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南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友康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经典是读书的底线。不阅读经典并汲取其精神,人便容易为时尚所吞没而不自知。经典有不同的层次,世界级、国家级的经典早已确立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这本书致力的是挖掘、确立本土经典,它选取反映云南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云南最高精神成果的文本并进行现代诠释,试图通过它呈现云南的文化创造,让边地人获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严肃庄重的书,是一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云南人都应该读的书。地方精英(包括党政官员、知识分子和商界成功人士等)更应该关注它,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本土文化的价值、地位和命运等重大问题。读了它,我们也许真的会对我们的故乡、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别有一份体认,加深一层热爱。

那些关心文化价值和精神生活的非本土人士也能从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目录

导论

 一 读本的兴起和文体特征

 二 云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自觉

 三 云南人物和云南精神

 四 云南文化的地位和作为

序诗

 垦荒者的子孙

自然的恩赐

 滇池赋

 登太华兰若

 滇海曲

 泛洱水

 题雪山

 鸡足山绝顶四观

 咏山茶

 高黎贡山歌

 大观楼长联

 游黑龙潭看唐梅

 普洱茶记

 爱滇篇

 为君清丽写泸沽(节选)

 云南看云

 游路南石林诧其奇诡归而作诗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花潮

 春城赋(附汪叶菊《昆明赋》)

历史的记忆

 南诏德化碑

 元世祖平云南碑

 姚安府衙联

 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经济特元答卷)

 护国讨袁檄文

 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

 归来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答田岛书

 最后一次的演讲

 为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赋

 驼峰飞行纪念碑

 云南起义通电

 云南解放

 长恨曲(李嘉廷浮沉警世录)

思想的高度

 官箴

 四川成都武侯祠联

 东陆大学校训并序

 公民道德

 新纂云南通志序

 抗战后方对于学术建设之责任

 云南文化的新阶段与对人的尊重和学术的宽容

 论读书

 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论自己

 言论·自由·诚实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

 公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归复校序及赠联

 学术四箴

 真谛和俗谛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精神的魅力

 云南人的真精神

 赛平章德政碑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节选)

 钱澧传

 赠昙华寺住持映空和尚诗文

 聂耳何以是伟大的

 民族英雄周保中

 纪念爱国老人缪云台先生

 八旬回顾

 纪念方国瑜先生

 忆父亲

 在秉明葬礼上的讲话

 九十自述

 驿路梨花

 海鸥老人记

文艺的精體

 文人相轻的病根在于器小识浅

 诗人以培根柢为第一义(节选)

 七七三周年纪念感赋,寄慰前敌将帅诸公

 十四行集(选二)

 跑警报

 小河淌水

 尚义街六号

 东方与西方

后记

试读章节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蛮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专者味最胜。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为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犹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

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熠崆,曰蛮专,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检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

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工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散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团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人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团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选自邓时海著《普洱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文本解读]

普洱茶是名满天下的云南珍茗。栽培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味道清香醇厚,具有多种健身功效。至少从唐代起就大量生产,成为云南人喜爱的饮品和主要贸易品。自清朝雍正年间起,被确定为贡茶,更提高了它的身价,使品饮普洱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但历代典籍中关于普洱茶的记载不多,偶有记载,也十分零碎。阮福的《普洱茶记》是较为完整的一篇。

文章首先突出了普洱茶的声誉:“名遍天下”。早于阮福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也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可见在历史上普洱茶地位尊崇,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和珍视。然后介绍了方志所载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这六大茶山在现在的勐腊、江城一带。这些地方靠近热带,土地肥沃,雨量丰沛,气候潮湿,生产的茶叶品质较好。

文章对普洱茶显名的时代进行了考辨,认为普洱茶在唐代就被云南人饮用。南宋著名政治家和诗人范成大任职桂林时,看见部队用茶叶交换“西蕃”之马(西蕃指当时的大理国),得出结论当时云南无茶。檀萃对此进行了辨析,他引用李石《续博物志》的记载,说明唐朝云南人已经开始饮用普洱茶。因为云南不缺茶,所以用马换茶是换不到的:“宜滇马之不出也”。实则早在唐朝樊绰的《蛮书》中就有普洱茶的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是指现在景谷至西双版纳一带,也就是普洱和版纳的交界地带。

对政府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茶山并向宫廷进贡普洱茶的时间,阮福进行了梳理。照他的说法,清朝平定云南后,把六大茶山所属的地区分离出来,设置普洱府。由思茅同知负责管理并承办进贡事宜。倪蜕《滇云历年传》:“雍正七年乙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本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通判和同知,明清时期是府或州的副职,或是厅一级的长官,负责粮食运输及农田水利等事务。因为茶叶在思茅一带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云南地方当局加大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管理,并以最好的茶向朝廷进贡。文章介绍了贡茶的种类、包装的器具以及总费用。每年承办贡茶的费用是白银一千两,按当时普洱地区的粮食价格,相当于12万斤稻米。贡茶是用锡瓶、丝绸盒子、木箱包装的。

文章按照采摘时间及茶叶的加工方式和熟茶的造型特点,介绍了普洱茶的类型,有毛尖、芽茶、团茶、小满茶、谷花茶、女儿茶、改造茶等。张泓,《滇南新语》也有类似记载:“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治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女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和张泓大体是一致的,而采摘时间说法不同。女儿茶是民族少女所采摘,用来换银钱,积攒起来作为置办嫁妆的费用。这些介绍,让人增长知识,而且颇有趣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儿茶曾在《红楼梦》中出现并得到赞美。普洱茶在清朝宫廷广为流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是清官的定制。《红楼梦》所反映的贵族生活与皇室有密切联系,四大家族也能喝到贡茶。所以,女儿茶曾经出现在《红楼梦》中,第六十四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到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们为宝玉过生日,喝的就是普洱产的女儿茶。书中并有诗称赞:“普洱名茶喷鼻香,饮茶谁识采茶忙?若怜南国采茶女,忍渴登山与共尝。”诗歌赞美了普洱茶的清香扑鼻,对南国采茶女的艰辛给予同情,表现了作者的仁爱情怀。

阮福还介绍了当地采茶的习俗。革登山有一棵大茶树,被称为茶王树,受到当地人的崇拜,采茶前,要用酒肉进行祭祀,祈求它保佑茶叶丰收。檀萃《滇海虞衡志》也提到这棵茶王树及茶农的虔诚祭祀。

文章记载的茶的一些习性,总结了茶农的生产经验,是符合科学的。“产茶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士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植物的品质与土壤有直接关系,所以许多产品都强调原产地,现代还实施了原产地保护。我国几大极品名茶如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黄山云雾等都和当地的土壤、气候紧密关联。因此,普洱茶不仅仅是加工方法与别的茶有异,而且也包含特定产地,离开了原产地,就无所谓普洱茶了。普洱茶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要勤除草,否则,“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要单独存放,如果和其他物品放在同一个器皿中,会被其他物品的气味污染,那就喝不成了。

文中还涉及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普洱(今宁洱县)当地是否出产茶叶?阮福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后来有些人据类似记载认定普洱只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不是出产地。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普洱当地的学者认为阮福的说法是错误的,做了一些普洱产茶的论证,并且说给清廷的贡茶主要产自普洱,那棵“茶王树”就在普洱县境内。他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普洱茶产于现在普洱市(原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两州市的广大地方,是历史事实,应该成为茶学界共识。P46-49

序言

垦荒者的子孙

这锦烯的高原,是我们无上的乐土。乐土上的生命,都一样雄健、美面、和平。

我们是创造者的后代,

我们是垦荒者的子孙。

我们凭着两只赤手,

凿山通道,耕耘田亩,

开辟了山林,建造了庐舍。

山国里奔腾的长流水,

高唱着我们的爱情;

山国里温暖的春风,

织人了我们的歌声。

这锦绣的高原,

是我们无上的乐土。

乐土上的生命。

都一样雄健、美丽、和平。

我们是创造者的后代,

我们是垦荒者的子孙。

[文本解读]

这是楚图南1941年为云南大学附中写的校歌词《山国的儿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写出了云南人生存的锦绣高原是无上乐土,表达了对故土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歌颂了云南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赞美云南人雄健、美丽、和平。楚图南挚爱家乡,对家乡知之深而爱之切,这首诗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无上之爱而对云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云南人和云南精神所作的精辟概括,充满自豪感,让人激动,催人奋进。把它作为《云南读本》的序诗,是再恰当不过的。

后记

2003年6月,《20世纪云南人文科学学术史稿》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我在《中华读书报》看到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为他们编著的《贵州读本》写的序言,联想到阅读纽约大学戴安娜·拉维奇教授的《美国读本》的庄严感受,便萌发了编写《云南读本》的念头,即与云南人民出版社朱原编辑作了交流。向出版社有关领导汇报后得到认可,我大受鼓舞,很快投入写作。无奈庶务繁多,加之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也进入写作阶段,这一工作没能及时完成。转眼3年过去了,我对读本的编撰虽然痴情仍在,但在短期内完成的心力和期待已经没有了。而朱原锲而不舍,一直督促我做这一工作,出版社还在今年为我争取到省文化出版基金资助。在此情况下,我已没有不发奋的理由,于是在年初完成《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书稿并提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以后,马上全力投入《云南读本》的写作。当然,所谓“全力”,也只是工作之余的全力。在此,我要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使本书得以完成并出版。

做这一选题,就像做《20世纪云南人文科学学术史稿》一样,我是以虔诚、敬仰的态度来从事的。我对那些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做出不朽业绩和独创性贡献的伟大人物或具有善良之心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通人总是心存敬意,对云南这块土地上孕育和产生的优秀人物和精神成果更是有一种格外的亲切和崇敬。我希望通过这部著作,把他们的人品风范和思想创造彰显出来,丰富我们的文化资源,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获得本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尤其是这一选题被列入省文化出版基金项目以后,它就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带有一定的组织色彩,我们更应该按照真正意义上的省级读本来做好。我在做云南本土文化研究的时候,常常有一种不自量力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促使我以敬畏之心做好工作。也正是有这份文化情怀和敬畏之心,我自信这本书是当得起省级读本的声名的。

在教学中,我反复强调读经典如登名山的理念,它们都是庄严雄伟,气象万千的。伟大的书和雄伟的山有共同点,这样的感悟,不始于我,将近1000年前的稼轩居士辛弃疾就写过他看山的感受:“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沁园春》)。他说,他面对的群山,就像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一样,雄伟、深厚、典雅、刚健。不登名山,我们便被隔绝在最崇高的自然造物之外,是人生的缺憾;不读经典,我们便被隔绝在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创造之外,也是人生的缺憾。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经典是读书的底线。不阅读经典并汲取其精神,人便容易为时尚所吞没而不自知。经典有不同的层次,世界级、国家级的经典早已确立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我们这本书致力的是挖掘、确立本土经典。这是一本严肃庄重的书,但我们希望有较多的人读它,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一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云南人都应该读的书。读了它,我们也许真的会对我们的故乡、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别有一份体认,加深一层热爱。

书中选用的诗文和图片,有些还在著作权法的保护期限之内,本应征得著作权人或著作权继承人的同意才能使用,但由于具体操作的困难,除部分作者外,有些作者没能联系上,在此,我们谨致歉意!当然,我们是在做一个省级读本,意在彰显故乡的精神创造成果,服务桑梓文化建设,相信有关作者和著作权继承人能够海涵。在此,要对为云南文化和云南精神创造了精品、贡献了经典的作者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使用著作权的费用我们会按著作权法的规定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支付。此外,在写作中,参考先贤和时贤的著作不少,大多已在文中注明,也在此一并申明并致谢忱!

做成一件像样的事,要感谢的人总是很多。马绍玺教授、杨晓勤副教授是我学术上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帮助我完成这项工作,而且高质量的文稿为本书增色。他们撰写的文稿,已在篇末注明。对他们写的部分稿子,我作了适当修改。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余嘉华先生是研究云南地方文化的权威,我们从他的多部著作中取材,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在谈及这部书的编撰时,他给我鼓励和指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主任周浙昆教授为我提供了他的恩师吴征镒先生的《自序》,使我们能够方便地将这位享誉世界的植物学家的传记材料纳入读本,供人们学习。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的张勇副馆长和汪宁女士对我多有鼓励和支持。王应天是具有特立独行气质的青年艺术家,他长期旁听我的课,说我的课对他的绘画创作有启发,而他的意见对我做好教学和学术工作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研究生李鹏、茆晓君、梁自平、鲁云等帮我查找资料、拍摄照片、编印文稿,对书稿的完成出力不少。其他友好也多有指教,不——列举。我珍惜所有人的情谊,感谢他们为本书作的贡献。

但遗憾之处还有,一是限于篇幅,有些优秀文本未能纳入,有些文本写好以后又被删除;二是时间匆忙,有些文本意义的发掘不到位,文字表述也还欠推敲。但愿以后有弥补的机会!不言而喻,这样的机会是读者给我们的:如果书好卖,还有重版的机会,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补充修改,使它臻于完善,重新奉献于社会。

陈友康

2007年11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读书和学习,第一,在个人方面,是生命力的不断的解放扩张,和充实。第二,在社会方面是接受经验,是理解人群,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惟有如此,读书人绝不会是社会的蠹虫和寄食者,而是光明和真理的寻求者和支持者,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的先知和证人。

——楚图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