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妈妈是棵树(附光盘)/曹文轩美文朗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作者从其所有作品中挑选最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朗读的作品,并将部分内容由专业播音员进行朗读示范,做成音频光盘随书赠送。丛书是按照成长、人生智慧、情感、生命等主题架构,既有其已经出版和发表过的作品精粹,也有其最新创作。突出了作品对读者的成长意义。

从曹文轩作品中精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按主题编排成书并挑选一定篇幅内容诵读并制作成光盘随书赠送。主题内容包括面对灾难、悲悯同情、青涩时光、怡情审美、童心童趣、坚忍执着等。这些内容是青少年、学校、父母们关心的领域,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内容推荐

曹文轩的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无论是描写世间风物,还是刻画人物心灵,都因细腻、新颖、深刻,而让读者怦然心动。他的作品很有中国写意画的味道,让人读了觉得是那么的纯净、唯美。“在一个很喧嚣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温馨的、很优美的、很抒情的,一种田园的、精神的东西”。因此,阅读曹文轩的作品,现代孩子的童年和先辈的童年便水乳交融,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而能够把这些融会到一起的是人的情感和人性之美。

曹文轩不仅仅追求作品的内在美,同时也希望这种内在美能够以美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孩子的阅读尤其如此。因此他提倡未成年人进行朗读。因为对于孩子而言,朗读很重要,它能把孩子从声音世界引入到文字世界,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天然语感,有助于净化民族语言,有助于孩子更加亲近母语。

以为读者奉献一个唯美的有声世界为宗旨,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请曹文轩先生从其所有作品中挑选出最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朗读的作品,并将部分内容由专业播音员进行朗读。本套丛书共八册,按照成长、人生智慧、情感、生命等主题架构,既有其已经出版和发表过的作品精粹,也有其最新创作。突出了作品对读者的成长意义。

本书由作者亲选全部作品精华,并增加十余篇最新作品,作者首套配音朗读、彩色手绘作品,突出生命、情感、成长、情趣、哲思、崇德、尚美、精神等主题。

目录

红菱船

 说戏

 芦荡深处的笛声

鱼鳅

 田野,空空荡荡

金鲤鱼

 金鲤鱼

我家姐姐花一朵

 梅纹的春天

 白色的稻香渡

纸灯笼

 一头幸福的牛

 江南银杏

 奶奶走了

妈妈是棵树

 柳树的女儿

 枯枝满天

采芹

试读章节

红菱船

1

差不多每个地方上的文艺宣传队都是由这个地方上的学校提供剧本并负责排练的,桑乔既是油麻地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导演,也是油麻地地方文艺宣传队的导演。

桑乔的导演不入流,但却很有情趣,他不会去自己做动作,然后让人学着做,因为他的动作总不能做到位。他嘴里对人说:“瞧着我,右手这么高高地举起来。”但实际上他的右手却并未高高地举起来,倒象被鹰击断了的鸡翅膀那么耷拉着,人家依样画葫芦,照他的样做了,他就生气,可人家说:“你就是这个样子。” 于是,桑乔就知道了,他不能给人做样子。这样一来,他倒走了大家的路子:不动手动脚,而是坐在椅子上,或倚在墙上,通过说人让演员自己去体会,去找感觉。

桑乔导演的戏,在这一带很有名气。

桑乔既是一个名校长,又是一个名导演人。

农村文艺宣传队,几乎是常年活动的。农忙了,上头说要鼓劲,要有戏演到田头场头;农闲了,上头说只闲着没事,得有个戏看看,也好不容易有个工夫好好看看戏;过年过节了,上头说,要让大伙高高兴兴的,得有几场戏。任何一种情况,都是文艺宣传队活动的理由。

油麻地地方文艺宣传队,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与油麻地小学的文艺宣传队混合在一起的。排练的场所,一般都在油麻地小学的一幢草房子里。

排练是公开的。因此,实际上这地方上的人,在戏还没有正式演出之前,就早已把戏看过好几遍了。他们屋前屋后占了窗子,或者干脆挤到屋里上看得有滋有味。这时,他们看的不是戏,而是看的如何排戏。对他们来说,看如何排戏比看戏本身更有意思。一个演员,台词背错了,只好退下去重来,这有意思。而连续上台三回,又同样退下去三回,这便更有意思。

一场不拉看排练的是秦大奶奶。

油麻地小学校园内,唯一一个与油麻地小学没有关系的住户,就是孤老婆子秦大奶奶。只要一有排练,她马上就能知道,知道了,马上就搬了张小凳拄着拐棍来看。她能从头至尾地看,看到深夜,不住地打盹了,也还坐在那儿老眼昏花地看,为看得明白一些,她还要坐到正面来,这时,她的小凳子,就会放到了离桑乔的藤椅不远的一块显著的地方。有人问她:“你听明白了吗?”她朝人笑笑,然后说:“听明白啦:他把一碗红烧肉全吃啦。”要不就说:“听明白啦:王三是个苦人,却找了一个体面媳妇。”众人就乐,她也乐。

今年的夏收夏种已经结束,油麻地地方文艺宣传队要很快拿出一台戏来,已在草房子里排练了好几日了,现在正在排练一出叫《红菱船》的小戏。

女主角是十八岁的姑娘白雀。

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油麻地一带的人说一个长得好看的女孩儿,常习惯用老戏里的话说是“美人”。

白雀在田野上走,总会把很多目光吸引过去。她就那么不显山不露水地走,但在人眼里,却有说不明白的耐看。她往那儿一站,像棵临风飘动着嫩叶,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依然还是很耐看。

白雀还有一副好嗓子,不宏亮、不宽阔,但银子样清脆。

桑乔坐在椅子上,把双手垂挂在扶手上,给白雀描绘着:一条河,河水很亮,一条小木船人装了一船红菱,那红菱一颗一颗的都很鲜艳。惹得人都想看一眼;一个姑娘,就像你这样子的,撑着这只小船往前走、往前走,船头就听见击水声,就看见船头两旁不住地开着水花;这个姑娘无心看红菱——红菱是自家的,常看,不稀罕,她喜欢看的是水上的、两岸的、天空的好风景;前面是一群鸭,船走近了,才知道,那不是一群鸭,而是一群鹅;芦苇开花了,几只黄雀站在芦花顶上叫喳喳,一个摸鱼的孩子用手一拨芦苇,露出了脸,黄雀飞上了天;水码头上站着一个红衣绿裤的小媳妇,眯着对眼睛看你的船,说菱角也真红,姑娘也真白,姑娘你就把头低下去看你的红菱;看红菱不要紧,小木船撞了正开过来的大帆船,小船差点翻了,姑娘你差点跌到了河里,你想骂人家船主,可是没有道理,只好在心里骂自己;姑娘一时没心思再撑船,任由小船在水上漂;漂出去一二里,河水忽然变宽了,浩浩荡荡的,姑娘你心慌了,姑娘你脸红了——你想要到的那个小镇,就立在前边不远的水边上;一色的青砖,一色的青瓦,好一个小镇子,姑娘你见到小镇时,已是中午时分,小镇上,家家烟囱冒了烟,烟飘到了水面上,像飘了薄薄的纱;你不想再让小船走了,你怕听到大柳树下笛子声——大柳树下,总有个俊俏后生在吹笛子……

桑乔的描绘,迷住了一屋子人。

白雀的脸红了好几回,仿佛那船上的姑娘真的就是她。

这出小戏,就只有一把笛子伴奏,吹笛子的是蒋一轮。

桑桑最崇拜的一个人就是蒋一轮,蒋一轮长得好、笛子吹得好、篮球打得好、语文课讲得好……桑桑眼里的蒋一轮,是由无数个好加起来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蒋一轮长得很高,但高得不蠢,高得匀称、恰当。油麻地不是没有高个,但不是高得撑不住,老早就把背驼了,就是上身太长,要不又是两条腿太长,像立在水里的灰鹤似的。蒋一轮,让人觉得高得好看,蒋一轮的头发被他很耐心地照料着,一年四季油亮亮的,分头,但无一丝油腔滑调感,无一丝阔小开的味道,很分明的一道线,露出青白的头皮,加上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就把一股挡不住的文气透给人了。

蒋一轮的笛子能迷倒一片人。

蒋一轮的笛子装在一只终年雪白的布套里,他取出笛子时,总是很有章法地将布套折好放到口袋里,绝不随便一团巴塞到裤兜里。在蒋一轮看来,笛子是个人,那个布套就是这个人的外衣,一个人的外衣是可以随便团巴团巴乱塞一处的吗?蒋一轮在吹笛子之前,总要习惯地用修长的手指在笛子上轻轻抚摸几下,样子很像一个人在抚摸他所宠爱的一只猫或一条小狗。笛子横在嘴边时,是水平的。蒋一轮说:笛子吹得讲究不讲究,第一眼就看笛子横得水平不水平。蒋一轮的笛子横着时,上面放个水平尺去测试,水平尺上那个亮晶晶的水珠肯定不偏不倚地在当中。蒋一轮吹笛子从来不坐下来吹,这或许是因为蒋一轮觉得坐下来,会把他那么一个高个儿白白地浪费了。但蒋一轮说:“笛子这种乐器,就只能站着去吹。”最潇洒时,是他随便倚在一棵树上或倚在随便一个什么东西上吹,这时,他的双腿是微微交叉的,这是最迷人的样时刻。

桑桑每逢看见蒋一轮这副样子,便恨胡琴这种乐器只能一屁股瘫在椅子上拉。

《红菱船》的曲子就是蒋一轮根据笛子这种乐器的特性,自己作的。蒋一轮自然吹得得心应手。

桑乔将《红菱船》已导演出来了点样子之后,就对蒋一轮与白雀说:“差不多了,你们两个另找个地方再去单练吧。”

P1-5

序言

朗读的意义

曹文轩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人的经验的壮大;阅读还有助于创造经验;阅读养性;阅读的力量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在没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神圣的宗教……

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个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

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柏林国际文学节。在柏林的几天时间里,我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会。他们将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篇小说翻译成德文,然后请他们国家的一流演员去学校、去社区图书馆朗读,参加者有学生,也有成年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觉里,朗读对他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

“‘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 ‘语’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 ‘重文轻语’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 (刘卓)

“语文语文”,“文”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木讷”的“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认为这样的人是仁者。

“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史时期是讲究说的。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讷”,竟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感到可疑。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语”。我听奥巴马的讲演,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

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我去各地中小学校作讲座,总要事先告知学校的校长老师,让他们通知听讲座的孩子带上本子和笔。我要送孩子们几句话。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们记在本子上。接下来,就是请求他们大声朗读我送给他们的每一句话。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用的。”

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

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分严肃,一分崇高。

于是,人类社会有了质量。

这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

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

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

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谁都知道,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北大出版社打造这套丛书,我之所以愿意从我全部的文字中筛选出这些文字,都是一个用意——

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

2009年5月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2: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