田中的这句话,林丽韫每每都要接受日本记者的采访,尤其是中日邦交正常化逢五逢十的纪念日,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问题却总还是这一个:是不是田中当时就是这么说的?翻译也是这么翻的?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林丽韫的回答总是这样:田中的原话用得不合适,翻译也不当。翻译时若带点道歉的词补救一下,也是可以的。原话比较暖昧,再加上翻译更暖昧,什么叫“添了麻烦”,听上去轻飘飘。给中国人的感觉就是一点也没道歉,这是不能接受的! “当时我就在想,翻译怎么能这么翻呢?田中的原话不令人满意,翻译是可以换个方法,找一些含有道歉意义的词来补救一下的,翻译不仅仅只是一个传声的机器啊。” 田中首相访问中国,在整个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林丽韫作为随身翻译,自始至终跟随在毛泽东、周恩来的身边,使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走上这个历史舞台,绝非一日之功。 提及自己的本职工作,林丽韫用了三个字概括——信、达、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就是要准确无误,就是词达意,忠于讲话人的原意;达就是通顺畅达,语言要通畅,没有语病;雅就是语言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 “我从参加翻译工作,就知道这三个字。从口译这方面来讲,就是要传神,要把领导同志讲话的情怀都能够很准确地表达清楚,所以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因此,更要用情用心。” 用情,就是要揣摩和把握总理谈话时的心境,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恰当的词汇把总理的意思表达出来。“在总理身边工作的时问久了,老人家的喜怒哀乐我都能体会到,并且完全融人进去。总理高兴我高兴,总理不高兴我也不高兴,总理生气我也生气,我可以将总理的语气、感情通过我的翻译表达出来,能跟得上总理的节奏,他严厉的时候我也用很严厉的语调来表达。专注地去体会总理的讲话意图,做到传神。” 用心,就是要加强学习,处处留心。“在总理身边工作,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对我们工作要求严谨。对翻译工作,他不仅要求非常严格,同时还鼓励我们要做到博学,要多学习。我挨总理的批评多一点,也因总理工作严格要求使然。” “他总是要求翻译们对工作对象要十分了解,当然他自己更是做在了前面。田中来访前,总理就特别要求我们看田中1972年6月担任首相前写的《日本列岛改造论》,里面有田中的政治倾向和施政方针。” “总理对翻译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除了加强政治上的学习以外,还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功夫到,滞塞通,万一需要你翻译文化方面的事情,你不懂也翻不好,还有医学呀,科技啊等等,翻译工作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 用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紧紧地“贴着”总理。“按惯例在双边会谈中,领导人的讲话要由本国的翻译担任。我跟着总理,当对方的翻译翻得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我都会小声地告诉总理。要不,总理怎么回答啊?” …… P9-11 序言 1972年9月,冻结了25年之久的中日关系因田中首相的访华而掀开了新的一幕。那一年,身为翻译的林丽韫因紧随毛主席和周总理身后,而声名鹊起。 2006年9月,中日关系又经历了五年的寒冬期之后,在日本东京,身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的林丽韫设宴答谢日本友人,将要成为首相的安倍晋三在她的身旁,高呼“日中友好万岁”。33天后,安倍访华,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 历史看似巧合,然而,在这巧合之下,却浓缩了林丽韫生命中的精华。 她生在台湾,长在日本,于豆蔻年华只身一人奔向新中国;她从二十岁开始就身处中日关系、台海关系的风口浪尖;她利用自己的各种身份,为中日友好,为中国统一,为祖国的强盛奉献着自己。从她娓娓的叙述中,你会知道,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强盛,是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人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指引下,默默无闻地做了无数的铺垫,是他们对祖国的“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赤子之心,才有了今日中国之强盛。 林丽韫何其幸运,在青春洋溢的年华里,她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廖承志、彭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也正是这些共和国缔造者的引领和点点滴滴的教诲、熏陶,成就了台湾女儿对祖国披肝沥胆的忠诚。 林丽韫的“韫”字,有蓄积而未显露之意,蕴含着中国文化传统之美。陆机有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从二十岁到今天,在她的脸上,有一种含蓄而恬静的笑容始终未变。 细观林丽韫走过的路,你会想到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可以是小溪,可以成大海;水可以静若平镜,也可以奔腾澎湃。她有着水的恬淡和隐忍,也有着水的清澈和明了。这位一直处于政治中心的女性,水一样的柔,水一样的韧。 她大多数时间平静如小溪,但也有着尖锐如冰的时候。 她一直从事着的工作,也如水一样,连接了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天涯海角,让涓涓小溪汇成百川。 她像水,温和地“和”着一切; 她像水,就有着滴水穿石的韧; 因为她怀着一个执着的信念,正所谓“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全身心的力量,让中国变得美好,变得强盛,变得统一。 她以温和的态度进入尖锐的矛盾之中,用包容的心去化解凝固。 我不懂政治,之所以还敢写她,是因为林丽韫经历的人生,是立体的,是多姿多彩的,而我只取其一面,她如水的那一面,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39岁的林丽韫见证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全过程。 39岁的我读了她,写了她。 也是一种巧合,一种缘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