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推拿》出版10余年来,受到医界同道、医学院实习生和小儿家长的欢迎,认为该书是在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具有疗效可靠,实用性强,集治疗、保健于一书,融预防、医疗于一体的特点,文字通俗易懂,精华寓于其中。即使不懂医的儿童家长,若能仔细阅读,按图习练手法,对症取穴推拿,用于小儿常见病亦能收到不药而愈的效果,尤其对缺医少药的边疆、农村更为适用。几年来不断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求购信,要求再版。为满足广大读者和中医药人员的需要,大力推广小儿推拿疗法,造福儿童,青岛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为更准确地向读者传达本书的特点,将书名改为《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小儿推拿是运用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对小儿进行疾病防治、强身健体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抵抗力差、容易发病的病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运用推拿手法来刺激小儿躯体的特定部位,以激发小儿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与调节作用,协调阴阳、舒筋活络、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防治疾病、恢复小儿机体健康的目的。
清光绪年间山东牟平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通治成人小儿之疾。李德修(1893~1972)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学说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受到了广泛赞誉,赢得了“小儿王”的关誉,成为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
形成与发展
小儿推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显著,盛行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约在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在理论、辨证施治、特定穴位、手法操作等方面,已形成独立体系,并成为小儿推拿专科。
齐鲁之邦,历代名医辈出,小儿推拿颇为盛行,历代推拿医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清代光绪丁丑年(1877),登州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通治成人小儿之疾,以成人为主。李德修(1893~1972)自幼家境贫寒,17岁染疾,暴致耳聋。幸得《推拿三字经》,遂发奋苦读,精心钻研,深得其要。1920年在青岛设诊所,以推拿疗疾,颇具声望。1955年任青岛市中医院小儿科负责人,专攻小儿医术,以推拿救治病婴无数。他为人淳朴正直,医德高尚,经验丰富,有求必应,勤勤恳恳,为患儿服务,誉满岛城。
李德修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派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德修老诊病注重望诊,患儿一进诊室,他举目一望,即能说出患儿的主要病情,每使病家敬佩不已。临证施术以左上肢肘以下穴位为主,取穴主张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5个穴,尤擅长独穴治病,医效显著。更为可贵的是,他勇于开拓,热心传授,诲人不倦,培育新人,小儿科在60年代出现了高足满门、人才济济、团结奋进、医术昭昭的可喜局面。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法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派之一。
1972年李德修老师谢世后,儿科的医生继承了他的经验,代代相传,坚持开展了小儿推拿的应用和研究,扩大了治病范围,临床治疗70多种小儿病症。不仅治疗常见病,而且对部分疑难病、急重病、传染病,如惊风、脑炎后遗症、癫痫、婴儿痉挛症、脑外伤后遗症、神经损伤性肢瘫、脑发育不全、肠梗阻、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巨结肠、百日咳、多发性神经炎等,也有良好的疗效。据临床部分资料统计,治疗发热总有效率为94%;治疗急惊风的总有效率为96%;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治愈率为86%、总有效率为96%;治疗外感咳嗽治愈率为81%、总有效率为99%;治疗小儿惊厥的治愈率为97.5%、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愈率为95%、总有效率为99%,疗效优于药物。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临床疗效高,手法简单易学,疗效可靠,重复性强,深受群众的欢迎,已享誉国内外。近些年,来青岛中医院学习和进修的有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及新加坡的同行等,还举办过各种类型的推拿学习班。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这枝杏林奇葩,盛开在祖国医学的园地里,为解除儿童疾苦,正在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基本特点 取穴少,用独穴,只推左上肢肘以下穴位;推拿时间长,手法简练,疗效较高;操作方便,患儿易于接受,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基本特点。
1.取穴少
常用穴位30个左右,临证取穴一般不超过3~5个穴位,尤擅用独穴治病。其他派是全身取穴,穴位近百个,治疗一病,常需用10多个穴位。李德修先生说:“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他认为:“穴位是脏腑气血的聚集点。通过推拿的刺激,产生通经络、活气血、消瘀滞、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暖穴能催动人身生热的能力;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的能力;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必须少而精,若通身杂推则气血乱动,只能造成混乱。”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定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如治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清肺平肝、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思、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2.用独穴
所谓独穴治病,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时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推拿三字经》指出:“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徐谦光所用独穴26个,《推拿三字经》记载“今定独穴,以抵药房: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推三关为参附汤;退六腑为清凉散;天河水为安心丹;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内劳宫为高丽清心丸;补脾土为六君子汤;揉板门为阴阳霍乱汤;清胃穴为定胃汤;平肝为逍遥散;泻大肠为承气汤;清补大肠为五苓散;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补肾水为六味地黄丸;清小肠为导赤散;揉二马为八味地黄丸;外劳宫为逐寒返魂汤;拿列缺为回生散;天门入虎口为顺气丸;阳池穴为四神丸;五经穴为大圣散;四横纹为顺气和中汤;后溪穴为人参利肠丸;男左六腑为八味顺气散;女右三关为苏合香丸。”现在临床常用的独穴有:外劳宫、二马、清补大肠、揉板门、补脾、清肺、平肝、阳池、一窝风、运八卦、推三关、退六腑、清胃、四横纹、清补脾、清大肠、小天心、天河水、列缺、清脾等。例如取外劳宫一穴,多推久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清补大肠治疗久痢;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补脾治慢性咳嗽;清补脾治脾虚胃弱的纳呆;揉二马退虚热;退六腑治高热;先天不足揉二马;心火上炎清天河水;平肝治慢惊;揉板门治上吐下泻;清胃治呕吐;揉阳池治头痛等,每能效如桴鼓,神创奇功。凡是久推无害、疗效明显的穴位,都可用作独穴。P1-3
《幼科推拿》出版10余年来,受到医界同道、医学院实习生和小儿家长的欢迎,认为该书是在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具有疗效可靠,实用性强,集治疗、保健于一书,融预防、医疗于一体的特点,文字通俗易懂,精华寓于其中。即使不懂医的儿童家长,若能仔细阅读,按图习练手法,对症取穴推拿,用于小儿常见病亦能收到不药而愈的效果,尤其对缺医少药的边疆、农村更为适用。几年来不断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求购信,要求再版。为满足广大读者和中医药人员的需要,大力推广小儿推拿疗法,造福儿童,青岛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为更准确地向读者传达本书的特点,将书名改为《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特此说明。
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江育仁教授曾为《幼科推拿》题词,并力荐,在本书再版之际,在此衷心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