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师谈儿童人格塑造/大师讲坛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齐欣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该书主题鲜明,它们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内容经典,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大师众多,全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全书的选文时空跨度大,观点和主张精彩纷呈,在遴选过程中未受某种体系限制,在一个主题下尽量让多种观点并存,以期给读者多元的思考及吸收之用。

内容推荐

有不少书能让读者马上“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教学指南类的书能让教师完成一篇教案,考试参考类的书能让学生通过一场考试,健康手册类的书能让家长学会一些烹饪技法等。然而,还有一些书,它们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它们看似对读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能在无形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怡人性情。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就属于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立即掌握一项技术、学会一门语言、通过一次测试、获得一种资格认证。但它们能慢慢地丰富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滋养我们的生命。它们就像是“名贵中草药”,在不知不觉中强健我们的体魄;它们还是一幅“山水画”,能让我们看到云蒸霞蔚的风景,产生魅力无穷的遐想,让我们的心灵丰富和丰满起来。

目录

第一篇 人格的核心是道德

 青年的修养问题/3

 怎样激发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8

 讲真话,重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13

 德育贵在身教不在言教/76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概念与特征/78

 道德训练/25

 弘扬家庭的诚信美德/30

 理想的德育/34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39

 论品格教育/42

 道德教学法/50

 道德之陶冶/55

第二篇 为学先要为人

 人生三步骤/67

 为学与做人/70

 为学与做人——1959年5月26日香港苏浙公学讲演词/75

 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180

 帮助孩子勇敢地面对失利/184

 让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186

 赋予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189

 不怕误会的孩子才是强者/192

 引导孩子直面人生/195

 孩子的坚强意志是可以培养的/198

 最好的帮助是给他信心/200

 树立自信心/202

 让孩子在困苦中升华/205

 健全自信的人格/209

第五篇 培养儿童完善的人格

 对意志进行不懈的训练/275

 正确的奖励手段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222

 孩子需要自主/225

 塑造意志力的六大原则/229

 意志的锻炼——决断力的养成/237

 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235

 勤劳是一个人最好的品德/238

 孩子的自尊心绝不能伤害/242

 任性的孩子最痛苦/245

 我对孩子的态度/247

 爱的教育/257

 锤炼正直的人格/257

 让孩子分担一份责任/259

 “狼孩”是怎样育成的/262

 无法原谅/267

试读章节

今天讲的题目是:“青年的修养问题”。

从表面上看,在这国势垂危的时候,来讲这个迂阔的问题,仿佛不大合适似的;其实,这个问题是一点也不迂阔。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前途,以及一个民族的前途,其复兴的重任,都是担当在青年的身上。如果每一个青年,将来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那么,国家的前途,一定是很有希望的。反过来说,如果所有的青年将来都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那么,就是现在的国家能够马虎地过下去,到将来也非糟不可。所以这问题不但不迂阔,并且还很重要。

关于“青年的修养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分作五点来讲:

第一,要感觉责任:在从前,中国的旧说法,说每一个人都有两种责任:一种是对于家庭的,一种是对国家的。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忠、孝二字。忠是对于国家,而孝是对于家庭。如果一个人对于忠、孝二字有亏,那么,其他的方面,也就不堪闻问了。不过,这是从前的说法,现在已经不同了。在现在的社会里,一般人对于家庭的责任,似乎是减轻了一点,但这并不是像普通人所说的是什么人心古不古的问题。而实在因为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从前的社会制度,已经完全不同。譬如,在从前,一个人做了官,不但全家可以享福,而且三代都受诰封。可是一个人犯了罪,全家也都随着同受惩罚。因此,在从前的社会制度下面,一般人对于家庭所负的责任是很重的。可是现在不同,现在是一人做事一人担当,和家庭没有关系,因而对于家庭所负的责任,也就比较减轻了。

并且在从前,有许多人都只能算作家里的人,而不能算作社会的人。譬如,在从前的社会制度下面,妇女与儿童,都只能算作家里的人,而不能算作社会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不负什么责任。可是现在不同了,妇女和儿童,不能再看做是家里的人,而也同样的是社会的人。这样,对于家庭所负的责任,虽然比较减轻,可是对于社会所负的责任,就要加重了。

要知道:社会越是进步,一切越是社会化。越是社会化,人也越是不能离开社会。譬如,在乡下,喝水是自己去挑,吃饭是自己去做,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单位。只管自己,而可以不去管旁人。可是在城市里就不同了,吃水是由自来水公司供给,吃饭是由麦粉公司供给。如果自来水公司和麦粉公司,一旦发生变化,那么,一般人的饮食,立刻就要发生问题。这就是因为城市的社会进步,已经成为社会化,而大家也不能离开社会了。越是不能离开社会,对社会所负的责任,也越是重要。同时,社会越进步,社会上应做的事越多,而需要的人才也越多。我们既然不能离开社会,而去索居,那么,对于社会,就应该负起责任来。

第二,要立定志向:每一个人都应该立定一个志向,要做一个大人物。这里所说的大人物,并不是一定非做主席不可。无论做一个什么角色都是没关系的,只要所做的事,对社会有益就成。譬如,唱戏,每出戏里都有一个主角,可是主角的地位,并不一定就重要。戏里的皇帝,王后,往往都是配角。在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主角,但那主角并不一定都是皇帝。所以我们应该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只要对社会有益,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去做,不必非要做什么主席不可。

在从前,中国的旧说法,说做人有三不朽,一是立德,二是立功,三是立言。在这三不朽中,立德是最要紧,而且也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至于立功,立言,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必须要看自己的才学和所遇的机会如何而定。立德既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做呢?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得极好,而这事对于社会确实有益,那就是达到了立德的地步。

第三,要注重兴趣:有许多青年,因为不知道将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常常去问人家。其实,这是没用的。要想知道将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必须先问一问自己的兴趣,是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于某一件事感到兴趣,那么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

我们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到极好的地步,必须要靠两种东西:一种是才,一种是学。才是天生的根底,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天才;学是后来加上去的努力。这两种东西合起来,才能做到极好的地步。如果一个人没有才,仅仅去学,结果也不能做到极好的地步。无论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等,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除去是有过人的天才以外,还要靠努力地学。

说到这里,有人听了也许要觉得灰心。以为旁人能有天才,自己没有天才,一定不会把事做好的。其实,这也不尽然。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才,不过,这个才,大家都不一样罢了。在从前科举时代,是不问你的才是在哪一方面,必须一律埋首在八股文里,如果有人的才,不是在这一方面,那就只有吃亏了。可是现在不同了,社会一天比一天地进步,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无论你的才是在哪一方面,都可以使它尽量地发展。

也许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才是在哪一方面,其实,这不必自己去解决,天然已经替你解决了。你的兴趣在哪一方面,你的才就在哪一方面。譬如,猫捕鼠,这是一种才。但是猫并没有人家告诉它去捕鼠,而它自己看见老鼠就会发生兴趣,所以一捕就会捕到。可见我们在哪一方面有兴趣,就是在哪一方面有才。如果在我们感到兴趣的这一方面努力做去,那么,一定可以成功的。不过,这里也应该有一个限制。譬如有人说:我的兴趣是在看电影;那么,就应该每天去看电影。这是不对的。因为,看电影只是个人的一种享受,对于社会并没有尽了什么责任。又譬如,大家对于吃饭,都很感兴趣。如果只是吃饭,而不做事,那岂不成了饭桶了吗?我们是说:“应该做些对于社会有益的事”。譬如,看电影和做电影,就不相同。如果有人对于做电影感觉兴趣,那么,就无妨去做电影。因为所做的电影,如果不是诲淫诲盗,对于社会,多少也是有益的。

对于社会有益的事,说起来也很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学术,工业,商业,哪一方面,都需要人才。可见社会上,给予我们发展天才的机会是很多的。如果我们对于政治感觉兴趣,那么,就可以在政治上工作,但并不一定要做大官。最怕的一点,就是虚荣心。譬如,有的人兴趣,本来是在教育。可是因为觉得办教育不能出风头,而且是最清苦的一件事,为了虚荣心所驱使,于是就改做了旁的事,结果一定也做不好。

第四,要忘却成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把成败看得太重,就要感到许多痛劳。譬如,比赛足球,胜利了就愉快,失败了就不高兴,把胜败看得太重,就没有意思了。我们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因为凡是一种新兴的事业,在初做的时候,都是一种试验的性质。试验不一定会成功的,而失败的成分,要占最多。譬如,飞机的发明,在起初,不知要失败了多少次,牺牲了多少人,到后来才成功。但第一个制作者,如果因为失败而灰心,后来的人也随着灰心下去,自然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功。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遇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

一件事的失败,是就个人的观点说的。如果就社会的观点说:大部分的事,是无所谓失败的。譬如,第一个制作飞机的人,在个人观点上说,固是失败了,但在社会的观点说,并没有失败,失败就是成功。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方面应该忘却成败,但一方面也不要希望太切,往往天才越高的人,希望成功的心也越切。一旦不成功,就垂头丧气,什么也不想做了。在历史上,这种代表人物,是汉朝的贾谊,他的年纪本来很轻,见到汉文帝,立刻就要做宰相,没给他宰相做,于是就灰了心,过了几年竟死去了。贾谊虽然很有才学,但是缺少修养,所以也是不成的。  第五,要锻炼体格: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的前途,都抱悲观,但我却一点也不悲观。因为中国人除去体格不如人家以外,其余聪明、才力和哪一国都可以比得上。在中国,一个人活到60岁,实际上就没有多大用了。往往有许多很有才学的人,却又不幸短命死去。一个人的死去,就个人的观点说:本来没有多大关系,但就社会的观点说:就很重要了。

一个人仅仅只有才学是不成的,而还须大家都承认他的才学,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资望,一个人要有才有学,是要经过相当的时间,而大家都承认他的才学。又要经过相当的时间,合起来,至少就是四五十年的工夫。可是中国人到了这个年纪,却又多半就死去了。我们看:他国的大政治家,最活跃的时期,多半是在60岁左右,因为这时才学已经到了最完全的地步,而办事的经验,也相当丰富了。可是中国人到这个年纪,为什么就要死去呢?无疑的,最大的一个缘故,就是因为体格的衰弱。

总而言之,我们生为现代的人,一方面要有文明人的知识,而他一方面还要有野蛮人的身体,然后才能担当社会的大事。因为仅有文明人的知识,没有野蛮人的身体,遇到事情,是没有力量应付的。仅有野蛮人的身体,而没有文明人的知识,遇到事情,是没有方法解决的。希望大家在这一点上,能够特别努力才好。

P3-7

序言

我去过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办公桌上放的都是教参教辅类的书;我也去过很多地方的书店,发现绝大多数书架上摆的都是实用和畅销类的书。这反映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阅读者和出版者都变得十分“精明”,他们非常注重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用处”和立竿见影的“效果”。

确实,有不少书能让读者马上“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教学指南类的书能让教师完成一篇教案,考试参考类的书能让学生通过一场考试,健康手册类的书能让家长学会一些烹饪技法等。然而,还有一些书,它们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它们看似对读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能在无形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怡人性情。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就属于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立即掌握一项技术、学会一门语言、通过一次测试、获得一种资格认证。但是,它们能慢慢地丰富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滋养我们的生命。如果说实用的书是“速效感冒药”,能顷刻解决问题,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名贵中草药”,在不知不觉中强健我们的体魄;如果说实用的书是“地图”,能让我们找到抵达某个地方的路径,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山水画”,能让我们看到云蒸霞蔚的风景,产生魅力无穷的遐想,让我们的心灵丰富和丰满起来。

是的,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驶入一片大海,我们会感受它的博大与雄浑;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走进一片大森林,越往里走,我们越能领略到其中的丰富、深邃和神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大师、亲近大师是提升自我、获得成长的良好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显而易见的道理,譬如说要启发诱导、要因材施教、要长善救失、要循序渐进等,这些道理早就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大师经典著作中,它们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颠扑不破,历久弥新,如同一棵棵扎根深土的老柳树,只要有读者的春风,就会吐出新芽,绿意盎然。教师们所要做的,就是亲近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追求时髦;就是坚守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买椟还珠;就是将这些古老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智慧和实际行动,而不是将它们尘封于书本和阁楼。只有这样,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创新才会有扎实的底蕴和根基。

这套“大师讲坛”丛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依我看来,这套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丛书共有10个主题,如《大师谈启蒙教育》《大师谈教育沟通》《大师谈教育激励》《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等,这些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二是内容经典,丛书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三是大师众多,丛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丛书的选文时空跨度大,观点和主张精彩纷呈,在遴选过程中未受某种体系限制,在一个主题下尽量让多种观点并存,以期给读者多元的思考及吸收之用。

阅读这套丛书,读者会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乐,从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当然,这些收获不是囫囵吞枣就能获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地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才能从平凡处见其神奇,才能真正体会教育的真谛,发现教育的乐趣。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