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元曲和元曲家作为论述话题,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用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用现代意识或新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元代曲家的独特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
本书为《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门岿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元曲和元曲家作为论述话题,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用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用现代意识或新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元代曲家的独特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 本书为《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引言 一、堂堂大元:一个矛盾纠结的大帝国——动荡变异中的元曲家们的复杂心态 唱锦乡簇华夷:乍入新朝的喜悦 叹不读书有权:仕途无望的愁苦 讽胡言乱语成时用:对时政混乱的厌恶 歌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颓放 谈功名于我何用:与世无争随缘而过的安乐 怨黄金带缠着忧患:处于官场倾轧中的惊悸 恨无上天梯:怀才失路的愤懑 问世道机变何时参透:为跳出苦海的渺茫追求 悲断肠人在天涯:蹉跎岁月落寞度日的悲哀 斥奸佞专权坑害民众:忍无可忍满腔愤怒 二、弦管粉墨:曲中情思纸上功名——处于社会下层的元曲家们的风采神韵 甘为梨园领袖曲词状元:士林中等辈伏低 为争书会夺魁新编竞演:需是我辈编撰 拼个占断排场万马争先:了奇制胜逞才情 歌舞杂剧独步新声第一:咫尺舞台万里风云 演奏弦管声声粉墨春秋:偶倡优而不辞 摹写人物风貌皆由己意:以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刻画世态炎凉人情世故:戏台上考试人伦 品评历史烟云人物得失:满目沧桑感慨万千 戏说神仙踪迹问道救佛:但求人生平安 审视平民生活百姓情趣:推小人物上文学殿堂 三、长天悲歌:以有用之才寓乎声歌之末——不同处境下元曲家们各自的人生意趣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放荡无羁的关汉卿 天涯羁旅孤苦行:落魄一生手马致远 知荣知辱牢缄口:乐山乐水的白朴 苍天负我我负苍天:满怀激愤的乔吉 无可奈何长声叹:身为吏役的张可久 忧时忧民编曲唱:以曲为疏的刘时中 濯足长思万里流:勤政爱民的张养浩 向往山林乐逍遥:厌恶官场的贯云石 指斥权奸胆气豪:书揭五门的曹明善 半生未得文章力:为元曲家立传的钟嗣成 四、蛤蜊风味:别与知味者道——在文坛独树一帜的元曲家们的文化精神 创建功业歌颂英雄:流不尽的英雄血 儒者为尊读书为业:男儿需读五车书 爱好自然追求自由: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憎恨丑恶匡扶正义:天地也只全把清浊分辨 歌颂清廉鞭挞贪赃:一心儿敢与民做主 讽刺陋习教化人伦:人伴贤良智转高 情爱高贵粪土功名:愿有情终成眷属 滑稽玩世放浪形骸:莺花寨中逞风流 结语 附录 元曲家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怨黄金带缠着忧患,处于官场倾轧中的惊悸 元曲家中有一部分人曾跻身官场,而且由于某种机遇,某些人还曾侧身政府高级机关,担任某些高级职务。这些人对于当时的政界,对于当时官场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了解得比一般人要透彻得多,认识要深刻得多。尤其是其中一些人的家庭和他们本人都曾被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或权力之争中,他们根据自己切身体会所作的曲子就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复杂的心态。这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无论他们官大官小,他们都深深慨叹仕途凶险,官场险恶,一日为官就一日提心吊胆。不当官时想当官,当了官时怕当官。 不忽木是元初的名臣,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他曾拜师名儒许衡,是一个汉化程度较深的色目人。其父从元世祖忽必烈征战,立有大功,未及被大用而卒,故不忽木自幼即受忽必烈宠爱。但不忽木秉性刚直,看不惯蒙古勋臣骄横,自然在官场受到挤压,甚至被人中伤,被忽必烈误解……他的著名曲作[仙吕·点绛唇]《辞朝》则是反映元代任职高级官员的曲家心声的代表作。其中唱道:“宁可身卧糟丘,赛强如命悬君手。寻几个知心友,乐以忘忧。愿作林泉叟。”“臣离了九重宫阙,来到这八方宇宙。寻几个诗朋酒友,向尘世外消磨白昼。臣则待领着紫猿,携白鹿,跨苍虬。观着山色,听着水声,饮着玉瓯,倒大来省气力如诚惶顿首。”“臣向山林得自由,比朝市内不生受,玉堂金马间琼楼,控珠帘十二钩。臣向草庵门外见瀛洲,看白云天尽头。”这在当时曾引起很多人共鸣。全套曲由14支单曲组合而成,反复吟诵官场之险恶,从古到今,明说暗说;一再讴歌无官一身轻,林泉山野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他直言:“感谢君恩厚,臣怕饮的是黄封御酒。”“明放着伏事君王不到头,休、休,难措手,游鱼儿见食不见钩。都只为半纸功名一笔勾,急回头两鬓秋。”但是他并没有真的辞官归隐,忽必烈也不放他归隐,反而给他的官职也越来越大,甚至还想任命他为丞相。这就使不忽木生活在无尽的苦恼之中。他不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战战兢兢,满怀忧虑,在46岁的壮年就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不忽木还只是感到官场的倾轧,心有不满而付诸曲作,那么孛罗所作曲[南吕·一枝花]《辞官》则是身受官场倾轧之害而写的切身体验了。孛罗原本是山北辽阳等路蒙古军万户,后为周王和世的常侍官。当泰定皇帝驾崩时,和世 与其弟图帖睦尔争夺帝位,孛罗效力不小。故和世 即帝位后封孛罗为御史大夫。但是不久,和世“暴卒”。历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孛罗被迫辞官。他在其曲作中一方面抒发了对宦海风波险恶无常的慨叹:“懒簪獬豸冠,不入麒麟画。旋栽陶令菊,学种邵平瓜。觑不的闹穰穰蚁阵蜂衙。卖了青骢马,换耕牛度岁华。利名场再不行踏,风波海其实怕他。”另一方面也抒发了他对于自己在官场备受排挤打击的愤懑和不平:“尽燕雀喧檐聒耳,任豺狼当道磨牙,无官守无言责相牵挂。”“俺再不想巡案去奸猾。御史台开除我,尧民图添上咱。”他本来想辞官后能过上“山中闲宰相,林外野人家”的快乐生活,然而残酷的争权夺势斗争却不允许他逍遥自在,其悲惨的结局是被图帖睦尔为消除异己势力找个借口处死了。 还有一个出身显贵的大名鼎鼎的维吾尔曲家贯云石,对官场的倾轧在其曲作中也多有描写,并抒发了他对官场险恶的厌恶之情。贯云石的祖父阿里海涯及其父贯只哥皆为元初名臣,为元朝建立立有功勋。正因为此,他们也被卷入官场权力无休止的争斗中。贯云石初袭父职,为万户府达鲁花赤,后弃官从文章大师、也是著名曲家的姚燧学文。至元仁宗时,贯云石又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他越接近最高统治阶层,就越了解统治者勾心斗角的内幕。他从自己祖父辈家庭的遭遇和自己耳闻目睹的现状,很快就明白了官场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故而当机立断辞官,并离开了大都那令人想起来就害怕的是非之地。他的[双调·清江引]曲道:“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惨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避风波走人安乐窝,就里乾坤大。醒了醉还醒,卧了重还卧,似这般得清闲的谁似我?”庆幸自己离开了风波是非地,他高高兴兴地歌唱:“闲来唱会[清江引],解放愁和闷。富贵在於天,生死由乎命,且开怀与知音谈笑饮。”贯云石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文武双全,可是他却由于看不惯官场,一个人跑到市井间过着自由而放纵的生活,但也因此糟蹋了身体,在38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张养浩曾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他尽职尽守,一片忠心,直言谏诤,却触怒了权贵和皇帝,差一点丢掉性命。他对官场险恶深有体会,在其[双调·水仙子]《休官》曲中唱道: 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耳根清眼界宽,细寻思这的是真欢。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裥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 他更有多首曲作从不同方面叙说“为官即是祸”,劝人不要为官。当了官则要早抽身,不要到大祸临头才后悔莫及。他唱道:“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正胶漆当思勇退,到参商才说归期,只恐范蠡张良笑人痴。腆着胸登要路,睁着眼履危机,直到那其间谁救你?”([中宫·朱履曲])所以他总括道:“翻腾祸患千钟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围书!”([中吕·喜春来]) 就是没有在元代上层社会为官,或根本就不曾为官的元曲家们,对当时官场的明争暗斗也都有所了解。元代特殊的民族统治政策就决定了民族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其官场内部不同民族官员之间的感情隔阂与必然产生的矛盾。决定了蒙古族官员地位的特权和他们的自傲,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争权夺利,所有这些现象在当时已尽为人知。所以,一些曲家不由得不对当时的官场望而生畏,不少曲作也写了官场的祸患和为官的惊悸之情。任昱曾用一句鲜明的比喻唱道:“高官鼎内鱼,小吏置中兔。”([双调·清江引]《题情》)著名曲家曾瑞曾高呼:“官极将相位双兼,险,险,险。”([中吕·醉春风]《清高》)另一曲家查德卿则由古及今总结历史教训,唱道:“姜太公贱卖了磴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仙吕·寄生草]《感叹》)这和张养浩[双调·沉醉东风]《隐居叹》所唱的是一个意思:“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从古到今,官场仕途充满了凶险,无论你怎样忠心,无论你立有多大功劳,你也逃不脱“祸患”二字。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元曲家则告诉人们:黄金带缠着忧患!他们以及元代所有的为官者,各个都是心怀惊悸。因而,张可久[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唱道:“浮生扰扰红尘,名利君休问。闲人,贫,富贵浮云。乐林泉远害全身。将军,举鼎拔山,只落得自刎。学范蠡归湖,张翰思莼,田园富子孙。玉帛萦方寸,争如醉里乾坤?曾与高人论,不羡元戎印。浣花村,掩柴门,倒大无忧闷。共开樽,细论文,快活清闲道本。”汪元亨[正宫·醉太平]《警世》曲中则唱道:“辞龙楼凤阙,纳象简乌靴。栋梁材取次尽摧折,况竹头木屑。结知心朋友着疼热,遇忘怀诗酒追欢悦,见伤情光景放痴呆。老先生醉也。”“憎苍蝇竞血,恶黑蚁争穴。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老先生去也。”为了全身避害,躲避祸端,一些曲家就采取了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而避世、出世哲学也就是元代大多数读书人所取的人生态度。 还有一些元曲家在他们的剧作中利用剧中人对官场险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如马致远所作杂剧《陈抟高卧》中,宋太祖认为朝中为官强如山中学道,劝陈抟出山为官。陈抟则明确回答道:“三千贯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职,只落的故纸上两行史记,无过是重茵卧列鼎而食。虽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哎,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第三折[滚绣球])“看蚁阵蜂衙,龙争虎斗,燕去鸿来,兔走乌飞。浮生似争穴聚蚁,光阴似过隙白驹,世人似舞瓮醯鸡。便搏得一阶半职,何足算,不堪提。”(第三折[二煞])元曲家不能步人仕途,遂对仕途官场种种阴暗左说右说,以自我宽慰。但他们所述官场倾轧、多有凶险,也不是凭空捏造,而历朝历代都有含冤而死的忠臣、谏臣。元代蒙古贵族掌权,更是随心所欲地处理政事,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法的概念;权就是法。“我在此位,我的言行就是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杀死个人。尤其是汉人,在当时真如捏死个蚂蚁一样。所以元曲家不禁频频感叹:为官虽富贵荣华,却有无尽的忧患;无官虽贫贱,却可以逍遥自在、轻松悠闲。尽管如此,元曲家的心态还是难以平衡。无官无责,可以疏狂放浪,但是男儿生来就要建功立业,“明知山有虎,也要虎山行”,仕途多险,却总盼望能有路登攀。 P29-33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义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围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过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多出新见卓识(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捅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第三辑共推出5种。 《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产生、发展的历程,认为其间含蕴着一种道德之善与精神之美,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具有匡时救世的意义。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竞相创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阴阳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渐融合,最终结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华文明便是在这些元典精神的承传支撑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逐渐地发展起来的。 《自然与自我:从老庄到李贽》叙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经魏晋唐宋至晚明,由老、庄滥觞,至李贽更为张扬的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潮贯穿着中国思想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发展到惊涛拍岸,不可遏阻。继之论说他们与孔、孟、程、朱为代表的正统儒家一理学家一起,向社会传递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政治诉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并认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终走向自为,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识”及“自我意识”。 《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以屈原、陆游为代表与纽带,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众多的古代文士关于凸显个体存在、弘扬人格独立与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的各种表现,作出了生动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讨。这些诗人、作家,在创作中创新求变,作品展露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满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热情,比兴寄托、因物喻志,给人们带来巨大而恒久的审美快感。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理论建构与表现形态;并细致描述出诗人和书画家们因性格特质、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临着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的冲突,不得不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中进行抉择。凡此等等,皆交织作一一幅斑斓缤纷的长卷,无不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沉思考。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南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人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 本丛书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谬误之处,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传递出一分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与感谢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8年初春于济南玉函山房 后记 济南出版社策划出版“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内中开列《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一题,是很有见地的。元代曲家的确在中国历史文化方面曾独树一帜,说文化中国,就不能不说到元曲,不能不说到元曲家独特的精神和风貌。 我之所以能加入这套很有文化品位与很有文化价值的丛书作者行列里,当然得感谢老友乔力兄的举荐。十几年来,我与乔兄曾多次合作:先是我受李瑞环同志指示,得到全国数百名学者的支持,主编《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曾多借助乔兄之力;后来乔兄主编一套又一套丛书,其间亦曾邀我参加撰写《商贾之道》和《戏曲文学》两书。所幸两书出版后,反响不错,前者台湾曾经再版,后者刊物也曾有评说。此次我接乔兄之邀撰写《粉墨功名》,正是我在主编《学术研究论丛》和《天津社科院文学论坛》两套丛书之时,杂事繁多,但为了不负老友所托,我只能“见缝插针”挤出时间写作。终于到约定时间把稿于寄了出去,我也才长长喘了一口大气。 济南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丁少伦先生,责任编辑何冰、赵志坚先生,都为本书的问世付出了自己的劳作,我在这里向他们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最后,我要说的是,尽管我研究元曲和元曲家已有些时日,但是学术研究从无尽头,也从无绝对的完善,况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是研究中的常事。所以,我不敢说本书水平到底有多高,我只能说我尽了我的心力,大概不会给朋友脸上抹黑,也不至于令读者失望。一本书的好坏,到底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最公正的评判家乃是广大的读者和时间老人。我愿此作,读者阅后能说一句“还有所获”,也就是了。 附记: 时隔六年,此书再版,至少说明经过时间考验,读者还有所需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要一代一代传承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本书而言,它所述及的元代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但是无论那个时代怎样特殊,出现怎样的怪异,最终它也没有能够脱离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传统。反之元代的历史恰恰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轨迹就是螺旋式前进不停的。正因为螺旋式前进,元代的士子们共同处在历史发展的旋涡激流之中,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和人生意趣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却又呈现出种种特异的光彩。回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文化大革命”,那时流行的阶级成分论,唯出身论,读书无用论,臭老九论,以及造神运动、个人崇拜,在元代不都曾经发生过吗?就是而今令人们痛恶的贪污腐化,金钱至上,权钱交易,世态炎凉,在元代文曲家笔下不早就痛斥过吗?所以温故而知新,借古而鉴今,读者从本书所述元代曲家所发出的呼唤,所抒发的慨叹以及所讲述的元曲家的种种人生遭遇,自当体味到本书作者不是无谓地发什么思古之幽情,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使人们心灵得到净化,使人们灵魂得以升华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过程。 戊子年春分前作者附记于津门馨达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