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子善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的,因此,在撰写本书中的文字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人、这些书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之下加以考量、加以探讨,虽然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并非全面的评价;虽然可能感性的描述多了些,理性的分析少了些。事实上,本书上辑和下辑前半部分谈论的人和书,大都早已进入文学史了。

尽管本书并非学术专著,并非高头讲章,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自以为还是提供了新史料,提出了新看法。于是,本书就命名为《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

内容推荐

收录在这部学术随笔集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完成于1984年,最近的则是今年的新作(其中部分篇章选自作者的旧著,但都依据新的资料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大都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回忆作者所接触过的前辈作家、学者,记录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二是讨论作者所阅读和编选的一些书和若干相关话题,评说读书藏书的方方面面。

目录

自序

忆人忆事

生命的璀璨瑰丽——忆冰心先生

书比人长寿——追忆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先生

许寿裳手书鲁迅诗幅

叶圣陶先生的一幅未刊题签

刘延陵忆郁达夫

人淡似菊,品逸于梅——追念郑逸梅先生

胡愈之印象记——一个后辈的怀念

怀念许钦文先生

历历前尘吾倦说——琐忆俞平伯先生及其他

一组抗日怀旧诗——忆盛成先生

我与夏公通信

追忆赵景深先生

琐忆胡风先生

彭芳草自述及其他

台静农先生的两篇佚文

我所知道的巴老二三事

施蛰存先生的贺年卡

马华新文学的拓荒者——忆温梓川先生

钱锺书先生与我有关的几件事

遥祭李辉英先生

藏书家的遗憾——悼念唐弢先生

关于黄源老的若干回忆

忆张向天先生

为鲁迅刻名印的“刘小姐”

将国画与文学联姻的人——访画家程十发先生

艺术天地任遨游——略谈陈世五先生的藏书票

缘悭一面——为江兆申先生书画展而作

忆马蹄疾

牛山纯一先生

侧写“听风楼主”

赵清阁先生两题

“闺阁派”的杰作——为《林海音文集》出版而作

你知道鲁迅先生是怎样抽烟的吗?——纪念郁风老师

向来喜怒形于色,只为吾心太不平——纪念戈革先生

双语并用,妙不可言——回忆乔志高先生

柳苏先生和周作人佚稿

我所知道的陈之藩先生

小记“狐狸洞主”李欧梵

张错素描

再见雷骧

说书说文

《知堂集外文》琐谈

周作人的《饭后随笔》

《周作人集外文——四九年以前》编后

张资平的“三角恋爱”小说

叶灵凤与《永久的女性》

爱书家的心声

钱歌川与《也是人生》

刘半农的书话

周越然的书话

一个真实的梁实秋

开现代学者散文先河的叶公超

关于叶公超两题

凌叔华海外作品掇录琐记

储安平:“新月派”的后起之秀

宋春舫“褐木庐”藏书种种

现代作家笔名小考

在耶鲁潜学沉思——孙康宜和她的散文

秋水文章不染尘——童元方和她的《一样花开》

心灵的倾诉——张菊如和她的《秋日散步》

越轨的散文笔致——谈林幸谦

学者散文的魅力

台港散文八大家

民间读书嘉年华——在全国第三届民办读书报刊研讨会上的发言

开卷有益——南京《开卷》百期贺辞

傅聪望七了

“余墨”的尖锐

当一切已成为历史

充满现代感的孔子

法学为经,文学为纬

流行小说是一种时尚

“性学”三书

说《蔡澜食材字典》

一个“书痴”的自白——《寻找精神家园》序

爱书人聊书——《聊不完的话题》序

淘旧书

上海:逛老城觅旧书

港岛淘书“艳遇”

专业阅读和非专业阅读

不必迷信“好书榜”

海上半月日影——2005年10月1日—15日

试读章节

1997年3月12日,赵家璧先生在上海逝世。我参加了追悼仪式为他送行,以表示我——一个普通的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后辈对这位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作家、翻译家的最后的敬意。为此,倪墨炎先生还在他的纪念文字中提到过。但9月25日下午,当上海鲁迅纪念馆隆重举行赵先生藏书及文稿捐赠仪式时,我却未能参加。本来周国伟先生已与我约定,让我继丁景唐、周海婴、陈鸣树诸位先生之后在捐赠仪式上讲几句话,我也很想对赵先生遗愿得以实现的重大意义发表一些感想,但我次日就要赴日本访学,忙乱之极,无奈不得不向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先生告假致歉,这个缺憾只能在这篇回忆文字中稍作弥补了。

我首次拜见赵先生大概是在1977年,距今已有整整二十个年头了。那时我正参加《鲁迅全集》书信部分的注释,单是鲁迅致赵先生的信就有四十六封之多,这些珍贵书翰赵先生一直精心保存,在“文革”浩劫中失而复得的经过赵先生曾为文记之,很令人感动。因此,当时主要向赵先生请教书信注释中的疑难问题,赵先生对我这个后学总是有问必答,耐心细致。那时我从住处到华东师大乘坐四十七路公共汽车,在山阴路站下车,步行五六分钟即可到赵先生大陆新村寓所,十分方便。后来与赵先生熟了,下班回家途中有时也去赵先生家小坐聊天,赵师母总是沏上一杯清香扑鼻的绿茶,有时还会送上可口的点心,然后就坐在一旁静静的听我们老少二人交谈,偶尔也会插上一二旬。赵先生说得高兴,常会打开玻璃书橱找出几本劫后幸存的他所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和“晨光文学丛书”初版本让我观赏,使我大开眼界。

但是,我1985年迁居以后就较少去看望赵先生了。那时上海的市内交通实在不敢恭维,从华东师大到赵先生家来回至少三个多小时,我有点怕了,所以如有事,只能给赵先生写信,或者打电话。赵先生专为我与王自立先生合编的《回忆郁达夫》一书撰写的万字长文《回忆郁达夫与我有关的十件事》就是这样通过多次通信才完成的,这是赵先生对我们的宝贵支持。赵先生还在信中解答了他三十年代初编印《全国大学图鉴》得到蔡元培、郁达夫帮助的经过,我后来据此写成《从郁达夫致蔡元培的佚简说起》一文。赵先生有时也会不客气地托我代查一些资料或代买几本书。尽管如此,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不时去赵先生家,记忆中我曾与已经去世的包子衍先生一起去过,也曾与创造社元老郑伯奇的公子郑言顺先生一起去过,还曾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朋友们一起去过。每次去拜访赵先生.总是谈得很尽兴,总会有所收获。有次我单独去,赵先生笑吟吟的取出一部刚出版的《编辑忆旧》题字相赠,着实让我惊喜了一阵。赵先生对三十年代文坛情形太熟悉了。讲起来真是如数家珍。他曾多次与我说起他所珍藏的周作人、茅盾、郑振铎、老舍等许许多多著名作家写给他的几百封信在“文革”中被抄,至今下落不明。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文学史料啊,不料竟遭此厄运,他老人家说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与赵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95年夏天。赵师母去世以后,赵先生的身体不大如前,我不敢多打扰。但台湾春晖影业公司的雷骧导演远道而来,为拍摄《中国现代作家身影·徐志摩》传纪电视片,急于采访赵先生,我只得斗胆请求赵先生考虑能否接待。没想到赵先生一口答允,当我带领摄制组去赵先生府上拍摄时,赵先生不但清楚地回答了雷骧导演的所有问题,还执意找出他为纪念徐志摩四十周年忌辰而线装精印的《爱眉小扎》“真迹手写本”(限印一百册)向客人介绍。我知道徐志摩是赵先生在光华大学求学时的老师,是赵先生走上文学之路的引路人。赵先生对徐志摩始终怀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编印了《秋》、《爱眉小扎》、《志摩日记》等多种徐志摩遗作,他为出版《志摩全集》而四处奔走,其实都是出自一个心愿,即希望这位优秀诗人的杰作得以流传。他郑重其事的接受电视采访,也是在以而今唯一健在的徐志摩入室弟子的身份最后为老师做件事。这部电视片迟至1998年夏末才在台北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据说颇获好评,可惜的是,赵先生已不及亲见了。

赵先生当年主持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远见卓识是令人钦佩的。只要想一想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内外有多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从中汲取营养,产生灵感,这套大书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就不必由我多说了。赵先生开创了从“史”的角度编辑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本的先河。此外,他所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晨光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等同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只要想一想周作人的《苦竹杂记》、刘半农的《半农杂文》二集、朱光潜的《孟实文钞》、沈从文的《记丁玲》、施蛰存的《善女人行品》、俞平伯的《燕郊集》、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寒夜》、师陀的《结婚》,以及老舍的一系列代表作的单行本都是经过赵先生之手才得以与读者见面,我们就可明白赵先生编辑工作的分量了。即使是不那么受人注意的《南国情调——良友日记选》、《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我的良友》(上集)等书,赵先生的编选也是颇具特色,能给后人以启示的。我还藏有一本赵先生编的《苹果里》,48开本的小册子,别具一格,是赵先生光华大学同学的短篇小说选,连《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都未注明为谁所编,原想有机会请赵先生题写几句话,但现在也成了永远的遗憾。当然,赵先生自己的著作《新传统》(1936年8月良友图书公司初版)也必须提到。此书探讨了德莱赛、维拉·凯塞、海明威、帕索斯、赛珍珠等九位美国现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赵先生在序言中说“美国的文学是素来被人轻视的,不但在欧洲是这样,中国也如此”,而他偏偏写了这样一本书,因为他“觉得现在中国的新文学,有许多地方和现代的美国文学有些相似的”。这个见解应该受到重视。《新传统》填补了中国研究美国现代文学的空白,在中美文学交流史上值得大书一笔。总而言之,赵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可磨灭的。

到日本后读到一部讲谈社出版的《日本近代文学大辞典》人物卷,不仅日本明治以来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应有尽有,还包括了大量的出版家、编辑家、书籍装帧家和藏书家等等,洋洋大观,收录十分齐全。想想我们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现代文学辞典,那就相形见绌了。我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和现代文学辞典几乎不提编辑出版家和书籍装帧家,好像只有作家诗人才可入“正册”,而编辑出版家和书籍装帧家是可有可无的,最多也只能入“另册”。试问,有哪本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辞典提到过汪孟邹(亚东图书馆主持人)、李小峰(北新书局主持人)、沈松泉(光华书局主持人)、洪雪帆(现代书局主持人)、张静庐(上海出版公司主持人)和吴朗西(文化生活出版社主持人)等人?也许会提到孙伏园,那是他与鲁迅关系比较密切的缘故。至于陶元庆、司徒乔、陈之佛、章西压等杰出的书籍装帧家,也似乎名不见经传,钱君訇和曹辛之之所以有可能在现代文学史和辞典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的书籍装帧,而是因为他们也是诗人。与上述诸位相比,赵先生还算是比较幸运的。P8-11

序言

收录在这部学术随笔集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完成于1984年,最近的则是今年的新作(其中部分篇章选自我的旧著,但都依据新的资料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大都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回忆我所接触过的前辈作家、学者,记录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二是讨论我所阅读和编选的一些书和若干相关话题,评说读书藏书的方方面面。

我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的,因此,在撰写本书中的文字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人、这些书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之下加以考量、加以探讨,虽然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并非全面的评价;虽然可能感性的描述多了些,理性的分析少了些。事实上,本书上辑和下辑前半部分谈论的人和书,大都早已进入文学史了。

尽管本书并非学术专著,并非高头讲章,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自以为还是提供了新史料,提出了新看法。于是,本书就命名为《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并由衷的期待读者的批评。

是为序。

陈子善

2008年3月21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