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李经谋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沿着市场化方向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是中国粮食行业的第六部系列年度报告——200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2007年粮食市场概述”“2007年中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中国粮食市场主要品种供求形势”“中国粮食市场专论”“2007年中国粮食相关政策法规”“中国粮食市场统计资料”。除此以外,还包括附录。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装帧精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推荐

200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孕育发展的18周年。可以说,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推动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全书共包括六个部分内容和四个附录,一、粮食市场概述部分,着重从中国粮食市场和世界粮食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人们可以在较短时间来把握国内外粮食市场的总体情况及演变方向;二、中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部分,主要分析了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期货市场和粮食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三、中国粮食市场主要品种供求形势分析,重点对不同粮食品种的供求关系、行情走势进行研究;四、中国粮食市场专论,主要是结合粮食市场发展过程中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并结合粮食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五、中国粮食市场相关政策法规部分,主要讲述中国粮食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正是在市场与政府的不断博弈中,粮食市场走向完善和发展;六、中国粮食市场统计资料,是在理论分析、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用数字对市场进行诠释。附录,对全书内容作了必要补充。

目录

第一部分 2007年粮食市场概述

  一、中国粮食市场

  二、世界粮食市场

第二部分 2007年中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一、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状况与展望

  二、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状况与展望

  三、粮食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中国粮食市场主要品种供求形势

  一、小麦市场分析

  二、玉米市场分析

  三、稻米市场分析

  四、大豆及豆油市场分析

  五、菜籽及菜油市场分析

  六、花生及花生油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 中国粮食市场专论

  一、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二、增产背景下粮食价格波动的深层分析

  三、近年来国内外粮价的变动及正确应对

  四、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述评

  五、2007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综述

  六、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波动周期研究:1949—2006年

  七、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八、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九、我国大豆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十、世界生物燃料迅猛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十一、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思考

  十二、粮食产业化信贷支持问题思考

第五部分 2007年中国粮食相关政策法规

  一、十七大报告“三农”政策解读

  二、发展现代农业

  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四、粮食现代物流发展

  五、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六、粮食贷款政策与管理

第六部分 中国粮食市场统计资料

  表6-1 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

  表6-2 全国油脂、油料播种面积与产量

  表6-3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表6-4 我国谷物、油料进口数量

  表6-5 我国谷物、油料出口数量

  表6-6 2007年我国谷物、油料分国别进口数量

  表6-7 2007年我国谷物、油料分国别出口数量

  表6-8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表6-9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表6-10 2007年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价格指数(月度综合指数)

  表6-11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价格指数(年度综合指数)

  表6-12 2007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年度平均交易价格

  表6-13 2007年全国期货市场交易情况

  表6-14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情况

  表6-15 美国农业部世界谷物统计与预测

附录一 2007年中国粮食市场大事记

附录二 2007年中国粮食经济重要论著索引

附录三 一部透视中国粮食市场风云的力作——《2007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简评

附录四 小麦、玉米、大米、大豆价格走势图

主要参考资料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2007粮食市场概述

二、世界粮食市场

【内容提要】

200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预计为21.012亿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小麦和大米小幅增产,粗粮较大幅度增产。2007/2008年度,世界粮食总消费量为21.031亿吨,比上年度增长1.9%。其中,小麦微幅减少,粗粮小幅增长,大米略微增长。当年度粮食仍然产不足消,库存下降,期末粮食总库存量为4.197亿吨,比期初水平下降1.9%。其中,小麦大幅度减少,粗粮较大幅度增长,大米略微增长。世界粮食供求安全系数为20.2%,比上年度下降0.1个百分点,略高于世界粮食供求安全指标17%~18%的警戒线水平,为历史新低。其中,小麦为22.5%,粗粮为17%,大米为24.8%。世界粮食总贸易量为2.521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8%。其中,小麦较大幅度减少,粗粮和大米小幅增长。2007年,世界市场小麦和玉米年度平均价格大幅度上涨,大米年度平均价格较大幅度上涨。

2007/2008年度,世界大豆总产量减少6.47%,消费量增长4.72%,当年度产不足消,期末库存减少24.91%,大豆贸易量增长6.45%。2007年世界市场大豆年度平均价格大幅度上涨。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2007/2008年度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偏紧,2008年国际粮价有可能继续上涨,应该清醒地看到其中的隐患。必须立足粮食国内基本自给,同时充分发挥世界粮食市场的调剂作用。要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中长期供求基本平衡。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7年11月《粮食展望》、2007年12月、2008年2月《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美国农业部(USDA)2008年1月《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国际谷物理事会(IGC)2008年2月《粮食市场报告》等有关信息资料,现对2007/2008年度世界粮食市场形势作如下综合分析:

(一)世界粮食生产

2007年,世界粮食(包括小麦、粗粮和大米三种主要谷物,其中大米由稻谷折算,下同)总产量预计为21.012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且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扭转了连续两年减产的趋势,比上年增产9230万吨,增长4.6%。2007年世界粮食总收成增长的主体主要来自粗粮,尤其是美国的玉米。2007年,低收入缺粮国增产幅度较小,仅增长0.6%,特别是在不把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计算在内的情况下,减产幅度达到2.8%。

200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的构成比例是:小麦占28.66%,比上年减少0.93个百分点;粗粮占50.89%,比上年增加1.81个百分点;大米占20.45%,比上年减少0.88个百分点。2007年,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具体生产情况如下:

1.小麦生产

小麦产量为6.022亿吨,比上年增产780万吨,增长1.3%。在南美洲,该区域最大生产国阿根廷和巴西的产量高于上年。澳大利亚受干旱影响,虽然比上年增产,但产量仅为正常年景水平的一半。在北美洲,美国仍是好收成,产量大大高于上年水平;加拿大产量大大低于上年,其原因是受天气条件干热且种植面积减少的影响。在欧洲,最新估算显示产量下降2.3%。亚洲产量比上年提高4%,大大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在北半球的其他地方,干旱摧毁了摩洛哥2007年的小麦作物,因此虽然北部非洲其他地方收成为常年水平,但该区域的产量仍大大低于上年,也大大低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

分国别或地区来看,小麦产量居前几位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欧盟1.233亿吨,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20.48%,比上年增产560万吨;中国1.07亿吨,增产250万吨;印度7500万吨,增产560万吨;美国5620万吨,增产690万吨;俄罗斯4630万吨,增产140万吨;巴基斯坦2250万吨,增产80万吨;加拿大2060万吨,减产470万吨;土耳其1850万吨,减产200万吨;阿根廷1500万吨,增产40万吨;乌克兰1380万吨,减产10万吨;澳大利亚1210万吨,增产230万吨。

2.粗粮生产

粗粮产量为10.693亿吨,比上年增产8340万吨,增长8.5%。其中,世界玉米产量为7.814亿吨,占粗粮产量的73.08%,比上年增产8390万吨,增长12.03%。上年度玉米的高价格促使2007年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加之天气条件有利,使世界玉米产量大增。世界最大玉米生产国美国的增长最为显著,预测产量达创纪录水平。其他主产国,如中国、巴西等国玉米作物也获丰收。

分国别或地区来看,玉米产量居前几位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美国3.383亿吨,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3.29%,比上年增产7070万吨;中国1.49亿吨,增产350万吨;欧盟4.560万吨,增产40万吨;巴西5170万吨,增产910万吨;墨西哥2380万吨,增产200万吨;阿根廷2180万吨,增产740万吨;印度1550万吨,增产190万吨;印度尼西亚1240万吨,增产80万吨;加拿大1060万吨,增产160万吨;南非710万吨,增产20万吨。

3.大米生产

大米产量为4.297亿吨,比上年增产110万吨,增长0.3%。总体来看,2007年亚洲的增产主要受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三大稻谷生产国增产的推动;预计伊朗、老挝、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泰国也将增产。非洲产量略有缩减,主要原因是预计科特迪瓦、马里和尼日利亚收成不佳,抵消了几内亚和马达加斯加的增产,虽然本年度该区域降雨十分充沛,但降雨时间分布非常不均,降低了稻谷单产,使增产希望落空。美国由于单产创纪录,2007年将增产1.6%。在其他地方,欧洲稻谷产量可能变化不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以及大洋洲将减产。

分国别或地区来看,大米产量居前几位的国家或地区是:中国1.271亿吨,占世界大米总产量的29.61%,比上年增产90万吨;印度9330万吨,增产50万吨;印度尼西亚3470万吨,增产40万吨;越南2370万吨,减产20万吨;孟加拉国2700万吨,增产10万吨;泰国2020万吨,增产10万吨。此外,巴西760万吨,减产30万吨;日本720万吨,减产60万吨;美国630万吨,增产10万吨;韩国450万吨,减产20万吨。P14-17

序言

李经谋

2008注定是一个值得纪念和令人难忘的年份。当奥运圣火点燃十三亿中华儿女的爱国激情、寄托炎黄子孙的百年梦想、照亮五洲四海的时候,我们也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孕育发展的18周年。

30年前,当中国人民刚从“十年浩劫”的梦魇中清醒,又在“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中探寻彷徨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声春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此,亿万中国人民在春天的故事中尽情沐浴灿烂的阳光,在美丽的憧憬中辛勤耕耘未来的希望。劫后重生的中国“三十而立”,奇迹般地从东方崛起,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8年前,当神州大地刚从一场“政治风波”的阴霾中惊醒,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失去信心的时候,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从中原腹地横空出世,令西方世界为之一震。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声称“令人不可理解”,英国《独立报》载文

说“资本主义种子在中国萌芽”,而“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的里程碑”的评价也让我们颇感意外。世界舆论的见仁见智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两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才让我们顿开茅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像一只“报春鸟”,预报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场始于农村而源于粮食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潮,造就了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孕育、探索、创新和发展。18年来,粮食市场的建设者们“弄潮儿向潮头立”,历经磨砺、风雨兼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建立规范批发市场是构建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

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集体耕地分田并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正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业发展成为焦点。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连续五个有关农村的中央“1号文件”,稳定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跨上新台阶,长期困扰人们的粮食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随着粮食价格“双轨”运行、市场调节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市场机制自身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导致年度间粮食数量时多时少、价格忽低忽高的周期性循环,既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加深了管理层对粮食的“患多患少”和对价格的“患低患高”,人们不得不承受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戏谑”。

1988年,国家“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建立,开始了新型市场机制的探索之旅,经过调研,确立了“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目标。199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1990年10月12日,一个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引进期货机制,规范运作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成立,从而拉开了我国现代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的序幕,各级各类粮食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尽管在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以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基层粮食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粮食批发市场体系逐步形成。现代粮食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规范粮食交易行为、形成市场价格信息、有效调节粮食供求、合理配置粮食资源、促进产销区间粮食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粮食价格的全面放开,粮食批发市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2006年以来,国家粮食主管部门从宏观调控的需要出发,批准建立了郑州、合肥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进行临时存储粮的常年常时集中竞价交易,收到良好的调控效果。在通货膨胀和“世界粮食危机”的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粮食价格却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平稳运行,为国民经济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创新国际期货机制是发展中国粮食市场体系的必由之路

期货市场是组织远期标准化合约交易的高级市场形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虽源于远期现货交易,但其功能和作用又迥异于现货市场,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中,二者相辅相承,不可或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成功运行两年后,于1992年完成我国首部期货交易规则——《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规则》的制定,1993年5月28日,成功推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期货合约,实现了国家的既定目标。由于期货机制与生俱来的魅力,注定其发展初期菁芜并存,经过两次规范整顿,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96年6月5日,在期货市场发展的困难时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对郑州商品交易所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期货试点工作寄予热切期望。国际期货界也对“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郑州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期货市场的成功模式。

从农产品期货起步,到工业品期货上市,再到金融期货和期权的待机推出,中国期货市场逐步走上了一条规范发展的道路。它不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而且其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投资套利的功能已被社会广泛认知。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已成为许多粮食生产、加工、收储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期货价格的预期指导作用和订单农业的现实需要,

“农民跟着期货走”的愿望正逐步变成现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已成为稳定粮食市场、服务“三农”的一支重要力量。将期货市场成功植入社会主义中国,既是对国际期货“公论”的挑战,也是对国际期货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引入现代电子商务是完善中国粮食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

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这个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第三次产业革命,颠覆着传统的市场观念和社会生产方式,代表着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粮食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具有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商品流转、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重要作用。早在1992年,“全国粮食批发市场交易网络和计算机通讯网”已经建立,1995年,在全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成为集诚信息网,后经多次升级换代,于2000年建立了被称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典范”的中华粮网,成为我国粮食行业第一个门户网站和BtoB电子交易平台。与此同时,全国各大粮食批发市场也陆续建立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粮食交易网络,通过网上招标、投标、竞价、协商及场内网上联动等多种交易方式开展交易活动。特别是国家主管部门在安排临时存储粮销售时,明确提出现场和网上相结合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粮食电子商务的开展。一个覆盖全国、联结各大批发市场和产销企业的电子交易网络已初步形成,让“粮食在网上流通”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全国统一的粮食大市场借助电子网络正在形成之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们以审慎的眼光回顾18年粮食市场发展历程的时候,会欣喜的发现,在国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以零售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期货市场为先导、以电子商务为方向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框架已然形成。它是粮食市场建设者们在一张白纸上共同描绘的一幅最美的图画,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新兴市场体系演进的光辉历程。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粮食问题的特殊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性,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中国粮食市场既存在先天不足,也存在后天制约。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人治与法制的冲突、“暗箱”与“阳光”的较量、盲目与规范的对垒、徘徊与前进的权衡,无不昭示着完善健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之路的漫长和遥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已经“十八成年”。回顾过去,不忘感恩,社会主义的昌明盛世造就了现代粮食市场的灿烂辉煌;展望未来,勿忘立志,市场经济的明媚春天成就着探索者们的宏图伟愿。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遥远”。

2008年3月18日

后记

3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8年前,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创立,中国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开始试点;6年前,中国粮食行业的第一部年度报告——《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诞生,开始了书写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春天。从“春天的报告”、“春天的思考”、“守望春天”、“春天的诺言”,再到“春天的回顾”,可以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正是踏着春天的脚步,和着改革开放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足音,快乐成长。

《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她见证、记载和研究着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6岁的报告还属于孩提时代,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春天的种子已经播种下,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呵护下,《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一定会茁壮成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力求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

按照写作内容的先后顺序,本书作者为:

第一部分:一、颜波、杨光焰;二、刘桂才;第二部分:一、肖永成;二、陈邦华;三、傅宏;第三部分:一、刘正敏;二、冯利臣;三、冯小健;四、刘兆福;五、陈艳军;六、周垂钦;第四部分:一、颜波、周辉;二、李全根;三、丁声俊;四、高铁生、张俊;五、肖春阳;六、武拉平、程杰;七、潘月红;八、黄汉权;九、刘兆福;十、朱行;十一、赵文先、张永刚;十二、朱远洋、李楠;第五部分:一、董忠;二、黄守宏;三、陈春平;四、何毅;五、赵素丽;六、朱远洋、刘世恩;第六部分:裴华梅、杨光焰;附录一、附录二:杨光焰;附录三:刘树成;附录四:陈艳军。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各位作者在百忙中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粮油市场报》承担了该书的总纂工作,郑州商品交易所、刘桂才先生为统计资料提供了相关材料,朱行老师翻译了序言和目录。正是由于他(她)们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报告的质量不断提升。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编辑刘瑞思对发展报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编校,正是由于他(她)们的支持,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们致以诚挚谢意!

编者

2008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