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说西湖三十景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钱钧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西湖三十景”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三十景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景观特征。叙述时间跨度从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到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直至启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后出炉的“三评西湖十景”。在解说中将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以及诗词歌赋等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相互融合。为西湖文脉的延伸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西湖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多年来。杭州一直在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积极准备,在加快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的同时,努力拓展西湖文化空间。本书以西湖正史为主体,民间传说为被补充,引经据,抽丝剥茧,将西湖无与伦比的文化特质呈现给读者,使西湖文化通过口耳相传,更加具有民间基础,期盼能为西湖“申遗”尽绵薄之力,起到“推手”作用。

内容推荐

西湖美在方方面面,有结构美、造型美、曲线美、气象美、时间美、时令美、色彩美、音响美、气质美、艺术美、哲理美、境界美,人们在综合上述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创立了“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如何把这些景观采用具有丰富表达力的、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来加以表述?《解说西湖三十景》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一职责。

目录

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

 三潭印月

 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

 雷峰夕照

新西湖十景

 云栖竹径

 满陇桂雨

 虎跑梦泉

 龙井问茶

 九溪烟树

 吴山天风

 阮墩环碧

 黄龙吐翠

 玉皇飞云

 宝石流霞

三评西湖十景

 灵隐禅踪

 六和听涛

 岳墓栖霞

 湖滨晴雨

 钱祠表忠

 万松书缘

 杨堤景行

 三台云水

 梅坞春早

 北街梦寻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各位游客:提起苏堤春晓,那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早已令人心驰神往。正是这条全长2.8公里、见证了900多年沧桑岁月的长堤,把西湖的春天唤醒,从而成为“西湖十景”中的第一名胜。

游客们: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古堤上,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杭州市的“老市长”、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曾两次来杭州赴任:第一次是37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54岁时任杭州太守。虽然两次任期都只有两年,加起来也只有四年,但是他为杭州建设所作的贡献可以说是千古流芳。

北宋元祐五年,正是苏东坡第二次上任的第二年,他决心整治西湖。他向哲宗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之后便做了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即疏浚西湖和堆筑长堤。那是在公元1090年4月28日,他协同两浙兵都监刘景文,发动本地车民,用工20多万,开挖淤泥925万方,并用湖中挖出的淤泥筑成了这条长堤。由于上下齐心。仅用半年时间就竣工。这就是后来的“苏公堤”。

◇“苏隄”景名碑→苏堤的命名◇

游客们:今天我们将从苏堤的南端入口,一路往北,沿途经过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最后到达跨蟑桥。在这2.8公里的游程中,有许多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园林艺术中对景、借景等手法。请大家边游览边听我介绍。

首先,各位请看:这里有一块英汉对照的景名碑,碑上“苏隄”二字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可能“隄”字的写法令人诧异,其实这是旧体写法,因为古汉字中的“堤”字是左耳旁的,与土字旁的“堤”字是相通的。

关于“苏堤”的正式命名,要追溯到1091年,那是在苏东坡第二次离任,赴朝廷任吏部尚书,林希接任杭州太守时。“林市长”非常钦佩“苏市长,,的人品。有一次在踏看堤上美景后,欣然题写了“苏公堤”三个字。从此,苏公堤的名字就叫开了。后来人们为了通俗顺口,简称为“苏堤”。

到了南宋,宫廷画师马远画出“西湖十景”,根据景观特征取名为“苏堤春晓”,并将其排为十景之首。与此相对应的另一景观是“平湖秋月”,后人称之为“春秋对”。就这样,以人命堤,以堤传人,千百年来,杭州市民的“东坡情结”历久弥坚。此外,苏东坡与杭州的历史渊源还涉及方方面面:市区有条东坡路;东坡路上有座东坡大剧院;而赫赫有名的杭州第一道名菜——“东坡肉”,则是根据苏东坡发明的烹制方法沿袭至今的。由此可见,杭州老百姓对苏东坡的感情极为深厚。

◇映波桥→夕阳亭◇

现在我们来到了映波桥。由于苏堤的修筑,不仅沟通了西湖南北交通,方便了市民,而且丰富了西湖水面的景观层次,形成了和白堤对应的西湖水域新格局。

请看东面湖区:这是西湖最大的一部分湖面,称为“外西湖”。湖面波光粼粼,游船荡漾,湖中三岛如翡翠浮于水面。再请看西面湖区:这是小南湖,是西湖最小的一部分湖面。一大一小,错落有致。小南湖的那边就是花港观鱼公园,水榭楼台,小桥长廊,倒映在波光之中,将桥取名为“映波桥”恰如其名。

这座亭子名为“夕阳亭”。每当夕阳西下时,从这里隔着湖面向南望去,只见突出于湖岸的那座山,正好晚霞满山,因此山名就称“夕照山”。雷峰塔就建在夕照山上。这夕阳亭和那夕照山隔湖相望,互相衬托,这在园林造园艺术上称为“对景”。

◇锁澜轿→御碑亭◇

我们来到了苏堤的第二座桥——锁澜桥。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这“锁澜”二字和“映波”是对仗的。“映波”给人以波映湖中、起伏荡漾的感觉,而“锁澜”则有波澜不兴、风平浪静的意思了。请看:东面的外西湖,水域广,游船多,动感强;而西面的西里湖则相对平静多了。

这就是御碑亭。亭内“苏堤春晓”四字是清代康熙皇帝御笔所书。北宋始建的苏堤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宽度和高度,它经过两次扩建。一次是在明朝时期的1508年,杭州太守杨孟瑛主持了填高拓宽工程,奠定了如今的基础;第二次是1951年,杭州市政府全面整修苏堤,修缮了六桥,这御碑亭就是在那年重修的。

◇望山桥→压堤桥◇

我们已经来到了苏堤的第三座桥——望山桥。苏堤六桥中,此桥离岸边的山最近。请看西里湖对岸,那就是丁家山。山下沿湖,一片绿荫,绿荫丛中隐隐约约的建筑物是西湖国宾馆。站在桥上,环顾四周,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三面青山怀抱着一湖碧水。若是春夏之际,更能领略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西湖秀色。如果我们泛舟湖面,视线穿越桥洞西望,正好能望见西岸的青山及更远的北高峰。这是园林艺术中借景手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现在来到了苏堤的第四座桥——压堤桥。“压”字在这儿有使其稳定、平静的意思。压堤桥通茅家埠,桥下湖水极深,桥两头的堤上杨柳成荫。这座位于苏堤中段的桥,被称为旧时西湖的“情人桥”。有首西湖竹枝词中这样写道:“茅家埠头芳草平,第四压堤桥影横;桥外飞花似郎意,桥边深水似侬情。”这就是压堤桥其中含意的写照。P4-7

后记

由于职业的缘故。能够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若要把全国的旅游景观与杭州作个比较,除了得出“北雄南秀”的粗浅结论外,总是认为杭州最美,因为杭州有个西湖,西湖实在称得上是“南秀”的代表。“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千百年来,杭州西湖为中外游客所倾倒,是因为她具有中国山水文化的典型美。如果说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杰作,那么杭州西湖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经典。

西湖美在方方面面,有结构美、造型美、曲线美、气象美、时间美、时令美、色彩美、音响美、气质美、艺术美、哲理美、境界美,人们在综合上述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创立了“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如何把这些景观采用具有丰富表达力的、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来加以表述?《解说西湖三十景》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一职责,并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把握。

一是写作角度新颖。本书以“西湖三十景”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三十景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景观特征,叙述时间跨度从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到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直至启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后出炉的“三评西湖十景”。在解说中将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以及诗词歌赋等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相互融合,为西湖文脉的延伸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二是文化特征鲜明。西湖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多年来,杭州一直在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积极准备,在加快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的同时,努力拓展西湖文化空间。本书以西湖正史为主体,民间传说为补充,引经据典,抽丝剥茧,将西湖无与伦比的文化特质呈现给读者,使西湖文化通过口耳相传,更加具有民间基础,期盼能为西湖“申遗”尽绵薄之力,起到“推手”作用。

三是题材定位全面。本书虽然冠以“解说词”的文体,初看定位是以业内人士为主,但实际上各界人士,只要怀着想要了解西湖的心,都会产生阅读的愿望。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立足读者兴趣为目标,旅游指南为要素,既有平面的介绍,又有立体的说明,使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导游词,从而达到业余和专业人士均可使用的目的。

书稿终于完成,其中也凝聚着许多关心杭州、热爱西湖的同仁们的帮助和支持。首先特别感谢浙江金茂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俞越潮先生,百忙之中,不辞辛劳,奔波各个景点,为本书提供了大部分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同时感谢张卫华、王萍同志也送来了若干风光照片。此外,还需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正是她们认真审稿、严格把关,使书稿质量有了提高。

当然,最要感谢的还是所有读者,正是由于你们的厚爱才使本书有了价值的体现。最后我衷心希望朋友们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使之更臻完善。

钱钧

2008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