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作者通过极其细致、动人心魄和详细的叙述,介绍了朝鲜半岛如何从一场“本土战争”演化成美国和共产党中国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以及如何维持为一场“有限战争”。进一步证实了阿兰·R.米勒特在世界顶尖军事历史学术,尤其是朝鲜战争历史中的地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阿兰·R.米勒特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作者通过极其细致、动人心魄和详细的叙述,介绍了朝鲜半岛如何从一场“本土战争”演化成美国和共产党中国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以及如何维持为一场“有限战争”。进一步证实了阿兰·R.米勒特在世界顶尖军事历史学术,尤其是朝鲜战争历史中的地位。 内容推荐 在史诗般的《朝鲜战争》下篇《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中,阿兰·R.米勒特将重点转向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攻入南朝鲜至1951年6月末的12个月,此阶段朝鲜战争国际化为激烈。米勒特灵敏地穿行在战场和权力的大厅之间,在兼顾冷战地缘政治、战略、文职政府和军方高层关系的同时,将军事行动与战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米勒特充分利用了南朝鲜、中国、苏联、美国和联合国的历史资料,并广泛利用了之前容易被人忽略或遗漏的口述历史资料,包括采访美国和南朝鲜军官的资料,另外还大量采用了北朝鲜和中国志愿军战俘审讯报告中的内容,终才完成这部傲世之作:叙述不仅引人入胜、动人心魄,且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此次冲突在国际史和美国史上是何等的重要。 目录 译序 致谢 引 言 序童 第1章 华盛顿、东京和朝鲜(1950年6月) 1.1 战争前夕的南、北朝鲜军队 1.2 北朝鲜突然入侵 1.3 北朝鲜决定发动战争 第2章 1950年美国的国防政策:华盛顿和东京 2.1 国防部:预算试验 2.2 国务院和重整军备 2.3 远东司令部 2.4 美国在远东的武装部队 第3章 入侵和首尔陷落(1950年6月) 3.1 为首尔而战 3.2 美国在亚洲的反应 第4章 美国军事干预(1950年6-7月) 4.1 朝鲜战争传到华盛顿 4.2 美国武装部队再次卷入朝鲜战争 第5章 多条战线作战:韩国(1950年7-9月) 5.1 朝鲜:和时间赛跑(1950年7-8月);共产党阵营 5.2 和时间赛跑:东京、华盛顿和韩国(1950年7-9月) 5.3 麦克阿瑟的战区战略:保住现在,赢在未来 (1950年7-9月) 第6章 联合国军和美国第8集团军:从大田到洛东江 (1950年7-9月) 6.1 锦江一大田战败和大撤退 6.2 组建联合国军司令部,夺取“最后胜利” 6.3 大邱一釜山环形防御圈(1950年8-9月) 第7章 从仁川到首尔:成功的喜悦(1950年9月) 7.1 仁川一首尔战役 7.2 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扩充 第8章 联合国军司令部:打到平壤去!打到鸭绿江去! (1950年9-10月) 8.1 越过北纬38度线 8.2 胜利的定义和保证 8.3 打到鸭绿江去 第9章 全新的战争:中国改变朝鲜冲突(‘1950年10-11月) 9.1 向温井一云山一水洞进军 9.2 中国干预评估 9.3 中国军队第二次攻势的计划 第10章 命中注定的失败:中国第二次攻势(1950年11-12月) 10.1 险境中的第8集团军和第10军 10.2 超级高参和重大决策 10.3 美国重新武装的策略 10.4 黑色十二月:朝鲜战争 第11章 新军队、新战斗:争取朝鲜中部的战争(1951年1-4月) 11.1 中国人发起第三次攻势和第8集团军的反击 11.2 是走还是留:战斗和谈判 11.3 中国人的第四次攻势(1950年2月11—19日) 11.4 再次违规越线:第8集团军向北进军 第12章 麦克阿瑟去职和中国无法取胜(1951年4-7月) 12.1 麦克阿瑟去职 12.2 中国军队的第五次攻势(第一阶段) 12.3 赢在华盛顿 12.4 中国军队的第五次攻势(第二阶段) 12.5 通向开城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50年春季,入侵的传言就像夏天可以预测的雨季一样传遍首尔的大街小巷。4月份对战争的恐慌来了又去,接着又猜测游击分子会竭尽全力破坏5月30日的国民大会选举。选举如期进行,和1948年的选举相比,混乱和暴力明显减少。联合国朝鲜问题委员会汇报说政治参与正向良性方向转变,李承晚政府确实减少了对反对派人士的严厉打击(1949年的政治特点是严厉镇压反对派)。困扰韩国经济的物价问题仍未解决,但毕竟没什么新意,而且没有1948—1949年那么严重。对于首尔的外国人士来说,春天意味着新一轮的晚宴、草坪聚会和学校毕业生进人新的外事服务和军事岗位。6月10日,韩国皇家亚洲协会在京福宫的“禁城花园”举行年度联欢游园会,这项活动一直是雨季来临前社交活动的完美收官。 位于市政厅附近班登宾馆的美国大使馆内,美国外交人员对整个亚太地区的亲共浪潮愈加不安。穆乔大使,这位讲究地中海美食和生活享受的人给韩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劝说李承晚总统把精力用到解决政府管理不善和经济政策方面,而不是整天叫嚷着“入侵”或“北进”。穆乔少年时期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他工作勤奋,喜欢美妙的音乐、漂亮的服装,在社交场所举止优雅,深受同僚和韩国人的尊敬和喜爱。他毕业于布朗大学,喜爱打蝴蝶形的领结,21年的外交生涯让他跑遍了海外许多国家,他讨厌和人横眉冷对。另外,他还讨厌文书工作和报告.他不是亚洲事务的专家,在华盛顿没有特殊的影响。50岁了仍活跃在外交战线,他担负的工作似乎超出了他的能力,不过,在和能力出众的下属谈话时他依然思维清晰,反应敏捷。 参赞埃弗里特·F.德罗姆赖特和一秘哈罗德·J.诺贝尔博士可以向他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建议。德罗姆赖特42岁,作为亚洲问题的专家进入外事部门,曾多次到中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在东京工作过。他身高一米八,积极活跃,做事果断,表达清晰,言辞有力。他虽是穆乔的密友,却不是穆乔最信任的人。和穆乔一样,他也是单身,不喜欢复杂的社交场所。一旦批评政府立马兴趣盎然。诺贝尔(1931年)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是一名亚洲文明和语言学博士。他在朝鲜长大,父母都是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毕业生,作为传教士在朝鲜传教。诺贝尔做过记者、大学教授,战时为陆战队军官(日语和情报专家),他对朝鲜人民的赞美确实出自真心实意。在东京远东司令部政治情报处工作两年之后,于1948年被穆乔招致麾下,任大使馆一秘和约翰·R.霍奇中将的顾问。他熟悉李承晚的整个成年生活,多次和李总统直接接触。另外,1948年他还和杜勒斯一起赢得联合国对南朝鲜的承认。 美国外交使团的其他成员不乏朝鲜问题的专家,足以弥补穆乔的谨小慎微。首尔经济合作局局长哈罗德·c.布恩斯博士也出身于传教士家庭。他自幼生活在朝鲜,讲一口流利的朝语,曾任青年基督教组织成年人工作者长达十年之久。詹姆斯·L_斯图尔特,美国信息服务局的公共事务专家,日语很好,随时可以即兴演讲。初级官员中有三人也非常出色:唐纳德·麦克唐纳德、格雷戈里·亨德森和库尔蒂斯·R.普兰德尔格拉斯。1945年下半年,麦克唐纳德作为美国军政府的成员来到南朝鲜,而且很快沉醉于朝鲜的语言和习俗之中。他现场谈判和情报分析能力在美国军政府中富有传奇色彩。1947年,作为朝鲜问题专家的亨德森进入外交部门,分别于1948一1950年和1958一1963年在韩国工作。他大力倡导民主和公民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权利。他非常鄙视李承晚政府、韩国国家警察和军队,这让他在首尔权力圈中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然而在西方媒体、韩国自由团体和国际机构中却备受欢迎。副参赞普兰德尔格拉斯早期是加利福尼亚的一名记者,1948年,不到30岁就进入了外交部门。在公开韩国国家警察的累累罪行方面,他成为亨德森的重要伙伴。 在韩国的美国外交官消息灵通且对韩国政治非常敏感,几个月来一直在关注入侵的可能性。他们尤其关注华盛顿传来的消息:苏联外长安德列·维辛斯基命令苏联多位大使——包括红军驻东京代表团——返回莫斯科有要事相商。更为迫切和重要的一件事是,穆乔大使去华盛顿要求向韩国军队额外提供8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首尔局势立即陷入难以控制的状态:韩国国防部长申性谟——身材矮小、凶猛好斗的前商船船长——将朝鲜人民军对韩国的可怕威胁公之于众。大使馆报告称申部长的通报说明是故意引起“外国媒体的关注”,没有考虑韩国媒体的感受。然而,金白吉(作战部长)和张东勇(情报部长)上校6月24日一致认为入侵随时都会发生,他们发现李承晚面对即将来临的危险却莫名其妙地摆出一副被动的姿态。哈罗德·诺贝尔认为李承晚和其他许多人(包括美国人)都被平壤电台“祖国统一民主阵线”突如其来的宣传攻势迷惑住了。谣言满天飞,有人称北朝鲜当局想用韩国抓捕的两名北朝鲜特工交换被北朝鲜监禁的民族英雄曹晚植。韩国发现这两名特工是故意叛逃者,他们供称朝鲜人民军没有在边境集结军队,甚至在韩国的严刑拷打之下,供词也未改变。 …… P30-32 序言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25日爆发到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历时三年之多。它本是朝鲜半岛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与大韩民国(韩国)之间的战争,然而不同国家(地区)对这场战争称呼各有不同:朝鲜称之为“祖国解放战争”;韩国称之为“韩国战争”或“六二五事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称之为“朝鲜战争”,而其中前者也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部分为“抗美援朝战争”;美国、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称之为“韩战”。此外,由于朝鲜战争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和越南战争之前,和二战、越战相比,这场战争相对不被重视,美国和英国亦将其称为“被遗忘的战争”。除了美国和中国之外,还有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战争,从而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开始前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由于立场不同,中国、美国、俄罗斯(苏联)、韩国、朝鲜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从未停止对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已经出版的书籍可谓多矣。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交战各方的表现及这场战争的影响则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在众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汗牛充栋的著作之中,阿兰·R.米勒特的《朝鲜战争》无疑最富有特色,其描述内容翔实,论据充分。在众多描写朝鲜战争的著作中,这本《朝鲜战争》观点更为新颖,且有些内容其他著作中从未涉及。 阿兰·R.米勒特,美国著名历史学教授,新奥尔良大学美国研究艾森豪威尔中心的负责人,普里茨克军事图书文学和军事写作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另外,他还是俄亥俄州立大学雷蒙德·E.梅森将军军事历史学荣誉退休教授。除了他的《朝鲜战争》之外,米勒特还著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为胜利而战: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共同的国防:美国军事史》《南征北战:杰拉尔德·c.托马斯和美国海军陆战队,1917—1956》和《他们为朝鲜而战》(布拉塞出版社,2002)。在《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一1950》中,阿兰-R.米勒特认为20I盐纪中叶朝鲜半岛的冲突乃是两个朝鲜之间始于1948年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内战”。在第二卷中,米勒特将重点转向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人侵南朝鲜至1951年6月末的12个月,此阶段朝鲜战争转化为一场最为激烈的国际化“内战”。 米勒特灵敏地穿行在战场和政治权力之间,在兼顾冷战地缘政治、战略、文职政府和军方高层关系的同时,将军事行动和战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本书对冲突提出了新的见解:第一次给多兵种联合作战应有的关注,第一次提及联合国军司令部海军、空军和地面部队为战争所做的贡献以及遇到的挑战,第一次介绍了韩国勤务支援部队的重要性。另外他还以韩国和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史料为基础,以同情的口吻详细介绍了南朝鲜武装部队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米勒特在书中还引入非美国人的观点,尤其是毛泽东、彭德怀、斯大林、金日成、李承晚的思想和观点。在他的笔下,沃克和李奇微都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和理解远远超过了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最大的缺陷不是政治而是他在战略和作战中的所表现出来的无能。 在研究过程中,米勒特充分利用了韩国、中国、俄罗斯(苏联)、美国和联合国的历史资料,甚至还有来自东欧国家(苏联成员国)的资料;他广泛利用了之前容易被人忽略或遗漏的口述历史资料,包括采访美国和南朝鲜军官的资料;另外,他还大量采用了北朝鲜和中国战俘审讯报告中的内容。最终,这部传世杰作得以完成。引人人胜、动人心魄的叙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此次冲突在国际史和美国史上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米勒特耗时20余年,除了遍访美国各州、各军兵种和学术机构的档案馆和文献室,查找、参阅有关朝鲜战争的所有历史文献和回忆录,他还走访了许多参加朝鲜战争的老兵及其后人,获得了这些老兵保存的从未示人的私人信件和他们当年亲自拍摄的照片。接受他采访的有美国军事顾问团的老兵、韩国参战老兵、美国统治南朝鲜时在军政府中任职的文职人员,甚至还采访过对韩国文化有过重大影响的传教士及其后人。另外,他还亲自去韩国、中国及俄罗斯等国查证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文献、档案材料、作战地图;而且和各国历史学者合作,对这些资料进行翻译和查证,力求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准确无误。 为了保证文章的准确性,本人在翻译这篇巨著时,完全忠实于原著,在用词上完全遵循作者的原意,未作任何增减和修改,更不敢有任何曲解。但是,作为中文读者,在阅读时必须注意的是:无论作者治学如何严谨,资料如何翔实丰富,都无法改变其先天性固有的政治立场。尽管他大量采用了中国、韩国、俄罗斯及苏联的资料,仍然无法摆脱其典型的美国思维。比如,对中国台湾和东北仍然使用过去西方殖民时期的称呼,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仍未给予公正的评价。这一点,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加以注意。 目前,随着依据历史文献研究(目前主要出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历史档案)而出版的书籍和论著的问世,总的来看,人们更为关注朝鲜战争的历史复杂性而非其他。从这篇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前此类书籍中前所未有的内容:传统上将朝鲜战争的爆发时间历史性地定在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周日),而选择6月25日作为战争爆发日只不过是对战争的判断而已。事实上,早在1948年2—10月期间战争就已爆发:2月和3月全国大罢工;4月济州岛暴动(或称“济州四三事件”)以及驻扎在丽水和顺天的韩国保安部队第14团的兵变。所有这些都发生在美国占领区(南朝鲜),这意味着韩国人正在和其他韩国人作战。两个朝鲜的建立是苏联和美国匆匆清算日本存在的产物,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苏、美把两种不同的政治模式强加到现代朝鲜人的头上。两个朝鲜都建立在殖民主义的废墟之上,都以各种形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即便没有美国或苏联的一兵一卒踏上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也会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方式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战争期间,无论是南北交战双方,还是后来参战的美国军队,都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屠杀平民。南方主要由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独裁专制分子、笃信财产权利的传统保守人士、坚信自由市场的企业家、改革家(在欧洲应该是基督教社会主义党或基督教社会主义人士)、人道主义分子、自由人士以及变节的共产党人组成;北方则大多是热衷于阶级斗争、思想极端的共产主义分子。双方都混入了一些冒险家、投机分子和空想家。然而,他们都把自己想象成新朝鲜的创始人和救世主。参加战争的朝韩将领有的甚至出自同一师门,然而信仰不同让他们抛开同窗之谊,拿起武器,率领各自的部队,杀向自己的同胞。为此他们准备战斗到死,决不妥协。他们不仅残忍屠杀对方阵营的同胞,而且还残忍杀害同一阵营的兄弟。1948—1954年血腥的内战中,南北双方共杀死200多万同胞,加剧了两个朝鲜的分裂。时至今日,在三八线南北双方仍然重兵云集,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参加朝鲜战争的主要将领(美、中、朝、韩)更是命运多舛,令人唏嘘:崔德新是二战胜利前“大韩民国政府”在华流亡的军事人才、光复军骨干,这位曾在停战协议上拒绝签字的著名人物,1986年居然投奔北朝鲜,引发巨大轰动;而无独有偶,同是朝鲜停战谈判期间的首席代表,朝鲜方面的李相朝在1989年9月则突然逃到韩国。被杜鲁门总统解职的麦克阿瑟则安享晚年,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联合国军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将军则以98岁的高龄安然去世。而在签署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克拉克将军在协议签字后三个月即被勒令退役,成为“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司令官”。比起麦克阿瑟、李奇微和克拉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彭德怀元帅、将军邓华、解方等人则要不幸得多。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不是解职就是入狱,受尽屈辱。然而命运更惨的莫过于北朝鲜的高级将领们:无论是亲苏派,还是延安派;无论是留在北朝鲜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还是后来转移到北方的南方共产党领袖,他们无一例外命运多舛。 两百多年的朝鲜现代史就是一部充满努力和奋斗、屈辱和挣扎的历史。世界五大价值和信仰体系中有三种(伊斯兰和犹太教除外)在这个国家发生了冲突,中国、俄罗斯(及苏联)、日本和美国,这四个大国像救世主一样主宰着朝鲜半岛的命运,使这个国家的前进之路充满了艰辛,从未停息的政治冲突使朝鲜一直在为生存而奋斗。朝鲜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然而朝鲜半岛上空的战争阴霾却从未消散。时至今日,韩国早已迈人现代国家的行列,中国也早已抛弃了以意识形态而站队的国家战略,走向改革开放、以国家利益为准绳的正确道路,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头号强国,而北朝鲜则仍然固守自己的封闭王国。难道这就是牺牲数百万生命换来的结果?目前的朝鲜半岛上空更是战云密布,朝鲜不断发出好战的威胁,甚至以核试验相逼,迫使国际社会改变对朝政策,而美韩更是针锋相对,各种军演紧锣密鼓,如火如荼,一步一步收紧勒在朝鲜脖子上的绞索。如何避免再次发生战争,还东北亚和平一片蓝天,重塑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所有这些都在考验着国际社会的智慧,同样也考验着中国领导人的智慧。 本人18岁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军中服役,对军队和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个在军队中服役20多年的老兵,对朝鲜战争中各国军人的优异表现充满了敬意:英勇顽强,决不言败! 老兵不死,祖国万岁! 秦洪刚 2015年3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