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没有写自传,别人所作的《鲁迅传》也难如人意,但“鲁迅形象”仍长久活在后人心中。为什么?因为他的文章篇篇都有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何须再写自传,何须再写回忆录之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写出自传却并不采取传记形式的,鲁迅一人而已。他的文学就是他的回忆录。但须说明,真正担得起“鲁迅自述”或“鲁迅回忆录”的只有《全集》,这本《鲁迅回忆录》不过想帮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鲁迅诉说自己的方式,启发读者在阅读鲁迅著作时更自觉地想起鲁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这也是生活(鲁迅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没有写自传,别人所作的《鲁迅传》也难如人意,但“鲁迅形象”仍长久活在后人心中。为什么?因为他的文章篇篇都有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何须再写自传,何须再写回忆录之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写出自传却并不采取传记形式的,鲁迅一人而已。他的文学就是他的回忆录。但须说明,真正担得起“鲁迅自述”或“鲁迅回忆录”的只有《全集》,这本《鲁迅回忆录》不过想帮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鲁迅诉说自己的方式,启发读者在阅读鲁迅著作时更自觉地想起鲁迅。 内容推荐 鲁迅死后,由别人撰写的《鲁迅传》,可观者不过十余种,但究竟哪种《鲁迅传》给我们描绘了清晰而完整的“鲁迅形象”? 人们心目中的鲁迅并非实际生活中的那个绍兴人,而是所谓“人间鲁迅”周树人用大约八十个笔名完成的(《鲁迅全集》(以下统称((全集》)给人造成的形象。即使真有谁熟悉鲁迅生平,让他写鲁迅传,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传记著作中的鲁迅和《全集》隐含的鲁迅是两回事。前者无法取代后者。 作者编这本《鲁迅回忆录》,初衷确实就是想从《全集》中选出鲁迅正面涉及自己的文字,撇开讲故事的时间,以故事发生的时间编排,使读者犹如读鲁迅本人所作的自传或回忆录。 目录 他的文学就是他的回忆录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绍兴-南京-东京-杭州-绍兴-南京-北京(1881—1912) 我的种痘 我的第一个师父 女吊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父亲的病 琐记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呐喊》自序 被挤出集团之外 ——北京时期(1912—1926)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随感录(四十) 《阿Q正传》的成因 说胡须 从胡须说到牙齿 记“发薪”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 我的“籍”和“系” 答KS君 我观北大 忆刘半农君 忆韦素园君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无花的蔷薇之二 记念刘和珍君 《两地书》(节选一) 马上日记(节选) 马上支日记(节选) 我和《语丝》的始终 成为流人 ——厦门一广州时期(1926_-1927) 上海通信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两地书》(节选二) 《三闲集》序言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怎么写——夜记之一 略谈香港 通信 答有恒先生 再谈香港 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 躲进小楼成一统 ——上海时期(1927—1936) 在上海的鲁迅启事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鲁迅译著书目(节选) 《二心集》序言 为了忘却的记念 致许广平 《自选集》自序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答杨坉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自传 《花边文学》序言 致母亲 《且介亭杂文》序言 病后杂谈(节选) 阿金 我要骗人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这也是生活”…… 死 亥年残秋偶作 附录 鲁迅年谱 试读章节 “乖呀,乖呀!” 什么叫“乖呀乖呀”,我也不懂得,后来父亲翻译给我说,这是他在称赞我的意思。然而好像并不怎么高兴似的,我所高兴的是父亲送了我两样可爱的玩具。现在我想,我大约两三岁的时候,就是一个实利主义者的了,这坏性质到老不改,至今还是只要卖掉稿子或收到版税,总比听批评家的“官话”要高兴得多。 一样玩具是朱熹所谓“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的鼗鼓,在我虽然也算难得的事物,但仿佛曾经玩过,不觉得稀罕了。最可爱的是另外的一样,叫作“万花筒”,是一个小的长圆筒,外糊花纸,两端嵌着玻璃,从孔子较小的一端向明一望,那可真是猗欤休哉,里面竟有许多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的花朵,而这些花朵的模样,都是非常整齐巧妙,为实际的花朵丛中所看不见的。况且奇迹还没有完,如果看得厌了,只要将手一摇,那里面就又变了另外的花样,随摇随变,不会雷同,语所谓“层出不穷”者,大概就是“此之谓也”罢了。 然而我也如别的一切小孩——但天才不在此例——一样,要探检这奇境了。我于是背着大人,在僻远之地,剥去外面的花纸,使它露出难看的纸版来;又挖掉两端的玻璃,就有一些五色的通草丝和小片落下;最后是撕破圆筒,发现了用三片镜玻璃条合成的空心的三角。花也没有,什么也没有,想做它复原,也没有成功,这就完结了。我真不知道惋惜了多少年,直到做过了五十岁的生日,还想找一个来玩玩,然而好像究竟没有孩子时候的勇猛了,终于没有特地出去买。否则,从竖着各种旗帜的“文学家”看来,又成为一条罪状,是无疑的。 现在的办法,譬如半岁或一岁种过痘,要稳当,是四五岁时候必须再种一次的。但我是前世纪的人,没有办得这么周密,到第二,第三次的种痘,已是二十多岁,在日本的东京了,第一次红了一红,第三次毫无影响。 最末的种痘,是十年前,在北京混混的时候。那时也在世界语专门学校里教几点钟书,总该是天花流行了罢,正值我在讲书的时间内,校医前来种痘了。我是一向煽动人们种痘的,而这学校的学生们,也真是令人吃惊。都已二十岁左右了,问起来,既未出过天花,也没有种过牛痘的多得很。况且去年还有一个实例,是颇为漂亮的某女士缺课两月之后,再到学校里来,竞变换了一副面目,肿而且麻,几乎不能认识了;还变得非常多疑而善怒,和她说话之际,简直连微笑也犯忌,因为她会疑心你在暗笑她,所以我总是十分小心,庄严,谨慎。自然,这情形使某种人批评起来,也许又会说是我在用冷静的方法,进攻女学生的。但不然,老实说罢,即使原是我的爱人,这时也实在使我有些“进退维谷”,因为柏拉图式的恋爱论,我是能看,能言,而不能行的。 不过一个好好的人,明明有妥当的方法,却偏要使细菌到自己的身体里来繁殖一通,我实在以为未免太近于固执;倒也不是想大家生得漂亮,给我可以冷静的进攻。总之,我在讲堂上就又竭力煽动了,然而困难得很,因为大家说种痘是痛的。再四磋商的结果,终于公举我首先种痘,作为青年的模范,于是我就成了群众所推戴的领袖,率领了青年军,浩浩荡荡,奔向校医室里来。 虽是春天,北京却还未暖和的,脱去衣服,点上四粒痘浆,又赶紧穿上衣服,也很费一点时光。但等我一面扣衣,一面转脸去看时,我的青年军已经溜得一个也没有了。 自然,牛痘在我身上,也还是一粒也没有出。 但也不能就决定我对于牛痘已经决无感应,因为这校医和他的痘浆,实在令我有些怀疑。他虽是无政府主义者,博爱主义者,然而托他医病,却是不能十分稳当的。也是这一年,我在校里教书的时候,自己觉得发热了,请他诊察之后,他亲爱的说道: “你是肋膜炎,快回去躺下,我给你送药来。” 我知道这病是一时难好的,于生计大有碍,便十分忧愁,连忙回去躺下了,等着药,到夜没有来,第二天又焦灼的等了一整天,仍无消息。夜里十时,他到我寓里来了,恭敬的行礼: “对不起,对不起,我昨天把药忘记了,现在特地来赔罪的。” “那不要紧。此刻吃罢。” “阿呀呀!药,我可没有带了来……” 他走后,我独自躺着想,这样的医治法,肋膜炎是决不会好的。第二天的上午,我就坚决的跑到一个外国医院去,请医生详细诊察了一回,他终于断定我并非什么肋膜炎,不过是感冒。 序言 鲁迅死后,由别人撰写的《鲁迅传》,可观者不过十余种,但究竟哪种《鲁迅传》给我们描绘了清晰而完整的“鲁迅形象”? 恐怕难说。我绝非有意刁难为鲁迅作传的众多学者。他们大都认真诚恳,就其可能取得的成绩而言也很足以骄傲了。问题在于,传记取得的成绩无法满足读者了解“鲁迅形象”的渴望。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中说,作家形象并不等于曾经生活过的作者,而只能以该作家全部作品为依据。人们心目中的鲁迅并非实际生活中的那个绍兴人,而是所谓“人间鲁迅”周树人用大约八十个笔名完成的《鲁迅全集》(以下统称《全集》)给人造成的形象。即使真有谁熟悉鲁迅生平,让他写鲁迅传,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传记著作中的鲁迅和《全集》隐含的鲁迅是两回事。前者无法取代后者。 编这本《鲁迅回忆录》,初衷确实就是想从《全集》中选出鲁迅正面涉及自己的文字,撇开讲故事的时间,以故事发生的时间编排,使读者犹如读鲁迅本人所作的自传或回忆录。 这想法让我得意了许久,编好之后,却又有不少困惑。 首先,《全集》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传记材料呢?和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不同,鲁迅没有亲自为后人撰写一部较为翔实的自传。《全集》中有“自传”名目的倒有三篇,即1925年附于俄文本《阿Q正传》序言后面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在前者基础上增补修订的《鲁迅自传》,还有就是1934年为伊罗生所编《草鞋脚》写的((自传》。但这三篇都不过千把字,属于极简略的履历,和“自传文学”相去太远。另外可作为传记材料的有日记,包括((两地书》在内的书信,《朝花夕拾》,一些和身世有关的序跋(如《<呐喊>自序》等)。学者们为鲁迅作传,所能取自《全集》的材料大抵如此。比起胡适、郭沫若等作家,鲁迅的自传作品实在太单薄了。至今没有理想的《鲁迅传》,他自己也有“责任”! 即使在涉及个人身世的文字中,鲁迅也并不从历史的角度述说。他不喜欢将个人经历和思想织入公众视野中的大历史。通过记叙个人经历来记录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这个由胡适等人确立的现代中国自传的写作准则,鲁迅并未遵行,因为他并不看重个人在历史中的意义。无数经验告诉他,历史抹杀个人,甚至那些似乎创造历史的伟人,不也被历史任意涂抹吗?鲁迅绝无使自己成为历史人物的野心,毋宁说他对此是绝望的。他的文学目标恰恰是避免自己成为被别人任意歪曲的历史人物。他只是固执地仰赖甚至许多中文修养很好的读者也不那么容易理解的独特的文笔,竭力将自己从历史中拯救出来,退守于“无名”、“逃名”状态。 鲁迅当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他成为历史人物并非靠企图进入历史的事功,而是靠孤寂颓唐中留下的文字。日本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说:“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斋里度过的。他既没有郭沫若那样的革命家生活,也没有胡适那样的外交官生活。一般来说,现代中国的文学者,在阅历上都远比日本等国的文学者要复杂,但他是不在此例的少数者之一。”尽管如此,鲁迅的经历也并非毫无传奇因素,他只是不愿写而已。翻开《全集》,除了“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不仅看不到他在文章之外做了些什么,就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许多重大事件也很少有特别的记载。《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对历史场面确实只是“看来看去”而已,甚至简直就要把这些忘记、掩埋,不忍记忆。对十五年官场生涯、五四运动、《新青年》时代和北京文化圈众多名流的交游、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因章士钊而起的官司、在广州的经历、跟许广平的恋爱、中日军队在上海第一次冲突、和瞿秋白的友谊、“左联五烈士”罹难、“左联”本身……他不都没有完整深透的传记式记叙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