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钟敏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我们人类面临着资源缺乏、生态失衡的当今,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和实施是一个长远而现实的课题,这也正是笔者写此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本书中的所有经典案例都是笔者实地走访的结果,并配以大量精美图片来详细地介绍法国老建筑改造中的经验和创意,希望能借此呼唤起大众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同时,也能为相关行业和人员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创意。

内容推荐

本书书以经典的法国老建筑改造情况为例,将法国老建筑改造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建筑的改造个案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剖析,让读者们通过这本书,深入地了解法国建筑师和老建筑业主们,如何在种种局限中,发挥自己的创意,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

老建筑的创意运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我国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急须解决的问题,因而本书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可以期待的。

本书适合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创意产业人士,建筑设计师、建筑系大学生、对建筑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对法国建筑有特殊感情的普通读者。

目录

巴黎地区案例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

 保留原火车站特色的奥赛博物馆

 麦涅巧克力工厂的保护性改造

 拉维莱特公园:城市改造的典范

 贝尔西村:依然飘荡着葡萄酒的芳香

 昔日的磨坊而今的校园

里尔地区案例

 弗雷斯诺艺术中心:冲击视野的创意改造

 瓦热门游乐之家:一个文化工厂

 磨坊游乐场创造社区文艺生活

佩皮里昂地区案例

 卡斯蒂耶城门:保留一个城市象征

 卡斯蒂耶电影院:新改造案例

后记

试读章节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

要说老建筑改造,首先,不能不说到著名华裔建筑师贝幸铭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LE HUSEE DU LOUVRE)前的杰作——玻璃金字塔入口。

在巴黎,有一座闻名于世的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皇宫,它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也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它收藏有包括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在内的多达40万件艺术品,其浩瀚丰富、精美绝伦的馆藏实在是令世人赞叹不已。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世纪初,历经了6个世纪的扩建重修才达到今天的规模。据资料记载,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于1200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从此之后,卢浮宫就开始了它被不断扩建的漫漫之路。

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了皇宫,从而使它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寻欢作乐之欲望的膨胀,卢浮宫被不断增建着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16世纪中叶,弗朗索瓦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并又下令由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出一座宫殿。弗朗索瓦一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意大利大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珍品就是在此期间被收入卢浮宫的。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弗朗索瓦一世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接着,亨利四世在位期间花了13年的时间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长达300米的华丽的大画廊。到了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又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时代,卢浮宫不仅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和增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并且还被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的路易十四耗尽法国的金库购买来的欧洲各派的绘画所丰富。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的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让卢浮宫的历史写上了新的一笔,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属于大众而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增强了宫殿的两翼,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随着他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运到了巴黎。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时期的建筑特点。至此,卢浮宫整个宏伟浩大的建筑群才告以完成。

卢浮宫占地面积约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整体建筑呈“U”字形。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被誉为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的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还不仅仅是因为它那馆藏之丰富之珍贵,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座杰出的建筑艺术。卢浮宫经历了几百年的建设过程,其建筑融合了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等多种风格,堪称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其富丽堂皇的数百个展览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显现出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来来往往的无数游客和艺术家都叹为观止。

卢浮宫在其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较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情况到1981年后,才得到了改变。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之后,法国政府收回并开放了被财政部占据的“黎塞留侧翼”。这个原本就是卢浮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回归之后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同时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而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的名字也因此被镌刻在了玻璃金字塔下接待大厅里一个石柱上。

密特朗总统对卢浮宫博物馆作出的另一贡献,就是邀请了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建造的新的入口——玻璃“金字塔”。在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政府广泛征求改建方案,当时正是密特朗总统执政,他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进行评选,结果有13位都选择了贝聿铭的“金字塔”入口方案。

然而,贝聿铭的这个方案却备受争议。当时的巴黎人有百分之九十的民众不接受贝聿铭的这个改建方案,傲慢的巴黎人从此开始不断地嘲笑和咒骂这个来自他们一贯瞧不起的国家——美国的设计师,他们甚至因此责问密特朗为什么法国人自己不可以修建?还嚷嚷着叫贝聿铭别动他们的千年国宝!更有愤怒的市民竟公开朝走在街上的贝幸铭吐唾沫。各种各样的骂声一个接着一个,竟然持续了一年半之久。

顶着巨大压力的贝聿铭对自己的方案依然有信心,最后他接受了当时是巴黎市长的希拉克的建议,在实地摆放了一个足尺的金字塔模型,让几万公民进行投票。没想到这一举措改变了大多数市民原来的看法,就连本来并不放心的希拉克在看了这个实地模型之后也说:“嗯,这项目还不算糟。”

就这样,在一片争议声中,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终于在1989年屹立在“万馆之馆”——卢浮宫前的拿破仑广场上。从此,卢浮宫不仅有了一个功能更加齐全的新的出入口,同时,还由此为卢浮宫增添了一件艺术瑰宝。

贝聿铭设计的这个玻璃“金字塔”,从外观形状看体积似乎较小,但它包含的面积却很大,特别是在采光上更见其独特之处。作为人口的大玻璃金字塔高21.6米,底边长35米,底边与旁边的建筑物平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塔身全部采用不锈钢钢架支撑,四个侧面是由673块晶莹透明的菱形玻璃镶嵌而成,周围有三个美丽的喷泉水池环绕,池面如镜,倒映着蓝天和周围的建筑物,把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大玻璃金字塔旁边还散落着三个采用同样材料而建的小玻璃金字塔,它们分别对着三个不同的展览馆。

记不清有多少次来到过这个展露着建筑天才贝聿铭大师的杰出作品的卢浮宫前了,但每一次我都会在聆听巨大的泉水喷柱发出的声响和仰望那反射着金色阳光的如钻石般的金字塔时,心里总是不停地询问着大师到底是如何获得这巧夺天工般的构思和连接古今的天才般的创意的呢?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苏州狮子林贝家,苏州园林精美的建筑风格从小就陶冶着大师的审美情趣。从家乡那无数的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之中,大师吸取着绵绵无穷的精华,而正是这些童年的熏陶带给了大师后来那些闪烁着耀眼金光的创作灵感。贝聿铭曾说“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毫无疑问地见证出正是这种存在于中国园林建筑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大师的影响。

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始终没离开一个“人”字,他一直都在追求“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笔者认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就是大师“以人为本”建筑思维的最好例证之一。为了这个改建设计方案,贝聿铭用了4个月的时间专门去卢浮宫,研究它的收藏之如何分配,寻找它的不合理之所在。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将入口从原来的旁门改为从地下进入,并在那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功能齐备的接待大厅。人们可以从接待大厅直接选择要去参观的展厅,而不需像从前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要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经过贝聿铭的扩建后,博物馆便有了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售票处、邮局、出售各种纪念品的小商场、提供游人休息的咖啡厅等在内的足够的服务空间,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现在,人们只要从卢浮宫前拿破仑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进入后,可以选择乘最为方便的上下行的扶手电梯到达接待大厅。当人们头顶着玻璃金字塔巨大的天顶,站在电梯上随着电梯的缓缓下行,偶然间抬头一瞥,看到映现在玻璃金字塔塔身上那些典雅庄严的建筑物和蓝天白云时,一定会顿生迷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从远古而来,还是从天堂而来。而这一种连接古今和天地的飘忽之感实在是难得的一种心灵感受,自此,可以更进一步地体会出贝聿铭大师设计中对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思考。

从玻璃金字塔入口到地下接待大厅,还可以选择扶手电梯旁边的一个旋转型楼梯步行而下。这个旋转型的楼梯不仅宽大舒适,而且造型相当美妙,它赫然矗立在那里虽见庞大,却因为它旋转的优美又不失其空灵之感。选择这个方式的好处在于你不仅可以于走走停停间从内部细细地品味玻璃金字塔那独特的构建之美,更妙的是还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择不同的角度和那些倒映在金字塔身上的古老美丽的建筑合影,而这样的拍摄效果不是别处可以获得的。它会为你那些曾经似有非有的有关天堂的梦幻得到一个现实版的再现,也会继续引发你更多的对漫长历史的思索和沧海桑田的感叹。

除了上述的扶手电梯和旋转楼梯之外,还有一部可供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士使用的垂直电梯连接着入口处和接待大厅。这部垂直电梯被巧妙地设计在了旋转楼梯的中心部位,当垂直电梯升到顶部的入口处时,看起来就如一个坚实的钢柱,而环绕着它的旋转楼梯恰似一条柔情万般缠绵不绝的春藤又或是一位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少女。

贝聿铭不仅在地下入口处的接待大厅上设计了立于地面的玻璃金字塔以用来采光,进而提高接待大厅的光亮度,减少接待大厅因在地下的沉闷感。基于同样的目的,贝聿铭还在另一处也同样处于地下的接待厅里设计建造了一个玻璃金字塔,不过,这个金字塔却是一个倒挂的金字塔,这个立于接待厅的倒挂着的玻璃金字塔塔尖下对立着的却是一个极小的石质的金字塔塔尖。倒挂着的玻璃金字塔像一颗通体晶莹剔透的钻石折射着缤纷的阳光,化作七色彩虹投射在地面和石质金字塔上,给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种豁然开朗般的欣喜之感。

P2-10

序言

从我第一次踏上法兰西这一片有着浪漫之名的土地时,就被它那无处不在的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其中,吸引着我至今对它依然痴情不改的当属法国那众多的古老建筑。这么些年过去了,漂泊异国他乡的我,人生中自然有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对那些或典雅或精美或凝重或雄伟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我却始终如一地保持了对它们的热衷。究其原因,我想这应该源于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种记忆和思考的特殊方式吧。

也许是基于以上原因,当我得到有关本书的约稿时,我就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倾诉一番对法国老建筑的热情而感到无比的喜悦。这份喜悦推动着我满腔的创作激情,也推动着我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图片而在法国从南到北不知疲倦地走访拍摄的步伐。也正因如此,我从中体会到了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对老建筑再利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众所周知,建筑与环境、生态、人文等本来就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这里讨论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现实意义之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老建筑也应与社会同步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和再生的迫切需要。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绝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翻新改造,而是“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其关键在于找到建筑遗产恰当的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的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澳大利亚于1979年编制的《巴拉宪章》)。”也正如美国景园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1967年提出的建筑的“再循环”理论一样,他认为“再循环”是功能的变化,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们所能够接受的,这与简单的修复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对于建筑师来说,老建筑的改造比起新建筑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因为,老建筑改造要考虑到历史文脉的保护、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内部空间的更新等多方面的因素。

老建筑再利用在当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这是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而老建筑再利用可以为我们节省大量的原材料,同时避免了因大规模拆除而带来的尘埃对环境的污染。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老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历史文脉的承载体,保护它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可喜的是,老建筑再利用这一主题已经引起了当今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更多人们的关注,同时,积极地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就拿法国来说吧,法国建筑文化有两条并行的脉络:由创新观点引发的反传统设计和对旧建筑的翻修与改建。可见,法国社会是如何重视对老建筑的改造利用。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历史的河流流淌之后自然沉淀下来了不少东西,而建筑就是其中之一。且不说对于像具有典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被誉为“中世纪建筑最完美的花”的巴黎圣母院等一大批古建筑,法国是如何不遗余力地去维护它们,就说近代的一些产业老建筑吧,法国也是极尽所能地改造它们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众多的老建筑改建工作中发掘出了令人叹服的创意,实在是为老建筑改造工作树立了难能可贵的典范。比如在里尔的走访过程中,我遇到的老啤酒厂改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一案,这个老啤酒厂的改造中不仅处处可见具有当今最时尚最流行的LOFT观点(注:LOFT原为仓库、阁楼之意,但在20世纪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内涵远远超越了原意。其意思就是指高大而开敞的空间,类似戏剧舞台的楼梯和横梁,具备透明性、开放性、艺术性等),把老厂房改造成了集文化艺术娱乐为一体的场所,而且还挖掘出为社区居民打造出一个充满勃勃生气的活动区域的创意。又比如在巴黎一处废弃的红酒集散地的改建工作中,改造者把老建筑所在的街区改建成了能实现经济效益的酒吧街,让来此的当代人闲饮慢酌的同时似乎感受到空气中飘荡着那远久而来的红酒的芳香。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深感法国政府和民众对老建筑的保护意识是何等的深刻,不仅有众多的条例和规范来保护老街、老房、古建,而且,在他们的建筑学院的教学中还专门设有“老建筑翻新”科目,让年轻的未来建筑师及早地在心中培植下保护老建筑的意识。法国许多城市中的老民居也被政府当作宝贝一样地划分成了不同等级的建筑禁区,不仅规定不能拆除,还出资帮助房主翻新改建以适应现代居住的需要。

当然,在法国的建筑史上也有过走弯路的记录,也经历过只重速度不重质量的建筑时代。在20世纪60年代,那可以说是法国建筑业的黄金时代,当然,绝对不是建筑的黄金时代,快速建筑出来的没有质量保证的房屋,让法国城市在后来尝到了其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好在,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自80年代后,政府有意识地控制和减慢了建设的速度,并且缩减大型公共土建的开发,把重点转向了对老房屋的改造工作。

综上所述,在我们人类面临着资源缺乏、生态失衡的当今,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和实施是一个长远而现实的课题,这也正是笔者写此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本书中的所有经典案例都是笔者实地走访的结果,并配以大量精美图片来详细地介绍法国老建筑改造中的经验和创意,希望能借此呼唤起大众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同时,也能为相关行业和人员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创意。

另外,在实地走访和拍摄过程中得到了LOICK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特别提出对他的感谢。

钟敏

2008年11月

后记

法兰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积淀了相当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撇开利的不说,就拿它在建筑艺术领域上表现出来的那些众多的非凡杰作,就大为世人所赞叹。法国不仅是一个建造出了许多为世人所赞赏的惊人建筑的国家,更是一个善于保护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法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三百多个年头,在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其再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当然,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这些保护再生工作中,法国政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成绩是显著的。

从笔者所列举的案例中,大家已不难看出,在众多的古老建筑保护性再利用项目中,法国政府是以一个敢于担当责任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政府为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出资、出力、出创意,这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某个改建项目上做好把关和组织工作,更体现在建立起了各级城市的专门管理历史建筑遗产的办公室,把保护和改造利用古老建筑纳入政府的工作范围之内,设立严格的制度、法规、条令等,以期达到对老建筑最完善的保护和最大效益的利用。这些都为法国的老建筑保护性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后盾,也是老建筑改造工程取得卓越成效最有效的前提保证。

在宣传方面,政府扮演了一个积极而主动的角色。法国文化部每年都要推出一些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活动,以此扩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让公众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并最终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深植在公众心里,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自觉地广泛地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队伍中来,为延续和利用民族乃至人类的历史文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法国政府在大力宣传上绝对不只是把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把工作踏踏实实地落到了实处。也许正是这样持久的宣传,公众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日益成熟的认识,并越来越广泛地响应文化部的号召,不仅自己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而且还让自己的小孩子也一起参加。除社会一般大众的积极响应以外,一些拥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企业也纷纷响应。比如,笔者在走访麦涅巧克力老厂时,刚好遇到法国文化部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大型活动,老厂的新主人——雀巢公司法国总部就非常积极地响应并加入到遗产日活动中来,他们向公众大开公司大门,把被纳入法国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原老麦涅厂美丽的厂房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雀巢公司法国总部能够如此地将自己名下的历史遗产毫无保留地开放给大众,这一行为本身就不能不说是政府长期致力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的成果。而开放那日,笔者见到前来参观的公众真的是络绎不绝,人们在总部门口和每一处参观点外排起长队耐心地等待。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就在想,公众的这些行为难道不正是政府日复一日的宣传工作带来的效果吗?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赞许的。

当然,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的体现是运用当代的社会生活观念将历史建筑的价值现代化和大众化。案例中巴黎卢浮宫的改建项目——玻璃金字塔入1:2的设计者贝聿铭就是要改变以往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的思想,因为,他赞同马罗“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的观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让卢浮宫最终实现了历史建筑价值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又比如里尔老啤酒厂改建为社区文化娱乐场所一案,笔者认为也是一个探索法国在新时代里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发生新变化很好的案例。

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从这些案例中体会出法国在改造老建筑过程中也是充满了苦乐和曲折的。别的不说,就说最著名的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在设计建造的整个过程中甚至在完成的最初,它和它的设计者贝聿铭大师是如何地不被当时的巴黎人所接受,遭到包括当时的社会名流在内的大众的诋毁和反对。现在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当时的贝聿铭大师在巴黎受到不理解他和他的设计的公众怎样难堪的待遇,人们甚至因为不接受一个充满了现代风格的玻璃建筑在他们古老的王宫前的建立而在街上向贝聿铭大师做出吐唾液的不文明举动。由此可见,即便在法国这样一个有着广泛古老建筑改造再利用意识基础的国家,其老建筑改造工作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和轻而易举的,在多年的实践中其道路也是充满坎坷、充满曲折的。

但是,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法国政府在老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无疑是一个组织者、指挥者、引领者和号召者,它无疑成为别国政府学习、效仿的榜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老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在今天有了更为重要的性质和更为新颖的理念。因为,随着时光的流淌,古老建筑会越来越陈旧甚至会越来越稀少,那么,对它们的保护工作就越来越艰巨和重要,因此,全人类、全社会都有义务去呵护代表我们人类文明的古老建筑遗产,并将此视为我们延续人类历史文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古老建筑再利用的工作同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最好的结合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让我们的古老建筑在完成延续历史文明使命的同时,又能为现今社会提供新的职能作出新的贡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由于能被现今社会所用而免除了成为社会发展负担的可悲命运。

所以说,寻求古老建筑保护性改造再利用工作中的创意点是我们目前对老建筑改造工作中最应该树立的意识和理念,它是保证老建筑改造能够适应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指导思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