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祠堂是顺德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通过对顺德祠堂建筑的解读,不但可以认识顺德宗族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而且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顺德祠堂文化兴盛的外在因素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变迁。
本书对顺德祠堂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化扫描,主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顺德祠堂文化进行梳理:历史方面论及顺德祠堂兴盛的两大因素、顺德祠堂建筑的地方特色及其传统文化功能;现实方面涉及顺德祠堂在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状况,主要关于顺德祠堂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为增加直观效果,增强读者对顺德华美祠堂的感性认识,书中还在相应的地方配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顺德祠堂文化初探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凌建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顺德祠堂是顺德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通过对顺德祠堂建筑的解读,不但可以认识顺德宗族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而且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顺德祠堂文化兴盛的外在因素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变迁。 本书对顺德祠堂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化扫描,主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顺德祠堂文化进行梳理:历史方面论及顺德祠堂兴盛的两大因素、顺德祠堂建筑的地方特色及其传统文化功能;现实方面涉及顺德祠堂在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状况,主要关于顺德祠堂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为增加直观效果,增强读者对顺德华美祠堂的感性认识,书中还在相应的地方配图。 内容推荐 珠江三角洲俗话“顺德祠堂南海庙”,指的是顺德祠堂不但数量多,且在规模及装饰上都非同寻常。顺德祠堂的建造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时期。祠堂与顺德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是顺德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也是当地民众注重教育的明证。该书立足顺德,以多年的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顺德祠堂进行全景式的文化扫描。主要论及顺德祠堂兴盛的两大因素及顺德祠堂在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书中以不少图片展示顺德祠堂的外部环境、内在结构及装饰特色,可谓雅俗相济。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祠堂制度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我国宗族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祠堂的肇始与发展 第二章 兴盛的顺德祠堂 第一节 顺德祠堂概况 第二节 沙田开发与祠堂兴起 第三节 商业贸易与祠堂兴盛 第三章 顺德祠堂的地方特色 第一节 讲究选址,合理布局 第二节 构筑选料,注重实用 第三节 装饰繁多,意旨明确 第四章 顺德祠堂的传统文化功能 第一节 祭祀祖先,凝聚力量 第二节 投资教育,励学向上 第三节 修谱置联,互助教化 第五章 现当代顺德祠堂状况 第一节 民国至“文革”期间的顺德祠堂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顺德宗族与祠堂 第三节 顺德祠堂的现代变迁 第六章 顺德祠堂的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顺德祠堂的抢救与保护 第二节 顺德祠堂的开发利用实践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三、明清时期的祠堂 明朝初期,由于人口尚不多,宗族一般都是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尽管政府公布了新的家庙制度,但民间建置祠堂及追祭远祖的违例事例却层出不穷。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称“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制,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申之情……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诏天下臣工立家庙”。夏疏突破了朱熹在《家礼》中制定的祠堂规制,作了民间祭祖礼制改革,有了“联宗立庙”的习俗。冼宝干在《佛山忠义乡志》卷九“氏族”中记道,“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吾佛诸祠亦多建自此时,敬宗收族于是焉”。很快,嘉靖皇帝下诏允许士民立家庙和祭祀四世祖,同时允许官民在冬至日祭祀始祖。嘉靖皇帝的诏令实际上已经基本扫除了民间祭祖的限制。之后,庶人始迁祖庙,大量的祠堂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至此,真正意义的祠堂方才出现。 明代宗族制包含着一些特定的构成要素,其中祠堂是规模较大的祭祖活动场所。自从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有至十几、几十代者,因而大大推动了宗族制的发展。明代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宗族祠堂普及天下,广东同山西、山东、江西、福建、安徽等各地一样出现祠堂的景象。明初祠堂与住宅的平面形式是基本相同的,均采用四合院式,中为庭,仅因功能不同导致二者在庭院之比例、堂之尺度及室内布置不同而已。 明代礼制规定只有品官之家才可以合法地建立家庙式的祠堂,虽然嘉靖以后建立家庙式的祠堂已相当普遍,并不只限于品官之家,但是祠堂被看成是士大夫身份的文化象征意义并没有改变。在广东乡村中,一般的乡民都知道建立祠堂必须具有一定的官宦身份。可以合法地建祠堂,意味着在身份地位上和其他没有同样权利的人们区别开来。需指出的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宗族发展历史上,非土著的族群身份,编户齐民的社会身份和仕宦之家的文化身份,都是在明代国家制度的变化过程中成为地方上寻求正统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 明清宗族的形成,文字编纂族谱对口述传统的祖先故事进行改编和记录,是地方性的士大夫宗族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创造。宗族的历史记述,反映了明代珠江三角洲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转变,即定居和国家认同的形成,这在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文化整合历史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祠堂营建的形制规模,南方都要胜过北方。其实,这一现象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一致的。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北方,无论是手工业、商业、农业,南方都要比北方更为发达、更为先进。发达的经济为南方祠堂的营建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使得宗祠的建筑无不雕镂彩绘,争奇斗艳。无论是贫寒宗族还是显贵宗族,祠堂作为宗族祭祀、聚集的公众场所,往往是宗族中建筑质量最好、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建筑物。即使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些古祠堂今日看来依旧是乡村民居中最威仪的建筑。祠堂的青砖瓦面、彩绘门神、门额木匾、龙舟脊、精致斗拱、硕大圆柱等,都表明其独特的风格与气派,属于一类与众不同的建筑。 聚族而居的人们建立宗祠祭祖,在明代是一个普遍现象,宗族组织确实是民众化了。居民大多聚族而居,因而设置祠堂。清承明制,宗族政策亦然,允许民间建设祠堂追祀祖先。在清朝,统治者更是提倡庶民兴建宗祠家塾,民间建祠之风这才大盛起来。自从明朝解除民间祭祖代数的限制之后,清代民间追祀远祖,所谓“自始祖以下皆立主而祀之”。清代,那些望族,特别是在某时、某地出现过名人的家族,更以兴修祠堂为荣耀。这些祠堂在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很突出,在我国祠庙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清代,民间建塾立庙造祠成风,在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香港),这一时期的家塾祠堂庙宇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中有的将家庙和家塾、宗祠与书院混合一体,这多数缘于财力物力强大之因素。乾嘉时期的史学家赵冀在《陔馀丛考》提到,“今世士大夫,家庙皆曰祠堂”。从中可知,当时已经普遍称家庙为祠堂了。这种情形在清代已有不少记录,如“旧四代神主设于正寝,今巨族多立祠堂,置祭田以供祭祀”。光绪《广州府志》载“祭礼旧四代神主设于正寝,今巨族多立祠堂,置祭田以供祭祀,并给族贤灯火。春秋二分及冬至庙祭,一遵朱子家礼。下邑僻壤数家村落,亦有祖厅祀事,岁时荐新,惟清明则墓祭,阖郡亦俱相仿”。 明清时代的宗族以祠堂、族田、族谱、宗规与家训为表现形态。其中,祠堂是祭祀、族人聚会、族尊施政的场所,在祠堂祭祀的都是族人的祖先。但各宗族所祭始祖的标准不太一样,尤以祭迁祖为多。对享受祭祀的先祖有一定的选择条件,一般是强调辈分或德、爵、功等。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这一时期,祠堂最能体现我国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特别是在相对稳定和富庶的南方各地,祭祖活动相对较为普及,并由过去的本支祭祖,逐渐衍化为本宗、本族祭祖,且由单线之血缘关系扩大到社会网络,宗法制度因而得到加强。随着祠堂的发展与普及,祠堂已经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与家谱一起成为宗族最重要的象征,成为宗族的代名词。P17-20 序言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祖先崇拜意识盛行,各地大量的祭祖活动也随之兴盛。最初的祭祖活动大都在祠庙中进行,祠庙即成为祠堂的前身。到战国时代,我国出现了早期的祠堂,两汉时期祠堂大量兴建,但当时的祠堂都是墓祠。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官方禁止私人建造祠堂,而宋代则特许官员建立家祠。到元代开始出现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宗族祠堂。祠堂既是一座展示地方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又是一部地方的变迁史。一座祠堂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其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了解一个地方的宗族祠堂,就等于是了解了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状况。 顺德祠堂的建造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祠堂当中,有不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通过对顺德祠堂建筑的解读,我们不但可以认识顺德宗族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而且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顺德祠堂文化兴盛的外在因素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变迁。 祠堂是顺德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凝聚人心的宗族体制曾在顺德这块土地上深深扎根,祠堂也在独特的环境下不断延续。在沙田开发以及后来的商业拓展时期,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各地宗族就把建造祠堂作为族人最重要的事情。祠堂是顺德先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其规模或重要性都是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除祭祀祖先之外,顺德祠堂其他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敦宗睦族、光前裕后、规范伦理、教育族众、文化娱乐等方面。顺德大量的祠堂以其独特的号召力,加强了各个宗族的内部团结,扩展了家族政治和经济势力。反过来,各地宗族成员的共同血缘意识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宗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通过祠堂的各种活动得以体现。 顺德祠堂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物化现象,也是顺德历史繁荣富庶的明证。顺德祠堂的建设及相应的活动,始终以宗族房支为号召单元。顺德现今保留下来遍布各村的祠堂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这些祠堂建筑大都风格古雅、气势宏大,其独特的装饰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宗教观念、宗族制度、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祠堂中高大宽敞的厅堂、精致的雕饰和上等用材等,其实也是人们光宗耀祖的一种观念的展示。这实际上不仅体现了宗族的荣耀感,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流行价值观。完全可以说,祠堂是顺德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 在顺德,众多祠堂在格局上大同小异,大多构筑宏丽、工艺精美,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风格,也体现了浓郁的宗族文化内涵。大多数地方建立祠堂,主要是给家族成员提供一个真实的公共物理空间和一个虚拟的精神心理空间。顺德人建造祠堂的目的,除此之外实际上还要以祠堂为依托,营造一个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体,最终是为了寻求一种地方政治势力和族内经济总量的最大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祠堂在当地过去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赡老扶贫与办学兴教方面确实卓有成效,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该书立足顺德,以多年的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对顺德祠堂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化扫描,主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顺德祠堂文化进行梳理:历史方面论及顺德祠堂兴盛的两大因素、顺德祠堂建筑的地方特色及其传统文化功能;现实方面涉及顺德祠堂在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状况,主要关于顺德祠堂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为增加直观效果,增强读者对顺德华美祠堂的感性认识,书中还在相应的地方配以图片。 顺德祠堂既蕴涵淳朴的传统要素,也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了解顺德祠堂,就等于认识了大半的顺德历史文化。对顺德祠堂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揭开现代顺德经济腾飞的奥秘,并促进我们把顺德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是为代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2008年3月29日 后记 每次走进顺德的乡间祠堂,都有一种由衷的敬畏感,内心总是受到不小的震撼。几百年来,顺德祠堂一直在默默向世人演绎其所经历的岁月沧桑。那一座座青砖黛瓦的明清祠堂,着实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顺德历史文化的厚重气息。顺德柏森森的祠堂彰显的是一种敬祖的理念以及张扬家族声威的地方政治谋略,这在族内达到收族目的,对外则起到谋求社会信誉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这些祠堂背后所体现的,就是顺德先辈通过民间的智慧和商业上的运作而聚集起来的巨大财富。当然,威严矗立的祠堂建筑还表明当地先人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功勋。穿梭于顺德各地乡村众多祠堂之中,我感受到它们一直在向世人展现顺德民众过去的谋生技艺及富庶生活。其中雕梁画栋的“三雕两塑一绘”技艺,更是民间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值得后人好好加以保护。 祠堂是传统耕读文化和农业经济的标志,一般而言都是出现在以血缘和地域为特征的家族聚居地或村落之中。顺德在明清之际由于沙田的开发和商业的发展,经过长时段的历史时期而形成密集的具有农耕特色和商业印记的祠堂群落。这在宗族文化盛行的国内尚属罕见,因此祠堂将是研究顺德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与物质依托。在当前城市化巨大浪潮的冲击之下,在顺德的不少村落,祠堂的传统文化功能大多丧失。那些华美祠堂建筑的原真性及其所代表的一种文明正在快速消逝,因此研究顺德祠堂就显得迫在眉睫。当然,研究顺德祠堂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为了倡导过去的宗族生活模式,而是为了了解顺德人一种久远的文明传统,最终是为了体现现代顺德人的一份历史责任感。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使得我有更多的机会在多年的时间里,亲身靠近这些顺德历史遗存。本书的写作大多是笔者利用余暇对顺德祠堂内涵进行细致调查与初步思考的结果,当然也参考了不少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十分感谢的是,邓炳权会长不惜牺牲春节休息时间帮我审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同时要感谢苏桂芬局长和吴庆洲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还有我的同事彭有结、张凤娟付出的辛勤劳动。还要十分感谢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领导的支持和编辑雷英的帮助。面对即将付梓的书稿,我还是觉得当中尚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对于顺德祠堂,毕竟还有太多的内涵无法在本书中完全挖掘出来。这种遗憾只能留待今后逐渐弥补,也期待有更多的后来者涉足其中。本人才疏学浅,书中肯定存在诸多瑕疵,还望各位专家和读者指正。 凌 建 2008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